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801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章末综合测评2 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docx

章末综合测评2单元练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高中地理

章末综合测评

(二)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为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017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按新的开发理念将国土划分为调整优化区(233平方千米、2.06%)、重点拓展区(3834平方千米、33.85%)、农业与乡村发展区(3727平方千米、32.91%)、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区(3531.24平方千米、31.18%)、禁止开发区(2400.43平方千米、12.43%)五个主题功能区域。

据此回答1~2题。

1.惠州市的五个主题功能区域划分的指标是(  )

A.单一指标     B.自然指标

C.人文指标D.综合指标

2.这五大主题功能区域(  )

A.气候的部分特性具有相对一致性

B.开发方向相同

C.优势特色相同

D.区位特征相同

1.D 2.A [第1题,由材料可知,五个主题功能区域是按新的开发理念划分的,划分为调整优化区、重点拓展区、农业与乡村发展区、生态与旅游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划分指标为综合指标。

第2题,这五大主题功能区域气候的部分特性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开发方向不相同,有的重点发展农业,有的重点发展旅游,说明优势特色不同,反映了区位特征也不尽相同。

]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劳动力B.资金

C.技术D.能源

4.图示地区对沿长江经济带的作用是(  )

A.提供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

B.承接内陆地区产业转移及市场

C.为内陆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D.成为内陆地区商品出口的唯一通道

3.D 4.C [第3题,图示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资金充足,技术水平高,但这里缺乏能源、矿产等,需要从外地引入。

第4题,图示地区位于长江经济带的出口位置,拥有发达的沪宁杭综合性工业基地,区域资金、技术力量雄厚,但矿产、能源缺乏,目前其部分产业向内地或周边地区转移,同时该地为内陆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也是内陆商品出口的重要通道,但并非唯一通道。

]

下图是怒江大峡谷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地理环境比较脆弱,人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荒漠化B.水土流失

C.泥石流D.地震

6.兼顾怒江大峡谷的开发与保护,正确的做法是(  )

A.边采伐边造林,使青山永在

B.只采伐森林,不开发矿产

C.设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发旅游观光

D.封山育林,建设大型水电站

5.B 6.C [第5题,怒江位于长江上游,以山地为主,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第6题,长江上游的森林资源以保护为主,减少采伐。

怒江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好,可适当开发旅游观光。

]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

读图,完成7~8题。

7.美国与日本相比(  )

A.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B.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C.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D.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8.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D.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7.B 8.C [第7题,从图中看,美国与日本相比,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快,A错误;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B正确;日本能耗一直都较低,C错误;美国单位GDP能耗高于日本,因此能源利用率低于日本,D错误。

第8题,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高的原因是生产粗放、能源利用率低,C正确。

]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发展方向示意图。

完成9~10题。

9.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的主要原因是(  )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劳动力短缺 ③矿产资源枯竭 ④经济效益低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10.该区域按“十三五”规划发展,可以(  )

①缓解就业压力 ②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 ③优化产业结构 ④加快高耗能产业转出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9.D 10.B [第9题,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属于重工业,环境污染严重,①对;我国劳动力充足,②错;目前这些行业矿产资源没有枯竭,③错;这些行业属于传统工业,经济效益低,④对。

第10题,该区域按“十三五”规划发展,重点发展电子、装备、文化产业,需要劳动力素质提高,数量减少,可能增加就业压力,①错;要求劳动力素质高,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②对;减少重工业比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③对;是减少高耗能产业,降低产能,不是转出,④错。

]

读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上、中、下游的总人口、城镇人口和GDP对比图,完成11~13题。

长三角城市群

11.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上、中、下游依次递增的是(  )

①人口规模 ②城市化水平 ③人均GDP ④区域面积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2.滇中、黔中城市群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炎热B.地形崎岖

C.地壳活跃D.土壤贫瘠

13.关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战略重点,对应正确的是(  )

①综合交通枢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②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③全球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一带一路”总枢纽

④重要经济中心和开放高地,内陆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A.成渝城市群—④ 长江中游城市群—② 江淮城市群—③ 长三角城市群—①

B.成渝城市群—① 长江中游城市群—④ 江淮城市群—② 长三角城市群—③

C.成渝城市群—② 长江中游城市群—④ 江淮城市群—③ 长三角城市群—①

D.成渝城市群—④ 长江中游城市群—① 江淮城市群—② 长三角城市群—③

11.C 12.B 13.D [第11题,读图,根据图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上、中、下游依次递增的是人均GDP,③对;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②对;人口规模不是递增,①错;不能判断区域面积递增,④错。

第12题,滇中、黔中城市群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形崎岖,不利于城市规模发展。

第13题,关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战略重点,成渝城市群对应④,发展成重要经济中心和开放高地,内陆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应①,发展为综合交通枢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江淮城市群对应②,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对应③,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一带一路”总枢纽。

]

客流强度可以反映城市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下图为安徽省内城市每日发往合肥的客流强度及客流比例图。

读图,完成14~15题。

14.客流强度与城市规模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由此判断,下列城市中规模最为接近的是(  )

A.六安市和亳州市B.黄山市和滁州市

C.马鞍山市和黄山市D.阜阳市和宣城市

15.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皖中地区发往合肥的客流比例最高,说明合肥对皖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强

B.亳州市发往合肥的客流比例较低,说明亳州市离合肥近

C.合肥市位于皖南地区

D.安庆市发往合肥的客流量占该市出发客流总量的比例较高,说明安庆市对合肥影响大

14.D 15.A [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客流强度与城市规模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城市规模最相近的客流规模也应当最相近。

由图可判断,阜阳市和宣城市的客流强度最相近,因此城市规模最相近。

第15题,皖中地区发往合肥的客流比例最高,说明合肥位于皖中地区,皖中地区离合肥最近,受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强。

]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近些年来,上海正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下图为上海大都市圈局部区域示意图。

据此完成16~17题。

16.关于图中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范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都市圈各城市服务级别大致相同

B.苏州与无锡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C.上海的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D.嘉兴的服务种类大大多于南通

17.上海大都市圈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①上海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大 ②该都市圈内人口数量众多 ③高速公路和高铁通勤发展迅速 ④该都市圈内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B.

①③

C.②③D.③④

16.C 17.B [第16题,最高级别为直辖市—上海;其次为省会—杭州、南京;最低级别为省辖市和县,则图中城市级别不同,分为三级。

据此,该都市圈各城市服务级别不同,苏州与无锡级别相同,二者的服务范围不交叉;上海作为直辖市,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嘉兴与南通城市级别相同,服务种类接近。

第17题,上海大都市圈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上海是直辖市且经济发达。

其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大;该都市圈内人口数量众多,但人口众多并不是形成大都市圈的主要区位优势;高速公路和高铁通勤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可以扩大区域的影响;该都市圈内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缺乏,需要进口。

]

铅(yan)山连四纸出产于武夷山脉,以嫩竹为原料,配以当地天然泉水及秘方,通过72道工序,经纯手工制作,需一年多时间才能制成,有“寿纸千年”之称,是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

随着当地工业化的发展,如今铅山连四纸生产举步维艰,当地老牌企业经营困难,传统技艺濒临消失。

据此完成18~20题。

18.铅山连四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因为其(  )

A.历史悠久,工艺独特B.成本较低,价格低廉

C.品种单一,竞争力强D.制作过程简单,品质好

19.铅山地区大力推进工业化,将(  )

A.促使人口大量外迁,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C.制约连四纸产业的进一步复兴和发展

D.减慢城市化速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为复兴连四纸产业,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不断开拓市场,增加销量 ②革新工艺,提高产品竞争力 ③强制扩大规模,保护传统文化 ④积极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结合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8.A 19.C 20.D [第18题,由材料可知,铅山连四纸产业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制作过程复杂、品质好,故成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

第19题,大力推进工业化会增加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迁;工业化会使连四纸产业劳动力减少,进而影响生产成本,而且工业化将加剧环境污染,减少优质水源,制约连四纸产业的进一步复兴和发展;推进工业化会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20题,不断开拓市场,增加销量,有利于连四纸产业走上规模化生产之路,大批量招收青年学徒,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在保证连四纸品质和特色的前提下,嫁接现代技术,革新工艺,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连四纸产业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结合,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连四纸,促进连四纸产业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

]

21.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该决策的意义是(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 ②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 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 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 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③④B.①②⑤

C.②④⑤D.②③⑤

B [读材料,该决策要求“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说明要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由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①②⑤对;大城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低端产业可向小城镇转移,③错;大量人口进入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可能会拉大大、中、小城市的差距,④错。

]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局部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收缩现象,为此,有学者将城市划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显著收缩等类型。

下表中,甲、乙、丙、丁是四个不同类型的城市,每框的三位数字,依次代表城市的经济总量指数、人口数量指数和用地面积指数;各指数均采用1~5的等级,数字越大,在全国的相对地位越高。

据此回答22~23题。

1980年

211

433

344

435

2016年

544

333

434

324

22.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增长城市是(  )

A.甲B.乙

C.丙D.丁

23.下列关于四座城市的分析比较,正确的是(  )

A.甲:

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

B.乙:

对外来人口的引力增大

C.丙:

城市化水平显著下降

D.丁:

厂矿资产闲置现象突出

22.C 23.D [第22题,表中数字显示:

丙城市的经济总量指数增大,说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上升,属于经济增长型城市;同时丙城市人口规模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降,说明该城市可能经历了传统产业衰落、外来劳动力减少过程;人口减少而经济增长,说明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故C项正确。

第23题,数字显示,丁城市的各项指标显著收缩,一般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厂矿倒闭或效益低下,形成大量的闲置土地、设备等,故D项正确。

]

佛山市政府印发的《佛山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九年大跨跃”工作方案》中提出,至2017年,广州、佛山两市要基本实现同城化。

据此完成24~25题。

24.广佛同城产生的影响有(  )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发生变化 ②降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缩小 ④加强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25.广佛同城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同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 ②人才资源不够雄厚,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 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 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过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24.C 25.A [第24题,广佛同城会加强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会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25题,广佛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均落后于上海,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经济腹地小,这些都是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近年来该地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

]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组合。

读长江中游城市群体系略图及武汉市产业集聚区位置图。

材料二 我国五大城市群比较表(2016年)

城市群

城市数量

面积(万km2)

GDP(万亿)

常住人口(亿人)

人均GDP(元)

地均GDP(万/km2)

“珠三角”

9

5.5

6.8

0.6

115598

12346

“长三角”

26

21.2

14.7

1.5

97454

6949

京津冀

13

21.5

7.5

1.1

67524

3499

长江中游

28

34.5

7.1

1.2

56759

2049

成渝

16

24.0

4.8

1.0

49066

2007

(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该城市群的位置优势是____________。

(2)与我国其他四大城市群比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独特区位条件有哪些?

(3)简述武汉城市产业集聚区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据大数据分析,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极高。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解决此问题的措施。

[解析] 第

(1)题,读长江中游城市群体系略图可知长江中游城市多沿河沿江分布;读图可知该城市群的位置优势是其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部,发展潜力较大;其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优势。

(2)题,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中部地带,其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读我国五大城市群比较表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数量和人口数量都比较多;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面积广大也是其发展的巨大优势。

第(3)题,读武汉市产业集聚区位置图可知其产业主要分布于城市外围。

原因:

城市外围的地租价格相对低廉;交通相对便利,便于产品的输出和原材料的运进;位于城市的外围,对城区居民的影响较小,对城区的环境污染较小。

第(4)题,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极高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对区域工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实现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承接区外的产业转移,对该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政府要加强政策上的引导。

[答案] 

(1)多沿江沿河分布 位于长江经济带中部,发展潜力大;承启东西,连接南北

(2)地理位置优越;城市数量多;人口数量大;区域面积广。

(3)特点:

主要分布于城市外围。

原因:

地租价格相对较低;便捷的交通,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对城区居民影响小,利于环境保护。

(4)调整区域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实现错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重组;承接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加强政策引导。

27.(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组成的城市群(如下图所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通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通道。

(1)简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区位条件。

(2)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该区域工业企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3)指出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将面临的主要自然环境问题。

(4)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

(1)题,城市群的区位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两方面分析。

(2)题,大湾区包含内地的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建设大湾区体现在加大区域投资、政策支持等方面,对工业企业而言,利于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区内企业联系,形成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第(3)题,大桥横跨海域,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

第(4)题,城市群形成的关键是有便捷的交通,使之形成一个具有协作关系的整体。

可从缩短时间距离,加强联系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广大,工业企业众多,经济发达;濒临南海,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等交通便利。

(2)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企业技术、人才等交流合作,提升竞争力;有利于加强工业企业联系,促进分工与合作;有利于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成长提供保障。

(3)海底地形复杂;海水腐蚀;台风、海浪的侵袭。

(4)缩短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和珠江口两岸的时空距离,提高城市间的交通通达性;加强广州、深圳、香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内部联系,分工与协作,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0年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涵盖重庆主城区的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在功能布局上构建了“3大特色板块”:

一是南部沿嘉陵江和长江一带的“现代服务业板块”;二是西部、中部区域的“都市综合功能板块”;三是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由北向东成带状环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

自新区成立以来,美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众多企业纷纷入驻两江新区。

国务院赋予的“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使命效应初显,已初具规模。

(如下图)

重庆两江新区的三大板块与主要功能区分布

(1)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的优越区位条件。

(2)阐释重庆两江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布局的合理性。

(3)说明重庆两江新区南部沿江地带集中布局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原因。

(4)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发展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地理位置优势。

[解析] 第

(1)题,可从工业区位因素(科技、劳动力、交通、基础设施、政策等)角度分析。

(2)题,“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包含了位置(外环地价低、土地广)、交通(高速公路)条件;同时位于城市的长江下游段,对城市带来的水体污染小。

第(3)题,由图中“中央商务区”,以及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环,可判断南部为主城区;同时靠近长江而交通便利。

第(4)题,可从重庆两江新区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的位置与交通角度分析。

[答案] 

(1)重庆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重庆主城区产业基础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成立两江新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地处长江经济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先进制造业需要较多的土地,土地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重庆主城区外环可用土地较多,价格较低;制造业投入—产出的运输量较大,布局于外环的高速公路一带,交通快捷便利;为了防止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水体、大气污染,将其布局在长江的下游方向,可减少对主城区的环境污染。

(3)南部沿江地带是重庆主城区历史悠久的重要商业和金融、贸易中心,发展现代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基础雄厚;流经主城区的长江航运业发达,物流业条件优越。

(4)重庆两江新区地处我国东西部的结合部;位于“黄金水道”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

29.(12分)阅读我国中原经济区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中原经济区(CPER),涵盖河南全省及其周边省的部分地区,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能源、原材料和制造业基地,文化底蕴深厚。

前不久,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原经济区简图

河南省1978~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图

2010年全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0.3%

46.3%

43.4%

(1)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区,经济区规划中提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发展策略,试从有利及不利两方面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2)经济区规划中同样提出“有序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策略,你认为该区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条件有哪些?

(3)分析河南省1978年~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4)对比我国2010年产业结构状况,对河南省2010年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原理,提出该地区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建议。

[解析] 第

(1)题,此题考查从有利及不利两方面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中原经济区(CPER),涵盖河南全省及其周边省的部分地区,根据区位分析,此地是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暖热,降水充足;河南位于华北平原,地势低平,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这些都是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的自然条件。

但是季风气候区,易发生旱涝灾害,不利于农业发展。

(2)题,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析,此地吸引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有该地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第一位,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