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782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docx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高考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题型一、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

二、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 C

解析 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

藻类→浮游动物→鱼。

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三、答题技巧

1.生物间关系

类型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和羊

2.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

(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

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

简记为:

“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

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

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3.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四、变式训练

1.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 B

解析 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

A项中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错误。

B项中豌豆和杂草对光、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正确。

C项中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错误。

D项中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寄生关系,错误。

2.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

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 B

解析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按蚊之间也是寄生关系。

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孑孓和鱼类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鱼类与藻类生活在同一空间,会因争夺生存空间、氧气等有限的生存条件而产生竞争。

题型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

二、典型例题

1.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 C

解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后的土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

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

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2.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增多(曲线a),但个体数减少(曲线b)。

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

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

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三、答题技巧

1.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

垂直结构。

B图:

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

①植物分层:

光照;②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2.比较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演替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

耕农田上的演替

3.概括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

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

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

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易错警示 群落演替的几个易错点:

(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4.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5.全面理解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四、变式训练

1.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答案 D

解析 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项正确。

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等因素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项正确。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C项正确。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树下光照的强弱,肯定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项错误。

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答案 B

解析 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

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

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高。

题型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或实验题

二、典型例题

1.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 C

解析 任何植物或动物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为竞争关系,B项错误;土壤盐碱度不同,其中的生物种类也有差异,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项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D项错误。

2.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答案 D

解析 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灯罩的功能是聚光;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

三、答题技巧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易错警示 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四、变式训练

1.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身体________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4)C

解析 

(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

(4)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