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9504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化学速率与平衡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金点子: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必经过三态,即起始态、变化态和最终态。

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它化学反应方面的计算,如能根据反应方程式,对应地列出三态的变化,哪么便可使分析、解题变得一目了然。

  此方面的试题的题型及方法与技巧主要有:

  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关键是要看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及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是否还随时间发生变化。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与分析要充分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

3.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

浓度、压强、温度,其移动可通过勒沙特列原理进行分析。

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浓度、温度、压强等客观因素对正、逆反应速率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使V正≠V逆,原平衡状态发生移动。

  4.等效平衡的分析主要有等温等容和等温等压两种情况。

  5.速率与平衡的图象分析主要要抓住三点,即起点、拐点和终点。

经典题:

例题1:

  (2021年全国高考)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

  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N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方法:

图象分析法。

捷径:

从图

  中得到N为反应物,M为生成物。

从0→t2min,M增加2mol,N消

  耗4mol,且到达t3min,

  M、N的浓度保持不变,即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式为2N

  M。

t2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量相等,此时不

  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当t3时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t1时n(N)

  =6mol,n(M)=3mol,由于在同一容器中,所以c(N)=2c(M)。

  此此题正确答案为D。

  总结:

选项B最容易被误认为正确说法。

造成错判的原因有三:

  ①没有看清纵坐标的物理量;

  ②概念错误,认为物质的量相等时,化学反应速率就相等;

  ③没有读懂图。

  例题2:

  (1998年全国高考)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

  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

  2SO2+O22SO3,并达到平衡。

在这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

  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

  的转化率()A.等于p%B.大于p%C.小于p%D.无

  法判断方法:

平衡中的等效转化分析法。

  捷径:

设乙容器压强保持

  1.01×105Pa,因甲容器中体积保持不

  变,2SO2+O22SO3的正反应是个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压强小于

  1.01×105Pa。

又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

  向移动,则甲容器中SO2转化率低,乙容器中(定压)SO2的转化率

  总结:

将两平衡态先相联系,再依据平衡移动原理相互转化,便

  能快速方便获得结果。

  例题3:

  (2021年全国高考)在一定温度下,向aL密闭容器中

  加入1molX气体和2mol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

X(g)+2Y(g)

  2Z(g)。

  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C.容器内

  X、Y、Z的浓度之

  比为l:

2:

2D.单位时间消耗

  0.1molX的同时生成

  0.2molZ方

  法:

从平衡状态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分析。

  捷径:

此反应为一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故容器内压强不随时

  间变化,说明巳达平衡。

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说明正

  逆反应速率相等,巳达平衡状态。

浓度为一固定比值不能说明巳达平

  衡。

D项中的所述均为正反应,未提到逆反应,故不能判断。

以此得

  答案为AB。

  总结:

平衡状态的判断,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平衡中的重

  点。

此类试题只要抓住平衡状态下速率相等,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

  不变,即可求解。

  例题4:

  (1998年全国高考)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

  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g)+5Q(g)=4X

  (g)+nY(g)。

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和气体的压强是原来

  的

  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

  A.2

  B.3

  C.4

  D.5方法:

根据化学反应直接分析判断,属过量计算。

  捷径:

本题所述及的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3L气体R和5L气体Q

  反应时,R过量1L,同时生成4LX气体和nLX气体,根据题

  意,所以n=2。

总结:

本题若看成是可逆反应,似乎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但它们之间有严格区别的,若看成是可

  逆反应,n只能等于1,因为Q气体不能全部参加反应,而Q气体完

  全反应。

该题中n只能等于2。

我们把本题安排在可逆反应这一部分

  中,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很好地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例题5:

  (1997年全国高考)反应2X(g)+Y(g)2Z(g)+

  热量,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

  (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

  A.T1T2,P1P2

  B.T1T2,P1P2C.T1T2,P1P2

  D.T1T2,P1P2方法:

充分利用关系图,采取淘汰法解题。

  捷径:

压强相同(P2),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T1小,说明T1反

  应速率快,所以可知T1﹥T2,

  C、D可能正确;

  相同温度时(T2)时,达平衡后Z的物质的量P1大,说明压强

  为P1时,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

而生成Z的方向是气体体积减

  小的方法,所以P1﹥P2,所以C项正确。

  总结:

在图象分析时,既要看清平衡时的直线,又要考虑到非平

  衡状态下曲线的变化趋势,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获得正确

  结果。

  例题6:

  (1993年全国高考)在一定温度下,把2molSO2和1molO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的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

当此反

  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和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现在该容器

  中维持温度不变,令

  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2、O2和SO3的

  物质的量(mol)。

如果

  a、b、c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

  相互关系,才能保证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

  仍跟上述平衡时的完全相同。

请填写下列空白:

  

(1)若a=0,b=0,则c=.

  

(2)若a=

  0.5,则b=

  和c=.

  (3)

  a、b、c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请用两

  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和c,另一个只含b和c):

  方法:

此题属等温等容的等效平衡,因两边的气体分子数不等,故要达到等效,必须满足SO2为2mol和O2为1mol(或通过逆向

  转换产生)。

  捷径:

  

(1)2molSO3相当于2molSO2和1molO2

  

(2)

  0.5mol

  SO2与

  0.25molO2反应生成

  0.5molSO3,再加上

  1.5molSO3,其SO3的量是2mol,同

  

(1)

  (3)若SO2与SO3物质的量之和等

  于2,相当于原来加入2molSO2。

cmolSO3分解得molO2,若+b=1,两者之和等于初始氧气的量就符合题意。

以此得

  

(1)c=2;

  

(2)b=

  0.25,c=

  1.5。

  (3)a+c=2,2b+c=2。

总结:

此题的类

  型为: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平衡体系中有关物质的量,使之平衡

  状态相同。

其解题思路是:

有关物质的量不论取何值,都把它转化成

  最初给定的物质的量。

若其值与题干给出的量相同,则符合题意。

我们把这一类问题称作等效平衡,“等效”是指改变加入的物质与原来

  加入的物质,在数量上“等效”。

  例题7:

  (2021年上海高考)某化学反应2AB+D在四种不同条

  件下进行,

  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

  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

  mol/(L·min)。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

  mol/L,反应经20分

  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

  是。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

  V3V1(填>、=、<),且C3

  1.0mol/L(填>、=、<)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

  反应(选填吸

  热、放热)。

理由是

  方法:

图表分析法。

  捷径:

  

(1)实验1中,反应在10min到2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80

  —

  0.67)mol·L—1÷10min=

  0.013mol·L—1·min—1。

  

(2)实验1与实验2相比,平衡时的组成保持不变,温度保持

  不变,所以起始时A的浓度与实验1相同,即

  1.0mol·L—1,由于

  实验2的反应速率大于实验1,所以实验2中隐含的反应条件是使用

  了催化剂。

  (3)实验3中,平衡时A的浓度大于实验1,所以C3应大于

  1.0mol/L,在其他条件不变时V3﹥V1

  (4)升高温度(从800℃

  变成820℃)平衡时,A的浓度下降,表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总结:

本题是利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A的浓度变化值考查化

  学平衡移动原理,题目设计新颖,尤其是第2问更具特色,利用图象、表格考查化学基础知识是上海试题的特色,也代表当前命题方向和趋

  势。

  例题8:

  (1997年上海高考)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5

  (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a5(PO4)

  3OH(S)

  5Ca2++3PO43—+OH—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

  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受腐蚀,其原因是。

  已知Ca5(PO4)3F(S)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

  更坚固。

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

  龋齿的原因。

  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一种其他促进矿化的办法:

  方法:

根据题示信息,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

  捷径:

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生成的有机酸,能中和OH—,使

  平衡向脱矿方向移动,所以加速腐蚀牙齿。

当加入Ca2+或PO43—时,因为Ca5(PO4)3F的溶解度比Ca5(PO4)3OH更小,所以当F—存

  在时,有利于Ca5(PO4)3F的生成,其反应方程式为:

5Ca2++

  3PO43—+F—==Ca5(PO4)3F↓,又由于它的质地坚固,所以能达到

  保护牙齿的目的。

若增大Ca2+或PO43—的浓度均有利平衡向矿化方向移动。

  总结:

这是一个贴近生活健康知识的试题。

一方面考查化学知识,同时提供了爱护牙齿的方法。

这种结合生产,贴近生活。

问题是命题

  的方向。

  金钥匙:

例题1:

在一个6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X

  (g)和2LY(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

4X(g)+3Y(g)

  2Q(g)+nR(g)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

  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是()

  A.3

  B.4

  C.5

  D.6方

  法:

本题可根据方程式,通过始态、终态的分析求解,但比较繁杂。

  如能从整体思想来调动思路,考察此题的平衡问题,则很容易发现平

  衡向体积增大的正反应方向移动了,这样便能迅速获解。

  捷径:

因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X的浓度减小1/3,说

  明反应向正方向移动,而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又说明正

  方向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

以此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

  小于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即4+3﹤2+n,得n﹥5。

故此题正确答

  案为D。

  总结:

该题若纠缠于具体问题的求解,不仅繁杂,而且容易出错。

  例题2:

将含1molNH3的密闭容器a加热,部分NH3分解并

  达到平衡,此时NH3的体积百分数为x%,若在该容器中加入2mol

  NH3后密封,加热到相同温度,使反应达到平衡时,设此时NH3的体

  积百分数为y%,则x和y的正确关系是()A.x﹥yB.x

  ﹤yC.x=y

  D.x≥y方法:

通过设定三倍于原容器的另一假想等效态,然后再将其转化成现状态,分析转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即可。

  捷径:

假设把3molNH3先加入容积为a的3倍的容器b中,加热到相同温度,达到平衡时,此时与1molNH3加到a容器中属等效态(也即NH3的体积百分数为x%)。

然后再压缩容器,使其变成与a容器等体积,因NH3的分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故加压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时NH3的体积百分数y%必大于x%,则答案为B。

  总结:

此题如从正面直接分析常会得出错误的判断。

但若通过设定另一假想态,进行类比,问题就显得十分明朗。

  例题3:

反应2A(g)+3B(g)=2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

①v(A)=

  0.3mol·L—1·s—1,②v(B)=

  0.6mol·L—1·s—1,③v(C)=

  0.48mol·L—1·s—1,④v(D)=27mol·L—1·min—1。

该反应在四种情况下进行的快慢顺序为。

  方法:

比较同一化学反应在不同情况下反应速率的快慢,可选用同种物质作基准。

然后利用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求出不同情况下,用基准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再进行比较。

  捷径:

选用物质A为基准,将其他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换算成用A物质表示的速率。

则:

②表示的v(A)=

  0.6mol·L—1·s—1×2/3=

  0.4mol·L—1·s—1③表示的v(A)=

  0.48mol·L—1·s—1×1=

  0.48mol·L—1·s—1④表示的v(A)=27mol·L—1·min—1×1/60min·s—1×1=

  0.45mol·L—1·s—1故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③﹥④﹥②﹥①。

  总结:

千万不要将不同物质的速率数值进行比较。

  在判断反应速率大小时,当具备了可比性时才能进行比较。

即“两个统一”:

  

(1)单位统一,

  

(2)基准物质统一。

此类型题目也可不转化为同一物质,可直接根据“各物质的速率比等于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比”判断快慢。

  例题4: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3A(g)+B(g)2C(g)+2D(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单位时间内生成3nmolA,同时生成nmolBB.单位时间内生成3nmolA,同时生成2nmolDC.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D.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方法:

通过平衡状态的概念,即速率相等进行判断。

  捷径:

A项,无论在何时,生成的A和B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3︰1,故无法确定是否达平衡。

B项,生成3nmolA必消耗2nmolD,同时又生成2nmolD,说明D浓度不变,可由此确定已达平衡。

C项,由于反应过程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故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不能说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D项,

  A、B、C、D都为气体,反应前后气体的总质量、总物质的量不变,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变,不能以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以此得答案为B。

  总结: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的反应,应注意其特殊性,切不可认为当气体压强、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气体的密度等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就一定标志着已达到平衡状态。

  例题5:

一定温度下,在一等压密闭容器充入1molN2和3mol

  H2,使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混合气中N2、H2、NH3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m

  mol、n

  mol、smol,若维持温度压强不变,只

  改变初始加入的物质的量,而要求

  m、n、s的值维持不变,则N2、H2、NH3加入的物质的量用

  x、y、z表示时,应满足条件:

  

(1)若x=0,y=0,则z=。

  

(2)若x=

  0.75mol,则y=,z=。

  (3)

  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

  x、y用方程式表

  示)。

  方法:

此题属等温等压的等效平衡,因两边的气体分子数不等,故要达到等效,必须满足N2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3(或通过

  逆向转换产生)。

  捷径:

  

(1)若x=0,y=0,开始时只充入NH3,无论NH3充入多少,均满足N2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3,故z为任意值。

  

(2)考虑N2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3,

  0.75molN2必须与

  2.25molH2反应,故y=

  2.25,z为任意值。

  (3)为满足等温等压的等效平衡,x:

y=1:

3,即y=3x。

  z为任意值。

  总结:

要分清是恒容还是恒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例题6:

一定温度下,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SO3,发生反应:

2SO3(g)

  2SO2(g)+O2(g)。

达平衡状态时测得SO2的体积分数为a%。

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再通入2molSO3,待新平衡建立时,测得SO2的体积分数为b%。

则a与b比较

  ()A.a﹥b

  B.b﹥a

  C.a=b

  D.无

  法比较方法:

通过等效假设求解。

捷径:

初次反应达平衡后,再充

  入2molSO3,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体系中SO3、SO2、O2的

  物质的量都增加,因此不易判断前后两次平衡中SO2的体积分数的大

  小。

可作如下等效假设:

  等效压缩等效V4molSO3V4molSO32V4molSO3V2mol

  SO3

  旧平衡

  平衡Ⅲ

  平衡Ⅳ

  新平衡比较平衡Ⅲ和平衡Ⅳ,压缩容器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a>b,答案为A。

  总结:

当遇到新平衡与旧平衡中某量的关系难以直接比较时,可

  采用等效转化法解题。

即假设一个与旧平衡等效的平衡Ⅲ,然后再通

  过压缩或扩大体积来变为与新平衡等效的平衡Ⅳ,最终通过直接比较

  平衡Ⅲ和平衡Ⅳ中某些量的关系而得出答案。

有的同学认为通入SO3,使平衡右移,SO2的量增多,从而得出b﹥a的错误结论,其原因

  是他们忽略了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也增大之故。

  例题7:

在一个6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x气体和2Ly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g)+3y(g)2Q(g)+nR

  (g),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求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

  方法:

该题所涉及的数据类型较多,有体积、压强、浓度三种,可先将其转换成同一类型下的变化。

如将其转换成物质的量,则题目

  可变成: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3molx气体和2moly气体,在

  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g)+3y(g)2Q(g)+nR

  (g),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比原来增

  加5%,x的物质的量减小1/3,求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

”这样便

  很容易求解。

  捷径:

假设将3molx气体和2moly气体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则

  其三态变化为:

  4x(气)+3y(气)2Q(气)+nR(气)开始物质的量(mol)

  3

  2

  0

  0变化物质的量(mol)1

  3/4

  2/4

  n/4平衡物质的量(mol)2

  5/4

  2/4

  n/4由题意得2+5/4+2/4+n/4=(3+2)×(1

  +5%)解之得:

n=6总结:

在密闭容器中的压强变化,与压强不

  变下的体积变化等效,因该题所给数据为体积,故也可根据压强不变,体积改变来运用三态进行分析。

  例题8:

在一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反应:

N2+3H2

  2NH3,反

  应开始前向容器中加入5molN2和6molH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

  气体总共有10mol,问其中氨气有多少mol?

方法:

根据反应前后物

  质的量之差求解。

  捷径:

设平衡时氨气的物质量为x。

  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差为:

  (5mol+6mol)—10mol=1mol根据题意

  和化学方程式N2+3H2

  2NH3可得:

每生成2mol的NH3,混合气体就减少2mol;

  现混合气体减少1moL,列比例式为:

2mol:

2mol=x:

1mol,解

  得x=1mol该题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求解参加反应的N2或H2等。

  总结:

  此题也可用三态分析法进行计算而获得结果。

  例题9:

试用化学平衡原理简要说明浓硝酸跟铜反应生成NO2

  和稀硝酸跟铜反应生成NO的原因。

  方法:

寻找一个平衡体系,再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捷径:

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一个化学平衡,即3NO2+H2O

  2HNO3+NO,然后根据化学平衡原理进行分析。

即增大HNO3的浓度,将使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减少HNO3的浓度,将使平衡向生

  成NO的方向移动。

以此浓硝酸跟铜反应生成NO2,稀硝酸跟铜反应

  生成NO。

  总结:

该题易出现的错解是:

  “浓硝酸中硝酸多,铜少,N的化

  合价降得少,生成NO2,稀硝酸中硝酸少,铜多,N的化合价降得多,生成NO。

”该题出错的原因是未能看清题目“用化学平衡原理”,而另起炉灶用硝酸和铜量的多少来进行分析。

事实上,在浓硝酸中即

  使加入大量的铜,一开始也生成NO2,同样在稀硝酸中即使加入少量

  铜片,也不会产生NO2。

聚宝盆:

  1.判断某一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

  衡状态,关键要抓住:

①v正=v逆,即反应混合物中有某种物质,在同一时段内消耗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的物质的量;

  ②各物质的浓度或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不变。

题给其他条件都可转化到这两点上来考虑。

只要具备这两点之一,便一定是平衡状态;否则,不能确定为平衡状态。

  2.对同一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论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

  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从正、逆反应两个方向开始,最终都能达到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

达到相同平衡时,与起始时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配比有关。

抓住这一点,有关气体的物质的量无论取何值,都把它转化为最初给定气体的物质的量,若其值与题干给出的量相同,则符合题意。

  3.在一定条件下(等温等容或等温等压),对同一可逆反应,只要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