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96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二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H2O(l)△H=-285.8kJ·

mol-1,故A错误;

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

2CO(g)+O2(g)△H=-2×

283.0kJ/mol,故B错误;

在稀溶液中:

mol—1,由于浓硫酸稀释放热,所以若将含0.5mol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故C正确;

C(石墨,s)

C(金刚石,s) △H=+1.9kJ/mol,金刚石的能量大于石墨,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D错误。

4.下列说法不能够用勒夏特勒原理来解释的是

A.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B.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C.SO2催化氧化制SO3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氧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

D.恒温、恒压条件下,在NO2和N2O4平衡体系中充入He后,体系颜色变浅

【答案】D

【解析】Cl2+H2O

H++Cl-+HClO,加入食盐水增大了氯离子浓度,平衡左移,氯气溶解度较小,故A能用勒夏特勒原理解释;

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生成溴化银沉淀,溴离子浓度减小,平衡右移,溶液颜色变浅,故B能用勒夏特勒原理解释;

2SO2+O2

2SO3,通入过量的氧气,平衡右移,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增大,故C能用勒夏特勒原理解释;

2NO2

N2O4,恒温、恒压条件下,充入He,相当于减压,平衡逆向移动,故D不能用勒夏特勒原理解释体系颜色变浅;

选D。

5.中和热测定实验中,用50mL0.50mol/L盐酸和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测定中和热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仪器有:

量筒、烧杯、玻璃棒

B.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是为了使反应物混合均匀,减小误差

C.改用60mL0.5mol/L盐酸跟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求出的中和热数值和原来不相同

D.测量酸溶液的温度后,未冲洗温度计就测碱溶液的温度,会使求得的中和热的数值偏大

【解析】在测定中和热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仪器有:

量筒、烧杯、温度计、玻璃搅拌器,故A错误;

玻璃导热性差,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可以减少热量损失,减小误差,故B正确;

中和热是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所以改用60mL0.5mol/L盐酸跟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求出的中和热数值和原来相同,故C错误;

测量酸溶液的温度后,未冲洗温度计就测碱溶液的温度,会使碱的初始温度过高,求得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故D错误。

6.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A(g)+3B(g)

2C(g),下列叙述一定是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①2υ(B)正=3υ(C)逆;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消耗2amolC;

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⑤C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⑥用A、B、C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

3:

2的状态;

⑦A、B、C的浓度彼此相等;

⑧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③④⑤B.①④⑤⑦C.④⑤⑥⑧D.③⑤⑥⑦

【答案】A

【解析】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所以2υ(B)正=3υ(C)逆时一定平衡,故①正确;

生成A与消耗C都是逆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消耗2amolC不一定平衡,故②错误;

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所以A、B、C的浓度不再变化一定平衡,故③正确;

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不同,压强是变量,所以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一定平衡,故④正确;

C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说明C的浓度保持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⑤正确;

任意时刻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系数比,所以用A、B、C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

2的状态不一定平衡,故⑥错误;

浓度保持不变是平衡状态,A、B、C的浓度彼此相等时不一定保持不变,所以A、B、C的浓度彼此相等不一定平衡,故⑦错误;

根据

,该反应中密度是恒量,所以密度不变不一定平衡,故⑧错误;

选A。

7.由反应物X转化为Y和Z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X→Y反应的△H=E5-E2

B.由X→Z反应的△H<0

C.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Y的产率

D.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Z的产率

【解析】焓变=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由X→Y反应的△H=E3-E2,故A错误;

X的能量大于Z,所以由X→Z反应放热,△H<0,故B正确;

2X

3Y,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Y的产率,故C正确;

X→Z反应的△H<0,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Z的产率,故D正确。

8.汽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使有毒气体相互反应转化为无毒气体,反应方程式为4CO(g)+2NO2(g)

4CO2(g)+N2(g) ΔH=-1200kJ·

mol-1。

对于该反应,温度不同(T2>

T1)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AB.BC.CD.D

...........................

9.氢气、铝、铁都是重要的还原剂,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下列关于反应的焓变判断正确的是

2H2(g)+O2(g)===2H2O(g)△H1

3H2(g)+Fe2O3(s)===2Fe(s)+3H2O(g)△H2

2Fe(s)+3/2O2(g)===Fe2O3(s)△H3

2Al(s)+3/2O2(g)===Al2O3(s)△H4

2Al(s)+Fe2O3(s)===Al2O3(s)+2Fe(s)△H5

A.△H1<

0;

△H3>

0B.△H5<

△H4<

△H3

C.△H1=△H2+△H3D.△H3=△H4+△H5

【解析】试题分析:

A、物质的燃烧均为放热反应,而放热反应的反应热均为负值,故A错误;

B、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故△H5<0;

而2Fe(s)+O2(g)=Fe2O3(s)△H3③,2Al(s)+O2(g)=Al2O3(s)△H4④,将④-③可得:

2Al(s)+Fe2O3(s)=A12O3(s)+2Fe(s)△H5=△H4-△H3<0时,故△H4<△H3,故B正确;

C、已知:

3H2(g)+Fe2O3(s)=2Fe(s)+3H2O(g)△H2②、2Fe(s)+O2(g)=Fe2O3(s)△H3③,将(②+③)×

可得:

2H2(g)+O2(g)=2H2O(g)△H1=(△H2+△H3),故C错误;

D、已知:

2Fe(s)+O2(g)=Fe2O3(s)△H3③,2Al(s)+O2(g)=Al2O3(s)△H4④,将④-③可得:

2Al(s)+Fe2O3(s)=A12O3(s)+2Fe(s)故有:

△H5=△H4-△H3,即:

△H3=△H5-△H4,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定位】考查反应热的大小比较和盖斯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晴】应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时,关键在于设计反应过程,同时注意:

①参照新的热化学方程式(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结合原热化学方程式(一般2~3个)进行合理“变形”,如热化学方程式颠倒、乘除以某一个数,然后将它们相加、减,得到目标热化学方程式,求出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ΔH与原热化学方程式之间ΔH的换算关系。

②当热化学方程式乘、除以某一个数时,ΔH也应相应地乘、除以某一个数;

方程式进行加减运算时,ΔH也同样要进行加减运算,且要带“+”“-”符号,即把ΔH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运算。

③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书写时,ΔH的符号也随之改变,但数值不变。

④在设计反应过程中,会遇到同一物质的三态(固、液、气)的相互转化,状态由固→液→气变化时,会吸热;

反之会放热。

10.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加入3molY与过量的X发生可逆反应X(s)+3Y(g)

2Z(g);

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充入少量He使容器内压强增大,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若该反应在低温下方能自发进行,则升高温度,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变大

C.继续加入少量Z,平衡逆向移动,Z的体积分数减小

D.继续加入少量Y,平衡正向移动,Y的转化率增大

【解析】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通入无关气体,反应体系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故A错误;

若该反应在低温下方能自发进行,则△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气体质量减小,气体物质的量增多,所以平均分子量减小,故B错误;

继续加入少量Z,相当于加压,正向移动,Z的体积分数增大,故C错误;

继续加入少量Y,相当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Y的转化率增大,故D正确。

11.以反应5H2C2O4+2MnO4-+6H 

+===10CO2↑+2Mn2++8H2O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时,分别量取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迅速混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编号

H2C2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温度/℃

浓度/mol·

L-1

体积/mL

0.10

2.0

0.010

4.0

25

0.20

5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

B.实验①测得KMnO 

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s,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υ(KMnO4)=2.5×

10 

-4 

mol·

-1·

-1

C.若生成aLCO2(标准状况),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aNA/22.4

D.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 

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

【解析】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所以实验①、②、③都要褪色,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故A正确;

实验①测得KMnO 

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s,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υ(KMnO4)=

=1.7×

-1,故B错误;

生成1molCO2转移1mol电子,若生成aLCO2(标准状况),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aNA/22.4,故C正确;

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没有改变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可能是生成的Mn 

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故D正确。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催化剂,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催化剂。

12.在某一恒温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A(g)+B(g) 

2C(g)△H<0。

t1时刻达到平衡后,在t2时刻改变某一条件,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t2时间段内,υ正>

υ逆

B.I、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I﹥II

C.t2 

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向密闭容器中加C

D.I、II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I﹤II

A、0~t2时,反应正向进行,v(正)>

v(逆),t1~t2时,反应达到平衡,v(正)=v(逆),故错误,不选A;

B、t2时刻改变条件后达到平衡时,逆反应速率不变,说明和原平衡等效,A的体积分数Ⅰ=Ⅱ,错误,不选B;

C、向密度容器中加C,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再次建立的平衡与原平衡等效,说明和原平衡相同,符合图形,正确,选C;

D、t2时刻改变条件后达到平衡时逆反应速率不变,说明和原平衡等效,所以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相等,错误,故不选D。

考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

13.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的是

A.图甲表示等量NO2在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不同温度下分别发生反应:

2NO2(g)

N2O4(g),相同时间后测得NO2含量的曲线,则该反应的△H<0

B.图乙表示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图表明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焓变

C.图丙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

3C(g)+D(g)的影响,则P乙>

P甲

D.图丁表示反应:

4CO(g)+2NO2(g)

N2(g)+4CO2(g)Δ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起始物CO的物质的量对此反应平衡的影响,则有T1>T2,K1>K2

【解析】2NO2(g)

N2O4(g),升高温度NO2的百分含量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反应的△H<0,故图甲与对应的叙述相符;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焓变,故图乙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

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2A(g)+2B(g)

3C(g)+D(g)平衡不移动,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相同,故图丙与对应的叙述相符;

该反应ΔH<0,所以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N2(g)百分含量减小,T1<

T2,图丁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

故选D。

14.已知工业合成氨的方程式:

3H2(g)+N2(g)

2NH3(g),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时的热效应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1可知,该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ΔH)kJ/mol

B.图2中L、X表示的物理量是温度或压强,依据信息可判断L1>L2

C.图2中a、b、c三点中υ正最大的点是b

D.图2中a、b、c点平衡常数的关系为:

Ka=Kc<

Kb

【解析】逆反应的活化能可理解为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能量,由图1可知,该反应放热ΔH<

0,该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ΔH)kJ/mol,故A错误;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N2的转化率增大,所以L1<

L2,故B错误;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图2中a、b、c三点中b点温度高、压强大,所以υ正最大的点是b,故C正确。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a、c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所以图2中a、b、c点平衡常数的关系为:

Ka=Kc>

Kb,故D错误。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

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

若只改变浓度、压强,平衡常数不变。

15.向一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化学反应aX(g)+2Y(s)

bZ(g);

△H<0。

右图是容器中X、Z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X表示0~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v(X)=0.045mol/(L·

min)

B.根据上图可求得方程式中a:

b=1:

3

C.推测在第7min时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升温

D.推测在第13min时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降温

【解析】 本题通过图像的信息来考查反应速率的计算以及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等。

Δc(X)=(0.45-0.20)mol·

L-1=0.25mol·

L-1,则v(X)=

=0.025mol·

L-1·

min-1;

10~13min时,各种成分的浓度不再改变,则此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Δc(X)=0.25mol·

L-1,Δc(Z)=0.5mol·

L-1,而Δc(X)∶Δc(Z)=a∶b,故a∶b=1∶2;

在第7min时,X的浓度减小更快,Z的浓度增大更快,即反应速率加快了,所以可能是升高温度或者加入催化剂,此时不能通过平衡移动原理来解释,因为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

第13min时,平衡被破坏,Z的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原因可能是升高温度。

16.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

Ni(s)+4CO(g)

Ni(CO)4(g)。

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

10−5。

已知:

Ni(CO)4的沸点为42.2℃,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

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

第二阶段:

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第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30℃

C.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高

D.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生成[Ni(CO)4]=4v生成(CO)

【解析】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故A错误;

Ni(CO)4的沸点为42.2℃,第一阶段:

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所以温度要高于42.2℃,故B错误;

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Ni(CO)4分解得高纯镍,Ni(CO)4分解率较高,故C正确;

达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4v生成[Ni(CO)4]=v生成(CO),故D错误。

17.一定温度下,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A,经一段时间后反应A(g)

B(g)+C(g)达到平衡。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t/s

150

250

350

n(B)/mol

0.16

0.19

A.50~250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02mol·

L-1·

s-1

B.相同温度下,若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继续充入A,则平衡向右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C.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molA、0.20molB和0.20molC,则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再次平衡时,平衡常数K=0.2,则反应的ΔH<0

【解析】A、50~250s内B的物质的量增加0.04mol,所以A减少的物质的量是0.04mol,50~250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4mol÷

2.0L÷

200s=0.0002mol·

s-1,故A错误;

B、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故B错误;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平衡时B的浓度是0.1mol/L,C的浓度是0.1mol/L,A的浓度是1.0mol/2.0L-0.1mol/L=0.4mol/L,则该温度的平衡常数是K=

=0.025,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molA、0.20molB和0.20mo1C,Q=

<

0.025,所以反应正向进行,达平衡前v(正)>v(逆),故C正确;

D、升高温度,再次平衡时,平衡常数K=0.2,平衡常数增大,所以ΔH>

0,故D错误。

18.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溶液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大

B.在0~50min之间,pH=2和pH=7时R的降解百分率相等

C.在20~25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4×

10-6mol·

min-1

D.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

【解析】pH分别为2、7、10时,通过曲线的倾斜和谐可看出溶液的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大,故A正确;

由图知,在0-50min之间,pH=2和pH=7时反应物R都能完全反应,降解率都是100%,故B正确;

20-25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

mol/L。

min,故C正确;

R的起始浓度越大,降解速率越大,故D错误。

19.已知可逆反应aA(g)+bB(g)

cC(g)中,物质的含量A%和C%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在T1、T3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

B.该反应在T2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

C.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D.升高温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选项A、反应在在T1、T3温度时物质A、C的含量相等,当反应速率不相等,故并未达到平衡状态。

选项C、温度由T1到T2变化过程中,反应物A减少,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选项D、由图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平衡先正移后逆移。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与能量;

平衡移动

点评:

本题主要是对坐标图的分析,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

另一方面,需考虑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需与反应速率区分。

①对于反应速率,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②对于平衡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20.在盛有足量A的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B,发生反应:

A(s)+2B(g) 

4C(g)+D(g);

△ 

H<0。

在一定温度、压强下达到平衡。

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的B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在恒压绝热容器中进行上述反应,则图中θ>45°

B.若再加入B,则再次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C.若再加入B,则再次达到平衡时,反应体系气体密度减小

D.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50%

A、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一定物质的量的B反应生成的C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角度变小,错误,不选A;

B、加入B,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速率突然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开始移动,正反应速率减慢,逆反应速率增大,错误,不选B;

C、根据图像分析,加入的B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该反应中有一半的B物质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