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0632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

《中学语文教学法》绪论至第七章(总分100分)

时间:

90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判断正误(10分)

1、《学记》说的“教学相长”里的“教学”一词已经具有教与学双方活动的意思。

()

2、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一样的。

()

4、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具有独立的系统性,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科书。

()

5、语文课程内容要解决的是“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要解决的是“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教科书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教”的问题。

()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建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同时期的具体要求是相同的。

()

7、1913年3月19日由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课程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

()

8、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都是上下位的关系。

()

9、民国期间,小学语文称“国语”,中学语文称“国文”。

建国后,统一更名为“语文”。

()

10、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关于九年制业务教育和全日制普通高中的3个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增加了“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的相关内容。

()

二、单项选择(10分)

1、下列不属于现代语文教育活动中的语文课程现象的是()。

A、物质性B、活动性C、关系性 D、层次性

2、1919年,()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

”()

A、叶圣陶 B、朱自清 C、陶行知 D、张志公

3、下列不属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微观开发和利用的是()。

A、语文教材 B、社区资源 C、教师资源 D、学生资源

4、下列不属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的是()。

A、课外读物 B、课文系统C、知识系统 D、作业系统

5、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建构不包括()。

A、娱乐消遣  B、知识和能力  C、过程和方法  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不包括()。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家长的研究 C、对社会的研究 D、对学科的研究

7、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国外学者有四种观点,不包括下列的()。

A、二元独立模式 B、相互交叉模式 C、完全重合模式 D、二元互联模式

8、汉语拼音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A、3—4年级 B、5—6年级C、7—8年级 D、1—2年级

9、业务教育阶段,把写作教学定位为“习作”的,是()。

A、1—2年级 B、10—12年级C、7—8年级 D、3—4年级、5—6年级

10、业务教育的不同阶段,识字目标不一样,要求会认3000字的是()。

A、3—4年级 B、1—2年级C、7—8年级 D、5—6年级

三、简答题(20分)

1、什么是教学论

2、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语文教材课文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4、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四、论述题(30分)

1、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试分析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3、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内容的概念

五、操作题(30分)

语文课程资源的宏观开发和利用包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

请从中选择两种资源,举例分析具体操作过程。

 

附参考答案

一、判断正误(10分)

1、对2、对3、错4、对5、对 6、错 7、对 8、对 9、对 10、对

二、单项选择(10分)

1、D2、C3、B4、A5、A6、B7、C8、D9、D10、D

三、简答题(20分)

1、答: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答:

一、学校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

二、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

三、有参与、民主、开放、合作的学校氛围。

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时间以及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得到保障。

3、答:

一、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和示例。

二、课文系统是提高语文能力,积累语感,培养反思批判精神的桥梁。

三、课文系统有利于实施各种隐性教育。

4、答:

为学生打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语言基础;吸收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具有稳定而健康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基础;具有基本的学习能力、策略、习惯以及积极的求知与探索的终身学习的基础;以及促进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个性与人格基础。

四、论述题(30分)

1、答:

 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这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其内涵是:

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其含义为:

一、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各有侧重,不能互相替代。

2、答:

 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二、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四、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

五、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

六、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3、答:

语文课程内容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一、从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观点来理解。

二、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理解。

三、从不同的层面来把握。

五、操作题(30分)

答案略

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

《中学语文教学法》第八章至第十三章(总分100分)

时间:

90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判断正误(10分)

1、汉字的基本特点是形音义的结合。

()

2、阅读教学目标应该培养的能力可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级。

()

3、朗读是阅读训练的终极目标。

()

4、问答法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教学方法。

()

5、讨论法是作为讲述法的对立物出现的,具有反传统的特色。

()

6、并非每一篇课文都必须编写阅读提要。

()

7、“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是写作要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

8、教学评价是测试的基础,测试是教学评价的继续。

()

9、教学评价只对教师起作用,对学生没有作用。

()

10、在课堂评价中应尽量运用正强化(即多进行鼓励和表扬),恰当地运用负强化。

()

二、单项选择(10分)

1、小学3——4年级要求累计认识汉字()个。

A、2500 B、3000 C、3500 D、1600——1800

2、我国古代的识字教材《史籀篇》是()的著作。

A、汉代 B、西周 C、宋代 D、清代

3、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万字以上。

阅读一般的现代文不少于()字/分钟。

A、10,200 B、5,100 C、400,500 D、100,300

4、语文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即关于方法的知识不包括()。

A、文字知识 B、语言知识C、文学知识 D、哲学知识

5、“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提出的。

A、赫尔巴特 B、前苏联学者 C、夸美纽斯 D、莱因

6、“自读——导读——复读”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提出的。

A、朱自清B、黎锦熙C、钱梦龙D、魏书生

7、下列不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的是。

()

A、综合性 B、差异性C、主体性 D、参与性

8、下列不属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是()。

A、以结论为目的 B、以问题为载体 C、以探究为中心 D、以反思为线索

9、有效考试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D、精确度

10、下列题型属于客观题的是()。

A、简答题 B、论述题 C、作文题 D、选择题

三、简答题(20分)

1、比较集中识字教学和分散识字教学的优劣。

2、阅读教学的目标有哪些

3、写作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4、语文学习评价常用的哪些方法

四、论述题(30分)

1、如何辩证理解阅读教学方法

2、试述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

3、举例分析语文教师如何面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

五、操作题(30分)

请为朱自清的《春》编写一篇教案。

附参考答案

一、判断正误(10分)

1、对2、对3、错4、对5、对6、对7、对8、错9、错10、对

二、单项选择(10分)

1A2B3C4D5D6C7B8A9D10D

三、简答题(20分)

1、答:

集中识字的优点是识字效率比较高,对汉字的结构和意义理解比较深刻;缺点是对于汉字在特定语境的意义理解重视不够,遗忘率比较高。

分散识字的优点是随课文识字,可以使字词句文联系紧密,避免孤立分离,容易形成概念,记忆长久,有助于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综合,促进思维的发展;缺点是对识字量、识字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2、答:

一、获取知识

二、培养能力

三、陶冶情操

四、发展思维

五、形成习惯

六、积累言语

3、答:

文道结合。

密切联系实际。

循序渐进、反复训练。

突出重点、兼及其他。

4、答:

通过量表来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来进行表现性评价。

通过问题讨论法将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结合起来。

通过建立语文学习档案袋来进行档案袋评价。

四、论述题(30分)

1、首先,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其次,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长短优劣都是相对的。

再次,具体到某一篇课文,也没有绝对合适的教学方法。

最后,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价值和作用都是有限的。

2、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

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条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学生参与策划、实施、展示、评价等整个活动过程。

3、答案要点:

(应该有理论和事实的论证)

1、第一,不刻意追求静态的、封闭式的、系统性的语文知识,而是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二,语文教师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执行者,也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改造者和创生者。

五、操作题(30分)

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

《中学语文教学法》第十四章至第十九章(总分100分)

时间:

90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判断正误(10分)

1、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比,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将研究视角从外显的刺激与反应转向学习者对环境刺激的内部加工。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老师指导下的师生互动。

()

3、注意力、思维力、意志力、记忆力都属于智力因素。

()

4、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个性的体现,而合作学习的实质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

()

5、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

6、先秦诸子百家教育已经包含了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

()

7、从隋唐一直到清末,科举考试一律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

()

8、《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我国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

()

9、北朝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

()

10、韩愈的《劝学》以设喻与说理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

二、单项选择(10分)

1、社会学习理论是()的理论。

A、桑代克B、斯金纳C、班杜拉D、苛勒

2、学习层次论是()的理论。

A、苛勒B、布鲁纳C、奥苏贝尔D、加涅

3、下列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动机B、性格C、情感D、想象力

4、下列不属于语文教师德行因素的的是()。

A、学识丰富B、善良正直C、公正无私D、高度负责

5、李斯的《仓颉篇》是一部关于()教学的课本。

A、阅读B、识字写字C、写作D、鉴赏

6、下列不属于“四书”的是()。

A、《大学》B、《中庸》C、《春秋》D、《孟子》

7、“不耻下问”是()提出的。

A、《孟子》B、《荀子》C、《老子》D、《论语》

8、叶圣陶、吕叔湘、蔡元培和()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A、颜之推B、张志公C、曾国藩D、朱熹

9、下列不属于“说课”内容的是()。

A、说教材B、说教学目标C、说教学方法D、说结果反馈

10、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包括()能力。

A、教学设计B、教学实施C、收集资料D、教学研究

三、简答题(20分)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智力有哪些特点

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4、课外语文学习有什么特点

四、论述题(30分)

1、试举例分析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的具体表现。

2、列举对教师角色定位的不同表述,并分析其特点。

3、联系实际谈谈语文学习方法的作用。

五、操作题(30分)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加强语文教师个性的塑造。

 

附参考答案

一、判断正误(10分)

1对2错3错4对5对6对7错8对9错10错

二、单项选择(10分)

1C2D3D4A5B6C7D8B9D10C

三、简答题(20分)

1、否认意识、观念等内部心理结构在个体学习中的作用,而是认为是环境刺激导致了个体的行为反应。

人类学习(即行为的改变)的实质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获得新的经验并导致行为永久性变化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就是个体行为的变化和行为的塑造乃至习惯的形成。

它强调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的问题是由环境所造成的,因此可以对此加以控制以改善学习效果;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反复的练习。

2、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

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

第三,智力不是几种构成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能力的特征则不属于智力因素。

3、一,计划性原则。

二、指导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4、一、实践性。

二、自主性。

三、综合性。

四、开放性。

四、论述题(30分)

1、首先,既有强烈、冲动的一面,也有温和、细腻的一面。

其次,可变性与固执性并重。

第三,内向性与外向性共存。

2、一、蜡烛——奉献与给予。

二、园丁——突出了教育的规律。

三、灵魂工程师——职业高尚。

四、警察——严格要求的责任。

五、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知识丰富。

这些表述体现了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四强调”和“四忽视”:

第一,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忽视教师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需要。

第二,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第三,强调教师的科学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

第四,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3、第一,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第二,培养语文能力。

第三,养成语文自学习惯。

五、操作题(30分)

第一,稳固共性根基。

第二,提高人格修养。

第三,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四,追求“多样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