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0641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语文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

孔子的“均”应有两解:

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

“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

“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

“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

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

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

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

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

“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

“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

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

”(封祖盛、林英南:

《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

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1.A(“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没有依据。

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

孔子忧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2.D(“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

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3.C(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它”指“均”。

“虽无必然联系”也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千里,京兆人。

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

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官至安西副都护。

天宝十一载,授御史中丞。

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后有诏移献忠部落隶幽州,献忠素与禄山有隙,惧不奉诏,乃叛归碛北,数为边患。

玄宗愤之,命千里将兵讨之。

十二载十一月,千里兵至碛西,以书喻葛禄,令其相应。

献忠势穷,归葛禄部。

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

十三载三月,千里献俘于勤政楼,斩之于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留佐羽林军。

禄山之乱,诏千里于河东召募,充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十五载正月,迁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

贼来攻城,屡为千里所败,以功累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围城,数以轻骑挑战。

千里恃其骁果,开悬门,率百骑,欲生擒希德。

劲骑搏之,垂将擒而希德救兵至,千里敛骑而退,桥坏坠坑,反为希德所执。

仰首告诸骑日:

“非吾战之过,此天也!

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

”军人闻之泣下,昼夜严兵城守,贼竞不能拔。

千里至东都,安庆绪舍之,伪署特进,囚之客省。

及庆绪败走,为严庄所害。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大赦,节文曰:

“忠臣事君,有死无贰;烈士徇义,虽殁如存。

其李橙、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

”自是赦恩,无不该于节义,而程千里终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七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B.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C.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D.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4A(根据年号、官职名、句意来断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兆:

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

接受皇帝的命令。

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

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

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三司即三公。

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5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兆人程千里,身长七尺,相貌魁梧伟岸,勇猛有力。

他本来是被招募到碛西的军人,凭借多次的战功,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护。

B.李献忠因为跟安禄山不睦而背叛唐朝朝廷逃回到碛北,并多次侵扰边疆。

唐玄宗对李献忠感到很愤恨,下令程千里率兵讨伐他。

C.贼将蔡希德在至德二年九月包围城池,多次带领骑兵前来挑战。

程千里自恃骁勇果敢,打开悬门,率领一百个骑兵,想要活捉他。

D.唐朝朝廷要求忠臣侍奉君主,嘉许杀身报国而贬斥叛变成为贰臣,程千里因被叛贼活捉而投靠了贼廷,所以没有得到褒扬和追赠。

6D(无中生有。

根据文章第四段内容可知,程千里虽然被捉,但并没有投靠贼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

译文:

(1)葛禄将李献忠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帐下数千人都捆绑起来,交给程千里。

程千里飞快地传回捷报,唐玄宗很赞赏他的勇武。

(省略句及状语后置句、“缚”“飞表献捷”“壮”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非吾战之过,此天也!

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

译文:

(2)这不是我作战的过错啊,这是天意啊!

替我转告各位将士,宁可失掉主帅,不可丢失城池。

(判断句、“诸”“乍可”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黄大临

千峰百嶂宜州路。

天黯淡、知人去。

晓别吾家黄叔度。

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饮散长亭暮。

别语缠绵不成句。

已断离肠能几许?

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

黄大临,黄庭坚之兄。

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

8.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痛?

请简要概括。

(5分)

8.答:

①路途的艰难遥远;(2分)②环境的凄凉惨淡;(2分)③兄弟年老,相会无期。

(1分)

9.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9.答:

前两句实写送别的情景:

长亭饯别,直至日暮;别语缠绵,语无伦次。

(2分)后四句虚写别后的孤寂,山谷弟夜宿旅店,听雨打空阶,无法入睡。

(2分)别后的孤寂,更加衬托了现实中送别的伤感。

(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在这里不要叫我妈妈曾颖

这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是一个保安小兄弟讲的:

我是到帝豪小区当保安的第三天认识阿兰的。

准确地说,应该是她主动来和我搭讪并请我吃苹果。

这是我在这座富人住的小区中受到的最高礼遇。

这里的其他住户,通常是车进车出,像害怕掉出冰箱的冰激凌一样地小心呵护自己,而保姆们,也因为忙或别的什么原因,不怎么爱搭理人。

从相貌和装束上看,阿兰也是保姆,但也许是来城里很久了,她的举止言谈和衣着,并不像其他小保姆那样,浑身上下要么是未谙世事的青涩感,要么就是急于摆脱以往的形象而用力过猛的装扮。

她始终穿着一件洁白干净的衣服,套一双价格低廉但样式还算好看的皮鞋,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气,不是桅子花,便是黄桷兰或茉莉。

她每次出现,都带着一个小男孩。

小家伙白白胖胖一脸营养过剩的样子,他的衣着,永远是最新最时尚的衣裤。

我的工作,是看护小区的花园。

花园占地几十亩,是小区的配套工程,里面有健身路径、游泳池、网球场,还有休闲娱乐广场和儿童游艺设施。

我主要负责看门,及时将那些妄图混进去的刷鞋匠破烂王小商小贩和非小区住户阻挡在门外。

每天下午六七点,阿兰就会带着小胖胖准时来花园。

阿兰永远穿着一身浅淡的衣服,而小胖胖,则像一个变身小精灵,身上的衣物和手中的玩具一天一个花样。

小胖胖一来,就和孩子们一起去滑滑板车或扮游戏,阿兰就站在一旁,远远地看着孩子,像看一幕精彩的电影,随着他的表现而变换着表情。

我问阿兰:

你的工资一定很高吧?

看把孩子带得多好!

阿兰对此,总是含笑不答。

几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和阿兰也混成了熟人,小胖胖每次见面,隔很远就会喊叔叔,有时还会将口袋里的糖,掏一块送给我。

我已将彼此的碰面作为一种习惯,如果偶有下雨或别的原因没看到他们,就会有怪怪的感觉。

有一天,保安队长对我说:

最近有业主反映,外面时不时有非业主混入花园,极有可能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或小偷团伙的卧底。

一定要加强警惕性,将这些不安全因素清除出去。

领令之后,我睁大眼睛努力寻找队长所说的可疑人物,但几天下来,一无所获。

有一天,一个中年妇女来向我举报线索,说有个女人,老是带个娃娃来和她孙子套近乎,她在小区里没见过这女人,深度怀疑其动机不纯。

她指的女人是阿兰。

这是我不愿认可的事情,但为了不让那女人继续向队长投诉,我决定悄悄查一查。

这天夜里,我换上便衣,跟在从花园里出来的阿兰身后,远远听见孩子叫阿兰妈妈。

阿兰赶紧制止住他,说:

小声点,我给你说过多少遍,茌这里不要叫妈妈,要是被别人听到了,你就不能来这玩了。

我悄悄跟着他们,左拐右拐走了几里路,来到一处城中村。

这里是外来人口聚居地,我刚进城的时候,也住过类似的地方。

我跟着他们,从狭窄而杂乱的巷里穿过。

突然觉得前方夜色中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与周遭的环境是那样的不协调,像两朵花落入垃圾筒。

在一处小杂货店,他们停下,店里一位明显比阿兰大的男人没好气地说:

又跑哪去了?

你不嫌折腾?

这孩子每月折腾的钱,够我们吃半年了!

阿兰进店,很快换了件蓝布衫,端着一个盛满碗的大锅,蹲在街边,一面洗一面说:

折腾?

你忍心让娃娃像咱这样混一辈子?

我就是要让孩子去好一点的环境,和素质高的孩子玩!

总不能让他跟咱们周围这些野孩子去交流怎么捡垃圾刨沙土?

那样就永远完了!

我不能给他好的环境,但我一定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男人没言语了,空气中只有小胖胖轻声哼着从别的孩予那里学来的英语儿歌。

我没有把所看到的情况向队长汇报。

每天仍努力以平静的神态,继续和阿兰母子打着招呼。

直到半年后,我被调去守会所,我还给后任的小徐招呼,请他好好照顾阿兰。

我依稀记得,我的前任老吴,在交接工作时,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

故事讲完,有人在这里面听出了辛酸,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感动,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无奈与伤感。

不知道你能从中能听出点什么?

反正我听完之后,接连两宿都没睡好觉,眼前,总闪着两母子的身影,耳朵里,冷不丁会回响起那声让人心碎的声音:

在这里,你不要叫我妈妈!

(选自2011年11月13日《今晚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阿兰自己省吃俭用,却要给自己的孩子穿最时尚的衣裤,玩最好的玩具,并每天带他到富人区玩,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融入到富人区中。

B.保安眼中的阿兰的形象,从相貌和装束上看,质朴整洁,像是保姆,这是她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小区而刻意打扮的。

C.阿兰的丈夫并没有阻拦阿兰的做法,但他对阿兰的那些没好气的话语,说明他并不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只是考虑如何赚钱、攒钱。

D.保安和阿兰聊天的时候夸她把孩子带得很好,并猜测她工资很高的时候,阿兰对此总是含笑不答,表现了阿兰质朴、不善言谈的个性。

E.这篇小说通过保安的讲述,塑造了一个想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环境影响的母亲形象,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发人深思。

(1)E3分A2分B1分(B“刻意打扮”依据不足C“不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只是考虑如何赚钱、攒钱”依据不足D“质朴、不善言谈”依据不足)

(2)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阿兰这个人物形象。

(6分)

(2)①社会地位低:

外来人员,经营杂货店,住处简陋杂乱;

②有一定的修养:

言谈举止得体,与众不同;

③爱心深切:

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也关心孩子的教育;

④有心计:

如主动和我搭讪并请我吃苹果。

(答出3点即可满分)

(3)请结合小说,分析“我”(保安)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3)①阿兰的故事是保安耳闻目睹的,所以保安是贯穿整篇小说的线索人物;(2分)

②因为保安的跟踪而了解了阿兰的真实情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

③有助于表现阿兰的形象,如以保安对阿兰的同情,侧面表现了阿兰非同寻常的母爱。

(2分)

(4)“故事讲完,有人在这里面听出了辛酸,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感动,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无奈与伤感。

”你从这个故事中听出了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4)参考一:

我从这篇小说中听出了辛酸。

(2分)①母亲都是爱孩子的,但这种爱却不能以公开的身份进行,的确让人感到悲哀。

(2分)②不顾自己的家庭条件攀比富人,以为和富家子弟交往就可以获得好的影响,未必就有好的结果;(2分)③环境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重要,阿兰这种不顾一切的母爱的确令人辛酸。

(2分)

参考二:

我从这篇小说中听出了感动。

①②③略

参考三:

我从这篇小说中听出了无奈与感伤。

①②③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作者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序。

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向来鼓吹反清革命的《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

然而对清政府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是派员前往逮捕邹、章二人。

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述,当时他正在整理学社事务,且“志在流血”,所以不肯离去,坐等巡捕前来捉拿。

而邹容原本已从后门逃跑,躲在一英国传教士住所,但听说章太炎被捕下狱,立刻到衙门自首。

后来,这对忘年之交以平民的身份与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法庭当庭对质,痛斥朝廷的腐败。

虽然清政府想以“毁谤朝廷”“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们凌迟处死,但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与租界当局的干预下,只得分别判处邹、章二人两年及三年徒刑。

审讯结束后,章太炎与邹容被送回牢房,不想沿路观者如堵,章太炎见状,即高声吟道:

“风吹枷锁满城香,都市争看员外郎。

”回到牢里,他还与邹容互吟诗相赠。

不久,邹容因无法适应狱中恶劣的环境而病逝,章太炎则刑满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后,曾聘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

章太炎看出袁有称帝野心,拟效方孝孺故事,执丧杖,穿麻衣,痛哭于国门,以哀共和之将亡,为同人所劝阻。

然而“章疯子”的名声,由此传开。

章太炎就是这样喜欢特立独行,当听到有人说他是“疯子”和“神经病”时,他非但不以为忤,还赞成对方的说法,自认是神经病,且希望他的同志、朋友,都能带点神经病。

他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曾有过一段演讲:

“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

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

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

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

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龙泉寺时,因愤怒而绝食以示抗议。

由于正逢隆冬,滴水成冰,绝食两天后,他又冷又饥,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

门人朱逖先、吴承仕、钱玄同等闻讯,纷纷跑去劝他进食,但从早到晚,不管大家怎么劝说,章太炎都摇头不理会。

就在无计可施时,吴承仕突然灵光一闪,问:

“您比祢衡如何?

”章太炎两眼一瞪,哼声道:

“祢正平(祢衡)怎么比得上我?

”吴承仕于是告诉他,刘表欲杀祢衡,但自己不想背罪名,所以将弥衡送到黄祖那里,让他下手当恶人;如今袁世凯比刘表更厉害,因为他不需利用黄祖那样的人,就可让先生(指章太炎)自己把自己杀了。

龙泉寺软禁中的章太炎一听,赶紧从床上翻身坐起,斥道:

“这是什么话!

”众门人见状趁机苦劝,并拿出荷包蛋等章太炎爱吃的食物,终于让他恢复了饮食。

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

书出来后,胡适特地送一本给章太炎,并在封面里写上“太炎先生指谬”,署名“胡适敬赠”。

其中“太炎”和“胡适”二词右边都加条黑线,表示是“人名”。

然而,章太炎不懂新式标点符号的应用,所以看到自己名字旁的黑线,即骂说:

“何物胡适!

敢在我名上胡抹乱画!

”继而发现“胡适”两字旁边也画一黑线,这才笑说:

“他名字边也有线。

就彼此抵消了。

章太炎晚年居住上海时,离家五十公尺之外,即找不到路回来。

偏偏他又记不得自家地址,只能沿途问人,其问法是:

“我家在哪里?

”被问到的人,常当他是疯子。

某次,他从南京返回上海,由于家人记错班次,没接到他,他只好雇一辆马车,并告诉车夫说:

“到我家里。

”车夫无法,只好在街上穷兜,转了半天才被家人寻获。

此外,章太炎也不会用钱,只知一张钞票可用一次。

所以他叫佣人买烟一包,给五元大洋;儿子想买大衣,他给五元大洋;后来要在苏州盖房子,他也只拨了五元大洋。

(选自《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民国成立后,章太炎自日本返国,担任孙中山的总统府枢密顾问。

宋教仁遇刺后,因参与讨袁活动而被袁世凯禁锢。

]924年脱离国民党,并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此以讲习为业。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赞助抗日运动。

后病逝于苏州。

(《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②在《革命军》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

(《历史上的今天》)

③《革命军》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

孙中山赞誉它“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的作品。

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

《革命军》“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

可见其宣传鼓动力量之巨大。

(《历史上的今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苏报案”中,章太炎因为志在流血,所以才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到衙门自首,是因为听说章太炎已被捕入狱。

B.章太炎在审讯结束后回牢房的路上,见围观的群众很多,于是高声吟诵诗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唤醒民众反清的意识。

C.章太炎对别人称自己为神经病非但不以为忤,还自认就是神经病,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成就大学问、大事业。

D.章太炎性格开通,并不固执己见。

听到劝说有理便停止绝食,看到书中胡适的名字旁也有黑线便怒气平息,就体现了这一点。

E.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中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得到了包括章太炎在内的许多革命志士的积极响应。

12.(25分)

(1)(5分)C.(3分)E.(2分)A.(1分)(“志在流血”前有“且”字,表明原因并非一个)(B.“唤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