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0647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西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走进西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西部.docx

《走进西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西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进西部.docx

走进西部

《走进西部》主题单元教案

主题单元标题

走进西部

 

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

打+,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五年级

所需时间

两周

主题学习概述(对主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

体会优美的语言,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会写简单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拓展视野、培养自信、提高创造能力;

 

3、 走进西部”,并对学法进行了适当的点拨: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先提出本单元的学习总目标——“走进西部”,并对学法进行了适当的点拨: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3、通过搜索网络、图书、报刊等学习活动了解西部,并进行整理,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应课标

 

1、,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有着内在整体的联系,为学生的知识拓展及能力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情、爱国情。

3、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5、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主题单元

问题设计

 

主题层面的问题:

1、针对本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感想?

2、你如何借这次活动增长见识、提高爱国热情?

专题层面的问题:

1、围绕“走进西部”主题,你在教材中了解了哪些自然风光,哪些历史文化?

2、通过学习,你学会了那些写作手法?

3、你们通过搜集、整理、欣赏,还了解了哪些西部的风土人情?

4、通过学习,你怎样以实际行动爱自己的祖国?

专题划分

 

专题一:

制订综合性实践活动计划

专题二:

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

专题三:

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

专题四:

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总结

专题一

制订综合性实践活动计划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对专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

   本专题计划1个课时完成,师生通过讨论共同确定本次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再经过异质分组,确定组名后,通过小组讨论最终制订各小组的活动计划。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明确本次综合性活动的目标;

2、完成分组,给小组起名;

3、小组讨论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对应课标(本专题所达到的课程标准)

1、“导语”先提出本单元的学习总目标——“走进西部”,并对学法进行了适当的点拨: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针对本次综合性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制定怎样的活动计划?

1、认真阅读教材,教材上给我们开展本次活动作了哪些提示?

2、除此之外,还能作哪些补充和修改?

3、分组后,针对本组的实际情况,你们小组会制定怎样的活动计划?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每小组需要教材、相关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孩子们,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

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让我们先回顾第一组学过的课文,(CAI出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学生说出这一单元的主题“走进西部”。

)今天,让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出示课件知识树和树干里的“走进西部”几个字)再次走进西部去感受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了解西部的历史文化、学习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

相信你们会用精彩的阅读交流,让这棵大树长出茂盛的枝叶,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主题回顾

 

孩子们,我们随第一组课文走进西部,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还想再次走进西部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知识树)

 

《草原》:

风光秀丽《丝绸之路》:

灿烂辉煌

 

《白杨》:

无私奉献《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创造奇迹

 

三、阅读概览

 

1.(过渡):

在同步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几篇以走进西部为主题的文章。

前几天,我们重点阅读了四篇(课件出示四篇文章的题目:

《黄河魂》《神秘的罗布泊》《绿色宣言》《藏羚羊过马路》)。

老师还请同学们填写了《群文略读记录表》。

现在,请把你的阅读体会和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交流。

(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附(群文略读记录表)

     课文标题作者主要内容喜欢的精彩片段、句子喜欢的理由

     《黄河魂》宗璞  

     《神秘的罗布泊》王舒  

     《绿色的宣言》赵丽宏  

     《藏羚羊过马路》杨欣  

四、根据计划,进行相关准备

教学评价

1、让学生自由分组、制定活动计划,为后面活动作好必要准备;

2、活动过程规范有序,效果明显。

专题二

 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

所需课时

5课时

专题二概述 (对专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

    本组教材编排的主题是“走进西部”,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个部分组成,采用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结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有着内在整体的联系,为学生的知识拓展及能力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其中“导语”先提出本单元的学习总目标——“走进西部”,并对学法进行了适当的点拨: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对应课标(本专题所达到的课程标准)

1、,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有着内在整体的联系,为学生的知识拓展及能力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情、爱国情。

3、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5、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电脑及相关软件

常规资源

每小组需要搜集的祖国西部的信息资料,教材、相关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教室

其   他

 

 

 

 

 

 

初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相互交流课前通过上网查找或查阅书籍得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如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介绍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服饰特点、生活特点等);诵读古今文人骚客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展示图片或请去过草原的学生作介绍……然后,让学生带着交流中获取的对草原的感性认识初读课文。

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学生自读、齐读、小组推荐读、教师范读等。

有了前面信息资料的充分交流,再加上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会初步领略到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为更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二、品读,感受景色美

品读优美语句,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首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描写草原“景美”的句子,边读边悟,尝试着在句子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并说明是怎么体会到的。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词句谈体会,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揣摩,反复品味,体会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

如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碧”的语句,仔细品味:

“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在“无边的绿毯”上羊群还为它“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此时,可在配乐声中让学生闭目遐思,在脑海中勾画一幅草原美景图:

辽阔的草原上,蓝天、白云、碧草遥相呼应,羊群、马群、牛群点缀其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这样,变语言文字为优美图画,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情感共鸣,亦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从而产生“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觉。

其次,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质疑能力反映了探究进取、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能简单地把质疑理解为否定教材、否定作者。

进入五年级的学生,阅读的感受理解应该更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感情和思想,能与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产生共鸣则更好。

“高歌一曲”和“低吟小诗”是否可以调换位置?

“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是否自相矛盾?

这些问题,无论是教师课前预设还是课堂上的自然生成,都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读文本,解决疑难。

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是因激动而高歌,因陶醉而低吟的心境和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匠心独运。

最后,让学生自选感受最深的句段,或“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或让学生“放声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朗朗的读书声,读出个性感悟,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美。

三、精读,品味人情美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是课文的点题之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更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学习二至五自然段课文应精读深悟此处。

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直奔主题:

“蒙汉情深”“深”在哪里?

“天涯碧草话斜阳”又是怎样的景象?

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天际下,在碧草无边的草原上,主客双方手牵手、肩并肩,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

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多么温馨而感人的画面啊!

他们“话”什么呢?

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进一步深化了文意,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这就是作者写作意图所在。

四、选读,体味语言美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体会语言美,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二是精笔描写,如“草原像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

”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教师引导学生选读这样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然后让学生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仿写一个美景片段,绘一幅美妙图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之所以跟大家分享这个案例,正是因为他抓住了本文最本质的特点和训练重点,经过这样几次不同目的、不同层次的读,让我们看到了老舍先生笔下动人的自然景色,体会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感受到了那一种温暖感人的人间情怀。

同时也领略到了老舍先生自如洒脱、自然放松的语言魅力,他那平易朴实、自然活泼、平和而有力的表达方法也深入学生的内心,在润物无声中陶冶了学生的内心,交给了学生写作方法。

2、《白杨》

 袁鹰的《白杨》一文,记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我觉得在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时可以依据下面几个方面:

(1)前后知识的贯通。

本课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如“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等等都是,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表现手法上呢,在查阅材料中我发现,初中第三册编排了《白杨礼赞》,训练重点为“初步理解托物言志,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

可见,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

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具备合理的认知基础,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内在含义。

(2)从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看,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3)从语言特点上看,本文的语言明快简洁、洗炼流畅、含而不露,给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可以确立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为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步,略读课文,让学生先从文章中抓取基本材料——爸爸的三句话,然后对它们作粗略分析,形成初步印象,获得有关主旨的初步认识——介绍白杨,教会学生抓取重要材料的方法。

  第二步,精读三句话,作精细分析,然后以点带面,联系前文,抓重点词、关联词,分析、讨论、修正关于中心的认识——赞美白杨,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品味,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第三步,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反溯前文,深入挖掘作者欲说还休又无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从而第二次修正主题,真正把握中心。

教会学生抓重点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四步,对重点段(第16自然段)展开讨论。

先自己提出问题,继而根据画面、背景材料展示出的生动内容回答。

在语言训练中深化对中心的认识。

教会学生多方面摄取信息,尤其利用背景材料解析文章的方法。

通过以上环节,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中心,准确把握文章特点。

这是我们解读文本的两个关键。

  3、拓展阅读。

《白杨》赞颂的是西部的建设者。

可以在拓展阅读时让学生读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同是托物言志,《白杨》象征着在新疆扎根、生长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

《白杨礼赞》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理解在不同的课文里事物象征的意义并不相同。

4、课后练习想到的。

结合本课后的三个练习题和小练笔,我还想谈谈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1)第一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介绍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第三题:

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这就是结合课标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

教材涉及到的积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

在具体的课文中,背诵和抄写的要求不尽相同,很多课文的说法比较灵活,要求学生积累的内容是“自己喜欢的部分”。

“积累自己喜欢的部分”这种说法的提出,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密切相关。

原因在于,语言的积累范围极为广泛,而教材所选的课文却是相当有限的,只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累语言,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如果学生能够养成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则能突破教材的限制,使语言的积累同其阅读行为同步。

而“积累自己喜欢的部分”这一要求,用意正在于此。

积累词句同认字写字、读书一样都属于基本要求,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提示。

教材中安排这样的内容,不等于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累词句,教师要以此为示范和凭借,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继续积累词语。

(2)、第二题:

默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课标要求我们在高年级段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材中对课文表达领会的引导,涉及到不同的层次和角度。

一是领会遣词造句的准确。

二是领会词句的具体形象。

     三是领会词句的感情丰富,

四是领会词句的含义深刻。

五是领会作者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六是领会作者选材与表达风格上的不拘一格。

(3)、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爸爸那样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这一题就是明确要求我们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使课文学习进行有效延伸、拓展“。

也就是对阅读进行适当迁移,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当然这个小练笔是比较简短一个。

其实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从课文拓展开去,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

如让学生读读《白杨礼赞》等。

如《丝绸之路》后面的资料袋就是这种形式。

像这样的延展性训练在每个单元每篇文章之后都会有所体现,在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就是为了让各位老师明白,我们课后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练习都有他独特的用意和作用,我们应该以课标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托,明晰每个练习的意图及作用,准确恰当地运用,以发挥教材的真正意义。

3、《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两篇文章都是略读课文,但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不讲不问,(略读课文教学建议1、要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2、要重视让学生质疑。

3、要更重视默读在阅读感悟中的运用。

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如关键的词句、过渡段、文题等等。

抓住这些“点”“线”“面”,避免琐碎理解,就可以适度地引导好这类课文的学习。

如《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中,全文可围绕两个问题组织教学:

1.你觉得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2.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进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丝绸之路》不仅要学习历史故事,西部除了优美的景物,更要关注的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重点)。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教学评价

1、 由于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2、每篇课文包括后面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等各部分既是相互独立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专题三

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

所需课时

4课时

专题三概述 (对专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

本单元主要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本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切实以“走进西部”为脉络进行选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文章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学会运用书信的方式与人交流。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信息,并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对应课标(本专题所达到的课程标准)

 

1、合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只有借助这些资料,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2、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同时注意体会文章句式(比喻句式、拟人句式、设问句式等),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自己来写一篇描写西部历史风情的散文吗?

2、你能使用简单的写作方法吗?

3、从哪些方面你了解了我们的祖国?

4、通过对祖国的西部了解,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电脑及相关软件

常规资源

每名学生写出自己对祖国建设事业的感想,教材、相关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常规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教学步骤:

一、复习综合学习

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入境入情,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文中语句、学习表达方法,体会思想感情”,因此针对本单元及课文的训练重点,我觉得各位老师在教学中以及在每单元的检测中,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掌握:

1、课文中词语的积累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意义相反的词

迂回—笔直 静寂—热闹 清晰—模糊 拘束—随便……

(2)、词语的归类与运用,如:

描写景物的词语:

一碧千里 崇山峻岭 翠色欲流……

描写人物精神面貌的词语:

夜以继日严阵以待废寝忘食斗志高昂精神饱满……

2、课文中句子的积累,对文中佳句品味其含义及特点,如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5).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可以让学生找出句子中作者联想的部分,并仿照着写一写,如:

望着五星红旗,我仿佛———

(6).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7).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