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0742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docx

26套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6

高三语文名校重点班总复习讲解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16)

三、课堂检测

1.(2003年北京春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

(2)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_。

(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

(2)简答: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2.(2003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

(1)~

(2)题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

注:

①朝元阁:

唐朝宫殿。

②长杨:

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         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

(咏史)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

甲诗是通过描述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

(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 兴衰或兴废或更替)

3.(2002年全国春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

(2)题

村行

王禹偁偁

马穿山径句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

A、C、D三项是对诗歌的正确赏析。

B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分析和“对比”之说不当,“数峰无语”是写人因眼前景色可爱而对山忘言,以上句“有声”衬托“无语”之静。

(2)         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D)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解析:

A项是分析主旨,但以偏概全;B项也是以偏概全;C项“渗透”之说不当。

诗中先说“信马悠悠野兴长”,后说“吟余忽惆怅”,可见D分析恰当。

4.(2002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

(1)~(4)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林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

蟋蟀。

(1)          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C)

A.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词中所说的“心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抗金报国)

(3)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          有人评岳飞词说:

“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

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5.(2001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

(1)~(3)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人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_。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诗。

(诗圣  律诗)

(2)          从诗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四、课后练习

1.阅读上面诗歌,完成

(1)~

(2)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

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

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答:

[  ][  ]

(CD     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

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完成题目。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此诗的意境特征

(诗歌通过“幽草”“黄鹂”“涧边”“深树”“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暮春图画,流露出诗人身在其中独有的一种喜悦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写道: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你同意王国维的观点吗?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意,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使读者抚今思昔,与下文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的景象,而全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开阔、盎然、美丽、迷人  羁旅中愁苦悲哀、无以自遣 反衬)  

(2)三、四两联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试解说。

(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有绝代才华,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绝句(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1)诗中_____________二字是全诗之纲,概括地说明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客愁  饱受乱离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此诗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

7.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

(1)~(3)题

[中吕] 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___________的典故反映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

(2)诗人选取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旨:

____________。

(3)整个作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哀,“长叹”中包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感情。

(11.虞姬自刎  楚汉相争 12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 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 13.叙述史实 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

(1)~

(2)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①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

①蚕丛:

传说中的开国君主,此代指蜀国。

②君平:

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本诗开篇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蜀道难》有什么不同?

(蜀道难开篇感情豪放,富有气势;而本诗开篇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觉。

(2)尾联借用君平典故有什么作用?

(用典委婉地启发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深厚情谊,其中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9.阅读下面的唐诗,对其表达技巧或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任选其一)

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晴空一鹤排云③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④。

注:

①《秋词》是作者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期间写的。

②春朝:

春天的早晨。

③排云:

凌云。

排,冲破。

④碧霄:

碧蓝的天空。

表达技巧:

(开头两句,正反对照鲜明。

三四两句,诗人抓住秋天晴空的特点,并用一鹤冲天加以渲染,突出一幅天高气爽的开阔图景;而诗人油然而生的诗情,也随同排云而上的白鹤直到碧霄。

思想内容:

(悲秋几乎是古代诗文的传统题材。

本篇首句对古人逢秋多寂寥的这种普遍现象进行了概括。

次句反其意,说自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全诗见不到对秋的一丝伤感,而是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表现出诗人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对这首唐诗的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有人认为是一句“闲笔”,有人却认为是“极为关键的一句”,你的看法如何?

请结合全诗予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此句是“极为关键的一句”,结合全诗看,这句虽淡淡写来,却极为重要,是全诗的关键。

它不仅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而且托出尽日看雨之人,其无聊情状可想见。

诗中说“看微雨”。

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鸣莺、蔷薇,尤其是相对戏水的鸳鸯。

此句有空灵含蓄之妙。

13.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

(1)~

(2)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没有违反题意。

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取欲抑先扬的手法。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

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14.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

(1)~

(2)题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知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有撷取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的___________心境。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幽静 经过漂泊后 自然质朴清新)

(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请简述理由。

(不必强求一致,能陈述理由即可。

1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

(1)~

(2)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抒发了诗人寻觅春天的迫切心情。

(2)说说本词在构思上有哪两点新奇之处。

(拟人手法 想象新奇)

16.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鹿 柴

 韦庄                           王维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

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

请加以赏析。

(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

“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

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1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

(2)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

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

江楼,也称望海楼。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C)

A.首联写诗人登楼远望,面对辽阔的海天和山川形势,心事茫茫。

B.颔联描写了杭州成的万家灯火和水中倒映的银河,景观开阔而美好。

C.颈联取“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诗意,暗含世事沧桑、人生无定的慨叹。

D.尾联以欢愉的口吻诚邀好友到望海楼上来纳凉消暑。

E.全诗既有登楼所见的实景描绘,又有奇妙的想象,表现了一种闲适心境。

(2)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

为什么?

(限50字以内)

(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18.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

(1)~

(2)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

(2)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

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1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

(2)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书写的是什么事物?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笔法谈谈你的看法。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2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1)~(3)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欲冻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观全诗,诗人写出了早梅的什么品性?

(不畏严寒,傲然独立。

(2)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诗人郑谷读后说:

“未若‘一枝’佳。

”你认为将“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

(“一枝”紧扣诗题,更能突出梅之“早”,显出梅不同寻常。

(3)诗的一、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早梅的品性?

(对比,首联以“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相对照,既点明梅花生存的恶劣环境,又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秉性,同时还照应了诗题的“早梅”

 

第四部分

(2)默写名句名篇

[考点讲习]

我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传世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

其中名句名篇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的精华。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张伟明语)《考试说明》明确要求: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所谓“常见”,是指活用于口头,常见于报端。

“名句名篇”是指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经典文句和篇章。

“名篇”中既有诗歌也有散文。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名句名篇默写,课内课外兼顾,诗、词、文均有涉及。

如果说名句名篇默写题在1993年还是个新生事物的话,当时感到有点措手不及纯属正常,到现在就不应该感到陌生了。

这种题考的是平时的积累,因此,平常学习就要加强背诵和积累,到高考前,可作些梳理,把范围缩小些。

另外还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杜绝错别字。

[高考题例]

1.(2003年全国高考题)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雍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3)          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答:

(1)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2.(2002年全国高考题)补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