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0871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27 诗六首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docx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27诗六首随堂训练语文版必修2

第7课 诗六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怆然(  )   ②海隅(  )

③青霭(  )④众壑(  )

⑤樵夫(  )⑥

金伐鼓(  )

⑦旌旆(  )⑧逶迤(  )

⑨塞草腓(  )⑩玉箸(  )

女娲(  )

惘然(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怆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阴晴众壑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男儿本自重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伐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旌旆逶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塞草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夜深还过女墙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李凭中国弹箜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梳理文本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登幽州台歌》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南山》

(1)试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歌行》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头城》

(1)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结合诗中词句,体味诗人流露出了怎样的沧桑感与悲凉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体会《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意境,说说“在”“回”二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凭箜篌引》

(1)诗歌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音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哪些人或物的形象的表现来衬托的呢?

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锦瑟》

(1)此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

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

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腹有诗书气自华(四)

——再现古诗词情景

[文本回顾] 可以想象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怎样的寂寥,而刘禹锡路过金陵时又有怎样的“故国”不堪回首的悲戚。

诗词是语言的高科技,是历史和生命的浓缩液。

如果把诗词的意境再现出来,我们会像翻看历史的画册一样对那些古典的诗情深怀敬意。

[技法点拨] 情景再现法包括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典型历史人物的情景、著名文学形象的情景、诗词意境的情景四种情况。

前三种可归为同一类,统称为再现历史情景,后一种称为再现诗词情景。

我们这里先只谈古诗词情景再现。

如对苏轼的《定风波》,有这样的原词意境再现:

乌台诗案了结了。

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划定了一方的窄窄的水土,判你一个“监视居住”,然后窃笑。

看你不羁的灵魂如何沉默,看你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

中国诗人的心弦的确如风中的芦苇,脆弱、敏感,更何况是你这位被贬谪的流放诗人呢!

不是吗?

三月的一天,你与朋友走在通往黄州郊外三十里沙湖的半路上。

一场不期而遇的雨突然袭来,没有挡风的蓑,没有遮雨的笠,更没有避雨的茅店,满耳只有风吹山林、雨打竹叶的声音。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同行的朋友一个个叫苦不迭,你却依然且行且歌,一双草鞋一竿竹杖跋涉在泥泞中。

为什么你能如此从容,因为你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的不测的风雨,你正是在气定神闲中一路走来。

不过,那些日子还是如梦魇般在你的心头挥之不去。

春天来了,但温暖不是属于你的,料峭的风还是把你从酒神赐予你的微醺中唤醒了,于是你的触觉神经告诉了你两个字——“微冷”。

戏剧性的一幕怎么发生得这么快,风雨悄然消逝,一轮斜阳正在你前行路上的山头向你微笑。

回首刚刚跋涉的风雨路,你仿佛顿悟了一个道理:

政治上永远没有无风无雨的日子,要想摆脱无常的大悲大喜,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离开。

既然如此,何不高歌一曲陶渊明的《归去来》,江海湖山中寄托自己的一生呢?

[技法运用] 任选一首你熟悉的古诗,再现当时的情景。

(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自主梳理

1.①chuànɡ ②yú ③ǎi ④hè ⑤qiáo ⑥chuānɡ⑦pèi ⑧wēiyí ⑨féi ⑩zhù 

wā 

yù 

wǎnɡ

2.①悲怆 沧海 ②暮霭 和蔼 ③樵夫 礁石 ④瀚海翰林

3.①悲伤的样子。

 ②黑色的云气。

 ③不同。

 ④纵横驰骋,勇战疆场。

 ⑤敲击。

 ⑥大旗。

 ⑦草木枯萎。

⑧城上凹凸形的矮墙。

 ⑨国中。

此指京城长安。

预习思考

登幽州台歌

衬托失意之情

终南山

欣赏、神往

李凭箜篌引

想象、夸张

锦瑟

哀怨凄悲

文本探究

1.①本篇在艺术表现上很出色。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感动。

②在用词造句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③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两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1)这首诗用“移步换景”法描绘终南山的磅礴气势和万千气象,在流动中绘制了一幅有山有水有人的立体画面。

(2)首联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一联是写远景。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与“青霭入看无”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联诗人以画法入诗,写出千山万壑的晦明变化光色变换的万千气象。

一峰之隔,分野不同,地域各异,重峦叠嶂,同一时间阴阳不同。

尾联由写景转入写人,在此实写有人——樵夫,虚写有声——问答之声,砍柴之声,溪流之声。

以有人之境反衬无人之境,以声响反衬寂静,含蓄而有韵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

(1)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给广大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2)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题深刻含蓄。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

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

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

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4.

(1)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

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

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

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

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

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亮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

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

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

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2)要先看这一联的整体意思,它写的是石头城周围的两种景物,即山和潮。

“在”说明“山”的状态,“回”说明“潮”的状态。

看起来似乎容易理解,难道山会不“在”,潮会来而不“回”吗?

仔细一想才能发现诗人的言外之意,那就是有的事物不“在”不“回”了——这是什么事物呢?

诗里其实已经写明,是故国已然成空城。

这就告诉我们不“在”不“回”的是化为乌有的昔日繁华,是曾经的山川形胜现在却变为空城的六朝古都。

5.

(1)衬托。

(2)①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

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②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

皎洁的面庞也起了愁容。

③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

被音乐打动。

④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

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⑤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

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⑥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

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起舞。

⑦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

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⑧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

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⑨云,在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不肯流走。

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6.

(1)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

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

四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2)此诗内容有争议。

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

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的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写法探究

王维《渭城曲》情景再现: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学案2 训练反馈

(分值:

6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怆然(chuànɡ)  海隅(yú)  青霭(ǎi)

B.众壑(hè)樵夫(qiáo)

C.旌旆(pèi)逶迤(wēiyí)塞草腓(féi)

D.玉箸(zhù)女娲(wā)神妪(ōu)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地崩山催 一夫当关 朝避长蛇 萦绕

B.渚清沙白艰难苦恨风急天高潦倒

C.东船西舫天涯沦落沧海月明谪居

D.千呼万唤杜鹃啼血义愤填膺锦瑟

3.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男儿本自重横行 横行:

纵横驰骋,勇战疆场

B.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

城上凹凸形的矮墙

C.李凭中国弹箜篌中国:

全国

D.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

盛年

4.对诗句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对偶

B.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对比

C.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夸张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顶真、设问

5.下面是对诗中运用典故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周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醒来以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

“迷”是痴迷的意思。

这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啼声凄婉。

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沧海月明珠有泪”,明月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

珠似水中月,月本天上明珠。

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

在阳光的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望如在,近观却无。

此典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二、文本阅读(14分)

(一)阅读《石头城》,回答6~7题。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6.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