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117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习题第一章.docx

马原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哲学()

A.都与世界观没有区别

B.都是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C.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都是科学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否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二元论

D.形而上学

4.西方哲学家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观点肯定了()

A.存在是第一性的

B.人的主观感知是第一性的

C.存在与人的感知都是第一性的

D.存在与人的感知可以相互转化

5.“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也”,这种观点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

A.一切有形物

B.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C.客观实在

D.一切自然存在物

7.把水.火等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8.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一观点()

A.肯定了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

B.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C.指出了宇宙与人的精神可以相互转化

D.否认了宇宙与人心都是世界的本原

9.下列观点中,属于一切唯心主义共有的观点是()

A.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世界是神的创造物

10.物质区别于意识的根本特性是在于它的()

A.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多样性

D.可知性

11.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因为他们在科学实践过程中()

A.完全摆脱了哲学的指导

B.接受了宗教神学的指导

C.接受了唯心主义的指导

D.不自觉地贯彻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

12.以下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心外无物

D.理在气先

13.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4.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物质概念的区别在于()

A.前者研究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后者揭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B.前者具有科学性,后者不具有科学性

C.前者需要事实的证明,后者不需要事实的证明

D.前者不需要抽象思维,后者需要抽象思维

15.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关于()

A.世界万物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B.世界万物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D.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1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17.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一观点()

A.肯定了事物与人心都是世界的本原

B.把一切都看成由人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

C.指出了事物与人的精神是相互依赖的

D.认为人心与事物无关

18.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A.一元论

B.可知论

C.唯心主义一元论

D.唯物主义一元论

19.把可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世界的本原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发展的问题

21.根据对世界万物有没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一元论和二元论

2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23.关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4.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2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环境的改变

B.语言的产生

C.手脚分工

D.社会劳动

26.唯心主义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B.承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D.强调了意识依赖于物质

27.先有计划,后做工作,这表明()

A.意识从根本上决定物质

B.物质从根本上依赖于意识

C.实践活动是完全被动的

D.意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

28.以下关于意识的观点中,不正确的观点有()

A.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力量

B.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9.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客观实际

B.必要的物质条件

C.人们的实践活动

D.人们的生理活动

30.人们在头脑中塑造出了神魔鬼怪的形象,这说明()

A.意识纯粹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B.意识与客观对象无关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主观的色彩

D.观念的形成不受任何限制

31.先有设计方案和图纸,后建楼房,这表明()

A.意识是第一性的

B.意识具有能动性

C.实践活动是被动的

D.物质依赖于意识

3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指()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3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B.意识是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对象

D.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3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改造了的物质就是意识

B.意识是人脑中的特有物质

C.意识来源于人脑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5.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D.过分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36.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

A.大脑的机能

B.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

37.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受认识主体的影响

C.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38.以下关于意识的观点中,不正确的观点有()

A.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力量

B.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9.下列关于意识作用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正确思想才具有能动作用

B.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

C.越是发挥能动作用,工作成绩越大

D.任何意识都有能动作用

40.实践的科学含义是()

A.人类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B.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

C.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4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规律是重复出现的客观现象

B.规律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实体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D、规律是不能被人所掌握的

42.唯物辩证法区别于形而上学的总特征是()

A.它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

B.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它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D.它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4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联系的客观性

B.发展的永恒性

C.发展的动力是矛盾

D.发展的过程性

44.下列哪种倾向属于形而上学()

A.用运动的观点解释世界

B.主张运动与物质无关

C.用静止的观点解释世界

D.否认相对静止的状态

4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说明()

A.事物是相互渗透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构成联系

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4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形容人们看问题的方法()

A.缺乏整体性

B.缺乏动态性

C.缺乏客观性

D.缺乏矛盾性

47.“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说法表明了()

A.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C.万物是客观存在的

D.事物的联系是具有多样性的

48.“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的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的部分同整体相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事物内部矛盾性的观点

49.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50.“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须从严”。

这一说法体现了

A.事物的联系

B.事物的发展

C.事物的规律

D.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51.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指()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位置的移动

C.宇宙中发生的一切运动和过程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联系是客观的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

5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新陈代谢是物质世界的永恒规律

C.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D.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5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

B.事物的发展是暂时的

C.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

D.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所推动的

56.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A.相互排斥的关系

B.相互分离的趋势

C.相互贯通的关系

D.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5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趋势

B.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D.相互包含、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58.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矛盾的同一性()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倾向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的倾向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倾向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倾向

5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表明矛盾的双方()

A.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B.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C.是可以互相利用的

D.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60.俗语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一说法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绝对对立

D.绝对同一

61.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哲学依据是()

A.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B.世界的永恒发展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62.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

A.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B.不受对立所制约的同一

C.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D.不包含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同一

63.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矛盾双方是()

A.相互排斥的

B.相互渗透的

C.相互依存的

D.相互转化的

64.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方针的主要哲学依据是()

A.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B.世界永恒发展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原理

65.从哲学上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了()

A.个性与共性没有区别

B.个性先于共性而存在

C.个性完全包含于共性之中

D.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

66.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一命题的哲学含义是()

A.个性与共性没有区别

B.任何个性都包含共性

C.没有共性就没有个性

D.共性完全包含个性

67.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D.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

E.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主要是()

A.朴素性

B.机械性

C.形而上学性

D.不彻底性

4.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5.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了()

A.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的可知性

C.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

D.物质世界的普遍和发展

6.以下关于意识的观点中,正确的观点有()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客观制约性

7.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

A.意识创造世界的随意性

B.意识反映外部世界的主动选择性

C.意识勾划未来世界的创见性

D.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

8.“拔苗助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学寓意是()

A.客观规律是无法认识的

B.认识客观规律的是必要的

C.客观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9.造成意识差异性的原因有()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C.人的世界观的差异

D.意识对象的复杂性

10.下列各种情形,那些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A.人化自然

B.按图施工

C.市场预测

D.社会改革

11.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里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的指导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

C.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

1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能动性

C.主观随意性

D.社会历史性

13.下列体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说法有()

A.风吹草动

B.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C.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D.牵一发而动全身

14.联系是客观的,这是说()

A.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D.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15.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主观性

D.多样性

1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六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D.信息是万物普遍联系的唯一形式

17.下列表述中,体现了全面性看问题要求的有()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统筹兼顾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D.因地制宜

18.下列各项中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的有()

A.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

C.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D.学术争鸣

1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它在事物质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B.它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C.它使对立面在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中而得到发展

D.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0.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对症下药

B.量体裁衣

C.因材施教

D.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1.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指

A.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B.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C.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D.人的实践活动可以超越社会历史条件随意进行。

2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23.实现意识能动性的前提和途径是

A.从客观实际出发

B.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C.通过实践活动

D.遵循客观规律

24.某些地区短期内经济发展了,但因不注意环境保护,从而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从哲学上讲,这说明某些人没有真正懂得()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自然与社会的对立性

D.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性

25.和谐社会的内涵,从哲学上说是指

A.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

B.能够有效地化解矛盾冲突的社会

C.拥有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

D.在各种因素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社会

26.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客观普遍性思想要求人们

A.应把事物当作矛盾一体来看待

B.要有敢于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精神

C.要注意培养和锻炼发现、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能力

D.不要主观臆想矛盾

27.“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说明,

A.难和易是没有区别的

B.难和易是对立统一的

C.难和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难和易转化的条件在于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D  3.C  4.B  5.B  6.C  7.A

8.B  9.C  10.B  11.D  12.D  13.A  14.A

15.C  16.C  17.B 18.A  19.B  20.A   21.D

22.C 23.C 24.B   25.D26.C27.D28.B

29.C30.C31.B32.B   33.C34.D35.C36.B37.B38.B39.D40.D41.C42.D

43.C44.C45.B46.A47.B48.B49.B

50.A51.D52.C53.D54.B55.C56.D

57.B58.D59.D60.A61.C62.A63.C

64.C65.D66.B67.B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AD2.ABD3.BCD4.CD5.ABC

6.ABCD7.BCD8.BCD9.ABCD10.ABCD

11.BCD12.ABD13.ABCD14.ABCD15.ABD

16.AB17.ABC18.ABCD19.BCD20.ABCD

21.AC22.BCD23.ABCD24.ABD25.BCD

26.ABCD27.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