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129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docx

《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docx

心理学

​​《心理学》

1.举例说明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答: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例如,把人脑比喻成一台电视机的话,意识是它所包含的全部节目内容,而注意就是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的过程,它决定着意识反映的哪些内容在电视屏幕上出现。

(简言之,意识

是内容,注意是选择这个内容的动作)

(2)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2.简述注意的功能

答:

(1)选择的功能

(2)跟踪和保持的功能(3)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

(1)刺激物的特点(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与变化、新异性。

(2)人自身的状态(主观原因)人的直接兴趣、需要、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和经验。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答:

(1)明确目的和任务

(2)组织有关活动(3)激发间接兴趣

(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5.什么是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

(1)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

(2)与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有关

(3)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4)与已有的习惯有关

6.简述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

答:

(1)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地主动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是注意的积极品质。

(2)注意的分散是由于某些刺激的干扰,不自觉地把注意转移到与任务无关的活动上,是注意的消极品质。

7.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答:

(1)区别: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2)联系:

①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初级(感性)阶段;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8.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答:

(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2)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数量;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感觉也在加强,即感受性也在加强。

(3)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会破坏感受系统的正常活动,太强或太弱的刺激量并不能被人觉察。

9.简述感觉对比的类型

答:

(1)同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

(黑人的牙齿显得白)

(2)继时对比。

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先后对比现象。

(吃了苦药之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

10.简述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答:

知觉恒常,是指在知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把知觉对象知觉为稳定不变的事物。

主要表现有:

(1)亮度恒常性

(2)颜色恒常性(3)大小恒常性

(4)形状恒常性(5)声音恒常性

11.试述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偏差

答: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识。

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偏差:

(1)首因效应:

也称第一印象,是初次相见陌生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对某一方面的品质形成的印象掩盖了其他品质的知觉。

(3)刻板印象:

对社会各类人群所特有的固定的看法,或是对人概化、泛化的看法。

(4)近因效应:

是指在时间上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12.试论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答题思路:

(1)解释什么是晕轮效应

(2)不良影响:

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不能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这个学生,让其好的品质掩盖了其不足的地方,不利于这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所有学生而言,这样也是不公平的,容易导致其他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觉得教师有偏见。

(3)教师应如何改进:

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如果问其他三种效应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也可以这样回答。

13.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报告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观察成果

14.简述影响识记的因素

答:

(1)识记的目的

(2)对材料的理解(3)识记材料的数量

(4)识记材料的性质(5)主体的情绪状态(6)识记方法(整体识记、部分识记、综合识记,综合识记效果最好)

在对应分析材料时,可以分两大部分:

主体的原因:

(1)

(2)(5)(6)材料的原因:

(3)(4)

15.简述遗忘的规律

答:

最早对遗忘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他通过实验研究遗忘,并将实验的结果绘制成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16.运用识记规律组织教学

答:

(1)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17.试用遗忘理论解释一篇长的文章为什么中间部分较难记住?

答:

因为中间部分内容的回忆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的干扰。

(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2)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

18.简述遗忘的原因

答:

(1)消退说(桑代克)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这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中新旧经验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3)压抑说(弗洛伊德)

此种学说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是因为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如羞耻感、恐惧感、罪恶感总

是被设法压抑。

(4)提取失败说。

这种观点认为,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

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5)同化说(奥苏贝尔)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我们新学到的高级的观念可以替代之前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

19.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类似考题:

记忆中的遗忘现象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答:

(1)学习的程度。

学习的程度分为低度、中度和过度学习三级。

当过度学习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2)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对主体来说是重要的东西,就不容易遗忘。

(3)识记材料的性质(4)识记材料的数量(5)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6)齐加尼克效应。

回忆未完成的工作比回忆已完成的工作更容易。

20.简述复习的策略

类似考题:

为防止遗忘,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

21.简述记忆的品质

答:

(1)敏捷性:

识记速度的快慢

(2)持久性:

保持时间的长短

(3)准确性:

记得结果是否正确(4)准备性:

必要时能提取出来

22.简述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答: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2)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3)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4)讲究记忆卫生

23.简述思维的过程

答: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分别加以思考的方法。

例如,把领导的一长段讲话分解成几个要点。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

例如,把文章中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

分类是按照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例如,钢笔、铅笔、毛笔等各种笔虽然外观不同,但都可以写字。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24.简述问题解决的特征

答:

(1)目标指向性:

问题解决必须明确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问题解决的方向。

(2)操作系列性:

问题解决必须有一系列心理操作程序。

(3)认知性操作:

问题解决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如洗碗、打绳结就不是问题解决。

25.简述问题解决的策略

类似考题:

试述问题解决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答:

(1)算法式

按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

(2)启发式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

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②爬山法:

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爬山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逆向工作法:

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26.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答: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个体的智能和动机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同样的问题,由于呈现和表征的方式不同,可能解决的难度存在很大差异。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是促进还是阻碍,要看问题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功能固着是只知道事物通常的用途或功能,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

如鲁班发明锯子,是从茅草这一原型中获得的启发;酝酿效应:

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如果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过段时间后可能会突然想到问题解决的办法。

27.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答: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2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沉思)

(3)豁朗阶段(灵感)(4)验证阶段

29.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类似考题:

简述智力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答:

(1)智力因素

智力与创造性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①智商低的人,创造力也低;②智商高的人,创造力可能高,也可能低;③高创造性的人必然有高于一般人的智商;④低创造性的人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

(2)人格因素

高创造性的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

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会促使创造性的激发。

(4)动机因素

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

30.试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类似考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31.简述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

类似考题:

简述情绪的外部表现

答: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即表情动作,简称表情。

可以分为:

(1)面部表情

(2)体态表情(3)言语表情

其中,面部表情起主要作用,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起辅助作用。

32.举例说明情绪情感的作用

答:

(1)动机功能:

激励活动,完成任务。

(2)调控功能:

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瓦解功能。

(3)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

(俗话说:

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4)信号功能:

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是一种非言语交际。

人们可以通过表情传递信息、沟通思想。

33.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答:

区别:

(1)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具有社会性。

(2)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在后。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联系:

(1)情感离不开情绪,情绪是情感的基础。

(2)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34.简述情绪的状态

答:

(1)心境。

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

(2)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3)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35.简述情感的种类

答:

(1)道德感。

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对自己或他人言行的尊敬感或藐视。

(2)理智感。

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分析问题时的怀疑感,解决问题时的愉快感等。

(3)美感。

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对优美自然风景的赞美。

36.什么是意志?

意志行动具有哪些特征?

答:

意志是指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有意志参与的行动就称为意志行动。

主要特征有:

(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7.结合实例说明动机斗争(动机冲突)的种类

答:

(1)双趋斗争(两个都想要:

鱼和熊掌)

(2)双避斗争(两个都怕:

前怕狼后怕虎)

(3)趋避斗争(一个想要,一个怕:

既想做好事,又怕别人笑话)

(4)多种趋避斗争

38.简述人格的特征

答:

(1)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的各个成分或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格的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3)人格的稳定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4)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39.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答: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认为: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1)本我。

又称生物我,体现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本能冲动,按“快乐原则”行事。

(2)自我。

又称现实我,在现实的可能和本我的非理性需要直接起调节作用,按“现实原则”行事。

(3)超我。

受“至善原则”支配,按价值观和理想独立行事。

40.简述气质的四种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类似考题:

简述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划分

答:

(1)胆汁质。

好冲动而不可抑制,鲁莽冒失而常欠思量。

外向。

如李逵

(2)多血质。

灵活敏捷,朝气蓬勃,情感丰富而外露。

外向。

如:

燕青

(3)粘液质。

安静稳重但缺乏生气,情感不易外露但体验深刻,自制力强,忍耐力高。

内向。

如:

林冲

(4)抑郁质。

情感体验深刻而细腻,主导心境容易消极抑郁,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际。

内向。

如:

林黛玉

4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

区别:

(1)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更多地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2)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慢;性格的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

(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4)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

联系:

(1)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2)性格对气质也有明显影响。

(3)相同的气质类型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

42.简述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答:

(1)遗传因素

(2)家庭环境

(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人在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3.学生兴趣的培养

答: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6)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44.简述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

答:

区别:

(1)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

(2)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

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

联系:

(1)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同时在各种活动中,特殊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45.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

二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1)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知识是长期以来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和经验的结晶。

技能是人们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而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顺利完成获得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知识技能增加较快,二能力发展缓慢。

(2)二者互相依赖。

知识、技能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46.能力的培养

答:

(1)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2)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3)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7.简述吉尔福特的智力理论

答:

智力结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

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组成了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其中,内容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操作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

48.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答:

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

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后补充为9种)。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又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语言智力:

渗透在所有语言能力中,如阅读、写作以及日常会话。

(2)数理逻辑智力:

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

(3)空间智力:

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如查地图和绘画。

(4)音乐智力:

包括对声音的辨别和韵律表达的能力,如拉小提琴或作曲。

(5)身体运动智力:

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如打篮球、跳舞。

(6)人际智力:

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如理解别人的行为或情绪。

(7)内省智力:

对自身内部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敏感水平,如自我反思。

(8)自然探索智力(后补充)(9)存在智力(后补充)

49.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擅长绘画,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言语能力强,有的人空间能力占优势……请运用智力的相关原理说明这种差异现象。

答题思路: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50.简述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答:

(1)流体智力:

受先天遗传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能力。

(2)晶体智力:

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1.简述智力的影响因素

类似考题:

结合实际阐述影响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

(1)遗传因素

(2)家庭环境(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

52.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的四阶段论:

(1)操作定向阶段

操作的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阶段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其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3)操作整合阶段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学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阶段

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操作的熟练的内在机制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动力定型。

53.简述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的三阶段论:

(1)原型定向阶段

通过原型定向,学员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活动方式的定向映象,而这种定向映象一旦建立,它就可以调节以后的实际心智活动,同时也是心智活动得以产生的基础。

(2)原型操作阶段

原型操作即根据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把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动作程序以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

在该阶段,活动方式是物质化的,即以外部语言、外显的动作,按照活动模式一步步展开执行。

(3)原型内化阶段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借助于内部言语,学员可以在头脑内部进行程序化的心智活动,而且能够以非常简缩、快速的形式进行。

(二)加里培林的五阶段论

(1)动作的定向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54.简述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答:

内部因素:

(1)个性

(2)智力(3)知识经验与理论

外部因素:

(1)讲解与示范

(2)练习

55.简述影响有效练习的因素

答:

(1)明确练习的目标

(2)练习的速度和准确性(3)练习时间的分配(4)练习方式(5)反馈(6)运用迁移规律、避免干扰作用

56.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的现象。

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2)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

(3)练习方法不当,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