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222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 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docx

中考一轮复习模拟专题练习专题4阅读理解与鉴赏之说明文附答案

专题四说明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0.0分)

名士风度

   ①古话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名士风流”或“名士风度”,在中国典籍中常常见到,今天的人们也不陌生。

只是在今天,“风流”二字的含意多了一点言外之意,言“风度”,才使大家感觉是完全的褒义。

其实,风度、风骨、风格、风尚、风韵、风姿、风流等一批以风领起的词语都出现于魏晋时期,强调的是人的内蕴体现于外表的观感,犹如微风拂面,看不见却感觉得到。

因此,“风”与“流”在此意思相同,而人物的内涵旨在理想追求,因此用“度、骨、格”这样略显硬朗的字来形容也更准确一些。

名士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代表着中国士人文化的一种精神品格,以至于风流、风度之外,还有名士情怀,名士格调等表达。

   ②名士,顾名思义,就是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士。

何谓士?

   ③首先,士不是贵族,其次,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追溯其源,士是西周国家官职(天子、公、卿、大夫、士)的最低一级,士即武士。

西周是奴隶主贵族的国家,爵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朝廷中的重要职位由贵族即有爵号者担任,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士不在其中。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天子失语,诸侯称霸,诸侯衰微,大夫擅权,大夫衰微,家臣执政。

衰微的贵族不仅丧失了权力,也失去了田产和奴隶,沦落为平民,无以为生,就有人开始以过去专为贵族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谋生,招收生徒,教授礼乐,中国从此有了私人办的学校。

孔子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私学老师,门下弟子三千,可谓盛矣。

这些学成的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言得用,平步青云,一国不用,去之他国,朝秦暮楚,即为常事。

这些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故统称为士,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近乎后来所说的知识分子。

这样原来最低的官吏——士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通过学习而成为具有知识的人,武士也就转变为文士,读书人。

到了战国时期,士是官员的预备队,管子将其描述为“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故所谓四民,既是四种职业,其排序也传达了四种职业的社会地位。

   ④儒家学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占居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和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以政治伦理为纲,标举“忠”与“孝”。

读儒经可以入仕为官,有两种途径:

一是博士弟子,即官方招收的大学生,学成后由朝廷授予官职;二是察举,即道德名声杰出者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朝廷授予官职。

儒学从此大盛。

政府的引导与禄利的刺激使两汉社会笼罩着浓郁的道德风气,儒学的忠孝观念可谓深入人心。

但是,禄利刺激的影响最终却使东汉后期的社会风气转向了浮华虚伪,朝廷中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

这就激起了坚守儒学伦理道德的士人的强烈不满,奋起批评朝政。

他们主要是两部分人,一是朝廷中具有独立精神的官员,一是京城大学里的太学生。

他们高举儒学道德旗帜,身正行端,怒斥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拥戴,社会名望极高,人们称之为名士。

名士言论的锋芒所向,民众齐指,使宦官浊吏如过街鼠人人喊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

而受到威慑的宦官则利用皇帝来打击、镇压这些名士。

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被镇压打击,民众由此而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逐步导致东汉王朝的灭亡。

   ⑤东汉名士运动的失败,使读书人开始怀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

士人反思的结果就是魏晋时期儒学的衰微和玄学的兴盛。

玄学的主要内涵是老庄道家之学。

所以魏晋名士一改东汉名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不惧牺牲的精神品格,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以逆反的心态来对待儒学的伦理规范——主张真实、真诚、真情。

当时,那些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士人受到社会的推崇,这些人被称为名士,其个性风貌被称作名士风度(风流、风采、风韵等),而与东汉名士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形成鲜明的对照。

1.阅读第①段,对于“风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风流”带有一些贬义色彩,但在魏晋时期,“风流”实则完全是褒义。

B.“风流”出现于魏晋时期,强调的是人的眼睛看不见,但是心灵却可以感受得到的人的内蕴。

C.用“风流”来形容人具有理想追求,没有用“风度、风骨、风格”这些硬朗的字眼形容准确。

D.除“风流”“风度”外,还可以用“名士情怀”“名士格调”等来赞誉中国名士的精神品格。

2.对于“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的士指的是武士,武士不是贵族,而是西周国家官职中最低的一级,没有资格担任朝廷中的重要职位。

B.春秋时期的士变成了一种以文化知识来谋生的职业,孔子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私学老师,是士的杰出代表。

C.春秋时期的士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

D.战国时期的士排在“农、工、商”之前,居于“四民”的首位,是官员的预备队,也就是现在的知识分子。

3.对“东汉名士”和“魏晋名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名士指的是高举着儒学道德旗帜,身正行端,怒斥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拥戴,社会名望极高的具有独立精神的朝廷官员和京城大学里的太学生。

B.东汉名士言论得到民众的一致拥护,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朝廷却镇压打击名士,民众因此对朝廷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最终推翻了东汉王朝。

C.魏晋名士质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转而倡导老庄道家之学,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主张真实、真诚、真情。

D.魏晋名士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个性风貌,与东汉名士标举“忠”与“孝”,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是截然不同的。

4.

纳木错为什么越变越大

   ①纳木错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背靠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湖面海拔4718米,东西长约70千米,南北宽约30千米,面积达198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成水湖。

   ②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导致很多牧民的家园被湖水淹没,他们只好举家搬迁到更高的地方居住。

   ③中科院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发现,在  

(1)  ~  

(2)  年的近  (3)  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  (4)  米,湖面海拔从  (5)  米变成现在的  (6)  米,整个湖水增加近  (7)  亿立方米容量。

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

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使得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量加大,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下降。

按照这个推理,纳木错湖水的水位应该是下降的,而不是上升的。

为什么实际情况却是完全相反的呢?

   ⑤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是在内陆平原,上面提到的这种思路也许完全正确:

但这里是高原,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影响湖水水位上升的因素包含全球气候变暖,但并不单纯有大气这一个因素,而是要综合考虑影响水循环的各个可能因素。

   ⑥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

当地比较著名的冰川有西布冰川、扎当冰川、拉弄冰川、爬努冰川等。

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

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⑦另外,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

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层厚度减小,甚至很多多年累积下来的冻土和冰层都开始融化。

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渗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既然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那么纳木错的湖水蒸发是否受此影响呢?

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科学院的分析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⑨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

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根据2017年第01期《百科知识》杂志同名资料改写,作者:

王元红)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有:

发现问题、实地观测,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等。

B.第①段从地理位置、湖面面积、湖水性质三个方面介绍了纳木错湖。

C.第⑤段加线的“这种思路”具体指全球气候变暖,湖水水位下降。

D.第⑦段加线的“基本”一词限定了“纳木错周边地区”的“大部分”“主要的”的海拔,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土豆英雄传

①今天谁能想到,土豆刚抵欧洲便遭到冷遇。

人们能够辨认出玉米是小麦的亲戚,辣椒和花椒很相似,唯独没见过这种“鸡蛋大小的球根”。

《圣经》上也没有关于这种植物的记载!

这让虔诚的神职人员犯了难:

我们该吃这种植物吗?

吃它是否违反了上帝的旨意?

②不过,天生土豆必有用。

比起传统的小麦等作物,相同面积上种植的土豆能产生2到4倍的热量,且只需3到4个月的时间就能成熟。

在小麦欠收的年份,土豆往往收成不错。

更何况,我们的小英雄能伸能屈,在任何形态的土壤中几乎都能茁壮成长。

③最后一锤定音的,是当时的草药学家。

古代欧洲人也使用草药治病,并且有着“以形补形”的思想。

不幸的是,面相丑陋的土豆成了一个绝佳反例:

它表面粗糙,形状古怪,在当时的医生看来,活像是麻风病人的手。

读多了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就是这么神奇:

海洛因起初被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时被发明的阿司匹林反倒因为“不安全”被雪藏了几年;剧毒的水银自古以来都被中外医生当药用;土豆这顶“麻风病”的帽子一戴就是100多年……

④直到饥荒与战争在欧洲蔓延。

⑤这回挽救土豆声誉的,又是一位药剂师。

法国科学家安东尼·帕门提尔原本是军队里的药剂师,在战争期间被普鲁士人俘虏。

此前,因为饥荒,普鲁士很多穷人都开始食用土豆。

很自然地,土豆成了帕门提尔在大牢里仅有的主食。

3年的土豆牢饭吃下来,他成了土豆的忠诚拥护者。

⑥恰巧,1770年法国遭遇农作物欠收,法国科学院办了一场论文竞赛,主题是“能够减少荒年灾难的食物”。

帕门提尔毫不犹豫地寄了一篇土豆颂歌过去,一举得奖。

据说,路易十六对帕门提尔说:

“总有一天,法国会感谢你为穷人找到了面包。

⑦土豆英雄终于找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欧洲各地都开始推广这种便宜好吃热量高的食材,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中,人们能收获比原来多得多的粮食。

由此,欧洲北部的人口开始了大幅度的增长。

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爱尔兰,这个国家的小麦总产量大约能供养500万人口,但在1840年,当地人口达到了900万。

毫无疑问,土豆是这一结果最大的功臣。

⑧此时,大英帝国正处在跨越生物性限制的时代——新作物的引进与农耕技术的改良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英国各地纷纷从农业转向制造业,而爱尔兰地区的人民吃着土豆,为英格兰地区那些进入城市的工人生产农产品。

⑨世界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了。

托土豆小英雄的福,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

5.下列各项中对土豆成为英雄的原因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土豆对生长的条件要求不高,而且成熟速度快。

B.土豆热量高,价格便宜,而且好吃。

C.安东尼·帕门提尔改变了人们对土豆的看法。

D.土豆让全欧洲的人口有了巨大的增长。

6.对土豆成为英雄的过程,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豆的种植,让让英格兰的粮食产量增加,养活了比以前更多的人口。

B.土豆在欧洲是外来物种,经过了差不多200年的时间才得到承认。

C.药剂师开始拒绝土豆,后来成为土豆种植的功臣。

D.穷人因为饥荒,最先开始把土豆作为食物。

7.对欧洲人开始不能接受土豆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豆和辣椒、玉米、番薯一样是欧洲的外来物种,人们不了解。

B.欧洲人习惯于“以形补形”,土豆奇特的外表影响了人们的心理。

C.《圣经》上没有记载土豆,教会认为吃土豆会违反上帝的旨意。

D.药剂师认为吃了土豆会得“麻风病”。

8.

纳木错为什么越变越大

   ①纳木错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背靠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湖面海拔4718米,东西长约70千米,南北宽约30千米,面积达198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成水湖。

   ②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导致很多牧民的家园被湖水淹没,他们只好举家搬迁到更高的地方居住。

   ③中科院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发现,在  

(1)  ~  

(2)  年的近  (3)  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  (4)  米,湖面海拔从  (5)  米变成现在的  (6)  米,整个湖水增加近  (7)  亿立方米容量。

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

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使得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量加大,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下降。

按照这个推理,纳木错湖水的水位应该是下降的,而不是上升的。

为什么实际情况却是完全相反的呢?

   ⑤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是在内陆平原,上面提到的这种思路也许完全正确:

但这里是高原,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影响湖水水位上升的因素包含全球气候变暖,但并不单纯有大气这一个因素,而是要综合考虑影响水循环的各个可能因素。

   ⑥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

当地比较著名的冰川有西布冰川、扎当冰川、拉弄冰川、爬努冰川等。

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

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⑦另外,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

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层厚度减小,甚至很多多年累积下来的冻土和冰层都开始融化。

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渗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既然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那么纳木错的湖水蒸发是否受此影响呢?

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科学院的分析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⑨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

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根据2017年第01期《百科知识》杂志同名资料改写,作者:

王元红)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有:

发现问题、实地观测,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等。

B.第①段从地理位置、湖面面积、湖水性质三个方面介绍了纳木错湖。

C.第⑤段加横线的“这种思路”具体指全球气候变暖,湖水水位下降。

D.第⑦段加横线的“基本”一词限定了“纳木错周边地区”的“大部分”“主要的”的海拔,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9.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

这8个字是碑的主题。

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人民英雄”是指()

A.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人民英雄。

   B.鸦片战争以来的人民英雄。

C.五四运动以来的人民英雄。

    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的人民英雄。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0.

被微信撕碎的生活

胡珉琦

  ①微信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比起QQ,它更方便、更快捷,功能更强大。

每天我们在微信中醒来,在微信中睡去,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

我们无论饭前饭后都要照相,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看到名牌就要合影……

  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第一件事不是相互问候,而是寻问wifi密码,当wifi终于连上,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

那一刻,谁说我们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

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为正悄然兴起。

  ③对此,专家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

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是,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④随着微信的流行,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对此,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⑤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

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提供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让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而碎片化的阅读会“矮化”阅读者的文化。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籍,甚至是一篇长文。

而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它需要创造者付出时间和专注力。

  ⑥不过,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低估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深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

那就是“数字一代”往往是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来感受信息并获取信息。

  ⑦你知道“同辈压力”吗?

就是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循同样的规则。

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而是害怕被“out”。

  ⑧韩寒曾写道:

“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

  ⑨2014年冬天,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火遍全中国。

朋友圈中讨论着各种相关的话题。

根本用不着推荐,因为周围人几乎都在观看。

那时候,如果你不知道“都教授”,恐怕就什么可聊的了。

  ⑩我们处在一个对信息遗漏恐惧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错过皯什么。

我们担心就在眨眼的那一刻,一个大机会就溜走了。

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因为害怕这种错过,急于想要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乱了自己的步伐。

  ⑪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它无法代替诵读经典所能带给我们的心灵上的收获。

新媒体只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⑫微信仅仅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的时间仍然是应该用来正经地工作、学习,以及阅读严肃作品。

事实上,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

无论在地铁上还是航班上,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更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恰恰也更懂得抵御它、控制它。

我们并不是要反对新媒体,而是必须时常反思,并对此保持警惕。

无论何时,人类都不能被技术主宰。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微信让我们拥有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但因为控制不好和管理不当,不少人被朋友圈占据了生活。

B.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加,朋友圈迅速膨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随之而来,人们不堪其扰,纷纷逃离朋友圈。

C.微信以碎片化的形式传递信息,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改变,但是这会使人们丧失阅读书籍的耐心和习惯。

D.文中的“同辈压力”,是说朋友之间,你知道的我也必须知道,你有的我也必须有,否则我就落后了,就有“压力”。

E.发达国家乘客手持书本阅读的比例明显高于国人,也可以说明,有阅读习惯的人不会因为微信而放弃深度阅读。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11.

嘘,植物在骂街呢

周凯莉

①“咚咚咚”的鼓点响起,就像手掌击打在兽皮制成的小鼓上,声音浑浊而低沉。

若是配上“乌拉乌拉”的歌谣,就如同置身于非洲原始部落的篝火晚会。

②这是植物干涸时发出的声音。

生物声学家伯尼·克劳斯(BernieKrause)用一种特殊的仪器,从一截干瘪的树干上收集到这样的声音。

仪器具有和这种声音高传播频率相似的频率(47kHz),因此可以录制普通人无法听到的天籁。

克劳斯将这段频率放慢到1/7,制作出这段音频。

③原来,树木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细胞充满了空气,这些空气对植物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产生渗压,这样树木才能源源不断地通过根部吸收水分。

④当树木体内的水分不够时,这些细胞开始“说话”甚至“唱歌”。

它们发出一种杂音,这种杂音单单靠人耳是无法听到的,但昆虫可以听到。

昆虫一旦听到这种细胞发出的声音,就会像注射了兴奋剂一样,兴冲冲地赶过来。

因为它们中的一些需要吸汁,鸟儿也会被吸引过来。

⑤“这是微生态环境独有的平衡。

”克劳斯解释说。

⑥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就发现了这个现象。

他当时无法解释植物为何能发出表达自己意愿的特殊声音。

而这种微小的声音,一度让伐木场的工人以为是神灵在谴责他们滥砍树木。

⑦几年后,一个叫做米切尔的英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小实验。

他把微型话筒放在植物茎部,倾听是否发出声音。

经过长期监听,他并没有找到证据来说植物确实存在语言。

不过,米切尔坚持认为,遇到特殊情况,植物会和人一样,发出不同的声音。

⑧植物生长的电信号一度被认为是它的语言。

1980年,美国科学家金斯勒和他的同事,在一个干旱的峡谷里安装上遥感装置,用于监听植物生长时是否发出声音。

结果,他们发现,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养分转换成生长原料时,就会发出一种信号。

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他们并未知道这种信号是否能用声音的方式表达出来。

⑨“就像电报的密码,只要翻译出这些信号,我们就能了解植物的生存状况。

”金斯勒在日记里写道。

⑩金斯勒的研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超越。

直到2002年,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合作,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植物活性翻译机”。

这部机器由放大器、合成器和录音器组成。

⑪通过翻译机,人们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

如果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的照射,它能发出类似“哎呀”之类的惊讶的声音。

而当变天刮风,它们就会轻轻地呻吟,声音低沉而混乱,似乎正在忍受某种痛苦。

⑫有的热带植物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就像希腊神话里唱腔妖娆的海妖;有的却像是久病的老妇人,发出长长的喘息声。

而原来一些叫声难听的植物,只要获得适宜的阳光,或者接受充足的水分后,声音就会变得优雅婉转。

⑬这一发现被后来的植物学家用于对植物健康状况进行诊断。

他们还试图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测试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

不过,科学界一直对“植物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