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911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docx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

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

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

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时间:

6课时。

第1课时小数加减法

(一)

第37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72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 — 737 =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

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1)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  )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   3.00 =( )  0.200 =(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 =( )14 =(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6.45-4.29=2.16

6.456.45

+4.29-4.29

10.742.16

(1)师:

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2)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

 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法了。

(3)小结:

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 只是要多小数点。

 

(4)计算:

1.25+0.454.38-1.28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

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

根据是什么?

(5)小结:

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2.P73做一做

3、巩固练习

1.计算并验算:

3.68+3.57=6.33-2.7=

2.引导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应用到小数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

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1.注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按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3.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电上小数点;

4.得数末尾有“0”的,一般要去掉“0”。

第2课时小数加减法

(二)

第38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73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不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6.06+3.75=14.78+3.75=8.5+23.41=

2、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和上一例题有什么不同?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3)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呢?

(4)百分位上怎样计算?

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

根据是什么?

(5)在小数加减法中,要想直接相加减,这两个数字得什么相同啊?

2.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

(1)独立验算,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2)小结:

 小数的加 减法的验算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的。

3.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的相应位置上点上小数点。

 (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

P74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什么?

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二)

例2:

(1)6.45+8.3=14.75

(2)8.3-6.45=1.85

第3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第39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76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回顾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可以简便计算吗?

156+48+2441000—356—444

提问:

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

有什么样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出示例3

(1)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竖式:

7.45+5.8+4.69=17.94递等式:

7.45+5.8+4.69

7.45=13.25+4.69

5.8=17.94

+4.69

17.94

(2)小结:

当几个小数进行连加计算时,可以把各个小数写在同一个竖式里,计算简便。

也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出示例3

(2)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20-6.45-8.3 20-(6.45+8.3)

=13.55-8.3=20-14.75

=5.25 =5.25

3.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运算。

3、巩固练习

1.P77做一做1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例3:

(1)一共要花多少钱?

(2)小林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第4课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第40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79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灵活应用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迁移、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口算(小组开火车)。

 

6.52+0.48=  3.6+6.4=  2.54-0.54=   0.17+3.83 =

5.47-2.47=  4.8-1.8=          

2.计算 

35+28+72 125+49+75  156-47-53   137+98+2+43   

3.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1)用字母表示就是:

a+b=b+a    (a+b)+c=a+(b+c)   a-b-c=a-(b+c)   

(2)让学生说说它的实质内容   

3.揭示课题:

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2、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

(4.7+2.6)+7.4()4.7+(2.6+7.4)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把你的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

(板书:

验证)可以怎样验证呢?

   师生共同计算,发现○的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三组算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小结: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学生把规律读一遍。

2.板书课题:

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应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3、新知应用

出示例4:

0.6+7.91+3.4+0.09

1.怎样算比较简便?

根据什么?

2.汇报:

0.6+7.91+3.4+0.090.6+7.91+3.4+0.09

=8.51+3.4+0.09=(0.6+3.4)+(7.91+0.09)

=11.91+0.09=4+8

=12=12

3.比较不同的算法,发现规律:

那种方法简便?

第二种方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证明了什么?

4.小结:

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使用,那么我们在进行小数计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的去采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巩固练习

做一做1、2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第5课时练习十九

第41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80页81页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进行简便计算。

3.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0.7+1.3=0.25-0.05=

2.用竖式计算。

2.94+12.68=20-10.08=

2、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80页第4题。

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

反馈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改写的,小数竖式计算式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80页第1题、教材81页第5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3.完成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检查,并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巩固练习。

1.完成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参与全班的展示与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课堂小结。

1.巩固知识。

你是如何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的?

如何进行简算?

板书设计:

练习十九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第6课时练习十九

第42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单元检测:

1、填空题。

1.24.5-10.2=24.5-10()0.24.6+9.7=4.6+10()0.3

2.比1086多0.6的数是(),比3.08少0.6的数是()。

3.根据要求,写出三个小数。

(1)在0.3和0.9之间:

()

(2)在0和0.2之间:

()

(3)在0.3和0.4之间:

()

4.两个数的和是8.5,其中一个加数是4.8,另一个加数是().

二、计算题。

1.直接写得数。

1.2+2.3=8.4+0.6=3.9-2.5=0.36-0.12=

3.2-1.8=2.3+0.8=5-0.4=1.6-0.8=

0.53-0.35=6+3.7=0.56+0.7=3.7=0.23=

2.用竖式计算。

4.5+5.72=20.45+6.75=7.25-3.56=

5.脱式计算。

17.62+5.69-7.62=42.5-(13.6+2.7)7.5+4.8-7.13=

4、解决问题。

1.书包每个36.5元,彩色笔每盒12.85元,一盒彩色笔比一个书包便宜多少元?

买一盒彩色笔和一个书包共多少元?

2.金山小学扩建操场需要用54吨沙子,第一天运来了15.4吨,第二天运来了14.6吨,还差多少吨没运来?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轴对称;平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1课时轴对称

第43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页、8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出示轴对称图片

师:

这些图片好看吗?

为什么好看?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板书:

轴对称图形)

二、复习旧知

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3、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1)这幅图对称吗?

 

(2)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3)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4)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距离都是(    )个小格。

 

(5)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距离都是(    )个小格。

 

(6)我发现: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距离()。

   

2.小结: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画对称图形。

3.出示例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

先画什么?

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思考的基础上,用铅笔试画。

(3)小结:

a.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b.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c.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d.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课堂练习:

P84做一做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第2课时平移

第44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

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

平移现像。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

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

图形。

教学方法:

交流探索。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

平移的关键:

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3、巩固应用。

1.P87做一做。

2.在方格纸上利用图形平移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

4、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

平移的特点:

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平移二要素:

方向、距离

第3课时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45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单元知识整理。

2.熟练掌握画轴对称图形和平移的方法。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画轴对称图形和平移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组织整理。

教学过程:

1、单元知识整理。

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补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1)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2)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

(3)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顺次链接对应点。

平移:

1.确定方格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方法:

(1)根据箭头指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2)找出平移前后两个图标的一组对应点,对应点之间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2.在方格中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找出已知图形的关键点;

(2)将关键点按要求平移相应的格数,得到一组对应点;

(3)根据原图形的形状将对应点按顺序连接。

3.平移的应用:

应用图形的平移可以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进而解决问题。

2、应用对称轴与评议的知识解决问题。

1.画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分别画出将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向上平移四格,再向右平移7格得到的图形。

3、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什么呢?

4、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

1.单元知识整理。

2.应用对称轴与评议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4课时单元测评

第46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1、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

二、画出下面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三、移一移,画一画。

1.先将图1向右平移四格,向下平移两格。

再将图2向下平移6格,再向左平移8格。

四、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

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

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

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时间:

5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第47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90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

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引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出示:

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

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提问:

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

我们是如何求出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2、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矿泉水瓶:

师:

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

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

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

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

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如何解决?

小组交流探讨。

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

方法一:

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师演示。

师:

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

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得:

(14+12+11+15)=52÷4=13(个)

(4)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

三、总结。

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

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设计:

平均数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2课时平均数

第48节执教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91页例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累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说一说求平均数的方法。

2、新授

1.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