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175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docx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第2课时正方体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课标与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重点难点】

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

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

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

正方体)

【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

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预设:

(1)组:

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

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

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

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

请学生讨论:

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预设:

学生甲组:

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

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

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

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布置作业】课本22页,第7题,第8题

【当堂检测】

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3)具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

4)一个长方体中,最多有8条棱完全相等、6个面完全相同。

……()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2.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看一看,写一写,剪一剪,写一写活动,结合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思,讨论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

【课标与教材分析】

 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材加强了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

然后,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在这以后,概括出表面积的含义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

(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

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

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

(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

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4、6题

【当堂检测】

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厘米,六个面中最大的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

【课标与教材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其中某几个面的面积。

究竟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然后出示“做一做”简易衣柜图,让学生想一想:

要给简易衣柜做布罩,要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

其中哪两个面是相同的,哪个面需要单独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后,可以让学生着重说一说,哪种面有相同的两个,可以用乘2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哪种面没有相同的,只要算一个,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这样有助于学生弄清计算的方法,不致搞乱。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

(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师: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

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

(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

10×12×2+6×12×2=240+144=384(cm2)

方法二:

(10×12+6×12)×2=(120+72)×2=384(cm2)

答:

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

(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dm2)

答:

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课堂小结】

提问: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当堂检测】

办公楼的门厅有4根同样的长方体的水泥柱,长和宽都是4分米,柱高4米。

在每根柱子的四壁刷上油漆,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

【教学反思】

 

5.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初步了解体积的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标与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

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

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了,这说明石头占据空间。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

“乌鸦喝水”课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口答:

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

看完后,老师提问:

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

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

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

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

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教师: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提问:

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

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

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

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4cm3)为什么?

(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

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课堂小结】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当堂检测】

1、如果要比较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应先求出它们各自的()。

2、说一说:

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单位。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和()。

【教学反思】

 

6.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运用了迁移类推的方法,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的得出体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2.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标与教材分析】

教材先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通过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来的。

教材先提出“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长方体切成小正方体,看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体是不能切割的,由此想到长方形的面积有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也应该有计算公式,由此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动机和愿望。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

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

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

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

观察:

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

V=abh

(3)质疑:

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

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

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

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33页第9、11题。

【当堂检测】

1、一台冰箱,从外面量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160厘米,这台冰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观察它的两个得数,小红认为两个问题的答案是相同的。

你同意小红的看法吗?

为什么?

【教学反思】

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能较熟练的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解决体积计算的变式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题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课标与教材分析】

教材在说明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后,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让学生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意义,建立体积单位的正确表象。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探准备

1、展示课件,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引探过程

  1、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认识

  

(1)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分别变换位置,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底面。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让学生读书,针对书本上的图,填空再汇总:

  

(1)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由哪两条棱决定的?

怎样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

(将复习题中的图用课件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①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②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sh

三、引探实践

  31页做一做1、2题练习七7、8

四、引探总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当堂检测】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

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第34~35页内容及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计算,概括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来龙去脉。

2.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课标与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先看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cm的正方体,由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它的体积是1000(10×10×10)cm3,由此得出1dm3=1000cm3。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1m3等于多少立方分米。

这样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使学生较清楚地理解并记住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成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对比,以加深印象。

   再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

例4是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掌握名数的改写方法。

【复习导入】

1.口答:

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