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218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8年春季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

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

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

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

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

《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

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

大说:

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

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

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

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

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

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

“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

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

”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

“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

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

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仅在上层社会流行,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圆社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食堂在冬季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B.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

中得到印证。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D.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

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

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

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

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

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

“美!

”这叫“解馋”。

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

”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

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卷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

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

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

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

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

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

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

“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

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

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

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

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

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

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

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

味!

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

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

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

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

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

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

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

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

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

失去辨别力。

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

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

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

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5.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5分)

6.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

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肖培根院士:

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

“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

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

成竹、指挥若定:

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

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

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

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

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

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

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

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

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

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

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

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

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

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

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

“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

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

”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

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

分量质量。

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相关链接】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

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

9.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有哪些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李绅,字公垂,六岁而孤,母卢,躬授之学。

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苏州刺史韦夏卿数称之。

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

客金陵,李锜①爱其才,辟掌书记。

锜浸不法,宾客莫敢言,绅数谏,不入;欲去,不许。

锜召绅作疏,坐锜前,绅阳怖栗,至不能为字,下笔辄涂去,尽数纸。

锜怒骂曰:

“何敢尔,不惮死邪?

”对曰:

“生未尝见金革,今得死为幸。

”即注以刃,令易纸,复然。

或言许纵能军中书,绅不足用。

召纵至,操书如所欲,即囚绅狱中,锜诛,乃免。

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

累擢中书舍人。

牛僧孺辅政,以绅为御史中丞,顾其气刚卞,易疵累;而韩愈劲直,乃以愈为京兆尹。

绅、愈不相下,更持台府故事,论诘往反,诋讦纷然,繇②是皆罢之,以绅为江西观察使。

帝素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李逢吉③中伤。

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逢吉终欲陷之。

逢吉用张又新、李续等计,擢李虞、程昔范与刘栖楚皆为拾遗,以伺绅隙,内结中人王守澄自助。

会敬宗立,逢吉知绅失势可乘,使守澄奏言:

“先帝始议立太子,杜元颖、李绅劝立深王,独宰相逢吉请立陛下,而李续、李虞助之。

”逢吉乘间言绅尝不利于陛下,请逐之。

帝初即位,不能辨,乃贬绅为端州司马。

后天子于禁中得先帝手缄书一笥,发之,见裴度、元颖、绅三疏请立帝为嗣,始大感悟,悉焚逢吉党所上谤书。

始,绅南逐,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开成初,郑覃以绅为河南尹。

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④,击大球,户官道,车马不敢前。

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

武宗即位,进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

居位四年,以足缓不任朝谒,辞位。

卒,赠太尉,谥文肃。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

①李锜:

唐朝宗室,唐宪宗时任镇海节度使,割据自雄,因叛乱被杀。

②繇:

古同“由”。

③李逢吉:

唐朝宰相,为人忌刻,险谲多端。

④散衣:

指平时穿的便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B、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

为暴

C、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D、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是指年幼丧父的孩子。

而“鳏”是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寡”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独”指年老无子女的人。

B、“穆

宗”是唐朝皇帝李恒庙号。

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C、户部是主管朝廷中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的部门,户部侍郎是户部的副职长官。

D、拾遗,唐代谏官名。

武则天垂拱元年置,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绅因身材短小,又擅长写诗,当时的人送他“短李”的雅号。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他的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助其成才的。

B、李锜做一些不法之事,除了李绅,其他的宾客没有敢劝阻他的。

在替李锜书写始皇帝的奏疏时,李绅假装害怕才蒙混过去。

C、当李绅因与韩愈相互诋毁而被牛僧孺贬出京城任江西观察使时,穆宗皇帝误以为他是自愿出京任职的,李绅入朝说明实情,皇帝才明白,就留下他任原职。

D、李逢吉勾结朝廷官员和宫中宦官蒙蔽不知情的敬宗皇帝,说李绅当年反对立他为太子,导致李绅被贬,后来敬宗看到了先皇亲手封藏的一箱奏书才明白实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锜浸不法,宾客莫敢言,绅数谏,不入;欲去,不许。

(5分)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村居书喜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注:

官赋:

官家的赋税。

经年:

一整年。

柴荆:

柴门。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

B.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C.“袭”字运用比喻,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

D.“鹊声穿树”将无形的鸟鹊叫声描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林中幽深静谧的环境。

E.“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

15.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⑴《劝学》中说资质、禀赋没有什么不同,借助外物(比如:

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句子是“,善假于物也。

⑵《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⑶《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实行“仁政”的措施中,表现林业方面的措施好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古今中外,高举某种远大理想以改造社会的方案可谓不绝如缕,然而理想常常是越崇高越不容易实现,甚至变成从潘多拉魔盒中出来的妖怪。

②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师引领,学生投入,这样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学风。

③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周围的人的一些不经之谈根本不会改变他的意见,也不会影响他的情绪。

④接下来,孝子们就敛声屛气,等待舅娘家的质询了。

在这种情况下,娘家的人总要提点意见,向孝子们发难。

⑤在百无聊赖中,他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对他来说都一样。

⑥我们总是对生活中遇到的不文明现象有很多不满,但我们是否深刻反省过自己乱扔垃圾、横穿马路、随意插队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A.②③⑥B.①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

贤,①要有“德”:

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