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经白话注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2618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忠经白话注解.docx

《忠经白话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忠经白话注解.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忠经白话注解.docx

忠经白话注解

忠經       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2010寫於中嶺山禪院

前言

忠經是後漢馬融所著,古人說忠孝兩全,馬融因有感於孔子寫了孝經,而獨缺忠經,因而補之,使忠孝的德行得以兩全。

「忠」的造字是心上放個「中」,即是處處保持不偏不倚、大公無私的存心,能夠捨已從人、捨小取大,處處關心團體或公眾利益的意思。

而「中」這個字也有核心、主軸、根本的意思。

內心時時不離一個利益大眾、公平無私的核心主軸,不失這個根本,這便是「忠」的意思。

「忠」乃忠孝節義四大聖道之一,其用處遍及任何層次的生活領域,並非只是某個特定族群的人才用得上。

可惜自古以來眾生長期統治在諸侯或帝王專制政體下,逐漸被一群拍君王馬屁的人,把忠這個字解釋作臣對君的專利品!

因此一提到「忠」的對象,便誤會只是對一個「君」盡忠而已,然後又把忠的最高表現誤解成只是一個「死」字,致使不明聖道之人,認為忠道既已不合時宜,又在強人所難,故不是望而生畏,便是斥為迂腐。

所以要想發揚忠道,必先認清這個「忠」字的本來面目,才不會有所偏差。

現在我們根據古籍,參酌今情,給「忠」這個字下一個更廣泛的定義:

「忠,乃是對天地、國家、人民、君上、學術、信仰、職守、家庭及自己,都至公無私,始終如一,誠實不欺,任勞任怨,不避危難,盡心竭力的負責完成份內義務之美德。

簡單的說,忠就是公心,忠的反面為私心,故沒有私心就是忠。

因此,在古聖先賢的眼中,「忠」這個字並非只是去事奉一個人,或只是為了達成一個私我的目標而已,而是能夠公平的去維護大團體的目標才叫「忠」。

有了這個定義後,讓我們對忠的本意,有更正確的瞭解,這樣才不至於把忠看成是一個迂腐又無法適用於生活的陳腔爛調。

雖然忠就是公心,這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可就分出以下幾種等級了:

(一)耿耿精忠。

例如岳飛,對國家的忠心耿耿,無話可說。

(二)赤膽忠心。

例如包公辦案不畏權勢,大公無私。

(三)忠直硬氣。

例如文天祥的正氣歌。

(四)忠而不苟。

好比雖沒什麼大貢獻,卻能持身非常公正廉節的人。

(五)半忠半奸。

這種人能做出些對大眾有貢獻的事,但卻偶而也會做些陰私的事。

(六)小忠為大忠之賊。

例如能夠忠於一人而卻罔顧大眾的利益,就像黑道為兄弟的逞凶鬥狠去兩肋插刀,以至危害社會,還自以為是耿耿忠心等等。

由於對忠這個字的誤解,以至使現代人每當提到要為公司盡忠,還是要為上司盡忠、甚至為國家盡忠時,都會有一種”吃虧”的感覺,不然就是有著封建、迂腐的感覺,這使得現代人對一個公司、團體、任何人、甚至自己的國家,都不屑去盡忠,甚至連一點最基本的敬意都沒有!

然而在內心裡面對人對事都有個「忠直公正」的存心,究竟對自己有利?

還是有害呢?

傳統固有的人生訓誨,強調「好心有好報」,但這樣的教誨,在科學昌明的今日社會,難道只能一種道德教條,無法以科學方法來證實嗎?

美國一位心理醫生大衛﹒霍金斯在(Powervs.Force)這本著作裡所公開的數據,讓我們大開眼界,知道「善惡報應」還真有其科學根據呢!

這本書裡面讓我們知道情緒能量是有頻率的,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固體都是由旋轉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有著不同的振動頻率,我們的人身也是如此。

大衛﹒霍金斯,經過二十年長期的臨床實驗,其隨機選擇的測試對象橫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歐等地,包括各種不同種族、文化、行業、年齡的區別,累積了幾千人次和幾百萬筆數據資料。

他把人的情緒頻率映射到1-1000(100Hz~100000Hz)的範圍,他發現任何導致人的振動頻率低於200(20,000Hz)的狀態會削弱身體,而從200到1000的頻率則可以使身體增強。

霍金斯發現,誠實、同情和理解的意念,改變身體中粒子的振動頻率,進而改善身心健康。

邪念會導致最低的頻率,當你想著下流的邪念,你就在削弱自己。

其研究又發現,心情頻律常在250以下者多得癌症。

在250以上者,身心大多比較健康。

這結果真是令人人大開眼界,原來存心對人的影響是如此的巨大!

茲摘錄其主要項目如下:

1.羞愧恥辱:

20

2.惡念譴責:

30

3.冷漠絕望:

50

4.憂傷懊悔:

75

5.恐懼焦慮:

100

6.渴求慾望:

125

7.憤怒怨恨:

150

8.驕傲輕蔑:

175

9.勇氣肯定:

200

10.信賴:

250(中性)

11.溫和希望樂觀:

310

12.寬恕原諒:

350

13.理性諒解:

400

14.關愛尊敬:

500

15.安詳平靜:

540

16.喜悅快樂:

600

17.開悟正覺:

700~1000

依照上面這個表格,只要內心對人對事常存著忠敬的心,頻率範圍起碼已經在500以上了,那不是非常有益健康嗎?

這麼說來,古人強調做人要寬恕、要有愛心、對人對事要忠敬等等,不都是有很深切的道理嗎!

為什麼在進入忠經本文之前,我要先提到這篇科學報告呢?

因為現代人一提到「忠」,不是把它視為非常迂腐封建的想法,就是把它看成是騙人去當走狗的技倆,因此哪裡肯去想想「忠經」對社會、國家及個人,有什麼好處呢?

現在有了這篇科學證據之後,起碼我們已經知道內心存著「忠」,對個人的身體是有莫大好處的,至於對公司、團體、社會、國家的效用有多大,就讓我們跟著「忠經」的步伐,一窺古聖先賢的偉大胸襟與智慧吧!

天地神明章第一

天就是天神。

地就是地祇。

神明指的是天神地祇之外,一切星辰山川諸神。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

休:

美好的。

從前在天下極太平的時代,有個極好的治理、管理的風範,做上位的,做下位的,都同心同德,因此,感動天心,各種美好的祥瑞都來相應,這就是忠的力量所致。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

凡是天所覆蓋的,地所裝載的,人所做出來的德行,沒有再大過於忠的了。

忠者,中也,至公無私。

忠的意思,就是將良心擺得公平中正,對國家、團體、領袖、學術、信仰、以及對真理、真道、對天地之正氣、對萬世之子民,甚至對公司、老闆、長官、自己,都要「至公無私」的意思。

由這句「至公無私」的經文看來,「忠」是為更大、更遠的公眾目標而努力,而不是僅是為了一個人盡私忠,或為一個人當奴隸而已。

至於這一點,就讓我舉我的先師所說過的一段話來做說明:

「君臣之道如何?

古早君王有道,則聖人輔之。

若君王無道,聖人則苦諫,不從則去,故云:

“聖人從道不從君”。

(足見聖人之所以事君,不是為了一個國君盡忠而已,而是為了整個國家眾生的利益,這才是忠。

父子之道如何?

父有義則子當孝,父若不義則不能責子之不孝,故云:

“孝子從義不從父”。

(原來孝順不是連父母錯的話都聽命,而是挑對的聽,不對的要力勸,這才是孝道的真義。

又云:

“從順命不從逆命”(父親若叫你做不合道理、危害他人的事,可以不聽的)。

夫婦之道若何?

夫有理則婦順從,夫無理則妻勸夫,夫若不從則下堂求去,故云:

“妻子從理不從夫”。

(所以古人也不會在極不合理的狀況下,還叫你死守著頑固的丈夫。

)同樣的道理“弟子從仁不從師”。

(仁是本性,若你所跟隨的師父,不能教導你啟動生生不息的本性,不能教你去利益他人的本性,也就可以離去了。

從以上這段先師揭示的做人處事原則,我們可以知道,「忠」這個字是非常活潑公正的,是對著公理的,對著大體的,不是呆呆板板的對著一個人的私情奉獻而已!

然而這個定義已喪失,致使現在的人對「忠」字的誤解還不少,甚至為了這個字還大肆批判孔孟,以為孔孟提倡「忠」字是想拍君王馬屁,想作君王的馬前卒而已!

因此一提起「忠」這個字,便激起滿腔的忿忿不平!

但在孔孟學說裡面,對忠這個字的概念究竟如何呢?

到底這個字只是叫我們去為君王做牛做馬呢?

還是要我們做個大公無私的人呢?

不如讓我舉幾則論語孟子裡面的片段,以便徹底瞭解「忠」這個字在孔孟的心目中所代表的意義。

論語:

子路問事君。

子曰:

「勿欺也。

而犯之。

(子路問事奉君上的道理。

孔子說:

忠臣不欺瞞君上,但君上做錯事,可以不惜犯顏諍諫的。

孟子日:

「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孟子說:

君上犯錯時能勇敢的指責他的過錯,才是忠臣對君的恭;能教導君上好的德性,避免不好的行為,才是忠臣對君的敬;只是在背後批評君上,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不能對君上的昏庸有任何建樹,這種臣就與偷俸祿的賊沒兩樣了。

孟子曰:

「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孟子說:

一個昏君若毫無罪過就殺了一個基層的公務員,那麼做大夫的就可以掛冠求去,離開這個國家了。

一個昏君若毫無罪過就殺了一個百姓,那麼基層的公務員也可以離開他的職守而遠走他鄉了。

孟子曰: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孟子說:

對於國家來說,百姓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國家的利益是次要的,而君王的利益則是擺在最後的。

因此身為諸侯者,如果作為違反國家及人民的利益,或是造成國家社會的不安,嚴重者甚至可以請他下台,換一個有德行的人來領導國家。

從以上幾則孔孟的遺文中看來,孔孟所提倡的「忠」,是非常大公無私的大忠,不是逢迎拍馬的小忠,是可以直接對君上犯顏直諫的,甚至可以換一個更好的人來領導國家的,好比當時國父推翻滿清,不正是在實踐孔孟為國為民的理念嗎?

如此的大公無私,怎麼會被誤會成是諸候的馬前卒呢?

這些批評孔孟的人真是沒把論語孟子讀完呀!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忠」字,不僅是對君上一個人盡忠,更重要的是為國家百姓盡忠;不僅對你的身心有益,對國家社會更有益。

因此每個人應該放下歧見,好好的來研究這個「忠」字才對!

天無私,四時行;

天沒有私心,所以春夏秋冬四時運行從不間斷;

地無私,萬物生;

地沒有私心,所以動植礦土萬物生長,也從不間斷;

人無私,大亨貞。

亨:

通達。

貞:

正而固,即忠也。

如果人能夠沒有私心(忠),自然四通八達,正當而穩固,任何地方都行得通的。

這讓我舉論語的一段話來加以說明:

子張問行。

子曰: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子張問什麼是可以到處都通行得開的辦法。

孔子說:

說話大公無私誠信正直,舉止為莊重恭敬,如此雖是蠻夷之幫也到處通行得開的。

如果說話不公平誠信,舉止行為不莊重恭敬,雖然就在自己的鄉里,能到處通行得開嗎?

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

忠的道理,就是專一他的心志在真理上,專一在國家或團體的廣大福利上的意思。

古人所謂的忠是專一在大體的主軸上,而不只是專一在一個人的福利上。

在孟子裡面,有這麼一段與齊宣王的對話,充份說明聖賢的這種心思。

齊宣王問卿。

孟子曰:

「王何卿之問也?

王曰:

「卿不同乎?

」曰:

「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

王曰:

「請問貴戚之卿?

」曰:

「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王勃然變乎色。

曰:

「王勿異也!

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

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

曰:

「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譯:

齊宣王問為卿或為臣的道理。

孟子說:

「王問的是什麼樣的卿呢?

齊宣王說:

「卿還有不同嗎?

」孟子說:

「不同的,卿有兩種,一種是來自君王同姓親族的叫做貴戚之卿;一種是與君王沒有親戚關係的叫異姓之卿。

齊宣王說:

「那請問來自君王親族的貴戚之親的為臣之道是什麼呢?

」孟子說:

「與君王同姓氏的貴戚之親(即共同享有天下的家族人員),碰到君王有大過錯的時候就要盡上向國君諍諫的職責。

當反覆諍諫還不接受改過建議的時候,就應該要為了百姓,在同姓的親族裡,推舉另一位有德行的人來當君王才對。

」(當時天下是私家的,故有此說法)

齊宣王聽了之後勃然大怒。

孟子說:

「君王請不要懷疑或生氣,君王問我,我不敢不把正理告訴你!

過一會兒齊宣王怒氣稍微消了點,然後問孟子說:

「那麼異姓之卿的為臣之道是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

「異姓的卿碰到國君有過錯時,就盡上諍諫的本分,但若反覆諍諫還不聽的話,就可以掛冠求去了!

從以上這段對答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孔孟所專注的「忠」,是專注在為廣大生民設想的大忠,而不是拍君王馬屁的小忠。

現在的人總是把孔孟所提倡的忠,說成是拍帝王馬屁的人才做的事,這都是犯了斷章取義的毛病所致。

為國之本,何莫由忠。

治理國家想要得到根本的話,哪件事情能不從「忠」這個字出發呢?

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

忠的用處,能夠堅固君臣的份位與情意,能夠安定國家社稷,能夠感格天神地袛,感動山川神明,何況是尋常的一個人呢?

夫忠,興於身,著於家,成於國,其行一焉。

忠這個字,發端於自己一身的行持,到彰顯家世的德行,到幫助一個國家興旺成功,名目雖然不同,然而所用的忠,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樣子而已。

是故一於其身,忠之始也。

一於其家,忠之中也,一於其國,忠之終也。

因此,能專一大公無私的忠心在自己身上,就是忠的開端;能專一忠的心志實踐在自己家裡,就是忠的德行已做到一半了;能專一忠的心志實踐在他自己的國度裡,就是忠最偉大的成就了。

講到這裡,讓我來舉段孟子所提到的例子,說明古人如何在自己的國家裡專一於大公無私的忠。

「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已也,復歸於亳。

譯:

商湯的孫子太甲繼位後,徹底顛覆了商湯建立的治國大法,老相國伊尹為了天下眾生的安危,就把這不肖的君王暫時安置到「桐」這個地方去。

經過三年的教育,太甲終於懺悔自己的過錯,對過去的錯誤深深自責,並改正這些錯誤。

又在桐這個地方學習仁義三年,完全聽從伊尹的訓悔。

伊尹見太甲改過之後,又迎請太甲回到首都毫這個地方,重新登上君王的寶座管理天下。

從這段伊尹的作為可以清楚的看出,古代真正的忠臣,不是只專一在對君王的忠而已,更重要的是專一在對天下眾生的忠,他既不愧對自己的國家,也不愧對自己的君王,這才是「大公無私」的忠,這才是「一於其國,忠之終也。

身一,則百祿至;家一,則六親和;國一,則萬人理。

治身能專志於忠(無私),各種福祿就自然到來;治家能夠專志於忠,六親自然安祥和樂;治國能夠專志於忠,天下百姓自然治理得有條不紊。

書云: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書經說:

「要維護那份精粹無私的精忠,要信守那份大公無私的精忠。

全章總結:

這第一章,是說天地神明及人,都歡喜忠心的人。

因此人能夠忠心,就可以感動天地神明,當然更能感動人心。

馬融解釋這個忠字,很精當,因為後世的人,都把這忠字誤會了,傾向去護持有位子的人的說法,而忽略了公理。

所以忠經開端第一章,先表明這個忠字的用處所包很大,忠用在自己一身,能夠一心做好人,大公無私,循規蹈矩,這就是忠;忠心用在自己家內,能夠一心孝養父母,友愛兄長,也就是忠;忠心用在自己國家,能夠大公無私的在職位上「致君於堯舜、治民於太平」,輔佐君上為民謀福,那是忠的最大成就了。

忠這個字是從修身來的,從大公無私的存心來的,所以說一於其身,是忠之始。

若要將來能夠忠心做國家的事,總要從現在的身心中修來,纔算是有本有末的忠道!

此章補述:

”百善無非忠之用也”!

在這第一章結束的時候,我們對忠的定義及範圍大略有一點瞭解了,而對於忠字與五倫等其它德行之間的關係,以及忠字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地方尚未明瞭,因此我要花一點時間,補述「忠」字與五倫之間的關係,以及日常的應用。

這五倫是怎麼定下來的呢?

話說遠古的帝堯舉用帝舜的時候,帝堯對舜說:

「如有賢人,只管奏來,朕任用就是。

」舜說:

「臣見帝的胞弟,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個,都是逸群之才,可以輔佐教化,請帝任用。

」帝堯說:

「原來是他們,你怎麼知道他們賢能呢?

」舜說:

「臣個個見過,天下之民,盡知他們賢能,有『八元』之稱,可以任用。

帝堯說:

「那你派人把他們召來,朕立刻任用,就分在你的部下吧!

」不到兩個月,八元都到京都,帝堯把他們分配在司徒府裡(管理教育的)。

舜與他們開了一個會議,舜說:

「司徒身負教化之責,但是教化兩字太空泛了,究竟「教」是什麼?

「化」又是什麼?

教他好,怎樣才算好?

化他善,怎樣才算善?

這恐怕一定要定出一個標準來,我們大家都朝這方面想,把空泛的教化,說出實際的辦法來。

經過好多天的討論,大家認為世界是人類積成的,人與人無時不接觸,無地不接觸。

既然接觸,就雙方接觸來說,必需有個準繩,以達到相安無爭的地步;教化之道,應該從這裡著手,才能達到切實可用。

緊接著又把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分為五類:

一是君臣,二是父子,三是夫婦,四是長幼,五是朋友。

這五類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包括無遺了,這是共同討論的結果。

接下來就是要在每一類的接觸間,都找出一個最恰當、不變、公平的準則來,於是他們開始分頭制定,再來讓大家公議。

(其實這也正是在制定這五類關係裡的「忠」了!

舜負責君臣一類,他說:

因為君臣一類,為君的往往容易擅作威福,為臣的往往容易諂媚逢迎,以避君主之威,以邀君主之福,這種道理不搞清楚,君臣一類是永遠不會有好結果的。

所以,君臣一類的準繩,應該是一個『義』字。

義者宜也,是”種種合乎當然”的意思。

因為君之與臣,尊卑雖殊,但是推到其當然的道理,國家之所以要立一個君、之所以要用這個臣,無非都是“為百姓求福利”而設的。

既然這樣,那麼他們所行的事,有福利於百姓的,才叫做「義」!

無福利於百姓的,都叫做「不義」!

臣子不義,君主應該給他懲罰;君主不義,臣子也應該加以諫阻。

假使同是一件事,君主的意見有時和臣子不同,而利害禍福一時又看不到,那該如何才好呢?

這種情況或者君主方面犧牲他的意見以從臣子,或者臣子犧牲他的意見以從君主,都可以的;假使兩邊意見不同,而利害禍福顯而易見,那麼為君主的可以罷免這個臣子,為臣子的也可以捨棄這個君主。

所謂『道合則留,不合則去』!

於是君臣間「義」的標準,就此確定。

(這個「義」字便是君臣之間的忠)

另外所謂「君臣」,不限於朝廷之上的君臣,凡是百姓辦事,而有出令之權的,都是君之類;凡是受人之祿,為人辦事,而有奉行之責的,都是臣之類,都適用這個標準。

(從以上這段「君臣」的定義可知,凡是在職務上是你的老闆、上級主管者,都可以類比為你的君,凡職務上是你的下屬人員者,都可以類比為你的臣。

「君臣」兩個字,指的是你在各階層中對上及對下的關係。

而君臣關係存在的價值,只是“為團體謀福”而已,而不是為了哪一個人。

臣下若違反了這個團體的目標,君上可以處罰他,也可以叫他走路;而君上若違反這個目標,臣下不僅可以諍諫,也可以揮揮衣袖離去了。

這是多麼活潑的應對之道啊!

而今的人誤認為古人的忠是呆板封建的想法,這實在是未曾瞭解古人的壑達與活潑啊!

接著伯奮負責父子一類,他說:

「我認為父子方面的標準是:

父對於子應該慈,而子對於父應該孝。

而孝慈兩個字,總離不開一個「親」字;父子天性,假使要互相責善毀恩,就必定分離,也就不親了。

所以父子中間的標準,應該定一個『親』字,也就是「父子有親」。

父子間無論如何,都以不失其「親」為原則。

母子與父子一樣,也適用這個標準。

」(這「親」字便是父子之間的忠)

仲堪負責夫婦一類,他說:

「夫婦的關係,我認為夫應該和,妻應該柔,一和一柔,才能成家庭。

世上夫婦相離的原因有多種,而大的不外兩端,一端是親熱過度,一開始就縱容狎褻,無所不至,久而久之,反動的力量一生,兩個就不對了;有一端,男子見了另外的女子,都是可愛,女子見了另外的男子,也都是可愛,從而夫婦間就產生了醋思,而生出種種誤會。

所以夫婦相敬如賓的敬字,還不能解決問題,它的標準應該是個『別』字。

也就是說夫婦中間,時時事事,都要區分開,不要混淆,各自的地位擺正,不能胡來。

其他各種男女關係也都適用這個標準。

」(這「別」字便是夫婦男女之間的忠)

叔獻負責兄弟一類,他說:

「說到兄弟關係,兄應該友,弟應該恭,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怎樣叫做恭?

又怎樣叫做友?

不能不定一個標準。

大凡兄弟這一倫,與父子夫婦不同。

父子的尊卑隔得遠,而兄弟是平等的,只是年齡有大小而已。

夫婦的利害基本上是共同的,而兄弟的利害,常相衝突。

況且父子夫婦,都是一個對一個,簡單而容易應付;兄弟就多達十多個,少也是兩三個,對象既多,不容易應付。

所以兄弟中間標準,應該定一個「序」字,也就是「長幼有序」。

因為兄弟的名稱是由年齡而來,那麼種種關係發生的時候,都按次序做去,自然不會衝突了。

每事兄讓其弟,弟讓其兄,友愛之情,就由此而生。

推而廣之,要想泯滅社會上一切的爭執,也無非確定長幼的順序,鄉黨莫如齒(鄉里之間的聚會以年長者為尊),社會自然不亂,所以各種長幼,相遇也適用這個標準。

」(這「序」字便是兄弟長幼之間的忠)

季仲負責朋友一類,他說:

「朋友這一倫,有廣狹兩意;就狹義說起來,同道為朋,同志為友;就廣義說起來,除了父母之外,沒有不能做朋友的人。

天子友匹夫;匹夫匹婦,如賓如友;兄弟互相友愛,都是個友。

那麼這個標準從何而定呢?

應該定一個『信』字,也就是「朋友有信」。

因為朋友之道,不外乎交際,而交際當中,最重要的是言詞,一切情誼都由此而產生;假如交際當中言而無信,或任意虛構,或行不踐言,那麼情誼就不能產生,而朋友之道也無從確立,所以信字最為重要。

其他人類往來交際,也適用這個標準。

」(這「信」字便是朋友間的忠)

大家議定以後,第二天入朝,就奏給帝堯,帝堯看了大喜,就把這個議案定名為「五典」(即五倫),以表示尊崇之意,並叫舜等負責去執行。

(以上就是五倫的由來,仔細看看這些古賢人制定五倫的用心,真是非常的活潑開明,非常的大公無私,非常的忠,一點也不古板專制。

更可貴的是所制定出來的東西,非常的直接有用,立即可以落實在任何與人相應對的時候,讓我們只要依循這五個簡單的原則,不論走到社會的哪個階層,都有機會培養我們大公無私的忠,並且可以產生非常有益人類和諧共處的功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對五倫也好,對忠字也好,總是把它看得非常八股刻板,好像一點都沒用處似的,這真是現代人的誤會啊!

聖君章第二

「君」字不只指皇上、君上,也可類比為任何有出令之權的人,例如現代的董事長、單位主管、主任、組長之類。

也可以類比為所效忠的國家、團體或公司。

「聖君」是設法讓自己的君上具有如堯舜般大公無私的德行,而不一定指你的君上此刻已經具有聖明的德行。

惟君以聖德,監於萬邦。

邦:

國家。

在現代的社會也可類比為任何團體或公司,而「萬邦」可以類比為各地的分公司或加盟店等。

只有在國君有了最聖明的道德時,才足以監督於萬國,才足以使眾人感服的。

自下至上,各有尊也。

尊:

尊敬,注重。

一個國家或團體,或任何組織,從最卑下的人算起,一直到最尊貴的君上為止,每個人都有該尊敬的目標及應服從的本分。

故王者,上事於天,下事於地,中事於宗廟,以臨於人。

臨:

從高處往下親近、照耀、展現。

事:

事奉。

但「事奉」的意思並非逢迎順非,也非全部順著君上的意思辦事,而是在行事應對間,都能稟持公正無私的心,去使君上成為堯舜,使下民樂享太平之意。

所以一個有道德的君王也要有所尊奉的,例如對上要用他的德行去事奉天神,對下要用他的德行去事奉地祇,中要他的德行去事奉祖先宗廟,還要用他的德行展現在舉國的百姓的面前。

則人化之,天下盡忠,以奉上也。

那麼人們都將感化於聖君的德風,都具有大公無私的忠心,並用這樣的忠心去事奉自己的君上了。

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

兢:

有競爭與敬重的雙重意思,也就是懷著敬重的心思去效法看齊之意。

戒:

防備、去除。

慎:

小心、重視。

因此任何一個有出令之權的君上,都要以身作則,凡有作為,無不儆戒謹慎,使自己的德行一日比一日還要光明。

祿賢官能,式敷大化,

祿:

俸給。

官:

職守。

賢:

有才有德。

能:

有才。

式:

車輿上的橫木,一在前,一在後,乃乘者所憑依而式敬之物,故引申為風範、法度、尊敬之意。

敷:

展開來、傳佈開來。

可引申為”廣大”之意。

君上在任用一個人時,能夠把俸祿賞賜給有德行的人,派任職務給有才幹的人;那麼其其德行風範將廣佈到整個天下(或整個公司團體),使得舉國百姓(或全公司的員工)都得到深深的感化;

惠澤長久,萬民咸懷。

惠:

好處。

澤:

滋潤的恩德。

咸:

皆、全、普遍。

其給予人們的好處及恩澤既長且久,所有的子民都對他感戴不忘。

(也可類比為整個公司或團體的成員對領導人的向心。

故得皇猷丕丕,行於四方,揚於後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