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895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定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定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商汤伐夏时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

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

2.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封建国家的倡导B.宗法制的影响

C.分封制的产物D.君主专制的需要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D.统一度量衡、货币

4.国学大师钱穆说:

“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化家为国”,主要得益于

A.颁布挟书律        B.创立科举制

C.海内为郡县       D.汉承秦制

5.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

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①刺史 ②都察院 ③御史台 ④参知政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

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

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A.弱化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

7.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统治范围    B.加强中央集权     

C.密切经济交流    D.改革官吏制度

8.下图(图一)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

该数据可以说明

图一

A.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

B.科举制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9.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0.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

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11.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

“挑帘军机”的出现

A.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D.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12.1728年雍正帝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张广泗带兵深入黎平府古州、都匀府丹江苗、侗等族村寨,设厅,置同知,理民事。

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司,也交出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中央,改设村县。

对改土归流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废除土司制度是历史的退步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

C.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D.增加了叛乱因素

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

“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

”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实力超过中国      B.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D.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1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反割台斗争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运动

16.1939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

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

这体现出国民党

A.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B.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

C.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      D.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

17.在遭到中国军队的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

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会战

18.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19.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D.辛亥革命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下列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

A.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制度B.它具有明显的民主性

C.它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D.它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灭亡

21.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和民众觉醒 

②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了一系列体现时代要求、彰显政党性质的伟大中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

其中“红船精神”源于

A.五四运动            B.中共成立  

C.国共合作            D.北伐战争

2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

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C.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D.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24.某校开展一场关于红军长征的主题展览,分为“战略转移踏征程”、“伟大转折定航向”等六部分。

其中“伟大转折定航向”呈现的主要内容应该是

A.四渡赤水     B.遵义会议         

C.飞夺泸定桥        D.会宁会师

25.刘伯承曾说:

“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

”此次“壮举”

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D.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

26.周恩来指出:

“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民族文化双向交流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27.“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

A.抗战期间的党派合作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

28.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 

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9.“同心同德,制度不同无妨碍;不亢不卑,全民一心争主权。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30.“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告台湾同胞书》     B.“八一宣言”

C.《反分裂国家法》        D.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

“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

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

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

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

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

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材料三1982年l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

“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

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汉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6分)

 

(3)材料三指的是现代中国关于国家统一的什么构想?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目前有利于台湾统一的因素。

(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四章

经济政策

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第五章

文化教育政策

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少,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念?

写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的全称,并简析这部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7分)

 

(3)据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联系所学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8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C

A

B

B

C

A

B

D

B

A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B

D

D

B

B

C

B

B

D

B

C

D

A

31.

(1)理念:

大一统。

(2分)

实现:

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结束了地方割据、天下混战的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分)

(2)思想:

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

(6分)

(3)构想:

“一国两制”(2分)

因素:

祖国大陆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科学的统一政策;民族文化相同,血缘相联;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共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强烈的心理认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港澳顺利回归后并保持繁荣稳定为台湾的统一提供了范例。

(任答3点,给6分)

32.

(1)观念:

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或宪法至上)。

(任意一点2分)

全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分)

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2分)

(2)内容: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

(3分)

地位:

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4分)

(3)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分)

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4分)

意义: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