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9166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docx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巴州区一小教师马彩霞

斯托利亚指出:

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1.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

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

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

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

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课堂教学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实践证明:

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

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

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

“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

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

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现在,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

“谁想到了什么?

”“谁灵感来了?

”“谁的方法有新意?

”“谁的解法最多?

”“不用举手就可以说”。

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

“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

”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3.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

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

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

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

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

1、口头作业。

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

2、操作实践作业。

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4、综合作业。

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

5、开放性作业。

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

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

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实施素质教育

既要尊重教育现实又要注重教育发展战略

巴州区一小教师马彩霞

 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并着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巨大的需求。

必须承认,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

然而,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进入21世纪,对我国来说,就要迈上新的5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准备。

问题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已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且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究其原因,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现实也要注重教育发展的战略。

  一、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第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三,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重知轻能”。

  第四,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致力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大强调使学生创造出新东西,不去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学生读书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但对所学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这些知识的反思注重不够。

  第六,在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提高上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对待学生、摧残学生。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一九九九年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各地的学者、专家对如何界定和理解素质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但都一致地认为,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移,把知识的提高同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素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

而传统教育的本质是“应试教育”,既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清传统教育既“应试教育”的危害性,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教育现实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牵扯整个体制的系统工程,是重大改革,决非有些人认为的只是中小学的事,或是让学生玩玩乐乐的事,这是国家重大历史时期的重大改革,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培养人,全国人民都要转变观念。

但是实施起来,还有很多盘根错节的问题要解决和完善。

第一,中小学课程教材内容、难度问题。

六天工作制改为五天工作制,而课程设置不但未改,相反学科教材难度增加,广度增大,分量加重,内容增多,每周30多个课时排得满满的,高年级一节自习课都没有,尽管教育部已决定适当删减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层次,把部分教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适当缩小考试内容的范围,但至今并未见太大成效。

第二,中小学课程设置问题。

除以前实施的课程设置方案未做太大修改外,而且增加了健康教育、计算机教育、劳技教育、三防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科普教育等等,其中前三、四项已要求列入正式课程,排入正式课表。

课程设置总量已超过周总课时量。

一方面,“开足开齐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督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另一方面,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多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好坏,又是上级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未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学校的自主办学、特色办学,学校和学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没有了,只好加班加点,这就是政策和要求上的自相矛盾产生的恶果。

第三,升学压力的问题。

一方面,中高考升学率是学生、家长、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最主要标准,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

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

第四,部分教师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和教师教学成果如何及时评价的问题。

部分农村中学甚至于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占教师比例过大,而教师学识水平无法达标,教学水平无法保障。

无论从师资的继续教育还是师资的选派上都一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继续教育是面对在职专任教师的且在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上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而师资的选派也存在着大中城市过剩与边远地区极度缺乏的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本身就具有滞后性,面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最终评价是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的,然而对于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应该是及时的、有效的,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教育的目标出发,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应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全面考察的结果,这就需要尽快的组织专家制定出可作参考的指导性意见来,以供学校参照执行。

第五,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主义,内容陈旧,方式死板,学习对口性差,对教学水平促进不大,而多以完成任务为主的问题。

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应紧紧贴近中小学教学的课程、教材、教法、教研、科研的实际,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

而广大教师也要切实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深远意义,自觉参与,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使继续教育起到真正教育的作用。

第六,中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虽然教师的工资有了基本保障,但部分城镇中小学和农村的多数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公用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部分实验学科不能开足开齐,文体活动器材匮乏等等。

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要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建立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机制。

并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只有在承认以上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应落实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来,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

我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完善,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会更大、更深入,尤其是把教育已经看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来,对教育的进一步“松帮”,为教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可以说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注射了一支强兴剂。

|||

  三、教育发展战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六大指导纲领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必须走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待遇较高的师资队伍的路子。

”和“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等条文,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人员、经费和政策的保障。

  后人大在制定和发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又通过和公布了《教育法》和《教师法》,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以法治校、以法治教,提供了根本保障。

  四、全力以赴做好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所谈的“硬件”,既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装备以及所有的配套设施和校园的美化、绿化、厢化、硬化。

学校“硬件”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尤其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求新求异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学校校园的绿化、美化、厢化、硬化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国家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软件”,既学校的师资、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

而其中师资力量,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的总和。

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

教师是一种知识面广博、懂得教育、善于育人的复合型人才,对其要求更高,需热爱学生,能为人师表。

教师的劳动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

而教师教育观、人才观的更新、转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在今天这样一个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以高超的教学技艺引导学生,以严谨的行为教育学生,以广博的学识、全新的知识结构吸引学生。

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精神的潮头,充当学生的主心骨,为学生梳理出一个明晰的价值范畴体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要以创新教育为灵魂,以学生发展为本职,要做到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目前,主体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创造教育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模式的探索,在中小学普遍开展。

同时,分类指导、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已在广大教师中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势在必行,而它又是关系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影响素质教育发展进程的诸多因素协调一致,加大改革、调整的力度,减少滞后因素给改革带来的不利条件,使素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早日实现中共中央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提出的战略构想。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巴州区一小教师魏红梅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这几年来,本人主要从事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二、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三、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四、缺乏想象力;五、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呢?

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自我体验。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

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我认为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

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

又如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

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

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

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如学习《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时,作者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母亲呼唤儿女的特点,再举例分述母亲呼唤自己的几件小事,最后总结。

其中第二部分写得最具体,分别从几件具体的事例,表现出母亲的伟大的爱,记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人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如何把人物外貌、神情写具体生动,即对写人文章可以怎样谋篇布局。

  同时,常言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

文章源于积累。

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

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

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

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三、练是关键,感是重点。

  新大纲对习作教学的总要求是:

“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

”这习作教学的总要求中,突出了练笔的性质。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练是关键,练说练写,“练”是帮助学生打开作文之门的金钥匙。

如何引导学生“练”呢?

我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对此我们要善于做生活笔记。

茅盾告诉我们:

“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可是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

  其次,作文说的就是真人真事,写的就是真情实感,但平时学生在写作文中,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

在学生的笔下同学都是拾金不昧的,老师都是抱病工作的,邻居都是乐于助人的,家乡都是美丽富饶的。

内容千编一律的,缺少新意,有时甚至给学生下个评语也很难,但就是觉得不对劲。

对此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培养学生在练中要养成说真话,写真事的习惯,这跟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至关重要。

  四、重视讲评,互批互改。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视写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写作后的讲评,修改。

其实,讲评、修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写作后的讲评、修改也同样要重视。

作文讲评是对本次习作的分析和评价。

它是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既是对本次习作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习作训练的指导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作文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

并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

通过批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便于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作文讲评作好准备。

对于学生作文,除了老师批改,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修改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深深认识到,不管是以前的应试教育,还是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学习语文,重点就是培养写作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巴州区一小教师魏红梅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现在。

这话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

就是说,和谐教育及其思想并非今日始,而是走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

因此,为了把握和谐教育的实质,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以及它现实的理论价

值与实践意义作一番考察,可能是十分必要的。

舛谬在所难免,尚望识者指正。

  一、和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

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样悠久和灿烂。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与如下两个观念密切联系的。

  一是天人合一论。

这个观念滥觞于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

其基本思想是,天道与人道必须和谐统一。

首先,认为大自然的规律是和谐协调的,如天地运转、日月并明、四时循环等都呈现有序状态;其次,认为人是大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道应当服从“天道”;最后,认为既然是天道是和谐协调的,所以人道(包括人的发展)也就必须和谐协调。

我们认为,天人合一论的这一积极精神,乃是我国古代和谐教育思想的一项理论基础。

当然,天人合一论还有其神秘化的消极面,这却是与和谐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

  二是和合论。

“和合”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哲学观念、文化观念。

早在先秦时期,这个观念即已出现。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之一的《尚书·尧典》即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儒家、道家、佛家都采用这一观念,以概括各自的思想宗旨。

一般说来,“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

合起来看,和合论的基本精神,都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都必须保持和谐、“协和”。

这种观念影响到教育,就是教育要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我国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

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圣人、君子或成人。

而这种人应当获得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如对其低层次“成人”的培养要求便是如此:

子路问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