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035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docx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含答案

材料解析题强化专练-特点特征类

一、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最古的文字有三种,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画文字和中国文字,他们都由图画演进为文字。

有些人把文字进化分做四个阶段:

一、图画字;二、义符字;三、声符字;四、字母。

他们说中国人没有用字母,所以在原古时期上停留了两千年,文字的繁难,形成了中国文化进步的阻碍。

这种错误的观察者,他们不知道文化不会停留在那一点上的。

在这时期内,中国曾经有过璀璨的文化,使她的邻邦高丽、日本、安南等都采用了她的文字。

可见中国文字足够适应那时的需要,它能一直应用到现在,一定有它本身的价值……淘汰跟选择,在中国文字历史里,曾经不断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用不着的文字尽量淘汰,选出并保留若干重要的文字,用最少的文字来作记载并包括一切思想或语言的工具,我相信中国文字是可以做成这样的。

                                    ——摘编自唐兰《中国文字学》

材料二  我要爽爽快快说几句话;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

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我再大胆宣言道: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至废汉文之后,应代以何种文字,此固非一人所能论定。

玄同之意,则以为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摘自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

材料三  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

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

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大力发展,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题。

2015年10月30由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主持的“活化汉字”研讨活动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将一台以汉字为媒的中国文化讲坛搬上国际舞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字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玄同观点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评价。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字发展的建议。

 

2.从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可以纵观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以山西票号和英格兰银行最为典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时期,白银成为流通货币,使五大经贸商路得到发展。

明中后期白银不足,仅以远距离贸易的货币借贷为主的钱铺和银号走向衰落。

19世纪20年代,清政府开始采取禁止白银出洋政策。

1923年,中国金融史上专业于汇兑、存放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山西票号创立,设三帮票号14家,分号27家,以内陆商埠和北方业务为重心,为政府代理国库获利发展;1862年—1893年,票号增至28家,除迅速向东南、西南、西北发展;随后开始在加尔各答等地设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山西票号开始为政府汇兑官款,并一直为清廷财政运作服务,但政府对官款汇兑态度仍是时时反复,非议不断,时常下令票号核减汇费。

到1911年,随着国内成立了17家官办、商办和官商合办的近代银行,外商银行在中国金融网络的构建,与其分利。

辛亥革命后,山西票号遭到挤兑,土匪的抢夺和缩放公司债务难以收回,改组努力无效后,退出历史舞台。

                                             

                                                  ——据黄鉴晖《山西票号史》等

材料二  17世纪,新大陆贸易的发展和英国城市人口的增加,白银流通中损耗和流通范围的扩大,致使各地开始着手应对硬通货依赖带来的危机。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效法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融机制,议会随即通过《英格兰银行法》授予其买卖金银以及借款和发行可流通期票的权力。

1826年开始,英格兰银行进入迅速扩张期,首先通过国会立案获得开设分支机构和货币发行垄断权,在曼彻斯特等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广开分行,并通过合并或自行改组为新型的股份银行。

同时英格兰还为政府处理庞大的海外财富,发行国债以助政府在全球筹集资金,使英镑逐渐成为世界货币。

1933年法案成为国家货币发行机构1928年后,英格兰银行利用经济危机中的调节作用,确立了其中央银行的地位。

                                         ——郭方《16世纪英国国家机构与职能的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金融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金融业命运不同的原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

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

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

材料二  条约体系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

19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者手中。

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

                                    ——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朝朝贡体系与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的特点及它们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作用。

4.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科一  第三表:

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

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

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体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体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

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

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

5.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

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

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

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

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

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

上海、天津、汉口筹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

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

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一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

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

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

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

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 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

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

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人们对于内阁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

此时,一个与内阁有关的新术语,即“政府”开始出现。

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

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

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特点和内阁对明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威廉统治末期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

并比较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表)

朝代

类型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北宋

南宋

农业

16

26

1

5

4

12

13

1

4

2

7

12

6

2

大一统

13

12

59

24

41

12

13

58

32

53

43

28

34

40

手工业

40

43

40

63

47

35

45

27

47

43

39

37

45

46

医药

20

18

0

8

8

41

10

14

16

2

10

3

13

12

其他

11

1

0

0

0

0

19

0

1

0

1

20

2

0

注:

“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强大的军事技术、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中世纪时期,早期基督教神学坚决拒绝科学,在此期间,一些东方民族扛起了被大多数西欧人遗弃了的科学大旗。

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他们的文化中心荣迪沙帕尔在5-7世纪负有盛名:

人们在这里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

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

近代科学的出现,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也产生出全新的东西。

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

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

笛卡尔的名言叫“我思固我在”,指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的基本诉求。

                                     ——摘编自高毅《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特点。

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科学思维形成的原因,并说明这种近代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文献《尚书·禹贡》记载,舜、禹之时中国人的“天下”大致范围是“东渐于海,西披于流沙”。

《穆天子传》记载西周时期周穆王西游的最远之地是昆仑山以西的“西王母之邦”。

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人的视野不仅扩大到了中亚、西亚和印度,甚至远达东地中海。

东汉以后与南亚、中亚、日本的宗教、文化等民间交流也日渐频繁。

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兴盛,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

元代蒙古帝国曾远征至中欧,并与罗马教廷建立过联系。

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抵达东非,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渐被“世界”观念所取代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

材料二  希腊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爱琴海作为其繁衍生息的中心,到古风时代末,希腊人的殖民地已经星星点点遍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

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使希腊人第一次和西亚的波斯及其属国有了直接的接触。

这个希腊人的“世界”最东面包括印度,西面则到了直布罗陀海峡,北面远达极北地区,南至非州南端。

16世纪之前除了马可·波罗带回去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之外,西方人对东方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

16世纪之后欧洲人的视野才扩大到了全世界。

                                          ——以上材料根据杨巨平《全球史概念的历史演进》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探索有何特点,说明“天下”观被“世界”观念所取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及其背景。

9.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

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

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

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

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

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

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

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 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

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

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

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

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9年,瑞典国会在当年制定的民主宪法中规定设立一名监察专员,督查文武百官。

此后英、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监察专员制度。

英国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可以终身任职,直至65岁退休。

只有在本人要求辞职,或因行为不端、问题严重,受到议会上下两院弹劾的情况下,方可辞职或撤职……美国监察长办公室官员不管原来属于什么党派,必须脱离党派活动,不能参加竞选,不能帮人筹款。

                                ——摘编自李景平《中外行政监察制度比较及其启示》

材料二  孙中山指出,中国古代政权机构中虽一直有监察机构,但“中国从古以来,本有御史台主持风宪,然亦不过君主的奴仆,没有中用的道理”。

而近代西方民主立宪国家,虽有监察机构,但“立法机关兼有监督的权限,那权限虽然有强有弱,总是不能独立,因此生出无数弊病”。

孙中山创造性地提出,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专管监督的机关,“这机关定要独立”,它“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

                           ——摘编自经盛鸿《孙中山与中国文官制度的近代化》

材料三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其中第5条从总体上规定了国家监察工作应当“权责对等,严格监督”,第八章进一步规定了被监察人员与监察机关及监察人员的相应责任,奠定了监察治理责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任颖《国家监察治理领域的责任制度设计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关于行政监察的主张及其依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1)文字起源早、传承性强;为象形文字、不断演化发展;趋于简易精准、影响周边地区。

 

(2)原因:

中国民族危亡,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受西方思想传播的影响;汉字难识难写,妨碍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汉字记载的思想过于陈腐;受世界大同理想的影响。

 

     评价:

该观点虽然对近代中国的文化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太过于激进,文字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素,有其自然的演化趋势,不能单凭主观意志取消汉字。

 

(3)稳定改革、推广交流。

【解析】

(1)本题考查中国汉字的主要特点,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对材料归纳的能力。

根据材料“世界最古的文字有三种,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画文字和中国文字”,结合所学,归纳为“文字起源早、传承性强”;根据材料“由图画演进为文字”,结合所学,概括为“为象形文字、 不断演化发展";根据材料“中国曾经有过璀璨的文化,使她的邻邦高丽、日本、安南等都采用了她的文字”和“用最少的文字来作记载并包括一切思想或语言的工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