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293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docx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

北师大版教材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总的说明

本版教材从2004年9月开始使用后,实验区陆续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建议,一些教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得到答复。

我们也曾在甘肃兰州、湖南株州和山东荷泽的会上作过有关的说明。

其中好些问题可能跟不了解教材全貌和未看到本《培训资料》有关。

而《培训资料》早在2004年9月首次使用本教材时就已印发到实验区,并已就本套教材1―6册作了全面的详细的介绍。

只是课本正式出版、发行有一个滞后的过程,实验区教师开始领到的只是头几册,未看到教材全貌,如果又未看到《培训资料》,难免产生一些疑惑。

比如,为什么许多单元将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作品编在一起?

看了《培训资料》就会明白,原来它是按具体鲜明的主题(或题材),并且是全6册有机联系、统一安排的主题,以及一以贯之的“比较阅读”组编课文、组织单元的,并不是随意的凑合。

又如,如能将《培训资料》里的“本教材各册各单元主要内容简介”从头到尾读下来,就会发现,本套课本各册各单元的设计意图、教学重点,各篇课文的主旨、主要的艺术奥秘,各课文之间的关系,各单元内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切如何进行教学处理,都在“简介”中三言二语交代清楚了(比如,九上册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文体比较多样,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培训资料》里已作了明确说明);继而会发现,以上这一切都可从课本里一一找到对应的练习设计。

本教材的编辑思想是:

按照此次课改的理念,学生阅读课文前不应先入为主给他种种提示,因此,类似提示的上述“简介”只交给教师掌握;另一方面,按照现代语文教育的理念,一定的助读、引导又是必要的,其在课本中的体现,就是把这助读、引导、提示“埋藏”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

这就是本套教材《培训资料》里的上述“简介”与课本里的练习,分工不同、实质一致、互为表里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一直来反复强调的,抓住练习就可以进行教学处理的原因。

(二)关于文言诗文背诵篇目与课标推荐、建议的篇目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及相关的选文深、浅等问题

1、课标的表述很明确,只是说成“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既然是推荐,又还是建议,就非规定,更非法定。

所以,尽管苏教版未入选(自然无从作背诵)课标推荐的《杂说(四)》《爱莲说》,本版教材未入选(自然无从作背诵)课标推荐的《杂说(四)》《鱼我所欲也》《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一样通过了这二套教材。

此外,按课改有关政策,使用某套实验课本的地区,中考自然应以该套课本为准,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

2、但个别地区中考是全省统一按课标推荐的背诵篇目。

考虑到这种情况,本教材在九下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中补录入了课本未入选的《杂说(四)》《鱼我所欲也》《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等四文以及未入选的古代诗词,并作了注释,以便教师选用。

3、背诵的目的之一是增强语感,因此涉及一个大体的“量”。

课标正文要求背诵古诗文80篇,而在课标附录中则要求背诵古今诗文80篇(段),表述有不同。

本版综合二处说法,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就达100篇(段),并一一入选进本课本了,此外还要求背诵相当量的现代诗文,故在“量”上已完全符合要求了。

确实,背诵量在各册安排得不够均衡,也有些作品不一定作背诵篇,这些将在修订中作适当调整。

4、背诵还有一个好处,有利于更好掌握古汉语常见虚词、实词。

这当然主要体现在文言“文”中,而不主要体现在诗词中。

就课标推荐的16篇文言文,本版入选的有12篇;另4篇未入选的,如前所述已在九下教参中作了补录补注。

另外,常见虚词、实词,不仅在这16篇背诵篇目中体现,其他入选诗文一样可以体现其运用。

本版教材和其他教材都一样各自入选了相当量非课标推荐的文言文。

还有,更重要的是,课本和教参应对常见文言虚词实词有一个梳理、总结,而本教材正这样做了。

其一,从七下教参开始,各篇文言文的主编导读中即对部分常用文言词语进行了较详细的知识介绍;其二,九下课本的附录一即为最常见的文言虚词简介;其三,九下教参又附录了更详尽的文言虚词的介绍;其四,我们将在修订时再在九下教参或课文中补附全6册出现的主要文言实词。

5、选文问题还涉及一些作品的难易度问题。

教材多样化、一纲多本是本次课改的一条基本理念。

包括本版在内的现行7套初中实验课本,选文都很不一样,大约共同所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一半左右,各自新选的也在一半左右,本版的具体情况见《培训资料》第9、12页。

审定委员会通过时,专家的审查意见对本版开发的新选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还特地在初中生中作了阅读调查,并在使用本套课本的实验区的教师中作了无记名书面调查(现场收下的书面意见原始稿至今还有一部分存放在我编写组),均普遍反映,本版选文总体较好,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较多,理性强的教化文章较少。

当然,也指出一些文章可能较深较难或较抽象,如七上《生命》《落叶》《我若为王》,八上《泰山日出》《每天诞生一次》《听听那冷雨》等等。

这种少数篇目可能较难较深的问题,历来各版教材都存在,看法也不一。

如人教旧版(2003年还在用)的第一册第一单元,开篇就讲人生、生命、精神境界,所选文如张晓风《敬畏生命》、蒙田《热爱生命》、张洁《挖荠菜》、毕淑敏《提醒幸福》,实验版七上第一、二单元也是一开篇就讲人生、生命、理想,所选文如象征派诗人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杏林子《生命生命》、张晓风《行道树》、周国平《人生寓言》,实验版九下《人生》(勃兰兑斯)、《公输》(墨子•非攻),甚至其他各版都选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和庄子的篇章,均有类似的较深较难的反映,本《培训资料》第2页所说的一千多样本的调查中,就有相当多的人建议我们回避此类篇目,或者选择到合适的年级。

当然,各版教材一些篇目是否较深较难,是否不适合某年龄段,本版教材哪些篇目较深较难,看法也有分歧(如上述所举本版较深、难篇目,各实验区就不太一样),但不管怎样,我们一定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希望各实验区提供调查统计数据),在修订时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至于某些课文,如《唐且不辱使命》,放在高中还是初中?

这并无硬性的规定,人教旧版包括现在的人教实验版都和本版一样将其放在初中的(此篇据调查,因其故事性太强,初中生恰恰看得懂;这就是陈望道、傅东华当年编辑《国文》课本时指出的,《西游记》的文字比《红楼梦》难,但因其故事性和内容的接受程度使其更适合放在小学)。

又如朱自清的《绿》,人教旧教材放在高中,现苏教版和本版都入选到初中。

再如《囚绿记》和《再别康桥》,至今人教实验版仍放在高中,而语文版都放在初中。

再说,既然高中、初中、小学的教材都是多样化的,对某些课文安放的学段有较大出入,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同时由于各地选用时的复杂情况,重遇某些篇目也在所难免;甚至,同一个出版社由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编写者不同,重选某些篇目的事也都存在(珍珠鸟、少年闰土)。

对此,一则,不要以人教社的旧版教材作为一把尺子去考量各家教材;二则语文不同于数学,设计、重点、深浅各不同,小学读了,初中也可再读,初中读了,高中还可读,《孔乙己》初中读了照样大学还在读;三则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自由处理。

当然,一些课文深浅难易搭配是否可更合理,今后修订时将一并考虑。

(三)关于主读文与比较•探究文、拓展文、鉴赏•评论文的关系

  课本每单元主读文一律二课,每课一般一篇文(或诗),少数二或三首诗词(或短文)。

主读文即人教版传统称为的教读文、精读文,过去人教版也一般为每单元二课,现人教实验版多数单元教读文为二课,部分为三课,其余带星号的二、三课均为自读文,即略读文。

语文版实验课本基本同人教版,只是绝大多数单元教读文为二课。

这二版课本如此处理的好处是重点明确,有利于减轻教与学的负担,但自读文又可能造成过于随意的处置,无形中减少了阅读量。

苏教版则一律不分教读、自读,其好处和局限又可能正与上述二版相反。

   本版教材注意到了这三种早期实验本的上述特点,更主要是由于引入了“比较阅读”的设计思想(《培训资料》对此作了详细介绍;这也是当年鲁迅、朱自清、叶圣陶极赞赏的,见《培训资料》第1――2页),因此作出了三层设计的处理。

其一,主读文一律要求精读,像常规教学一样就本文精读,不一定作比较。

其二,第二层的几篇课文一律为比较•探究文,这并非别版的自读、略读文,而是带有明确的比较阅读任务的。

其三,第三层几篇课文,七年级为带星号的比较•探究文,八年级为拓展文,九年级为鉴赏•评论文,显然也不是那种目的不明、过于宽泛随意的自读文。

其四,第二、三层,既可按本教材的设定,就某一主要的或重要的方面进行比较、拓展、鉴赏、评论性精读,也可在时间允许或教师自行考虑的情况下,象第一层一样全文精读。

其五,除七年级的第三层,考虑到学生刚入初中,因此带上星号,注明为自主阅读课文外,其余并未作此强调,也就是一般应纳入教学计划,加上本版教材入选篇目总量至少比别的版本多百分之十,因此本教材属于阅读量较大的一套语文课本。

其六,如此处理,既保证了阅读量,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既开放性强,自由度大,又教学目标明确,进退有据;同时又自始至终贯穿了比较等多种阅读方法的训练。

其七,以上一切都通过练习及词句品味•积累给予了落实。

上述特点,《培训资料》已多处有作说明。

(四)关于语文基础知识以及文体问题、“综合实践”的写作教学问题等

本次课改之初,鉴于过去教材脱离读、写实践的知识体系化、学科化倾向,提出了淡化知识体系的理念。

早期的实验课本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如字词知识一如既往做好,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知识有的坚持在正文中介绍,有的放到附录中,各种语法修辞知识放到补白或附录中,文体知识有的教材模糊了,写作中的知识体系有的教材也明显弱化了。

据我们的调查,写作知识的弱化引起的意见最多。

本版教材希望在既重视知识的作用(尤其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的作用,语言品味中的作用),又不重走过去脱离读、写、说实践的老路,同时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上找到结合点。

本教材的探索创造了一些特色,但也确实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主要情况如下:

1、字词知识,首先体现在各篇课文包括文言诗文的字词注释中。

本版和早期三种实验本一样,一如既往认真做好,甚至改正了过去教材的一些误注,总的是大同小异。

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注释:

①人教版55条,比本版多“畦、系、人迹罕至、鉴赏、无从、箔、叵”等注音或义;北师大版51条,比人教版多“间壁、扁”等注。

②北师大版“拥肿、椹、怪哉、同窗、拗”的注异于人教版,据查《鲁迅全集》及其他工具书,我们认为本版所注更为准确。

《阿长与〈山海经〉》注释:

①本版多注“掳、悚、孀”三字,人教版只“悚”字在前面的课文有注。

②本版根据《鲁迅全集》注“隐鼠”,而人教所注与《鲁迅全集》不合。

显然,从上述二例看,字词注释方面两版大同小异,各有千秋,但都互有借鉴、改进之处。

    2、过去人教版每课后面都列出了需要正确认、读、写的字词,现人教版和语文版实验教材保留了此种做法,苏教版则集中放到每册的附录中,列出了每课需要掌握的字词。

但此三版教材都是单个的孤立的字词的汇集,也无任何音、形、义的说明。

本教材认为,孤立的记字词远不如放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认记来得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为此,采取了二个全新的做法;

其一,创设了“词句品味•积累”栏目。

如第1课第1例“轻捷”一词,将原文中出现该词的美妙句子录入栏目中,并作出简要的评点,又在教参中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以便教师指导学生品味理解。

这样做,首先,就“轻捷”一词的认记、运用,肯定比孤零零的出现,效果要明显;其次,摘录进栏目的一般是该诗文主要的妙词佳句。

根据现代语言学,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千差万别的上下文中显示出其微妙的变化的。

故不将词语单列,而是在具体句子中品味。

这一点得到教育部课本审查组专家的特别赞赏,认为是一个创新。

第三,但摘录进课本的毕竟又有限,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识让学生自己体验,借此提高语感水平和自学能力,因此一开始出现此栏目时,我们就在课本和教参中反复说明,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仿此自主寻找类似词句品味、积累;第四,许多类似的妙词佳句也写到了教参的“‘词句品味•积累’说明”中,以便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查找。

其二,教参中每篇诗文的主编导读都列出了该诗文的关键词语,包括关键短语,其性质和做法(放回具体语境中体会),都类似上述“词句品味•积累”及其说明,但其“量”大大增加了,可说该篇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基本上都涉及了。

以上这些煞费苦心的设计,目的就是不要浮光掠影品味语言,不要把主要的、关键的、精华所在的字词语句遗漏了。

当然,这样确保重点、做好重点的做法又难免挂一漏万,同时具体字词的音、形的认记又可能会强调不够。

本版将借鉴别版做法,把每篇课文需要识记读写的字词都列出来,至于如何出现在课本中,将进一步听取实验区意见后再行修订。

此外,前三册课本的附录中,还介绍了与字词相关的怎样查工具书、如何避免读错字和写错字、异形词不是错别字等内容。

3、版重视文言词语的基础知识,详见第

(二)点第4小点及第(四)点第1小点说明。

仍需进一步改进的是:

文言诗文是否可适当增加一点注释?

是否要把九下教参里的常见虚词、实词的梳理、总结改放到课本中?

在修订中将再作考虑。

4、版特别强化了写作和口语交际的知识体系及其能力训练的安排。

一是写、说表达能力尤其是书面写作能力可说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和最高体现。

二是写作的知识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比阅读更明显,自古至今就有作文教学方面的好做法,好传统;口语交际的知识理论对其实践训练的指导作用也是较有效的,西方的教学中也有这方面的好经验。

三是本版教材的几位主编和编委,包括常务编委中的中学特级教师,在这方面尤其是知识和实践如何紧密结合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经验。

为此,从七下册开始至九下册的各单元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中,我们安排了一个完整、有序、详尽的写作、口语交际的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包括大量的指导性实例),并在教参中还一一对应作出了深入、拓展的说明。

此外,写作知识的多数内容完全可以作为阅读的辅助知识。

以上特点,在《培训资料》的相关部分都一一作了介绍。

   5、于文体问题。

由于当代写作手法的丰富和变化,现实中见到的说明类、议论类文章已经较少过去那种中规中矩的说明文、议论文。

本版教材入选的这两类文章也反映了这种情况。

但这样一来,也使教师在指导这二类文章的写作和解释这二类文章的文体知识时遇到了一些麻烦。

对此,其一,本版在介绍有关知识时,强调了表达手法的重要,这才是根本的基础,同时又指出应有相应的文体感;其二,今后课本修订时将增选一些中规中矩的说明文、议论文,并将就三大常用文体知识作出更加明确的说明和教学安排。

   6、知识,特别是最常见的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反复、排比、对偶、借代、夸张、通感、反语、仿拟、叠字,以及当代生活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句式变异等等修辞手段,本教材可说十分关注,涉足较多,形式多样而活泼。

一是“词句品味•积累”中有大量这方面的精彩实例和精当评点,其教参的相应“说明”中有进一步的解释和必要的知识介绍。

二是课本中有好些这方面的练习,教参中相应的练习解答又一一作了拓展性说明,包括相关知识介绍,特别是较难分辨的辞格,如对比与反衬等等的介绍。

三是教参里相当多的“主编导读”和其他“评析资料”都有涉足修辞手法的评点、分析。

四是九下册课本的“语文趣谈”为“常用修辞格趣例”,前几册的“语文趣谈”中有介绍对偶、通感。

九下册有一补白介绍了当代词类活用。

五是在九下教参的附录里,对常见修辞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再作了一个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便复习;同时也是考虑到前面四点的做法,虽好处明显,如随文解说,应用性强,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且基本的修辞格都涉及了,但缺点是有点散乱,故此处归纳,以作弥补。

――是否干脆把这修辞的归纳总结放到课本中?

待修订时再予考虑。

   7、单元后面的“语文趣谈”共36篇,全是关于语文知识的,虽不全面,但文字、修辞、语用、语法、文言等语言学知识,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知识,创作、鉴赏、口语交际等知识,可说方方面面的精彩之处都有涉足。

   8、版各册随处可见的100多则补白,均为名人读书方法的语录,且构成了有机联系的体系。

这也是别具一格的语文知识介绍。

   9、别版一样,本版也介绍了书法、篆刻、课外阅读的知识,放在课本附录里。

   10、法知识的介绍比较麻烦。

为避免它的某种枯燥性,我们在八上、八下、九上课本的附录中先介绍了比较有趣的异形词、多义词、同义词,在七下、八上教参的附录中转载了吕叔湘、张志公颇有趣的关于语法知识重要意义的文章,目的之一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它的应用价值。

然后,才在九下课本的附录里介绍了最基础的语法知识,包括名词等词的分类、主语等句子成分、关联词、句子结构的错误等等。

按一般的做法,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应较早介绍,今后修订时是否应作调整,待听取意见后再作考虑。

(按:

今年11月第一次修订,已将语法知识移至七下册和八上册)

(五)某些篇目与别版教材文字有出入的问题

总的说来,是所用版本不一。

   1、上《背影》,我们所用版本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的《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此版本开头句未独立成段,其好处是与后一句“那年冬天……”语气紧连,且有随意为文之感。

人教版所用版本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的《朱自清散文全集》,开头句为独立一段,好处是有提纲挈领和头尾呼应的作用。

另外,我们所用的版本还有一个好处,即文中一句“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比别的版本的“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更像做儿子的想法和口吻,即劝了几次你老爸仍要去,我就不劝了,也更合当时做儿子的尚未被父亲感动时的情景。

而“再三”,多少有点过分客气之感。

叶圣陶当年主编的开明版教材是独立段和“两三回”,但我们尚未找到原始印本,故暂从现用的全集本,待后再斟酌定夺。

2、上《天上的街市》“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人教版无“那怕”;“那隔河的牛郎织女”,人教版为“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所引版本相同。

但我们是按原版本照录的。

人教版为何不同呢?

据称是经作者同意改动的。

其理由是:

第一,去掉“那怕”,猜测变为大胆肯定,念起来更谐调,更铿锵有力——其实,“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也可读成疑问句,并非一定是大胆肯定,如要肯定,应改为“定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也不见得更谐调,反而有点生硬,而且原诗本是想像情景,猜测也并无不妥。

第二,人教版说,加一个“着”,牛郎织女相会前渴望团聚的情景更鲜明了——其实,原诗意更多是自由来往之意,没有必要作此改动。

此外,人教版所称的经作者同意的改动,为80年代的版本,现今实验本又对80年代版本作了改动,此时作者已故,怎能仍说经作者同意呢?

因此本版保留原引版本样子。

3、上《李寄》,与有的同志见到的其他版本的文字有出入。

主要是其中有一句,会引起不同的理解。

即第一段的“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有的版本“祸”为“福”字。

照“福”字,应译为(大意,下同):

用牛羊祭祀大蛇,仍旧不能得到福祐。

照“祸”字,可译为:

用牛羊祭祀大蛇,因此可以免除(直译为:

不会得到)灾祸。

此种译法,本句可通,“故”译为“因此”也似更妥。

粗看虽与后文“或与人梦……”似乎连接不上,但细想可理解为:

用牛羊祭祀大蛇,只不过获得暂时的平安,但大蛇贪得无厌,接着就提出要吃童女。

这似乎也更合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或”似可译为“又”)。

原教参中的译法,修订时将改为上述译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是“故不得祸”,我们用的中华书局版和朱本一样都是较为权威,较可靠的。

4、《口技》。

《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但《虞初新志》有多种版本。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该课文注释中说依据的是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

而这个版本,又是根据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铅排本的纸型重印的。

本教材所依据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第1783册)中影印的清康熙三十九年刻本。

该刻本是《虞初新志》的最早刻本,也是善本,较为权威。

而且,不论是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本,还是上海开明书店本(其实二者一致),其中《口技》部分的文字,也都与本教材所依据的康熙刻本(影印)完全一致,而与人教社课文有较大出入(不知何故,却未见编者说明)。

本教材采用康熙刻本,除了略有删节外(注释中有说明),其他文字只是作了简体规范化处理,未作任何改动。

因此,课文的文字自然就与人教版的也有较大出入。

现将康熙刻本原文、本教材文字与人教版教材文字之异同(标点符号忽略)照录于下。

其中以黑体字表示者,是人教版所无,而本教材所据版本所有,故予以保留的;以“(……)”表示者,是人教版所有,而本教材及所据版本所无的;以“【……】”表示者,是本教材所据版本中所有,而本教材加以删节的。

之所以删节,是因为这些文字格调低俗,不适合作为初中教材内容,而删去则不影响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欣赏。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二

(一)下,满堂(坐)寂然,无敢哗者。

  谣谣闻深巷(中)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

】(其)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

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座(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默)叹,以为妙绝也。

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

“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5、七下的《春》和《最后一课》,前者的一些用字和后者的一些译法与人教版不一样,一些教师感到不习惯。

对此,我们在七下册教参今年11月的修订时作了如下说明:

《春》

本版教材的《春》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的《朱自清全集》第四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上册(课改前为初中第一册)的《春》亦选自此版本,只是未注明卷次。

而苏教版1990年版《全集》本中的《春》,从用词特点看,似为朱自清的原文,但人教版初中课本中的《春》,与此《全集》本中的《春》有22处不同(含一些标点符号)。

我们考虑,尽量尊重原文,可改可不改的,不改;特别是一些当时语境下的用词(如“农夫”、“草屋”),更不要去改动。

为此,我们参照人教社七年级上册课本,对《全集》本中《春》的原文作了六处用字和三处标点符号的改动。

这六处文字改动为:

①水长起来了——水涨起来了;

②草绵软软的——草软绵绵的;

③混着青草味——混着青草味儿;

④乡下去——在乡下;

⑤戴着笠的——戴着笠;

⑥他领着我们上前去——领着我们上前去。

《最后一课》:

本教材《最后一课》所用的版本,课本注①已作了说明,译者为著名法文翻译家、法国文学的著名研究专家柳鸣九。

有的课本,主人公译为“韩麦尔”、“小弗朗士”,不是柳译本的“哈默尔”、“小弗朗茨”;倒数第四行译为:

“写了两个大字”,不是柳译本的“用最大的字母写出”;其他文字也略有出入。

这些课本未注明译者,也未注明所用为何种版本,或只注明“是根据几种版本改写的”。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保留了柳译本原貌。

其实,就《春》而言,人教版早年的课本就没有这么改动,比如“水长(zhǎng)起来了”就没有改。

后来人教版作了多处改动,又未作说明;而我们基本照录原文,反被错觉为改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