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544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0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江最后压6个题文档格式.docx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社会有机体直接形成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

第二,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第三,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3、这个方法论有什么意义?

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一是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

二是对社会进行总体研究,从总体中理解和说明各个部分。

就是要求从对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社会总体的研究。

只有从总体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部分,只有把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放到社会总体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

党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的新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的新思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平等”的新理念,是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社会有机体是指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并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

人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必然要同时进行人自身的生产,一定的人口因素是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前提性的有机构成部分:

社会有机体有一个基础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这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

社会有机体有一个上层性的有机构成部分。

这里包括最上层的由人的精神生产的实践创造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由人变革社会的实践创造的具有中介性质的社会制度体系或政治法律及设施。

社会有机体思想要求社会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社会有机体思想要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必须既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自杀第二式:

给出一组有关环境、气候问题的材料。

(主要对以前20题缺的世界经济部分的补充)

1、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原理分析气候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

2、如何理解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或问气候与发展的关系)

3、结合材料2与材料1、3、4指出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基本态度。

4、中国关于气候问题的基本立场。

5、说明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所做的努力并批驳"

中国气候威胁论。

"

6、科技发展对"

全球问题"

产生的影响。

7、阐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8、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

(1)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过去二百年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

发达国家今天仍在"

奢侈排放"

应当坚持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

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从现实能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气候变化与发展问题密切相联。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第一,气候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

第二,气候问题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

第三,气候问题的逐步解决又有利于发展。

(3)美国政府的基本态度是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不接受《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针对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任务。

美国声称这样做的原因有两条:

一是接受《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针对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任务会"

拖累本国经济"

,二是认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承担强制减排任务。

广大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应当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

原则。

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性减排要求是不合理的,发展中国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己所能,采取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中国认为,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满足人民合理需求的同时,防止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关系到我们的共同未来。

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

这一原则既反映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水平上的差异,又是未来国际合作得以维系并取得进展的基础。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

在现阶段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性减排要求是不合理的。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己所能,采取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

第一,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第三,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

第四,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

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宣传"

中国气候威胁论"

、"

中国环境威胁论"

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

第二,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

第三,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系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是重要的积极力量。

(6)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

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

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实践的复杂问题。

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问题。

为此,应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伴随着"

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7)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它表明并进一步证实。

首先,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

其次,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8)从客观的角度讲,发达国家上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在我国是集中在近二三十年中进行,发达国家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使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因为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9)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

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重点是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

第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一方面,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

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

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

第四,加快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

自杀第三式:

给出一组有三农问题的材料。

1.结合述材料一,简要分析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重大意义。

2.取消农业税以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化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3.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合理化建议。

(1).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对入世的严峻挑战,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取消农业税,有利于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解决"

三农"

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取消农业税以后,你认为应该如何化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又是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

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彻底消除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发展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切实减轻基层和农民的经济负担与压力。

三是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财权事权相统一的新机制。

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农村投融资体制、土地经营与征用、劳动力就业、集体产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尤其重要的是,要在农村税费改革实现"

少取"

的基础上,逐步向"

多予"

推进,扩大改革成果,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包括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制度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①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②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搞好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③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

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

自杀第四式:

给出一组关于文明和和谐世界的材料。

(考过还会再考吗?

考完见分晓)

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

3、阐述建设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

4、说明和谐世界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5、中国在当前为什么要倡议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各种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2)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作用过程。

一方面,文明是多样性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都应该得到普遍的尊重和保护。

另一方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又内在地具有统一性。

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文明的进步。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当今世界也是矛盾的统一体,世界的各种力量既对立又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又能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以推动世界的发展。

(4)和谐世界应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具体说,应当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

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

(5)谐世界这一重大倡议提出的背景:

第一,从国际看,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

同时,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责任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遏制消极现象的滋长,和谐世界的设计应运而生。

第二,和谐世界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对"

中国威胁论"

的积极回应。

它意味着,中国领导人明确意识到了中国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从而为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提供思想指导。

和谐世界的提法符合世界转型的预期,符合中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中国近中期国际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自杀第五式:

给出一组关于"

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材料。

(1)中国在当前为什么特别强调"

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

?

(2)选择和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3)为什么必须和能够选择和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首先和主要的是针对国际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发展所散布的种种攻击和污蔑,尤其是针对"

,同时也是为了向不明真相的人做好解释工作;

就国内来讲,也是为了对我国广大干部和人民进行教育:

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威胁别人。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有着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根源。

第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近代中国的切身经历中得出的结论。

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决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的侵略。

第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现在面临的现代化任务决定的。

第五,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自杀第六式:

给出一组关于宏观调控的材料(炒了几年,今年要爆发了)

1、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进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2、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如何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3、我国应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

4、分析2007年宏观调控的特点、目标和重点

5、宏观调控具体措施

(1)实施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

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

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主要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是主要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宏观调控要注意经济政策的运用,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汇率政策等。

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其中心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增加货币供应量,同时降低利率,能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减少货币供应量,同时提高利率,能抑制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控制货币发行和中央银行向政府的贷款;

变更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调整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在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低迷时,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总需求;

在经济高涨时,则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以抑制总需求。

(3)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其基本原则是"

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在管理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要转变:

由原来的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

从管理微观经济为主转向管理宏观经济为主;

从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转向培育、组织和管理市场为主;

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从部门管理为主转向行业管理为主。

在宏观调控中,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便对复杂的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由于经济手段更贴近市场经济原则,所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时应以经济手段为主。

经济手段主要是指各种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以及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汇率政策等的运用,更能体现宏观性和指导性。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就是完善和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套的宏观调控体系,重点是加快财税、金融、投资、计划体制的改革。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政府从无所不为的全能型政府、无限政府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

政府要加强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

其次必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4)当前投资增幅仍处高位,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贸易顺差仍在扩大,结构调整仍然滞后,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

我国投资增长一直存在过快的问题。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导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日趋不平衡;

二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造成自下而上的投资过热。

2007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提高利率、提高印花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以及调整分配政策等。

央行五次调高利率,八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宏观调控目标和重点:

防止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投资过热、信贷规模过大。

为了使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协调、健康发展,必须注意两个防止:

一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二是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实行"

稳中趋紧的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温和而且有预期。

(5)宏观调控具体措施

①应该以防止经济过热和投资反弹为主要目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

②要立足于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是采取有力措施扩大消费需求。

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以节能降耗、减少排放为重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转入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污的轨道。

④要完善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切实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巩固宏观调控成果,防止出现反复。

还有空间,附送一题:

论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完善市场体系的启示。

(1)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问的竞争形成的。

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

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使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

(2)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为特征的现代市场体系。

当前我国市场体系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市场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商品市场发展速度较快,要素市场的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

二是市场准入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三是竞争秩序尚待完善,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的行为同时存在;

四是失信现象大量存在,社会信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3)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完善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为了使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健全全面统一开放的市场。

进一步改革商品流通体系是培育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

根据商品流通需要,构造大中小相结合、各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的商品市场网络,发展连锁经营、配送制、代理制等经营方式,推动流通现代化。

转换国有商业企业的经营机制,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第二,完善市场体系。

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消费品市场的同时,重点培育和健全各类要素市场。

第三,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必须推进价格改革。

价格改革一是要改革历史遗留的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的价格体系;

二是要改革不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

目标是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第四,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加强市场法规的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目标是形成统一、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