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5503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步测试word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A. 

藏羚羊吃草后,同化了草中的所有能量 

 

B. 

藏羚羊同化的能量全部以热能形式散失

C. 

藏羚羊同化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和发育 

D. 

藏羚羊吃草后,同化的能量不包括粪便中的能量

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过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 

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通过兔的呼吸释放的能量

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流入狐体内的能量

3.外来物种薇甘菊往往用自己的身体织成一张大网,罩住其他植物,被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而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下表为薇甘菊长期入侵某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未被侵入时期

轻微入侵时期

重度入侵时期

植物种类(种)

150

121

69

碳储量

(吨/公顷)

植被

56.2

50.9

43.5

凋落物

2.0

3.5

5.4

土壤

161.9

143.2

117.7

由于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寄生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

菟丝子虽属于植物,但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型

引入田野菟丝子之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

4.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丁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乙1→乙2→…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碳元素在甲、丁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

5.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性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项目

被鳞翅目幼虫吃掉的植物

鳞翅目幼虫粪便含有的能量

鳞翅目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

用于鳞翅目幼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J)

419

209.5

146.6

62.9

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是419J

食物中的能量有约15%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

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中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鳞翅目幼虫摄入419J的能量,第一营养级至少需同化1047.5J的能量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8.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都是双向的

9.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 

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2形式存在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

11.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错误的说法是( 

a为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为b

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a>b+c

12.某湖泊由于富营养化而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若想控制藻类过度繁殖,环保的处理方法是

向水体通O2 

向水体通CO2 

喷洒化学杀藻剂 

投放滤食藻类的鱼

二、填空题

13.图1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单位:

J/cm2•a),图2是该生态系统人工放养某种鱼后相关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

________.图1中A代表________ 

(2)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__ 

.植食性动物从图1中的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 

J/cm2a.

(3)由于某种因素,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该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 

(4)图2中,AB段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

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5)已知该种群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请根据图2所示在右面坐标系中绘出该鱼种群数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3)(标出B、D对应的数值)________ 

14.图甲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或生产活动过程.图乙表示能量流经D的过程.结合图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甲图所示的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 

(用A~D序号作答),中耕松土主要是改善了图中________ 

阶段(用①~⑥序号作答).

(2)碳在甲图中的A、D、C之间主要以________ 

形式进行转移.

(3)据相关资料介绍,甲图所示生态系统二十多年前曾遭遇火灾,现在已基本恢复,这体现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稳定性.

(4)甲图所示生态系统中,狼和兔的行为活动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这体现出信息能________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经多代的相互选择后,反应敏捷的兔和跑得快的狼得以生存,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分析,这说明不同物种之间存在________ 

(5)乙图中,a表示摄入量,b表示同化量.那么,d、e依次表示________ 

、________

15.农田中除去杂草是为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 

的部分.

三、综合题

16.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A、B、C、D、E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的单位相同).

种群

A

B

C

D

E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________,B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表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

(3)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

(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________.

(5)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填“高”或“低”).

17.在很多淡水湖泊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某湖泊中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系统的淡水湖,其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_______.该湖泊风景优美,其旅游业发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____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

(3)湖泊中绿藻和蓝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

其中鱼类由于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的不同分布于不同水层,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从乙图来看,鲤鱼体长在4.2cm时,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4kJ,则最少需要藻类________kJ.

(5)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具体措施: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________,理由________.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藏羚羊吃草后,摄入了草的能量,它包括同化能和粪便能,A错误;

B、藏羚羊同化的能量中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只是其同化能中的一部分,B错误;

C、藏羚羊同化的能量中只有小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和发育,C错误;

D、动物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藏羚羊吃草后,同化的能量不包括粪便中的能量,D正确

故选:

D.

【分析】动物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各级消费者同化能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用于自身是指、发育和繁殖.

2.【答案】A

A、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属于兔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A错误;

B、兔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这部分能量是不能被生物群落内的生物再利用的,B正确;

C、狐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狐的摄入量﹣狐的粪便量,所以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狐同化的能量,而属于它的上一营养级兔的能量,C正确;

D、兔同化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狐,D正确.

A.

【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大体分为四个途径:

a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分解;

b被下一个营养级摄食(或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c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或流向分解者);

d未被该生态系统自身利用.由草、兔、狐3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兔同化的能量有多个去向:

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呼吸消耗等.

3.【答案】A

A、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大量死亡,种类也迅速减少,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减少,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

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故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B正确;

C、菟丝子是寄生性的植物,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型,C正确;

D、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种类数在减少,故植物的丰富度下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由于薇甘菊的入侵,该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恢复力稳定性也下降,D正确.

【分析】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存量在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

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种群密度无法说明下降还是上升;

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存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

4.【答案】D

A、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

B、无法判断乙1→乙2→…构成了几条食物链,B错误;

C、碳元素在甲、丁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错误;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D正确.

【分析】分析题图:

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丁是无机环境、甲是生产者;

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

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为消费者.

5.【答案】A

A、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是419﹣209.5=209.5J,A错误;

B、食物中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的能量占62.9÷

419=15%,B正确;

C、能量流动是不可能循环的,因为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了,C正确;

D、鳞翅目幼虫摄入419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419﹣209.5)÷

20%=1047.5J,D正确.

【分析】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而不能倒过来流动,所以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从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6.【答案】B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但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不能循环的,A错误;

B、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B正确;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除了太阳能,还有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C错误;

D、防治稻田害虫,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B.

【分析】1、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2、能量流动是指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7.【答案】C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属于能量的输入过程,A错误;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和散失过程,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正确;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还是能量的输入过程,D错误.

C.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8.【答案】B

【解析】【解答】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A项不符合题意;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直接关系,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项符合题意;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C项不符合题意;

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分析】解答C选项,要区分能的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率,能量利用率是可以提高的,但能量的传递效率一般不能提高。

9.【答案】A

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循环全过程是在生物圈中进行,而不是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循环流动的,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形式不同,前者是二氧化碳形式,后者是有机物形式,B正确;

C、“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C正确;

D、农业生态工程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了“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分析】碳循环全过程是在生物圈中进行,碳元素以光合作作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或燃烧回归到无机环境.

10.【答案】C

【解析】【解答】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A不符合题意;

碳在无机环境中以C02、碳酸盐等形式存在,B不符合题意;

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来自由于上一营养级的生物,归根结底来自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C符合题意;

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而碳在生物群落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D不符合题意。

【分析】碳的循环过程:

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

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碳的循环过程:

①碳在无机环境大气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

②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两种代谢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③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传递,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渠道进行传递;

⑤碳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原料的燃烧返回到无机环境。

⑥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

⑦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11.【答案】B

A、a为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A正确;

B、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表示摄入量,而b表示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B错误;

C、每一个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流行分解者,因此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C正确;

D、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知,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由于被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等也来自于a,所以a>b+c,D正确.

【分析】a、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在一定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b、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储存在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

12.【答案】D

【解析】【分析】当水体中N、P等含量过多时,会因水体富营养化而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

若想控制藻类过度繁殖,就要大量减少藻类的数量,所以环保的处理方法是投放滤食藻类的鱼,大量捕食藻类,使其数量下降。

13.【答案】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14;

自我调节能力 

营养结构简单;

增长型 

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等);

右图,正确标注B、D点

(1)该生态系统通过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储存在有机物中,群落内部的能量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和未被利用,其中A代表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

(2)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到较高的营养级时,能量可能不够.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植食物性动物从图1中的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0.5+4+9+(0.05+2.1+5.1+0.25﹣5)﹣2=14J/cm2a.

(3)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4)图2中,AB段的种群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增长率越来越大,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

C点后,可能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