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55944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大学-自然辩证法讲稿.ppt

自然辩证法讲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钱兆华,导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课程简介,一、自然辩证法作为课程、专业、学科的原由及名称,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体系结构,1、研究对象:

(1)自然界存在、演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

(2)人类有效认识自然的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3)科学技术自身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科学技术观2、学科性质: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中介或桥梁3、体系结构:

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和现状,一、自然辩证法前史1、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1)探索自然界的本原或最终构成

(2)用思辨的、直观的、辩证的观点看世界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1)何为中世纪?

(2)西方世界中世纪的社会背景(3)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两个主要观点:

A上帝创始说B合目的论3、近代前期形而上学自然观

(1)文艺复兴使西方从中世纪进入近代社会,逐渐使西方国家领先于世界

(2)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特点:

A大多数学科处于起步阶段B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几乎没有C力学超前发展(3)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用静止的、孤立的、机械的、外因的观点看世界,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形而上学自然观已经不能自圆其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随之产生,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的六大缺口:

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2、维勒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3、赖尔提出渐变论4、施莱顿、施旺提出有机体构成的细胞学说5、焦耳等人提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6、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目前的现状1、科学技术哲学一级学科的构想2、相关学科: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技术史、科学学、软科学、比较科学研究等学科3、科技哲学的研究生教育以及社会功能,科学技术观,序言:

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文化,1、什么是文化?

三个层次:

心理的、体制的、器物的层面2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如何影响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的?

(1)研究什么和不研究什么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

(2)如何研究自然界取决于人们的方法论(哲学思想)(3)认识自然界的成果取决于人们的信仰信念(认知格式塔)3、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历史进程及目的4、科学技术创新是一个文化问题,第三章科学的本质及其特点,一、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多元的。

1、科学、哲学、文化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2、实例:

天文学、医学、数学3、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二、科学的构成及其本质1、西方科学的本质在于它是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猜测或揭示,并用原因去解释现象,因而是一种解释体系。

P972、西方科学的构成:

四个组成部分P973、西方科学的检验或验证:

以“后件为真(假),前件亦为真(假)”为原则4、实例,三、解读“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1、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对自然界知识的不同看法:

(1)理性主义认为,知识必须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逻辑演绎获得真知,即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笛卡儿、莱布尼兹等)

(2)经验主义认为,知识必须从人类经验出发,经过归纳获得,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新知识。

(洛克、休谟、培根等)2、康德用“先天综合判断”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即“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1003、对“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的解读

(1)人类的理性思维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人类的理智法则与自然界的法则具有深层的一致(3)人类的思维模式赋予自然信息意义4、实例分析:

(1)阿基米得浮力理论

(2)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第二节技术的本质及其特点,一、技术的定义狭义的定义是:

P106广义的定义是:

P106狭义的定义和广义的定义各有缺陷,这说明对技术的定义很难.但我们通常所说的技术作为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实际指狭义的技术.二、技术的本质1不同的学者对技术的本质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P107-1082P109三、技术的特点1独特的范畴2独特的经验性3独特的价值负荷,第四章科学与哲学、技术、经验、宗教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科学与哲学,一、科学与哲学具有共同的起源1、科学与哲学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解释体系,它们的区别是:

自然哲学是对自然界总体的、抽象的解释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分门别类的、具体的解释2、科学与哲学在近代分道扬镳的原因实验方法的诞生可以使人类能够严格检验对自然界的具体解释,但永远不可能严格检验对自然界的总体解释。

因而前者被称为实证知识,即自然科学;后者被称为形而上学,即哲学的核心本体论(metaphysics)推论一: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一种世界观,在人类经验范围内得不到检验;后者是对自然界的具体看法,可以在人类经验范围内得到检验。

推论二、科学可以用“正确”与“错误”来区分;而哲学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二、哲学对科学的影响,1、哲学为科学研究活动设定方向或开辟道路2、哲学为科学提供认知图式或释译框架3、哲学为科学提供形而上学基础4、哲学为科学提供方法论基础方法论基础,三、科学对哲学的影响,1、科学为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2、科学的发展促进哲学形态的变革3、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反思科学本身。

第二节科学与技术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技术科学化:

技术的发明创造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2、科学技术化:

科学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突破。

1、目的不同2、动力不同3、检验标准和追求目标不同4、成果形式不同5、奉行原则或遵循规范不同6、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不同7、从事人员不同8、与文化的关系不同,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第三节科学与经验,一、科学、经验及其区别,1、经验的本质是什么?

2、科学与经验之间的区别,经验是一元的,科学是多元的。

经验是知其然的知识,科学是知其所以然的知识。

经验只能告诉已发生的自然现象,科学能够预言未知的自然现象。

经验几乎不会出错,科学永远是可错的。

经验是知识的集合体,它的发展过程是渐进式的,科学以理论体系的形式出现,它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突变性。

二、科学与经验的联系,1、经验是科学的来源或基础。

2、科学的检验必然依赖于经验。

第四节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实质是人类在感性知识的指引下,对自然现象的模仿.由于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感性知识是相同的,所以全人类的经验技术基本都一样.,一、从经验到技术,二、从科学到技术实质是在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猜测的基础上,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创造的技术.,三、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区别1、经验技术是模仿技术,是知其然的技术,在自然界中有直接或间接的原型;科学技术是创造技术,是知其所以然的技术,在自然界中没有原型.,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2经验技术是渐进技术,因为人类的经验发展是渐进的,科学技术是突变技术,因为科学理论的诞生是突变的.3经验技术是后生技术,科学技术是前生技术.4经验技术是单生技术,科学技术是多生技术5经验技术是技能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技术,第五节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一、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来源于费尔巴哈2、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3、宗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二、对科学而言,各大宗教之间的区别1、科学的发展对基督教的挑战2、科学的发展对佛教和伊斯兰教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3、解释三、科学与基督教:

盟友还是敌人?

1、科学与基督教对立的实质科学成果与基督教教义的对立,不是与上帝的对立,因为上帝是超验的。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2、基督教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1)基督教鼓励人们研究自然上帝的创造物

(2)基督教增强了人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信心自然界是有规律的(3)教会学校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养了奠基人3、对社会发展而言,科学与基督教是互补的人类在世界上要处理两种关系:

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两种关系取决于个人的信仰信念。

(1)科学及其技术: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

(2)宗教及其伦理道德: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目的是以个人信仰为基础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作业一专业姓名学号,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方式,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探索历程的五个阶段1自然界物质形态具有无限多样性2自然界物质形态具有统一性,第一节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二、自然界的系统性1系统与要素2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系统与环境4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自然界的层次性1自然界的基本层次2物质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3层次结构间的因果关系,第二节自然界的演化方式,1、科学先驱们的探索历程

(1)1692年牛顿以万有引力为基础提出均匀无限宇宙模型但在1826年和1829年受到“光度佯谬”和“引力佯谬”的质疑

(2)1917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提出有界无边宇宙模型。

但斥力项的提出受到广泛质疑,后放弃。

(3)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三种可能的宇宙模型:

斥力引力宇宙膨胀斥力引力宇宙收缩斥力=引力宇宙静止(4)1929年哈勃发现哈勃定律:

V=HD(V是河外星系远离地球而去的退行速度,H是哈勃常数,D是该星系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大爆炸宇宙假说,

(1)宇宙起源于一个体积非常小、密度非常大、温度非常高、压强非常高的原始火球。

(2)原始火球在150-200亿年前突然爆炸,爆炸后经历三个演化过程:

A基本粒子形成阶段(01秒)在高能场中形成大量基本粒子:

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粒子、介子、介子等等。

B核合成或元素形成阶段(1秒3分钟)基本粒子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形成氢、氘、氦等原子,最早的元素。

C实物形成阶段(3分钟70万年)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最早的氢、氘、氦等原子趋于稳定,形成了氢气和氦气原始星云。

二、恒星的起源和演化恒星起源于原始星云,此时万有引力开始起作用。

恒星演化过程分四个阶段1、引力收缩阶段:

势能=热能(幼年期)2、主序星阶段:

核聚变释放大量能量(青壮年期)3、红巨星阶段:

消耗剩余能量(老年期)4、高密物质阶段:

能量全部耗尽(死亡后残骸)白矮星(50M日),3、大爆炸宇宙假说为何能成为“标准宇宙模型”?

(1)3K背景辐射温度的证实

(2)氦丰度25-30%的证实(3)哈勃定律得到非常满意的解释4、大爆炸宇宙理论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参考E.拉兹洛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或微漪之塘宇宙中的第五种场钱兆华译,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再版,三、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它与太阳有共同的起源,2、地质时期:

在物理力和化学力的作用下形成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地球物质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氨、氢、氧等逸出地表,但被禁锢于地球表面,形成大气圈。

(2)热量散发,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却形成原始海洋水圈(3)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出现了最早的微生物生物圈,1、天文时期:

在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下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的密度约为9.0水密度地幔的密度约为7.9水密度地壳的密度约为5.9水密度,1、魏格纳1915年提出大陆漂移说2、1950年和1960年代地质学一系列大发现。

P503、1968年,勒比雄和摩根等人提出板块学说,1、生命从哪里来?

(1)神创论

(2)外来说(3)地球自己产生说,3、大陆漂移说及板块学说简介,四、生命的起源和演化,2、生命起源的三个阶段

(1)从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

甲烷、氨、氢、水等合成氨基酸(米勒实验)

(2)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核苷酸合成核酸(米勒实验)(3)从生物大分子到原始生命:

蛋白质和核酸(烟草病毒一分为二)3、生命的演化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原始鞭毛藻)=鞭毛脱落,自养(植物);鞭毛保留,异养(动物)源的三个阶段从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

甲烷、氨、氢水等合成氨基酸(米勒实验)从有机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核苷酸(米勒实验),部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的哲学博士伦琴1901年获奖1869年苏黎士大学哲学博士发现X射线瑞利1904年获奖大不列颠皇家研究所自然哲学讲座教授瑞利散射公式伦纳德1905年获奖1886年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发现阴极射线是负电子汤姆森1906年获奖大不列颠皇家研究所自然哲学讲座教授电子荷质比布劳恩1909年获奖1872年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发明高功率无线电发射机维恩1910年获奖1886年柏林大学哲学博士热辐射维恩定律欧尼斯1913年获奖1879年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低温物理绝对零度普朗克1918年获奖1879年柏林大学哲学博士能量子假说玻尔1922年获奖1911年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博士量子化轨道互补原理康普顿1927年获奖1916年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X射线散射康普顿效应海森堡1932年获奖1923年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不确定原理狄拉克1933年获奖1926年剑桥大学哲学博士预言正电子存在安德森1936年获奖1930年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宇宙射线发现正电子劳伦斯1939年获奖1925年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发明加速器布里奇曼1946年获奖1908年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哲学家高压热力学丁肇中1976年获奖1962年密执安大学哲学博士发现J粒子安德森1977年获奖1949年哈佛大学哲学博士非晶态物质中电子能态高锟2009年获奖1965年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光导纤维,中国学生的必读书一(儒家学说的经典)弄清楚儒家学说的实质,目的,宗旨及主要内容.把它和当今中国社会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思考儒家学说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二(西方政治学说的经典)弄清楚西方政治学说的实质,目的,宗旨及主要内容.把它和当今西方社会的现实联系起来思考.思考西方政治学说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全面影响.三(西方科学和科学方法的经典)弄清楚西方科学的实质和为什么这种科学只能在西方哲学和文化的背景下才能诞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四两个大体回答日本和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中叶以后走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道路:

一个坚持全盘西化,一个坚持中体西用(按照国情,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五回答中西文化基因的最主要差别是什么,中国要想复兴应当如何做,关键是什么.,第三节自然界的演化规律,1、时间在牛顿力学中可逆,在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中不可逆2、自然界的演化过程,究竟是从无序=有序或低序=高序(麦克斯韦妖)P55还是从有序=无序或高序=低序,1、熵是无序度的量度,是系统的状态量。

S=KlnPP662、熵增过程即无序度逐渐增大,系统对外做功的能力越来越小,系统逐渐衰亡。

熵减过程即无序度逐渐减小,有序度增加,系统对外做功的能力越来越大,系统越来越有活力。

3、实例:

(1)生物的进化标志有序度增加,越来越有活力。

(2)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组成一个系统,该系统熵较小,能对外做功。

但随着时间推移,达到热平衡,熵达到最大,系统失去做功的能力。

一、19世纪科学中的两大矛盾,二、熵(entropy能趋疲)、熵增原理及其意义(现代解释),4、熵增加原理:

当热力学系统从一平衡态经绝热过程到达另一平衡态,它的熵永不减少;如果过程是可逆的,则熵的值不变;如果过程是不可逆的,则熵值增加。

5、熵增加原理的几率解释:

自然界中的演化过程都是从小概率到大概率过渡,除非受外界力量的干扰。

三、矛盾的解决1、负熵与信息:

生物进化的奥秘P572、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

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可以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走向有序。

3、自然界中的实例:

贝纳德元胞、雪花、激光等,第三章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与人化自然天然自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人造自然,第一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三、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发展。

1、自然崇拜阶段

(1)对自然界的奥秘知之甚少,具有神秘感。

(2)对强大的自然力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觉得无法抗拒2、人类中心主义阶段

(1)自然界的奥秘一个个地被揭示出来,神秘感荡然无存

(2)在征服自然界的道路上人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3、反人类中心主义阶段,二、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和受动性,

(1)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

(2)反思生态危机的原因,主要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恶果,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第二节人工自然的扩大导致生态危机一人工自然扩大的必然性1人口增长需要人工自然不断扩大2技术进步使人工自然的扩大成为现实二人工自然的扩大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人的新进化1人工自然的扩大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2人工自然的扩大促进人的新进化什么叫人的新进化?

人的新进化的两个方面.P72-73,1自然界作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自调节能力的开放系统,但它的自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现在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超出了自然界的自调节能力.3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人口急剧膨胀

(2)自然资源损耗加快,非再生资源面临枯竭.(3)土地沙化(4)环境污染严重(5)淡水不足(6)生物多样性减少(7)地球气候变暖,三人工自然的扩大必然导致生态危机,第三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摆脱生态危机,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向人类敲响生态的警钟。

(2)1972年罗马俱乐部成员米多斯发表增长的极限,提出两个“零增长”的概念。

(3)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4)1983年联合国专门成立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5)1987年环发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

(6)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数最多的环发大会。

会议上制定并签署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公约。

(7)1997年京都会议,2007年印尼巴厘岛会议.,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需要:

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2)限制:

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人工自然的规模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3)协调:

协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前提1必须树立环境意识、生态意识,认识到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伙伴关系。

2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的观念,坚决克服征服自然或人定胜天的错误思想。

3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唯一出路的思想。

三、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解铃还得系铃人(依靠科学和技术进步)

(1)依靠科学进步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演化规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依靠技术进步创造更多更有效的新能源(3)依靠技术进步逐步修复生态系统(4)依靠技术进步治理污染,变废为宝,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加强合作,大家协调行动在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问题上,整个人类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大家必须协调行动。

四前景不容乐观1人口数量决定了人工自然的规模不可能缩小2各国力图发展经济的政策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相矛盾3各国主权不容侵犯和利益不一致与大家协调行动矛盾4许多技术的使用未来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人类不知道.,五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实践1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特殊意义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得多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对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2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践我国生态状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主要表现在:

当今世界上所有生态问题我国几乎全有,如人口太多,淡水不足,土地沙化严重,自然资源贫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人均可耕地面积太少等等。

制定各种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的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建造三峡大坝的表决结果:

代表2633人同意1767人,反对177人,弃权664人,未按表决器25人同意人数约2/3,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同时也最能体现科学的文化特色,第五章确定科研课题的方法,第一节科学问题概述一、科学问题及其意义1、定义2、意义:

它是科研的起点,是科学兴旺发达的标志。

二、科学问题的类型1、经验问题2、概念问题三、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需要坚实广博的基础知识,丰富的想象力,怀疑和批判精神,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极大的勇气.,第二节选择科研课题的基本原则一、选题的意义1、定义2、问题与课题的关系3、选题的意义: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不好的开端等于失败的一半,二、选题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

社会的需要或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前者是应用性课题,后者是基础性课题。

2、科学性原则:

必须有理论根据和事实基础。

如第一、第二类永动机,水变油,气功茶等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3、创造性原则:

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

4、可行性原则:

主观上可行和客观上可行。

三、选题的步骤1、发现问题2、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进行社会调研3、确定课题4、进行论证和评价、修改,形成最终方案。

第六章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和实验,第一节观察,一、观察及其分类1、定义2、观察的内涵

(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2)观察受理论指导(3)观察包括对有关信息的理解和陈述3、分类

(1)直接观察

(2)间接观察(3)各自的优缺点,二、观察的意义,1、观察是获取感性材料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2、观察是检验科学假说的一个重要标准3、观察可以作出科学新发现4、观察是许多新学科创立的基础,三、观察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目的性原则3、系统性、全面性原则4、典型性原则,第二节实验,一、实验及其分类1、实验概述

(1)定义

(2)与观察相比,实验的优点(3)实验发展简史2、分类

(1)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2)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3)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二、实验的特点1、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实验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之处于极端状态3、实验可以延缓、加速或再现自然过程4、实验方法比较经济、可靠、便捷,三、实验在科研中的作用1实验方法是近代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的催化剂.2今天实验方法已经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最主要原因.3实验方法渗透到科学内容中,形成新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第三节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一观察渗透理论1、问题导致观察2、“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取决于观察者的思想观念或理论3、不同的观察者由于所持的理论不同,会对同一科学事实作不同理解或解释,二、观察实验中的客观性问题1、观察实验结果必须能进行重演2、观察实验必须以正确理论为指导3、观察实验必须必须尽可能使用先进仪器4、科学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学风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第七章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第一节分析与综合,一、分析1、定义2、分析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3、分析方法的缺点二、综合1、定义2、综合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3、综合方法的缺点三、分析与综合的关系1、相互依存2、相互转化,第二节归纳与演绎,一、归纳1、定义2、分类完全归纳法归纳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科学归纳法(穆勒五法)3、科学归纳法简介

(1)求同法

(2)求异法(3)求同求异共用法(4)共变法(5)剩余法4、归纳法在科研中的作用,二、演绎,1、定义2、演绎的核心、本质3、实例4、演绎不能发现新知识吗?

5、演绎在科研中的作用三、归纳与演绎的关系互为补充,对科研而言缺一不可。

第三节比较、分类、类比,一、比较1、定义2、比较的本质:

找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关键是定好标准3、比较在科研中的作用二、分类1、定义2、分类的本质:

归类研究3、分类在科研中的作用三、类比1、定义2、类比的本质:

类推、推广3、实例4、类比的缺点:

或然性大,第四节数学方法一、数学方法及其特点1、概述(定义、历史)2、为什么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