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7614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docx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与总的边际产值相比,(B)

A.前者大于后者

C.前者远大于后者

2.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C)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

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

3.在动态均衡模型中,“收敛型蛛网”形成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工资弹性

4.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发散型蛛网”模型成立的条件是(B)

 

5.在动态均衡模型中,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所形成的蛛网模型是( B  )

A.收敛型

B.发散型

C.封闭型

D.直线型

6.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指的是( B  )

A.市场分析中假定各种力量都不变的状态

B.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C.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同时处于变动的状态

D.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零时所处的相对静止状态

7.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 A  )

A.充分就业

B.劳动力供给过剩

C.劳动力供给不足

D.劳动力需求不足

8.下列哪种情况劳动力资源能实现最优分配?

(A)

 

9.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动的前提条件是(B)

A.企业对雇员有所有权

10.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蛛网不稳定条件”是指(B)

 

11.其他条件不变,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均衡工资率会(D)

 

12.劳动力市场中,会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的是(A)

A.工会组织控制劳动力供给的能力下降

 

二.多项选择题

13.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其原因是()

A.工资刚性比较大

B.工资可以灵活地上下波动

C.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D.劳动力供给数量受人们主观偏好的影响

E.劳动力市场信息不足

14.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降低雇用调整的成本,雇用调整对策的具体形式有()

 

E.劳动投入量调整

15.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

A.范围只限定企业内部

B.形成基础是企业与雇工的持续劳动关系

C.劳动力流动的成本较低

D.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不存在雇用关系

E.主要靠市场机制来配置劳动力资源

16.对于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理解正确的有()

 

17..企业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企业内部劳动要素进行再组织时,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有()

A.雇员的招聘、调动等活动通过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进行

 

三.名词解释

18.U-V分析

19.“蛛网不稳定条件”

20.“蛛网稳定条件”

21.一般均衡分析

 

22.发散性蛛网

 

23.内部劳动力市场

24..“收敛型蛛网”

 

四.简答题(每题5分)

25.简要回答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26.画简图分析当劳动力需求不变时,劳动力供给变动如何在新条件下重新实现均衡?

27.简述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中降低雇佣调整成本的对策。

劳动经济学(本科)

第一章至第七章课后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答:

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和三个问题密切相关:

第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第二,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第三:

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为劳动力需求弹性?

答:

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

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答: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一个是替代效应,一个是规模效应。

产品价格的上涨,会使销售额下降,产出量减少,因而企业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

4、在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

答:

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5、试分析安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短期劳动需求。

答:

完全竞争的企业是指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

公式:

MPL·P=W

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

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

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

6、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

答: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平缓,这也意味着长期劳动力需求比短期劳动需求弹性大。

7、非盈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

答:

一在市场工资率相同的情况下,非营利性企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劳动力;二非营利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更平坦。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

其中微观因素包括:

(1)企业生产规模、

(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

宏观因素包括:

(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

(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6)对外开放程度、(7)相应的市场环境、(8)政府政策等。

9、试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答: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

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第二章课后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答案: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讲,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讲,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力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分析劳动力供给通常有哪些假设。

答案:

一、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

该假设认为劳动者在做出有关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其效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市场性劳动时间内获得的;二是劳动力供给主体从余暇时间中获得的。

二、市场环境的假设。

三、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3、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一个是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是经济学性质的因素,即工资与资产的状况、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雇用习惯等。

4、何谓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案:

收入效应:

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替代效应:

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

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5、何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答案:

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

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

6、个人劳动力供给受到哪些约束?

答案:

7、描述个人的、家庭的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答案: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的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

他表明,在某一工资率水平之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上,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妻子的就业会受到丈夫是收入和家属构成、子女年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的影响。

(1)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

(2)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高。

如果劳动力市场疲软,会因丈夫事业等原因导致基本收入下降,同事妻子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也下降。

月到这种情况,如果

(1)的效果强,随着丈夫的收入减少,妻子为弥补收入不足增加劳动力参与率,所以劳动力供给量增加。

相反,如果

(2)的效果强,则随着妻子工资下降,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劳动力供给量也减少。

所谓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

8、哪些人口因素对劳动力总供给产生影响?

答案:

劳动力的供给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劳动力供给的总量首先受到人口总量的制约,进而受到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的制约。

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

构成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力人口群体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人口总量的一部分,该部分人口数量与全部人口的数量关系十分密切。

假定人口总体的年龄构成不变,劳动适龄人口中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构成也不变,则劳动力人口与人口总量成正比关系。

(1)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

(2)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9、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是什么?

哪些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

答案: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认可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

教育制度和教育供给规模、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他因素。

第三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古典均衡的概念?

答案:

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

在均衡状态下,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

2、如何理解现代均衡的含义?

答案:

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3、劳动力供求关系有几种类型?

答案: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三种类型。

(一)供大于求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大于社会对其需求数量的状态。

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

(二)供不应求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小于社会对其需求数量的状态。

这种类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缺乏劳动力,企业和社会扩大生产时难以找到充足的求业人员。

(三)供求均衡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的状态。

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供求均衡的标志是:

(1)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

(2)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

4、分析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形成的原因。

答案: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也就是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所谓均衡工资就是在此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处于量的相等状态,高于这一工资水平,劳动力的供给欲望会变得十分强烈,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会有明显的增加。

5、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有哪些影响。

答案:

(一)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充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

(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三)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均衡的破坏也可能是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化造成的,供求双方的变化可能同向,也可能反向。

在同向变化时又有变化幅度相同与相异两种情况,在变化幅度相异时,还有劳动力需求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力供给变化幅度,以及劳动力供给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力需求变化幅度两种情况。

6、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答案:

主要有三个原因:

(1)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

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3)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7、试分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现象。

答案:

劳动力短缺的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长边,劳动力供给处于短边,劳动力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

这种情形也可以称为劳动力过度需求。

劳动力短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是因为,从劳动力需求方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行政机构,在帕金森定律的支配下,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是冲动,而这种扩大规模的冲动就引起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冲动,劳动力需求冲动表现在企业在向上级单位争取用工指标的行动中,使劳动力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长边的位置。

劳动力过剩的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是短边,劳动力供给是长边,劳动力初始供给大于有效供给。

劳动力过剩又称为劳动力过度供给。

劳动力过剩的表现是劳动力滞存。

这种滞存发生在企业内部,就是隐性失业;发生在企业外部,就是显性失业。

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有:

(1)预算软约束下劳动投入数量冲动引起的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

(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的劳动囤积;(3)劳动力短缺引起的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已经富余的劳动力存量不能改变;(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劳动力需求急剧不降,不仅低于追求规模增长的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也低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劳动力需求量。

8、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

(1)组织的稳定。

(2)组织的惰性。

(3)组织调整的成本。

9、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如何运行的?

答案: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

(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这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大,从而引起企业用人政策的变化,即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

(2)过去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很激烈,现在与过去相比,则已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

(3)从历史上看,社会意识形态对西方劳动制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三)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

(1)人事、劳动管理上的规则。

(2)工资、劳动报酬管理上的规则。

(3)教育、培训的规则。

(4)劳动关系的规则。

(四)雇用调整。

第四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劳动力时间有哪些类型?

不同的劳动时间分别对劳动力的供求有什么影响?

答案:

劳动时间有出勤时间、制度劳动时间、加班加点时间、公休时间、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

即使人们的时间资源总量一定,即使法定劳动时间一致,但有的人乐于超时工作,有的人乐于身兼数职,有的人又乐于从事零星的工作。

总之,人们的实际劳动时间并不像上述假定的那样规则。

即使人们的劳动时间供给量一定,但由于人们在劳动时间内努力、勤奋的程度不同,事实上每个人在劳动时间内所提供的有效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

凡此种种都必将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

2、试述劳动时间的主要功能与特点。

答案:

劳动时间的特征与功能:

(一)劳动时间的特征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

2、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

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

(二)劳动时间的功能1、计量功能。

2、指示功能。

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4、人际交往功能。

3、试分析劳动时间与劳动投入量的关系。

答案:

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而劳动投入量是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是存量,一定时间内的总劳动时间是流量。

既然产量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流量,与此相应的劳动投入量应该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流量。

4、试从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角度,分析劳动时间的主要差异。

答案:

如果劳动时间不同,为达到一定产量所需要的劳动者人数也会随之变化。

按经济学的说法,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决定的劳动投入量,并不是指雇用了多少劳动者,即不是指以人员为单位的劳动量,而是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就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服务量。

5、试分析弹性劳动时间发展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对经济造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二)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三)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四)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五)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再就是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1、随着加班补贴率的提高,劳动时间和劳动者人数的替代程度。

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力需求增加,这会给工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缩短劳动时间不仅使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也有可能增加。

这是由于一直因劳动时间过长而放弃就业的人们也开始选择就业。

劳动力的供需双方发生变化后,工资会受到什么影响?

3、如果工资率一定,缩短劳动时间会使单个劳动者的收入减少,但如果劳动者人数增加,则整体受雇者的收入有可能增加。

4、即使受雇者收入一定,缩短劳动时间也会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扩大吗?

5、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6、投资的变化会影响到市场利率,但其影响程度如何?

7、加班补贴率的提高,一方面向上移动产品的供给曲线,通过消费和投资、出口的变化,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

第五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何为生命周期?

近几十年来其变化趋势如何?

答案:

本书所说的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能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生命周期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

2、影响就业与就学选择决策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

人们接受教育活动最终要与参加有酬的社会劳动联系在一起,接受学历教育的活动总有终结之日,接下来便是就业。

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大学入学率的增加在经济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可能更快,但并不是在任何时期都能保持增加的态势。

在经济和高等教育调整期,大学入学率还有可能下降,这意味着就业年龄前移。

把大学教育当作消费看时,与其他消费需要相同,家庭收入和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对人们参与大学教育的愿望造成影响。

3、家庭生产函数与婚姻、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家庭生产函数能够说明由于技术创新和工资率的变化,家务劳动与市场性劳动的分工是如何变化的,即该函数能够说明劳动力供给、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的变化。

在自然经济的大家族主义时代,家庭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问题的重要内容。

总体上来说,婚姻是不能依当事人个人意愿来决定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大家庭主义的观念逐渐淡漠,婚姻的决策逐渐成为当事人个人的事情。

对个人而言,婚姻的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

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孩子作为消费主体的同时,更易被当作未来承担生产活动的主体而受到强调,当作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投资的对象而被认同,或者被期望为家业的继承和发展的人才。

如果把子女作为投资品加以考虑,那么应该期望将来能够从子女处行到满意的收入;而作为消费品去认识,拥有子女能够提高父母的满足度。

拥有子女的费用则是养育子女所需费用和养育子女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之和。

4、左右当事者做出就业与否、转换工作与否、退休与否的经济性动机是什么?

答案:

人们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工作兴趣之外,就是工资、劳动时间、劳保福利等雇用(劳动)条件。

此时考虑的劳动条件不仅是当时的状态,还包括未来是什么样子,即准备去就业的企业将来会怎么样,自己升职、升薪的可能性等。

第六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如何结合工资的四大职能正确阐述工资的二重性?

答案:

工资职能即由工资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作用。

一般说来,工资具有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和效益职能。

从工资的四大职能分析可见,工资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价。

雇主支付的工资是一种资本投入,是为了能雇用劳动者,获得劳动者的使用权进行生产劳动,获取收益。

所以,工资的投入就是投入活劳动的货币表现,没有工资的投入,就谈不上活劳动的投入,更谈不上创造价值。

工资是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在一端工资是投入,是活劳动,是人工成本的一部分;在另一端则是收入,是劳动报酬,是生活必需品。

正因为工资具有两重性,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才得以结合,生产才得以进行。

有投入就有产出,投资者便能获得预期收益;有收入就可以换取消费品,劳动者的劳动力才能延续。

2、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与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何在?

答案:

如果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起先产量会递增,但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则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工人,就使每个工人平均分摊到的工具设备减少,从而使每一单位劳动力的产品要比原来减少,因而追加的新工人的劳动生产力依次递减,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工人的劳动生产力最低。

克拉克把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工人的劳动生产力叫做边际生产力。

均衡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平的决定是生产要素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劳动供给价格逐渐上升的初期,供给量会逐渐增加。

但劳动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后,尽管价格还继续提高,劳动的供给量却不再增加,甚至还会减少供给。

这是因为工资高到一定程度后,劳动者对货币工资的需求就不那么迫切了。

3、集体谈判是怎样影响工资生成与变动的?

答案: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

集体谈判决定工资,表面上看似乎是谈判结果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实际上其背后仍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各方都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4、如何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答案: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可归纳如下:

1、板块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反块式的结合。

2、过渡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过渡性的,是为了防止发生思想混乱而采取的变通策略。

3、融合论。

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两者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5、按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答案:

(一)劳动分红制度。

劳动分红制度又称“利润分红”或“利润分享”制,是指企业每年年终时,从所获得的利润中按预定的比例提取分红基金,按照员工的劳动成果等条件,以红利形式分配给个人劳动收入。

(二)年薪制。

年薪制是指对企业中受聘担任厂长、经理的企业经营者实行的一种特定形式的计时工资。

(三)股票类薪酬制。

(四)劳动股权计划。

又称职工股权计划。

第七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决定宏观与微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

从全国范围来看,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可供个人消费的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