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089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docx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

第五章生物化学

第一节生命物质的结构基础

1.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包括a—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是指整条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

位置,即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是指各亚基的空间分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维系四级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

2.蛋白质的化学成分与基本结构——氨基酸结构特点

蛋白质的化学成分:

C、H、O、N、S

每克样品的含氮量*6.25*100=100g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

蛋白质结构的基本单位——氨基酸H

基本氨基酸有20种。

RCCOOH

氨基酸的通式:

NH

按营养价值分三类:

1.人类8种必需AA(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颉、异亮、亮、苯丙、蛋、色、苏、赖(借一两本淡色书来)

2.半必需AA:

组、精

3.非必需AA

肽键,即酰胺键

3.核酸(包括DNA和RNA)分子组成

核酸的化学组成:

C、H、O、N、P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单核苷酸。

核苷酸由磷酸、含氮碱基和戊糖组成。

DNA和RNA的化学成分:

DNA

RNA

嘌呤碱

腺嘌呤(A)

鸟嘌呤(G)

腺嘌呤(A)

鸟嘌呤(G)

嘧啶碱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胞嘧啶(C)

尿嘧啶(U)

戊糖

D—2’—脱氧核糖

D—核糖

磷酸

磷酸

核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

核苷中戊糖的羟基被磷酸酯化,就形成核苷酸。

碱基互补原则:

A=TC=GA=U

4.DNA及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的一级结构指四种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

DNA的书写规则应从5’末端到3末端。

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

1.两条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相互缠绕呈反平行走向,右手螺旋结构。

2.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

3.磷酸和核糖在双螺旋外侧,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侧。

4.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维系靠氢键和碱基堆积力。

5.根据碱基互补原则,当一条多核苷酸链的序列被确定以后,即可推知另一条互补链的序列。

4.核小体和染色体的形成

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共同组成。

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染色体的形成:

DNA双螺旋分子组蛋白八聚体DNA双螺旋分子缠绕(核心颗粒)串珠样的结构纤维状结构及襟状结构棒状的染色体

 

6.DNA的变性、复性

DNA的变性是指:

DNA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的无规则线团。

DNA变形之后,粘度降低,浮力密度升高,还有增色效应(DNA对紫外线的吸光率明显升高)。

DNA的复性是指: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由氢键连接而形成为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7.酶促反应的特点:

反应条件温和、高度的催化效率、高度的特异性、可调节性

8.酶的分子组成和活性中心

 

单纯酶蛋白结合酶蛋白

 

蛋白质部分+非蛋白部分

酶蛋白+辅助因子=全酶

 

金属离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辅基或辅酶)

(或作为酶活性中心部位的

组成部分,或帮助形成酶

活性所必需的构象)

酶的活性中心的功能:

1.与底物结合的结合部位2.催化底物

酶的无活性前体成为酶原。

酶原激活本质:

形成活性中心的过程。

酶原激活的生物学意义:

保护消化道本身不受自身酶的水解破坏

保证酶在其特定的部位与环境发挥其催化作用。

同工酶:

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反应活性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比如,乳酸脱氢酶(LDH)有5种不同的同工酶。

其中LDH1帮助诊断心肌梗塞,LDH5帮助诊断肝癌。

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

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抑制剂、激活剂。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分子活性中心的某些必须基团以比较牢固的共价键相结合,这种结合不能通过用简单的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出去抑制剂而恢复酶活性。

(2)可逆性抑制作用:

以非共价键与酶可逆性结合,可用透析、过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恢复酶的活力。

a、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分子的结构与底物分子的结构相似

b、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结合酶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与底物无竞争关系

c、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第二节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

1.生物氧化的概念

生物氧化:

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过程,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生物氧化的特点:

1.反应条件温和

2.有递氢体和递电子体

3.分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

4.氧化和还原反应总是偶联进行

5.能量存在主要方式ATP

2.呼吸链:

是指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内膜或原核细胞的质膜上,代谢物在酶的作用下所脱的氢,经过一系列酶和辅酶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水的过程。

3.生成ATP的主要方式

体内ATP的生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底物水平磷酸化,另一种是电子传递链磷酸化,也称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链磷酸化:

是指氢经呼吸链氧化与ADP磷酸化为ATP反应的偶联,又称氧化磷酸化。

从氧化磷酸化的部位可以看出,一对氧经NADH呼吸链传递可生成3ATP,而以FADH2呼吸链传递可生成2ATP。

 

ⅠⅢⅣ

NADH+H+→FMN→Fe-S→CoQ→Cytb→Fe-S→Cytc1→Cytc→Cytaa2

 

ADP+PiATPADP+PiATPADP+PiATP

 

琥珀酸

第三节糖代谢

1.何谓糖酵解?

试述糖酵解反应过程特点、生理功能及生成ATP的个数。

糖酵解:

又称糖的无氧分解,是指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转变为乳酸的过程。

反应阶段:

活化阶段失去(-)2ATP;裂解,既不消耗能量又不生成能量;放能阶段生成(+)4ATP。

净产生2ATP。

生理功能:

糖酵解可在无氧、缺氧条件下为机体迅速提供能量,糖酵解过程净生成2ATP。

2.何谓糖有氧氧化?

试述有氧氧化三个阶段、生理功能及生成ATP个数。

糖有氧氧化: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

反应在胞液和线粒体中进行。

三个阶段:

①糖酵解途径:

即葡萄糖转变成2分子丙酮酸过程。

每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可净生成2分子ATP,生成的2分子NADH生成6分子(4分子)ATP。

总共生成8分子(6分子)ATP。

②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③三羧酸循环:

1分子乙酰CoA通过三羧酸循环被氧化共生成12个ATP。

生成ATP个数:

36或38molATP。

第四节脂类代谢

1.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脂肪是甘油与脂肪酸以酯键结合形成,又称甘油三酯或三酰甘油。

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酯、磷脂、糖酯等。

2.甘油三酯——TG磷脂——PL胆固醇——Ch

胆固醇酯——CE游离脂酸——FFA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①电泳法②超速离心法

血浆脂蛋白的功能:

CM是运输外源性TG及CE的主要形式。

VLDL是运输内源性TG的主要形式。

LDL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肝中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转运到肝外。

HDL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

3.脂肪的代谢:

是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

4.脂肪酸的氧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脂肪酸的活化②酯酰基转运线粒体③β-氧化④三羟酸循环彻底氧化

以软脂酸(C15H31COOH)为例:

从脂肪酸到酯酰CoA消耗(-)2ATP,酯酰基进入线粒体内不消耗ATP,脂肪酸β-氧化作用生成5ATP,并且需要7个轮回,三磷酸循环生成12ATP。

最后生成8个乙酰CoA。

即最后得到的ATP为:

总ATP=5ATP*7+12ATP*8–2ATP=129ATP

第五节蛋白质的代谢

1.氮平衡

(1)氮总平衡摄入氮=排出氮

(2)氮正平衡摄入氮>排出氮比如儿童、孕妇

(3)氮负平衡摄入氮<排出氮比如长期饥饿或消耗性疾病

2.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是指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

3.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包括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

第六章

第二节基因与基因工程

基因:

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基因组:

是指细胞或生物体一条完整单体的全部染色体遗传物质的总和。

基因工程:

一般分为5个步骤。

①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即目的基因②用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DNA③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④把重组DNA引入某种细胞⑤把能表达的目的基因受体细胞挑选出来

第三节基因与疾病

基因突变:

是指基因的核苷酸碱基或顺序发生改变。

突变可分为:

碱基置换突变、移码突变、整码突变及染色体错误配对和不等交换。

碱基置换突变:

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取代,或者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取代的置换称为转换;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所取代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替代的置换称为颠换。

同义突变:

单个碱基置换后使信使mRNA上改变后的密码子与改变前所编码的氨基酸一样。

错义突变:

DNA分子中的核苷酸置换后改变了mRNA上遗传密码,导致合成的多肽链中一个氨基酸被另一个氨基酸所取代。

无义突变:

当单个碱基置换导致出现终止密码子(UAG、UAA、UGA)时,多肽链将提前结束终止合成,所产生的蛋白质(或酶)大都失去活性或丧失正常功能。

抑制基因突变:

单基因内部不同位置是哪个的不同碱基发生了两次突变,其中一次抑制了另一次突变的遗传效应

原癌基因的特点:

①广泛存在于生物界②高度保守性③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是细胞发育、组织再生、创伤愈合等所必需④在某些因素(如放射线、某些化学物质等)作用下,原癌基因可发生数量上或结构上的变化而被激活,就会形成癌性的细胞转化基因。

抑癌基因:

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值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

第七章医学微生物

微生物:

是指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的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显微镜在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可分成三类:

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如真菌。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如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③非细胞型微生物。

如病毒。

第一节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细菌:

单位:

微米

按其基本形态分为三类:

球菌、杆菌、螺形菌

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和革兰阴性(G-)。

革兰氏染色发:

G+紫色偏碱性抗生素外毒素

G-红色偏酸性抗生素内毒素

杀灭芽孢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往往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标准。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①充足的营养②适宜的温度,一般采用37℃培养细菌③合适的酸碱度,多数细菌最是酸碱度是7.2—7.6,偏碱性④必要的气体环境,主要对氧和二氧化碳的要求。

菌血症:

病原菌进入血液,但不在其中繁殖,不产生毒素。

败血症:

病原菌进入血液,大量繁殖并且产生毒素。

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化学组成蛋白质脂多糖

稳定性不稳定耐热

毒性作用强弱

抗原性强弱

第二节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一、球菌:

革兰阳性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革兰阴性菌: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葡萄球菌:

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偶尔致病,腐生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

是无芽孢菌中抵抗力最强的一种,加热80℃30min才被杀死。

致病性:

①化脓性炎症②食物中毒③假膜性肠炎

链球菌:

是化脓性球菌的另一种常见的细菌。

致病性:

①化脓性炎症②猩红热③变态反应疾病

脑膜炎球菌:

经飞沫传染

致病物质:

荚膜、菌毛、内毒素

淋球菌:

人类是唯一的自然宿主。

通过性接触而传播。

胎儿可经产道感染造成新生儿淋病性急性结膜炎,又称脓漏眼。

可用1%的AgNO3的滴眼液。

二、肠道杆菌

大肠杆菌:

每毫升饮用水中所含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升饮用水中所含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沙门菌属

致病性:

①肠热症,是伤寒和副伤寒的总称②急性肠炎(食物中毒)③败血症

血清学试验(肥达反应):

适用于检查伤寒杆菌。

防治原则:

口服减毒活疫苗。

治疗药物首选氯霉素。

三、弧菌

主要致病菌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

前者引起霍乱,后者引起食物中毒。

霍乱弧菌:

为革兰阴性菌。

通过经口传染。

防治原则:

对病人及时、足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霍乱的关键。

四、厌氧性细菌

厌氧芽胞杆菌:

革兰阳性。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

破伤风梭菌:

芽孢位于菌体顶端,似鼓槌状。

防治原则:

儿童应注射百日破混合疫苗,感染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紧急预防。

使用大剂量的青霉素一直破伤风梭菌的繁殖。

产气荚膜梭菌:

革兰阳性菌。

“汹涌发酵”是本菌的特点。

致病性:

①气性坏疽②食物中毒③坏死性肠炎

肉毒梭菌:

引起婴儿食物中毒(婴儿肉毒病)。

五、结核杆菌

抵抗力:

对湿热、紫外线、酒精的抵抗力弱。

抗干燥、抗酸碱、抗化学消毒。

75%酒精数(医用酒精)分钟即死亡。

致病性:

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机体。

肺结核最常见。

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

用于测定结核杆菌。

防治原则:

接种卡介苗。

第三节病毒的基本特征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严格的活细胞内寄存的非细胞型的微生物。

病毒单位:

纳米(nm)

形态分为五类:

球状、丝状、弹状、砖状和蝌蚪状。

基本结构:

包括核心和衣壳。

病毒的复制:

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释放五个步骤。

感染方式:

水平传播:

经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

垂直传播:

指病毒从母亲经胎盘、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干扰素:

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组

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常见的致病性病毒

(一)呼吸道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通过飞沫传播。

HA:

血凝素NA:

神经氨酸酶

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有两种形式:

①抗原漂移:

核酸序列点突变,致使HA或NA抗原性发生小幅度变异,属于量变,可引起流感的中小范围流行。

②抗原转变:

核酸序列不断地突变积累会或基因片段重组导致变异幅度大,新毒株的HA或NA形成新的亚系列,系质变,可以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

抵抗力:

不耐热,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乙醚、甲醛等敏感。

防治原则:

金刚烷胺、板蓝根、大青叶等有一定疗效。

麻疹病毒:

通过飞沫、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

三天发热,三天出诊,三天退诊。

致病性:

肺炎、阑尾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接种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

风疹病毒:

经呼吸道传播。

发热即出诊,退热即退诊。

致病性:

造成流产。

预防原则:

接种减毒活疫苗。

二、肠道病毒

经过消化道传播。

主要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多见于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

经口感染。

预防:

采取口服脊髓灰质减毒活疫苗糖丸。

三、肝炎病毒

甲型和戊型通过消化道传播。

乙型、丙型、丁型通过血液传播。

甲型肝炎病毒(HAV):

检查病人血清中的抗HAVIgM以协助早期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HBV):

形态与结构:

大球形颗粒遗传物质:

DNA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sAb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HBcAb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HBeAb

抗原组成:

①表面抗原(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

②核心抗原(HBcAg)检测到抗-HBcIgM,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③HBeAg(e抗原)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指标。

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分析

++--+大三阳

+--++小三阳,传染性强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

疫苗,有免疫力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②输入带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器官或骨髓移植、人工受精、静脉药瘾者共用污染的注射头或针头③垂直传播

第五节其他微生物

一、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又称钩体。

鼠类和猪是主要宿主。

经过皮肤黏膜侵入机体。

致病性:

垂直感染胎儿引起流产。

出现黄疸、肝肾功能不全、出血、脑膜炎等。

防治原则:

治疗首选青霉素。

梅毒螺旋体:

梅毒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经胎盘传染给胎儿。

致病性:

一期梅毒在人体外生殖器形成硬性下疳;二期梅毒出现梅毒疹、淋巴结肿大等;三期梅毒有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

一期二期梅毒传染性强而破坏力小,三期梅毒破坏力强。

二、支原体

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对人之兵的支原体主要有:

(1)肺炎支原体,可用罗红霉素

(2)溶脲脲原体

三、衣原体:

最常见的有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

引起的疾病有:

①沙眼②性病淋巴肉芽肿③泌尿生殖道感染④呼吸道感染

治疗可用四环素、利福平等药物。

四、真菌

形态与结构:

①单细胞真菌,主要有酵母和类酵母菌②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

培养特性:

常用沙保弱培养基培养,最适pH4—6。

致病性:

①致病性真菌感染②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③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④真菌性中毒⑤真菌毒素与肿瘤

常见致病性真菌:

①皮肤癣真菌,引起发癣、体癣、股癣、甲癣等。

②白色念珠菌,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

③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脑炎。

可取阴道分泌物、痰、脑脊液等做标本。

 

第八章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原虫

人体寄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

医学蠕虫吸虫

线虫

绦虫

第一节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共栖:

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

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

如牛和纤毛虫。

寄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中间宿主:

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终宿主:

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

夺取营养,影响吸收2。

机械性损伤3。

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4。

免疫病理作用

寄生虫的生活史:

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包括外界环境和宿主环境。

分为两类:

1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如钩虫、似蚓蛔线虫等。

2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

如肺吸虫、日本血吸虫等。

感染途径:

①经口感染②经皮肤感染③经节肢动物感染④逆行感染⑤经胎盘感染

第二节医学原虫

原虫是单细胞真核动物。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痢疾、肠外阿米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分为滋养期和包囊两期。

致病阶段:

滋养期

感染阶段:

四核包囊

生活史:

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滋养体的检查:

生理盐水

包囊的检查:

碘液染色

包囊:

单核和双核包囊是未成熟包囊,四核包囊为成熟包囊。

经碘液染色后,包囊呈淡棕色,经铁苏木素染色后,拟染色体呈蓝黑色。

二、疟原虫

分为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v)、恶性疟原虫(Pf)、三日疟原虫(Pm)、和软性疟原虫(Po)。

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称疟疾。

生活史:

感染阶段:

子孢子

感染方式:

雌按蚊叮咬

在体内的寄生部位:

干细胞和红细胞

致病阶段:

红细胞内裂体增殖

终宿主和中间宿主:

蚊子和人

疟原虫在体内的发育过程:

红外期、红内期、配子形成

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阶段。

疟疾三大基本症状:

周期性寒热发作、贫血和脾肿大。

再燃:

(因为治疗不彻底。

四种疟原虫都存在这种现象。

)急性疟疾患者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如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有大量增殖,经过数月或数周,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又可出现疟疾发作临川症状。

复发:

(休眠子孢子苏醒。

间日疟原虫(Pv)和软性疟原虫(Po)存在这种现象。

)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疾发作。

阴道毛滴虫:

仅有滋养体期。

 

第三节医学蠕虫

一、钩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州板口线虫

体型“C”形“S”形

口囊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

交合伞撑开时略圆形撑开时略扁圆形

背辅肋远端分两支,每支分三支基部先分两支,每支远端分两支

交合刺两刺呈长鬓状,末端分开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内

尾刺有无

生活史:

寄生部位:

人体小肠

感染期:

丝状蚴

侵入途径:

经皮肤直接侵入

成虫致病:

贫血:

①边吸血边分泌抗凝素②“喜新厌旧”③移行中

脏器的损伤

二、中华支睾吸虫,简称华支睾吸虫。

经口感染。

成虫寄生于肝的胆管内。

终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豆螺、纹沼螺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草鱼、青鱼)、淡水虾

保虫宿主:

猫、犬、猪

感染阶段:

囊蚴

三、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

生活史:

终宿主:

保虫宿主:

牛、羊、鼠等哺乳动物

寄生部位:

肠系膜静脉

中间宿主:

钉螺

感染阶段:

尾蚴

感染方式:

经皮肤钻入

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机制是T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

四、链状带绦虫

生活史

终宿主:

人是连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

成虫寄生部位:

人的小肠

中间宿主:

人、猪

感染阶段:

虫卵和囊尾蚴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人食虫卵有三种方式:

①自体内感染②自体外感染③异体感染

 

第九章医学免疫学

第一节免疫学基本概念

现代免疫学:

机体对“自己”和“异己(非己)”识别,并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稳定

免疫的类型:

①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屏障结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②特异性免疫,特异性、记忆性和耐受性。

第二节人体免疫系统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免疫调节功能③屏障

功能。

骨髓:

所有血细胞的唯一来源。

功能如下:

①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

场所②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发生B细胞应答的场所

淋巴结的功能:

①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③参与淋巴细胞在循环④过滤作用

脾脏的功能:

①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②免疫应答的场所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④滤过作用

T细胞根据功能分类:

①调节性T细胞②效应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功能:

①排除抗原②调节免疫应答③溶解靶细胞

B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