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169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纲原文]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3.自然灾害与环境。

4.防灾与减灾。

高考题组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1.(·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析由文字材料可知,图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多地震,导致岩石破碎、岩体松动,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内因;图中又显示多处地方等高线密集,山高坡陡,震后出现降雨,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外因。

2.(·新课标全国文综Ⅱ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

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答案特点:

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解析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

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和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高考题组二水文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3.(·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答三点即可

解析(1鄱阳湖对长江有调蓄作用,当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时,长江水进入鄱阳湖,湖水水位上涨,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段是6月~9月,正值雨季。

(2防治涝灾要考虑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通过技术措施提高预警;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耕还湖,提高蓄水能力;生物措施包括培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2010年10月下旬,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到超强台风“鲇鱼”的袭击。

图甲为“10月22日12时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乙是“该日沿海某测站测得的风向和风速分时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10月22日正值我国农历九月十五,“鲇鱼”促使了沿海省份风暴潮的形成,受影响最明显的省份是(

A.广东B.福建C.海南D.山东

5.22日16时,“鲇鱼”中心位于这一测站的方位是(

A.东面B.南面C.西面D.北面

答案4.B5.A

解析第4题,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部分组成,风暴潮是由强风引起的,因此风暴潮的大小取决于风力的大小。

从图上看,福建正是台风登陆的地方,并且正是迎风的海岸,风力大,风暴潮明显。

第5题,读图可知,测站的风向为西北风,而台风的西部吹西北风,因此“鲇鱼”中心位于这一测站的东面。

高考题组三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6.(·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

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

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答案(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解析(1年内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得出答案,注意分布类问题描述时要先“总”后“分”。

(2成灾是说“造成的灾害”,成灾次数多,说明损失大,可以结合材料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抗灾能力解答。

7.(2013·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使农业减产,并对农业基础设施产生破坏。

在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受地形阻挡在山前堆积,产生冷冻灾害;地势高,气温低加剧了冷冻灾害的程度。

第(2题,通过灾害预警预报、管理与科技等防御冷冻灾害。

8.(2012·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1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________。

(2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请列举两项。

答案(1森林火灾(病虫害

(2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寻找地下水;采用耐旱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解析(1林区大旱、空气干燥是火灾隐患,同时也易发生病虫害。

(2面对干旱,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缺水问题,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思考。

结合近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

从考查内容看,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是考查重点。

从考查形式看,以现实重大灾害为背景,以综合题形式,考查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为背景,结合图文材料,考查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等基本知识。

(2以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为背景,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成就。

核心点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主干精讲

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的比较

2.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1地震灾害

①世界主要地震带及其原因

②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烈度,其大小受以下因素影响:

(2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①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②滑坡的发生机制

预测演练

1.读“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简要分析诱发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环境特点。

答案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位于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形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石灰岩广布,岩石已被溶蚀;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侵蚀切割作用强;工农业生产及工程建设,破坏原生地表和植被。

解析滑坡、泥石流发生需要的条件:

岩石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地势起伏大,短期内有大量的水汇集。

云贵高原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石灰岩广布,植被覆盖率低;位于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易发生滑坡等灾害。

核心点二水文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主干精讲

1.我国主要水文灾害的对比分析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

a.流域广,支流多;b.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

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③气候特征:

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3.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来水量大。

影响因素:

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

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4.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1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2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3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4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预测演练

2.读“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原因。

(2简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

答案(1特点:

严重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天数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原因:

人口压力大,山区滥伐、陡坡开垦、水土流失导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人类大量进入

洪涝灾害高风险区生产、生活,使灾情加重。

(2加固堤防;修建分洪和蓄洪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同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使得人们破坏植被,降低了河流湖泊的蓄洪、泄洪能力。

第(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泄洪能力弱,同时人们围湖造田等活动破坏了湖泊的泄洪能力。

所以,一方面要整治河道,一方面要退耕还湖,从而加强河流湖泊的分洪、泄洪能力,达到防洪的目的。

核心点三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主干精讲

1.我国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3.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1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3加强防灾演练。

预测演练

3.下图为“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

答案(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

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解析(1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回答。

(2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必然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危害可从对农业、工业..0,另外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

1.“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

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桔遭受冻害。

图1为冬、春季节微风晴夜江南丘陵山谷出现的气温分布模型,a、b、c、d代表等温线,且数值a>b>c>d。

图2为江南丘陵山谷一次超强寒潮过境的微风晴夜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

读图,完成(1~(3题。

(1春季江南丘陵山谷地形中通常最早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是(

A.甲B.乙C.丙D.丁

(2江南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柑桔,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图2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10m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A.24mB.40mC.6mD.60m

(3为预防遭受“冷湖”冻害,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地形条件种植柑桔?

答案(1D(2A(3南坡(阳坡;坡中部;向南开口的围椅状小盆地。

(任答两点

解析(1山谷地形中植物发芽、开花最早的地方应是气温最高的地方。

根据四条等温线数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b>c>d可知,甲、乙、丙三地的气温都低于d,而丁地的气温在c~d之间,即丁地气温最高。

故选D。

(2已知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从图2中可以读取谷底部的最低气温约为-11.4℃,根据“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10m可计算出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24m。

故选A。

(3由上面两题可以看出,柑桔应种植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要选择在山地阳坡、坡的中部,或者是向南开口的小盆地中,避开山谷的底部。

2.下图为“我国海南岛过去62年内台风发生频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海南岛台风频次的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2试评价台风对海南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分布特征:

分布不均;从东(南往西(北影响次数减少;文昌、万宁附近次数最多,中部和西北部几乎不受台风影响。

原因:

东(南部离台风源地较近,中部山地对台风起一定的阻挡作用。

(2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大风导致农作物倒伏;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使土地质量下降。

(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第(1题,因为台风中心主要在海南岛东部的北太平洋洋面上,所以岛屿东部受台风影响较大。

加上中部山地的阻挡,中部和西部几乎不受台风影响。

第(2题,台风的危害表现为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强降雨会淹没农田;大风导致农作物倒伏;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使土地质量下降。

3.(·海南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

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

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平原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端海拔约3000米。

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答案(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解析从泥流发生条件并结合图文信息来分析:

土源丰富(土层深厚、坡度大(公路北侧山地海拔较高且坡度长、水源丰富(初春,气温回升快,山上积雪和冻土融化,提供水源等。

4.下图示意“我国汉江流域1951~2012年年均暴雨量分布(单位:

mm”。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汉江流域年均暴雨量分布特征,并指出暴雨可能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2分析武汉市暴雨易成灾的主要原因。

答案(1分布特征:

东部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部从南向北递减。

地质灾害类型:

滑坡、泥石流、崩塌。

(答对2点即可

(2暴雨量大,地处平原,排水不畅;城市建筑面积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能力差。

(答对4点即可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等值线分布情况分析可以看到,东部等暴雨量线数值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部从南向北递减。

也可以说成“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汉江位于秦岭山地南面,山区在暴雨多发季节,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第(2题,根据图中数值判断,武汉市暴雨量大,且地处平原,排水不畅,容易积水成灾;城市建筑面积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能力差。

所以暴雨易形成灾害。

5.雷暴和闪电是强对流天气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时也能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东省1971年~2008年7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天

材料二山东省2013年雷电次数分布走势图

(1简要分析图示区域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2分析雷电次数的时间分布规律及原因。

(3指出防御雷电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分布不均匀;鲁中南山区及山前迎风坡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

受地形影响,山地及迎风坡气流抬升,有利于雷电形成。

(2夏季最多,其他季节少。

夏季气温高,空气受热对流运动显著。

(3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雷电的意识和能力(或具体表述为:

雷电天减少外出,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等;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完善避雷针等防灾设施建设;贯彻相关防灾政策法规等。

解析第(1(2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雷电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根据产生雷电的条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

第(3题,从普及雷电知识、加强预防及政策落实等方面采取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