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8904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7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教育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教育学的对象

广义:

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

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的内容

1、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

2、关于学校所实施的几方面的教育;

3、关于实施上述各方面教育的基本途径;

4、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生物起源论

法国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认为教育在人类产生以前早以在动物中存在。

评价:

把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的教育贬低为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

(二)心理学起源论

美国学者孟禄,认为不论成人是否意识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摹仿他们。

摹仿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评价:

跟生物起源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样是把一种摹仿的本能看作是教育的基础,抹煞教育的社会性,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无法控制的对象,

(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3、教育起源于社会的生产劳动。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中国与西方的认识并不一致

没有严格的阶段:

至今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仍有广泛影响

中国划分阶段的方式往往以最近的影响划分,以社会整体角度影响各具体学科的划分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

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等。

著作:

我国的《学记》和《大学》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教育学必备的内容

2、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阶段: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7世纪

洛克的《教育漫话》

卢梭的《爱弥儿》

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特点:

1、教育学理论化、科学化、的水平提高;

2、开始确立起了比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教学理论

3、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的观点,现在讲得比较少了,用现代教育学代替得比较多,也有人称之为多样化阶段,但仍有其价值:

指明了教育由社会关系所决定,作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为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理论、为正确说明教育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等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学习教育学是为了指导教育的实践;

2、学习教育学又为学习其它教育学科课程打下础;

3、学习教育学还将使我们逐步学会对教育的现象和实践作出科学的分析。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学习教育学首先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并不必然指导实践,实践也不必然上升为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教育学的不二法门;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

2、要处理好学习本门学科和其它学科的关系;教育学是概括性的基础学科;各有所长;

3、要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教育学的研究及其方法

在教育学研究中,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批判地及收中外教育史上的优秀遗产,研究各国的教育现状,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用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实践。

1、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2、研究中外教育史;

3、研究教育的现状。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

第二章:

对教育的总体认识

注意:

1、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至今仍有争议;

2、做教师职业学不学教育学不一样;

3、教育学已经成为学科群,学科内部分化比较明显,也有隔行如隔山的问题;

4、教育学首先是理论研究其次才是实践

80年代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整个社会分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那么,教育必然属于上层建筑

2、教育是经济基础:

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人在社会中的首要体现是生产力

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什么不是活动?

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是无用的真理?

教育有没有本质:

本质的说法是哲学命题,我们宁可更多从社会学角度考虑,更强调其功用

教育本质的讨论促进人们认识的深化:

攀附意识比较明显:

于光远的生产力说至今仍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意义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谁、什么条件可以做教师?

2、受教育者:

只要进教室就可以做学生?

3、教育影响:

教育在教什么?

用什么教?

各要素的特点

1、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2、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教育影响的特点

1、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2、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教育诸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3、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结果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过程中的诸种矛盾

主要矛盾:

主体性的教育要求与表现为客体的受教育者和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

其它矛盾:

作为教育实践手段的教育影响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等等的矛盾。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优先发展提出的背景

2、当今教育发展面临的困惑

3、教育过度与教育不足并存

4、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教育为社会经济制度所制约

(二)教育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一)教育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政治是个复杂概念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就是统治之权。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比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大

政治与政党、与社会治理、与经济生活、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非有足够智慧,不要踏入政治的漩涡

经济的复杂性

经济学家马丁·薛必克最先提出的“套牢游戏”。

假设一位拍卖人拍卖一张“20元钞票”,出价最高的人可以得到它,但所有参赛者(包括报价最高的人)都要将自己所报的钱数交给拍卖人。

如果最高报价是10元,该人付出10元,赢得20元,净赚10元;如果最高报价超过20元,自然没赚;非最高报价者们自然都蒙受不同损失。

一个心理学教师和他的企管硕士班的学生们玩这个游戏,在大约二百次游戏中,作为拍卖人他共赚了1.7万美元,每一次游戏中前两个最高叫价之和没有低于39元的,有一回总和高达407元。

何以如此荒诞?

原因有三,一受不住诱惑;二过于自信——因此上阵;三难于接受既成损失——于是继续。

一个如此透明、如此易于识破的游戏尚且如此,一场更为复杂的社会竞争,一场高悬着胜者年薪数千万美元的大角逐,自然不可能参赛者不多。

当昔日很多地区级胜者的荣誉与收益都集中到一两个世界级胜者身上的时候,吸引参赛者简直太容易了,虽然成功几近梦想。

中国经济是世界上最难理解的

1.中国经济状况:

威胁论与崩溃论轮番上阵

2.富有的政府与贫困的政府

3.国家垄断的合法性与私企垄断的非法性

4.国家、省级、地市、县级、乡镇五级政府责权利的不均衡

5.民间资本总量的增长

6.学费是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死穴?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积极作用

A、培养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B、培养成批的统治人才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A、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B、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教育为社会的生产力所制约

(二)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一)教育为社会生产力所制约

1、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2、社会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以及部分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和教学的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

对教育观念产生影响

对教育的内容产生影响

2、教育本身的继承关系

3、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总结

对于社会与教育关系的研究,过去人们往往以一种简单的作用与反作用的思维方式进行探讨。

事实上,教育与社会各因素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很难找出其内在作用机制,也很难肯定两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因而,现时期人们更多地是从辩证的角度、从综合的角度,从整体上尝试分析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社会在不断进步,社会中出现的诸多现象,对教育而言,既有挑战,更有机遇。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术界对人的研究又掀起了高潮。

现代人的素质结构、人的自由发展依然是热门话题。

教育科学领域则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反思,重新探讨教育对于人的作用和价值,探索教育活动中人性的体现。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与服务于现代化的契合、现代公民的培养正进行着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育能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一直困扰着人类:

是摧残还是发展?

发展:

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

人的心理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的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

总的说来,青少年、儿童的发展的概念,既包括了生理方面的发展也包括了心理方面的发展,既包括了认识及其能力方面的发展,也包括了意向和态度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种因素

(一)生理因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和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环境的作用

2、教育的作用

3、教育与自发环境影响的关系

关于环境

环境:

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于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包括三个部分

1、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

2、人以及人的关系;

3、社会意识形态。

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制约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育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考虑到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内部矛盾,要从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出发,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3、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让座风波

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各年级包公交车去。

汽车来了,同学们一下占了所有的座位。

老师们上车后,有几个同学纷纷给王老师让座,可没有人提出给李老师让座。

事后,李老师就抱怨:

“王老师跟学生这么凶,中午学生来问问题,他告诉学生老师在休息,下午再来,要么就说,‘我该下班了,明天再问’。

可我真是有求必应,这学生好歹不分,太让人伤心了。

有的老师表赞同,说学生不懂事。

有的老师持反对意见,认为王老师的做法教给学生尊重自己。

李老师那自己不当回事,学生会把老师做的一切都视为理当然。

教师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越来越成为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一种职业,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日益增长。

孔子时代已经有专门教师的存在

教师职业在古代社会比较重视:

天地君亲师

清朝文字狱曾经株连10族,这额外的一族就是教师(吕留良案)

教师的概念

接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即是我们所称的教师。

不在乎你有没有教师资格证或者讲课情况如何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

(二)学生中心说——卢梭、杜威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师的作用

1、改变教育对象

2、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3、在学生身上引起期待的行为,消灭和遏制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非期待行为。

4、在课内、校内、课外、校外的学生一系列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主动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劳动过程的长期性。

教师职业品质

分德才两部分

教师的职业品质是比较复杂的概念:

教师是个良心活?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的道德——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因材施教。

3、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亲密团结,互相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尊重。

4、对待自己的道德——学而不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智能结构

1、教师的知识结构

A、向学生传授的各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B、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2、教师的能力结构

A、对各种影响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

B、对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能力

C、组织管理能力

确定班级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组织能力

思想教育能力

D、自我调控能力

学生的本质属性

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学生?

(一)学生是人

1、是一个能动体

2、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3、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2、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的需要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1、有自然属性

2、有社会属性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集体和个人

1、学生的个体和集体都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集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3、学生集体的教育因素

A、集体的共同目标

B、集体的心理和风气

C、集体的组织和相互关系

4、学生集体的功能

A、集体是满足个人需要的场所

B、集体为学生提供使自己社会化的机会

C、集体有比较功能,对照其它成员可以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态度作出改进。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包括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之中,它反映和包含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关系。

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3、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

4、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认知关系情感关系

5、师生之间的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

师生间情感关系的功能

1、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

2、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

3、形成良好的师生氛围

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特征

1、社会性

2、普遍性

3、稳定性

学生对教师的感情

接近——去除生疏感,惧怕感受,与教师相处有一定的安全感

亲近——感到与教师关系和睦,自己经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承认。

共鸣——产生与教师情感上的共鸣,为教师的言行所感动,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

信赖——能与教师倾心相交,向教师打开心灵的窗户,能与教师共欢乐。

第六章:

教育目的

美国人提出的现代人需要培养五种能力:

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综合与分析能力。

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概念

对受教育者按照某种期望和要求去塑造他、培养他,使他朝着这种期望和要求去发展。

学校教育目的的特点

1、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意图和要求,而是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一定社会对人的要求;

2、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更为自觉;

3、能够更科学地反映受教育者所可能和应当发生的变化。

教育目的的作用

1、提供教育对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它是指向未来的。

2、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

3、是千百万人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概括。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个人本位论

(二)社会本位论

(三)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辨证统一论

(一)个人本位论

1、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它目的

3、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加以衡量

(三)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的目的所指向的就是作为个体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以前的阶级社会里,人因为不能全面占有他自己对象化的本质力量,社会往往成为人的发展的异已力量。

3、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有利于人的充分自由发展,实现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相统一。

4、社会主义在为解决体脑差别的矛盾条件,使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逐步实现完全的统一。

5、看不到社会的要求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性显然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是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

2、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工人片面发展

3、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完全实现。

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学上的意义

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2、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教育目的的内容

教育目的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教育应当培养何种功能的成员;二是教育所要形成的人的素质及其结构。

任何一种教育,它根本的目的都离不开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功能的成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德育第一的论据

1、对于人的评价应以政治道德标准为第一;

2、智中是实现德的手段和工具

3、智的社会效果要按德性的方向来决定

举例说明

裴斯泰洛齐说:

没有这些德性,智慧或技艺的最高发展,只是使人充满着扰乱、不安和不满。

洛克说:

我不只是觉得对心地良好的人说来,学问对于德行和智慧都有帮助;同时我也承认,对心地并不是这么良好的人说来,学问就徒然可以使得他们更加愚蠢,变成更坏的人。

组成素质结构的诸因素

德:

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组成

智;由知识、智力以及相关的智力技能等组成

体:

由身体的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所组成

美:

由审美感、审美观点、审美能力,艺术方面的创造才能等组成

技:

由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等知识和生产技能所组成。

素质的价值

1、社会价值

2、教育价值

3、满足自身的需要和享用的价值。

各素质之间的联系

1、它们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是一个整体的人发展的各个方面;

2、它们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在不同的组成部分中包含了相同的因素;

3、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

现行宪法规定的教育目的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到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七章:

智育

教育就是教人聪明的?

智育的概念

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的地位和作用

1、智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智育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是日益增长的

3、智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

4、智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昌益加强;

5、智育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

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智育无论对身或心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必要的,而在人的心知方面的发展中,智育有着特殊的作用

2、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着知识的基础和智力基础

3、智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智育的任务

1、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

2、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

3、发展学生的智力

智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

应通过语文、数学、自然及思想品德课,用自然、历史、社会诸方面的事实说明有关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中学阶段:

要充分发挥政、文、史、地、数、理、化等学科的教育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教会他们辨证地思考。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派(如赫尔巴特)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科学基本知识,而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增进学生们的思维、想象、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实质教育派(以斯宾塞为首)主张培养具有实用知识的人,认为掌握这些有益的知识过程中,不需要特意的努力,就可以使智力得到发展。

智育过程概念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其本质是把人类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活的知识、技能和活的智力过程。

智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任务的客观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智育过程的特点

1、智育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2、智育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技能的过程

3、智育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中介发展智力的过程

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

1、它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指导下进行的

2、它是借助人类已有的知识去认识世界的,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在对知识的充分领会中,做到初步巩固;

2、使知识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巩固

3、通过各种形式的复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应用知识的类型

1、应用所学的概念、法则去辨认有关的事物;

2、应用所学的概念、法则去说明解释有关的现象;

3、应用所学的概念、法则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任务。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1、动作的定向阶段;

2、物质或物质性活动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指导学生形成技能的练习过程

1、通过讲解与示范,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与方法,形成动作映象

2、指导学生独立地练习形成技能

3、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熟练。

智力得到发展的机制

1、形成概念的过程,是智力得到锻炼和掌握思维基本单位的过程

2、科学原理的掌握是智力继续发展的生长点;

3、在应用知识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巩固新的智力结构。

智育的要求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

2、记忆与思考结合

3、教会学生学习。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

1、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

2、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结合,促进智力完满发展

3、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结合,促进智力和体力和谐发展

教会学生学习

1、要提高学生对学会学习的自觉性

2、帮助学生掌握智力劳动的一整套方法

3、要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示范作用

第八章德育

(一)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