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932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6《晏子使楚》 之十.docx

16《晏子使楚》之十

16《晏子使楚》之十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

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

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

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但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这句话中的“冷笑一声”和设问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就能体会出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

还有从“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这句话中的“打发”一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又一次让人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

在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当楚王得知堂下的囚犯是齐国人时,他又借故侮辱齐国:

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

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对待楚王时动作、神态的描写,如:

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这些词语和语言的描写,如: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等语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晏子的冷静、机智、灵活和能言善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要达到上面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课我准备通过小声自由朗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晏子?

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分角色朗读楚王与晏子的三次对话,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

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

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1)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

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

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

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

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

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

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

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先肯定两点:

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

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

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

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

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

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

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

水土不同,结果不同。

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

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

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钻狗洞  下等人  押强盗  晏子

        (失败)               (胜利)

             狗国   下等国  生盗之国

16《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十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雨之夜》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听出别人说话中内容或语句的错误,并帮助改正。

   2、初步培养专心听讲,细心分辩的习惯。

  重点:

训练专心听别人说话,仔细分辩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的错误。

  难点:

语句上的错误,学生辨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听出了错误要改正,这个难度更大。

  教学过程:

  1、揭题、解题。

   揭题后,告诉学生《风雨之夜》 这个课题是这次听说训练一段话的题目。

  2、明确训练要求和方法。

   

(1)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①这次听说训练的要求是什么?

    ②说话中错误一般表现在哪些斋?

③要提高听话的辨析能力,必须养成什么习惯?

   

(2)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小结。

  3、分步进行训练。

   有音像教材的学校,用听录音的方法进行,没有音像教材的学校,按《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材料进行。

   第一步:

听句子,指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把改正后的句子说一说。

    

(1)我家的小白兔,雪白的眼睛,雪白的毛毛,长长的尾巴,多好看啊!

       听后指名辨别错在哪里,怎么改。

       (这句话错在小白兔的眼睛不是“雪白的”而是“红红的”尾巴不是“长长的”,而是“短短的”。

    

(2)面对碧波滚滚的大海放声歌唱。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指出这个句子缺少“谁”,句子不完整。

    (3)在联欢会上,李小红演唱动听的歌声。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时指出,这句话错在搭配不当,“演唱”的不该是歌声,而应是“歌曲”。

    (4)他穿着一件艰苦朴素的衣服。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时指出,这句话也错在搭配不当,“衣服”只能用“朴素”来修饰,而不能用“艰苦”来形容,因此,要删去“艰苦”。

    (5)昨天傍晚刮了一夜大风。

       听后讨论,小结时指出,这话错在自相矛盾,前言不搭不后语。

可把“傍晚”改为“晚上”或“一夜”。

    (6)在班会上,王小兵首先第一个作了发言。

       听后讨论,小结时指出这句话错在用词重复,删去“首先”或“第一个”。

    (7)学校把三好学生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

       听后讨论,小结时指出,这句话错在语序先后的次序上,就将”把三好学生的名单”与“已经”换位。

       今天班主任不在,我们可以“大闹天宫”了。

       啪讨论,小结时,这句话虽通顺,但在内容上有问题。

       从校纪校规看,不应该“大闹天宫”,就改为“今天班主任不在,我们应该自学遵守纪律”。

    第二步:

听《风雨之夜》中的教师和小明的一段对话,指出小明说话中的错误并改正。

    

(1)听录音或听教师说。

    

(2)扣后指名说说这段中小明说的话有哪些错误。

    (3)爱句讨论。

    (4)小结:

      ①“我吃完晚饭,正在做作业时候,一陈雷声突然被我吓了一跳。

”这话错在词序错乱,可改为“……突然一阵雷声,我吓了一跳,”或“……突然一阵雷声,把我吓了一跳。

      ②“我想,值日生会不会把教室的门窗都不关好呢。

”这话错在语音表达不清,应当改为“我想,值日生会不会把教室的门窗关好了呢。

      ③“校园一片漆黑。

我看见咱教室的和窗钩不见,门和窗钩都没有钩好。

”“一片漆黑”与“我看见”有矛盾;“门和窗”不能同时与“钩好”。

可改为:

“校园一片漆黑,我用电筒一照瞧,看见教室的门锁和窗钩不见了,门和窗都没有关好。

      ④“我解下了鞋带,把窗绑牢了。

”这话错在用词不够贴切,可把“绑”改为“扎”。

《风雨之夜》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契合点——《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及点评

  

  作者/倪静川设计骆伯巍汪潮点评

  

  [背景介绍]

  

  2012年9月底,浙江省教育厅组建专家团赴青海省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支教,永康市实验学校倪静川老师执教的V最后一分钟》,尝试寻找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既凸显了课文的诗歌文体特征,又不失略读课的略读味,实现了由文本解读式课堂转向语言学习型课堂、由内容分析式课堂转向学习策略指导式课堂的成功转型,对当下“关注文体,关注生本,凸显语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2.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材料读懂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自主发现,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语言形式。

  

  [点评1:

有特色的教学目标设计。

一是三个“自主”,充分体现了“学本课堂”的理念,给学生一个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所、运用场,始终不忘略读课承担的任务。

二是五个“诗歌”,从感知诗歌内容、韵律、情感,到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

这样就对本课的文本特征进行了教学目标层面的界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

哼唱《七子之歌10听一听旋律,读一读歌词。

  

  一、由歌及诗,揭示课题

  

  师:

许多优美的歌,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

《七子之歌》的歌词就是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写的组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就与这七子中的一子有关。

(齐读课题:

最后一分钟)

  

  [点评2:

对课前预热的精心安排。

课前预热不仅仅是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消除陌生感,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与文本衔接,衔接文本的内容,衔接文本的情感。

一首《七子之歌》马上将学生带入了教学所需的情感意境。

更为可贵的是,由歌及诗,巧妙地渗透了诗与歌的密切关系,让课一开始就有了浓浓的诗意和文化气息。

]

  

  二、初读诗歌,整体概览

  

  1.自主朗读诗歌。

  

  师:

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初步感受。

  

  师:

读完诗歌之后请你说说你的感受。

你认为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请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书]

  

  [点评3:

“整体观照”的成功实施者。

诗歌教学应从诗歌的整体入手。

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

因此,在学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后,用一个关键词说说自己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读准词语,发现规律

  

  1.读准第一组词语,比较多音字的读音。

  

  脊梁悄然落地旗杆

  

  2、读顺第二组词语,寻找带韵脚的诗句。

  

  风雨归程叩问嘴唇伤痕灵魂沸腾钟声

  

  师:

这些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放在诗行的末尾,成为韵脚,就形成了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老师把它们送回诗中,请大家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这些带韵脚的诗句,看看读起来是不是特别地有韵味。

  

  [点评4:

教学要指导学习策略。

这里,有三个朗读策略值得赞赏:

一是课始的“自主朗读”;二是词语检测过程中对整首诗歌的通读;三是朗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歌的韵律,并在诵读中感受韵脚的作用和诗歌的韵律之美。

教学“有心”而“无痕”。

]

  

  3、读懂第三组词语,提炼相互矛盾的问题。

  

  欢腾一寂静痛苦一欢乐午夜一清晨

  

  师:

到诗中找出这3组词语所在的诗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或者有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问题,万众欢腾又怎么会寂静?

百年的痛苦又何来欢乐7既是午夜,又怎会是清晨?

  

  [点评5:

揭示语言的秘妙所在。

最后一分钟,某种意义上讲,本来就是一条界线,是“寂静与欢腾”、“痛苦与欢乐”“午夜与清晨”的界线。

这三组相互矛盾的词语出现在同一句诗里,是这首诗歌非常独特的语言现象,并且分别出现在前后三个小节,贯穿全诗。

依托词语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秘妙,并且以此为载体,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并提炼三个问题,可谓匠心独运。

]

  

  四、借助材料,自读自悟

  

  1、学习方法复习。

  

  师:

有了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想办法解决。

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或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的?

(根据学生发言罗列反复诵读、查找资料、同学讨论等常用方法)

  

  2.阅读策略指导。

  

  师:

由于条件限制,我们课堂上不能自由地查找相关资料。

老师事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请选择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什么?

A.从头到尾认真朗读一遍;B.快速浏览,获取有效信息。

  

  师:

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几种学习办法,围绕黑板上的问题,反复研读,争取有新的收获。

(学生借助材料,自主研读诗歌)

  

  [点评6:

教略学丰。

这个环节让学生借助材料,自读自悟。

略读课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

这节课,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个“真的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解决问题”的“三真”过程:

在这个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并非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有两点引导非常值得肯定:

第一,学生的阅读资料是教师精心筛选的。

这首诗歌含蓄、跳跃,其中“虎门”“紫荆”等意象学生不易理解,阅读材料中关于香港回归、虎门销烟等背景资源的引入,就为意象的感知作了很好的铺垫和补充。

第二,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介入前,教师以选择抢答的形式及时地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是非常必要的。

]

  

  五、聚焦画面,局部精读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个问题,你已经有了新的收获?

一起交流一下。

  

  预设交流点之一:

感受“痛苦与欢乐”

  

  (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三节)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1.读出痛苦。

  

  

(1)圈点历史事件,感受百年屈辱。

  

  师:

在这首诗中,诗人回忆了哪些痛苦的历史,请你圈一圈。

(生交流)

  

  师:

关于这段历史,老师收集了一段资料,请看——(课件显示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种种屈辱待遇的图片及影音资料)

  

  师:

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

辛酸、屈辱、难过、沉重、愤怒、悲哀、心痛等)

  

  [点评7:

课堂教学要在学生陌生处着力。

香港百年盼屈辱史是学生不熟悉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的痛苦”,才能体会“此刻的欢乐”。

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已经对历史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此时,教师再通过图片、视频补充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能适时地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

  

  

(2)反刍诗歌语言,读出百感交集。

  

  师:

诗人用哪些诗句表达了这种痛苦与屈辱?

请画下来,读一读。

(生交流)

  

  师引读:

这一百多年来,虎门上空的硝烟一直如阴霾般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头挥之不去,直到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才——

  

  但这段刻骨铭心的伤痛,如烙印一般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所以诗中说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2,读出欢乐。

  

  师:

此刻,伴随着发黄的条约悄然落地,百年的屈辱、百年的痛苦终于画上了句号。

你的心情又如何?

(预设:

高兴、激动、兴奋、扬眉吐气等)

  

  师引读:

在这最后一分钟里,曾经的辛酸、痛苦、屈辱、愤怒与此时的欢乐、激动、欣喜、兴奋交织在一起,所有的情感一齐喷涌而出,所以诗中说——

  

  预设交流点之二:

体会“欢腾与寂静”。

  

  (学生自由交流,大屏幕显示第二节)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剎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1.读出画面。

  

  师:

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举国欢庆,万众欢腾,诗人就像一个摄影师,捕捉到了许多特写镜头,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欢腾的画面?

又看到了哪些寂静的画面?

(生交流)

  

  师引读:

所以在诗人的眼里,最后一分钟,是——

  

  2.凝咸诗句。

  

  师:

同学们,在这最后一分钟里,摄影师们还抓拍到了很多很多的精彩画面,一起欣赏一下。

(播放香港回归时精彩瞬间的经典图片)

  

  师:

在你的眼里,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呢?

是绽放的礼花?

是欢庆的锣鼓?

你能学着用诗的语言写一句吗?

拿起笔,请写在第二小节后面。

(生交流)

  

  [点评8:

关注语言转换是上策。

“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是这首诗歌很有特色的语言形式,也是学生诗歌语言学习的良好范本。

将诗读成画面,再将画面写成诗,一来一回之间,让诗歌语言规律的发现、诗歌语言的习得变成一件轻松、愉悦、自然的事情。

]

  

  预设交流点之三:

解读“午夜与清晨”

  

  (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四小节)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

在“不懂”到“懂”之间,凸显“生本课堂”的增量。

  

  2.立足于学习方法的引领,凸显略读课文教学。

在教学时,借助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在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场、习得所,努力凸显略读味。

从大局看,本课的设计既是一种学习程序的组织,也是一种方法的引领。

从局部看,本课有众多的方法指导,教师不断地通过教师导语,给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阅读方法上的引领:

“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解决的?

”“请选择,在大量的文字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什么?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

  

  3.立足于诗歌文体特征,紧扣情感线进行言语实践。

本课教学中,紧扣诗歌的情感线,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诗融情,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

同时,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及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了诵读、仿写等切实可行的言语实践,在读中发现诗歌的言语秘妙,在读中品味诗歌的浓浓情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解决了诗歌教学与略读课文教学之间的矛盾,使“文体”“课型”得到了较为和谐的统一,值得学习和借鉴。

  

  (浙江省永康市实验学校321300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310012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系310012)

《莫高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