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611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危急症小青龙+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九+Word格式.docx

1.1.3麻黄

麻黄一药,伤寒方中最大剂量为六两(90克),本方为三两(45克),很吓人,这么燥烈的东西,会不会引起亡阳?

不会。

我用麻黄注意以下几点:

①麻黄另煎分次兑服。

我在最早的时候是麻黄45克另煮,按照伤寒论的方法,先煎去沫。

我们通常煎麻黄很少见沫,因为剂量太小,10克左右是不会有沫的,一两以上,水开了一分到一分半钟左右上边有一层沫,用的时候每次兑麻黄汁三分之一,得畅汗(全身毛孔皆有润汗,玄府已开)则止后服。

3小时内仍无汗意,可加到100-150ml,更加饮热稀饭一碗以滋胃助汗。

有些人45克仍然出不了汗,特殊病人麻黄120克才出汗(123页)。

②麻黄尿多亦为中病:

麻黄效用,不但可以开玄府(周身毛孔)而发畅汗,且可以通利九窍,开鼻塞,明目聪耳,利小便。

有的病人,虽无汗却小便特多,咳肿皆消。

此为肺气已开,外邪下走空窍而出,亦为中病,勿须强发汗。

③麻黄暝眩可佐蝉衣:

本方煮服法中注明“先煮去上沫”,上沫中有暝眩物质,服之令人头眩,面赤而呕,先煮去上沫可免此弊,或加等量蝉衣可防止暝眩反应。

1.1.4芍药

伤寒方中除芍药甘草汤用白芍酸以收之、补之外,其余皆用赤芍,意在通利。

再看《神农本草经》芍药项下论述: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则更无疑义。

1.1.5半夏

生半夏一药,医圣大剂为二升(260克),如大半夏汤;

中剂为一升(130克),如麦门冬汤、小半夏汤、半夏厚朴汤,其余均为平剂(65克),即生半夏基础有效量。

我用半夏注意以下几点:

①生半夏汤洗:

半夏原方注汤洗。

“汤”意为沸水,汤洗即以沸水冲洗数遍。

经方中半夏皆生用,汤洗可去其辛辣刺喉(咽喉麻辣发紧,令人频频做吞咽动作)之弊。

②生半夏通便:

过去认为“半夏辛温燥烈”,错了。

内经明示:

“辛以润之”。

起初我用半夏也是洗一洗,洗下来的水是黏糊糊的,手感滑流,那个就是通大便的,所以古方“半硫丸”治寒积便秘,半夏降肺、胃、胆经之上逆,辛润通便,硫磺大热破寒积,甚效。

③生半夏不洗:

鉴于生半夏汤洗也洗掉了润滑之性,即通便的力量减弱了,故我从1961年起,凡用生半夏不汤洗,而以等量之鲜生姜同煮,制其辛辣,积48年之亲身体验,无害而有殊效。

用治重症妊娠恶阻、小儿老人暴喘、百日咳、肺心病之两衰、肺纤维化、食道癌之重度梗阻(生半夏130g,鲜生姜75g,赭石细末120g,生附子30g红参30克,干姜75g,吴茱萸30g,大枣25枚,加用开道散)等近万例,皆能应手取效。

④制半夏药效:

现代之制半夏,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白矾,又15天,然后和姜、甘草混在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非但不能治病,其浓重之矾味,也令人作呕。

1.1.6细辛

细辛,本是医圣手中的秘密武器,亦是医界挠头的药物之一,与川乌、附子同例。

应认清以下问题:

①细辛用量不过钱:

细辛的问题大概是在宋代出现的这个错误,而且讲话的不是医圣,而是一个看守犯人的牢头。

当时有一个犯人自杀了,发现在尸体屏边放着些药,他鉴别后认为是细辛粉,后来被李时珍老人编著的《本草纲目》引用,流传“细辛不过钱”这个样的一种说法(95页)。

②细辛基础有效量:

医圣用细辛共16方。

凡治外寒内饮、血虚寒凝致四肢厥逆时,重用细辛散寒化饮之功,用量为三两,如小青龙汤。

当归四逆汤及其类方等8方。

若本气先虚,少阴阳根不固,兼夹外犯或内生之实邪,则细辛只用二两,并与附子同用,如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太少同病大黄附子汤治寒积便秘,同类方共5方。

其余各方都是丸散,用量不等。

由此看来,你说张仲景用的分量超过“一钱”多少倍?

《伤寒论》细辛基础有效量是三两,我用这个量用了40年,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有些特殊的病,我最高用到120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所以我们看病要遵循《内经》和《伤寒论》的方法,用药要遵照《神农本草经》的原则,而不是后世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107页)。

③细辛致呕佐蜂蜜:

细辛唯一的缺陷是味道太大,特别是辽宁产的北细辛,我多次喝这个细辛,都恶心、呕吐。

有人主张用蜜炙一刻钟,以减其辛烈之味,可行。

1.2主治

1.2.1原书指证

伤寒、金匮有以下论述:

①“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渴、或离、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其脉必见紧、弦。

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病之重者),小青龙汤亦主之(病之轻者)。

③“咳逆依息不得卧,此方主之。

④“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小青龙汤主之。

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⑤“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主之。

”以上五条,第一条为伤寒太阳篇小青龙汤证之提纲,以下四条为金匮治内伤杂病之变法。

1.2.2主证病机治法

我的理解,小青龙汤主证只是“咳喘”二字,病在肺脏,日久有肺入肾。

其病机为“本气先虚,外寒内饮。

”治疗大法为“发汗利水”,表里双解。

其病因病机分析如下:

①表里同病:

小青龙汤证昭示: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咳喘依息不得卧。

伤寒书中,凡有表证兼里证者,则以“表不解”称之,即外感内伤同时发病。

其表证仅一发热,一切的皆为水气为患。

水留胃中,故干呕而噎;

水寒射肺,故咳而喘。

②邪伏三阴:

“心下”的部位,包括胸中、心、肺、胃。

“水气”即水饮,浸渍、阻滞、缠绕于诸脏器之窍道间,而成喘。

由于人体本气已虚,外邪屡屡入侵,寒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正气愈虚,邪陷愈深,层层藏匿于三阴之里,成为小青龙汤之疑难大证。

③诸证当先解表:

太阳经是病的来路,亦是病的出路。

胸中为太阳经出入之路,又为肺经安居之所,肺为水之上源,皮毛为肺之外窍,又是太阳经之循引通道。

诸症当先解表,开太阳,宣肺敲,汗出则外寒由里出表,小便自利,水饮自消,所以用小青龙汤之麻黄桂枝解表。

④扶正托透:

由于寒饮藏匿于脏腑,就是《伤寒论》太阳少阴同病,应该采取固本气,开表闭,透伏邪。

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小青龙汤加味,附子细辛扶正托透(47页)。

2小青龙虚化汤

2.1小青龙汤变通思路现代人全属未病本气先虚,甚则未病本气先溃,因此,我用小青龙汤有以下变通。

2.1.1附子加制附子45克,以四逆汤法驾驭小青龙汤法,重症加山萸肉90克,则麻黄细辛可放手去解表利水,而无辛散过度之虞;

2.1.2人参加生晒参30克,成为四逆加人参汤,滋阴和阳,益气生津,以制干姜之燥。

重则改投高丽参粉9-15克,缓缓提升下陷之气以定喘;

2.1.3茯苓加茯苓45克,成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另辟蹊径,淡渗利湿,使浸渍心胸脾胃间之水饮从小便去,协助麻黄细辛开玄府,上下分消;

2.1.4紫菀冬花白果为使本方成为治喘神剂,从射干麻黄汤中选入紫菀、冬花“对药”,以治“咳而上气,喉间水鸡声”;

从近代沪上名家经验中选入定喘要药壳白果一味,白果与麻黄同用,一散一收,治痰喘极效;

2.1.5竹沥凡见喉间鸣漉漉者,加竹沥60ml(三次服)以稀释涤除痰涎;

2.1.6杏仁痰喘实证,胸高息涌,窒闷欲死,加杏仁半升(55克),葶苈子半升(62克),大枣30枚,病退即去。

2.1.7麝香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脑危象者,加麝香0.3-0.5g(首次顿冲,附子加至100g,山萸肉120g,龙牡、磁石各30g);

2.1.8石膏乌梅寒邪郁久,入里化热,体温39°

C以上者,加生石膏250g,乌梅36g,热退即止后服,不必尽剂;

2.1.9白芥子利气豁痰,搜剔内外,去皮里膜外之痰多用。

2.1.10蝉衣方中麻黄有致暝眩物质,令人一阵昏眩面赤如醉,除先煎去沫外,可加等量之蝉衣,可免此弊。

2.2小青龙虚化汤组成用法

麻黄(另煎)10-45g,制附片45-200g,辽细辛(蜜炙)45g,生晒参(另炖)15-30g,生半夏45-65g,干姜30-45g,五味子30-38g,炙紫苑、炙冬花各15-45g,壳白果(打)20g,炙甘草30-60g,桂枝、赤芍各45g,生姜65g。

本方煮服法:

①麻黄另煎:

麻黄另煎去上沫,取汁150ml;

诸药加水2000ml,文火煮取450ml,对入麻黄、参汁,分3次服,每次200ml,每次间隔3小时。

②中病即止:

服首剂第一次后密切观察,若得全身畅汗,则剩余二次弃去不用。

若仅得微汗,3小时以后再给药一次。

若仍无汗,则缩短间隔时间给药,或汗虽不畅而小便通利,亦为中病。

则第二剂之后麻黄减为5g(让它发挥通气的作用),再服两剂则安。

③滋胃助汗:

特殊体质,表闭过甚者,在服汤药同时,可饮热稀饭,或加五虎汤(黑小豆、红糖、生姜、大枣、葱白),以滋胃助汗。

④老幼酌减:

老幼妇弱使用本方,可将安全比例制小其剂。

最小剂量为1/5量,汤成,分10次稍稍与之。

10岁以上儿童则服1/2量。

18岁以上用成人量。

老弱酌情参照。

3小青龙虚化汤临证应用

小青龙虚化汤证就是外感内伤同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咳、喘、肿,病位在“心下”——心胸肺胃间,邪伏三阴(肺、脾、肾)。

西医之肺心两衰,即中医之少阴证。

只要符合其主证病机,不论西医的何种病,皆可通治治。

故本方可治现代医学之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癌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心包积液、冠心病等心、胸诸疾。

其常见重危急症制法如下:

3.1甲流

李可认为,甲流从症候分析,属“寒疫”。

发热、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重则并发肺炎,大多死于呼吸衰竭和心衰。

属属小青龙汤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在足太阳、手太阴、足少阴。

主方:

预防甲流,扶正辟疫汤。

炙甘草20g,干姜10g,制附片10g,生黄芪100g,苍术10g,佩兰叶10g,藿香10g,生晒参(捣碎入煎)15g,乌梅20g,冰糖(化入)15g,生姜10片,大枣12枚;

治疗甲流,小青龙虚化汤。

即小青龙加制附子、人参、紫苑、冬花、白果。

小青龙虚化汤,发热38℃以上时,加生石膏250克,杏仁25克;

呼吸困难,加麝香;

迅速恶化,大剂破格救心汤。

扶正辟疫汤,加水1500ml,文火煮取300ml,第二天复煎,可供三口之家日服用,每人每次热服50ml,日服2次。

大流行期服7天,停3天。

服至明年立春,若明年春寒,多服半月。

小青龙虚化汤:

则第二剂之后麻黄减为5g,再服两剂则安。

李可之弟子,治疗了11例确诊甲流的转入病人,其中7例是服用过达菲的,而4例是没有服用过。

所以头7例病人,使用中西结合治疗,后4例病人,根据李可之小青龙虚化汤辩证论治。

4天后11例病人都恢复正常(东莞中医防治甲流,中国中医药报,2009,11.6)。

3.2小儿暴喘

小青龙虚化汤用于小儿暴喘,最小剂量为1/5量。

老弱者酌情参照。

食肉暴喘王某,男,2岁。

1976年冬,夜半,突然暴喘痰壅,无汗喉间痰鸣如拽锯,面如蒙尘,唇青肢厥。

询知下午给喂肥肉两块,证属寒喘夹食,予小青龙虚化汤加味:

麻黄、桂枝、赤芍、炙甘草、辽细辛、干姜各9g,五味子8g,生半夏13g,制附片9g,红参9g(捣末同煮),竹沥膏10ml(对入),炙紫苑、炙冬花各9g,壳白果(打)10g,茯苓、焦山楂、炒莱菔子各9g,生姜10片,白芥子炒研10g。

加水1000ml,文火煮取100ml,小量多次,日尽一剂。

病家连夜抓药煮服,从开始服药至次晨8时,四小时许,1剂未尽,诸症悉除。

追访至1996年,已20年未犯。

心源暴喘张某,男,12岁。

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缺损12岁男孩,逢寒即发暴喘,唇舌指甲青紫,喘息抬肩,不能平卧。

常备此方加麝香如米粒大,病发服之,二、三日即平复如初。

后以培元固本散一料,加生黄芪600克,制附片100克,干姜90克,炙甘草60克。

日服3次,每次3克,不装胶囊,三月后不再发。

3.3小儿急性肺炎

本病以发热汗出而喘为主证,可分正局、变局两种。

正局用麻杏石甘汤,变局用变通小青龙汤。

3.3.1正局

3.3.1.1正局病机制法

我的经验

①指小儿素体健壮,抗病力强。

受邪则从热化,病机是“表寒未罢,里(肺)热已炽”。

表邪来路是太阳,已用麻黄汤发汗,但寒去不彻,阻遏于肺,浸渍肺窍,故汗出而喘不止。

虽有汗,不是大汗,虽里热,非大热,若大汗、大热则已是阳明白虎证,看出有内传阳明之势。

②治疗大法:

麻黄汤去桂枝之辛温,重加石膏之辛寒为君,变辛温解表为辛凉清解、表里双解之法,使外邪仍从表出,阻断内传阳明之变。

③伤寒统温病:

麻黄汤一味药的改变,开创了辛凉解表,甘寒清热之新路,成为后世温病派思路之祖源。

伤寒方可以统治温病,如清代柯韵伯以辛凉轻解法治春温;

50年代中期,蒲辅周以变通白虎汤治乙型脑炎大流行(暑温)。

3.3.1.2麻杏石甘汤

麻黄四两(60克),杏仁五十个(20克),炙甘草二两(30克),生石膏半斤(125克)。

如何掌握应用?

且看原方煮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1400ml),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400ml),去渣,温服一升(200ml)。

注意:

本方得汤汁共二升,只言温服一升,所剩一升怎么办?

未曾交待。

这是一个悬念。

我的体会:

①半剂中病:

医圣治急性肺炎用麻杏石甘汤,只需半剂,即热退喘定,所剩一升,弃去不用。

②药过病所:

若惜药而尽服之,则药过病所,轻则伤及太阴,食少便溏之坏病,重则误及少阴,神倦困顿,已是但欲寐之渐变。

③药轻内传:

反之用量太轻,不能达到基础有效量,则不能顿杀病势,难以阻断有效量,则不能顿杀病势,难以阻断内传阳明之变,热势愈盛,耗伤津液。

④坏病理中:

若出现误治坏病,则以理中、四逆辈先救药误,以复元气。

⑤少阴破格:

一旦出现少阴证,则已到了生死关头,速投大剂破格救心汤。

⑥婴儿酌减:

婴儿最小剂量为1/5量,汤成取药汁50ml,分10次稍稍与之;

若热退,喘定,入睡,则醒后再喂5ml,3小时后再喂一次;

若在次日午前尚未全好,则可再给药两次,每次5ml,间隔3小时,所剩药汁弃去不用。

急性肺炎合并急惊风王某,男,4个月。

因急性肺炎高热抽风入院,体温39.7℃,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翻,痰壅鼻扇,频频抽搐,约5-6分钟一次。

唇指青紫,四肢厥冷,体若燔碳,紫纹直透命关。

证属风热犯肺,痰热内结,热极动风,邪陷心包。

急以三棱针刺点十宣、双耳尖、百会、大椎出血。

患儿大哭出声,全身汗出,四肢回温。

以毫针飞针点刺涌泉、合谷、人中,雀啄术刺素髎约一分钟,患儿苏醒,抽搐亦止。

令先服羚麝止痉散1克,加麝香0.3克。

为疏清热熄风,宣肺涤痰,开窍止痉之剂:

石膏30g,麻黄、杏仁、甘草、丹皮、紫草、天竺黄各10g,芦根30g,蚤休15g,竹沥20ml,葶苈子10g,大枣10枚。

煎汁60ml,服至35ml,散剂3次而愈。

所剩药汁弃之不用,给散剂2次量,以防余热复炽(72页)。

李按本案因急性肺炎,故以麻杏石甘汤为主。

其中石膏、丹皮、紫草,三药合用可代犀角,退高烧奇效。

蚤休为清热解毒,熄风定惊要药,可治一切毒蛇、毒虫咬伤,解毒力最强,可清除入血之病毒而护心醒脑,又独有止痉功效,故为方中主药。

羚麝止痉散(羚羊角3g,麝香1克,蝎尾12只,蜈蚣2条为末,分三次服),为余急救小儿高热惊风开窍醒脑常备药。

轻症单服见效,不必配服汤剂。

此患儿有窒息之险,故另加麝香0.3克立解其危。

3.3.2变局

变局病机制法我的经验:

①病因病机:

肺炎小儿,素有痰喘宿疾,正气先虚,暴感寒邪,无汗或有汗而发热、剧烈咳嗽,鼻翼煽动,喉间痰声如拽锯,脉浮紧或滑数,烦躁闷乱,渴而索水,射中根黄燥者(内热的据),知有新感引动伏饮,内热已著。

②小青龙虚化汤加石膏:

速投小青龙虚化汤1/2量,加生石膏125克,依上法煮汤,小量多次给药,得汗则烦躁立退,咳喘立解,脉静身安,安然入睡。

次日用1/5量,去石膏,再服两剂即安。

③四逆加人参汤护驾:

小儿脏腑娇嫩,寒热虚实,瞬息万变。

常见肺中燥热未罢,太阴虚寒已起,若单用麻杏石甘汤,则病愈之后,食少便溏羸弱之患,难以复原。

吾今以四逆加人参山萸肉汤驾驭小青龙加石膏汤,太阴、少阴已得双重保护,虽重用生石膏清肺热、中病则止,绝无后患。

小儿大叶性肺炎垂危

郭咏,女,6岁,1989年冬患急性大叶性肺炎,住院10日,已高热抽搐1小时后昏迷6日,并发呼吸衰竭、心衰12小时,夜半邀余会诊。

询知曾用进口青霉素、大剂量激素、清开灵、安宫牛黄丸无效。

现体温突降至36度以下,二便失禁,气息微弱,喉中痰声漉漉,(已予吸痰无效)面如蒙尘,唇、指、舌皆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六脉散乱如雀啄、屋漏(心脏停跳前奏),已24小时吸氧5日。

此属高热伤阴,阴竭,阳无所附,气脱于下,阴阳离决之险已迫在眉睫。

院长介绍,已请省内儿科专家会诊,专家认为“小儿大叶性肺炎,出现呼衰、心衰、脑危象其中之一,已是死症,三者并发,神仙也救不了,无能为力。

”我看小儿大汗淋漓,出气多,入气少,面如死灰,生死在顷刻间。

遂不再多言,急疏破格平剂:

炙草90g,干姜75g,制附子45g,生山萸肉120g,三石各30g,高丽参30g,麝香1g。

令药房取药,武火急煮,边煮边灌,每次鼻饲5毫升,麝香0.2克,至凌晨8时,5小时内共服药4次,院长来告,服第二次后汗止,体温回升至37度,手脚已温,心跳偶见间歇,呼吸平顺,服第四次后已能睁眼,吐痰,已给牛奶一小杯,已不在吸氧,去掉鼻饲管。

当日,每小时给药10毫升,8小时内又服7次。

下午4时再诊,小儿已能讲话,喝牛奶3次,泡食馒头片5片,脉仍迟弱,50次/分,已无雀啄。

面色少显苍白,两目有神,唯喉间痰鸣如拽锯不退。

询之,知有痰喘宿疾。

遂予变通小青龙汤3剂,取1/2量,麻黄减为5克,加生山萸肉90克固脱。

一场大病,九死一生,脏气大伤,令服培元固本散半年。

今年6月,遇于一友人家,此女已19岁,大病之后,调护得宜,颇健壮,已参加工作。

其痰喘宿疾,自暴病中服破格救心汤1/3剂,变通小青龙汤3剂后,竟得根治。

此案有两点值得记取:

①必死之侯,一心赴救:

此病在预后判断上,中西医基本一致。

从中医古籍(内经、难经、四诊抉微)记载看,凡见五脏绝证,七怪脉绝脉者,为必死之候,可以预知死于某日某一个时辰。

我的态度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要一息尚存,心跳未停者,即当一心赴救,不计毁誉,尽到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

我从医54年,救治这样的病人约五千之数。

不要被外国人的结论、古人的定论所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自己做过,方知端的。

②师法仲景,身体力行:

我学医圣张仲景的遗作,不过是一星半点,只是努力按他的教诲,身体力行而已。

我和一些青年朋友讲过,要当一个铁杆中医没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大无畏精神是不行的。

你把自己的名誉、低位看得比病人的性命还重要,那你还是明哲保身为妙,就不要干中医了(44页)!

3.4急性结核性胸膜炎

急性结核性胸膜炎初、中、末三期治法如下:

3.4.1发热咳喘小青龙

初病出现类感冒症状,发热恶寒,咳喘,胸闷,脉浮紧者,即投变通小青龙汤一剂,热退喘定,麻黄改为5克,再服二剂。

3.4.2胸痛积液瓜蒌薤

失治或误治,胸腔积液,剧咳不止,胸闷刺痛,发热口渴,脉细数,舌边尖瘀紫者,速投:

瓜蒌45g,薤白30g,白酒100ml,桂枝、赤芍各45g,炙草30g,丹参45g,“檀、降、木香、砂仁各10g”(后7分),生半夏、生苡米、芦根、茯苓各45g,桃杏仁泥各30g,冬瓜仁60g、生姜45g、大枣12枚。

上方三剂,3小时1次,日2剂,夜1剂,集中全力,化去胸肺间之痰、水、瘀浊,24小时即可脱困。

本方亦可治心包炎之心包积液。

3.4.3热化寒化参四逆

热化伤阴者,加西洋参30克;

寒化、虚化,脉微细,但欲寐,元阳被一团阴霾所困者,加炮附子45g,干姜45g,红参30g(另),灵脂30g,破阴通阳。

急性结核胸膜炎张某,男,24岁。

1979年秋换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五短身材,痰湿体型,肥胖而面色灰滞。

自幼患气管炎,畏寒有汗,喉间有痰鸣音,咳喘剧而胸闷痛,舌白腻不渴,脉弦迟58次/分,次属元阳久虚,外寒内饮,阴邪窃居阳位,先予小青龙虚化汤加杏仁、厚朴。

上药服2剂,外证悉除,咳喘愈,痰鸣消失。

继予下方5剂;

瓜蒌30g,薤白、桂枝各15g,白酒100ml,桃杏仁各12g,生半夏20g,丹参30g,檀降香、木香各10g,砂仁5g,生苡仁45g,冬瓜仁60g(打),泽泻15g,肉桂45g,茯苓30g,炙甘草10g,鲜生姜10片,大枣10枚。

上方服后,胸透,积液吸收而愈(47页)。

3.5肺间质纤维化肺间质纤维化初、中、末三期治法如下:

3.5.1小青龙虚化汤贯彻始终

本病属沉寒痼冷,寒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深陷入脏,冰伏难出。

治法上,虽数十年之久,仍当引邪由里出表。

故以本方扶正托透法贯彻始终。

3.5.2附理小剂先救胃气

本病到中医接手诊治时,已属误治坏病,晚期之晚期。

多数并发肺心病、冠心病、顽固性心衰,渐进性呼吸衰竭。

由于人体本气已虚到极点,救治大法只能是“但扶其正,保命第一”。

炙草24g,干姜12g,炮附片12,高丽参15g(另),白术12g,砂仁米10g,紫油桂10g,炒麦芽60g,藿香10g,佩兰10g。

加水1000毫升,文火煮取150毫升,对入参汁,日分4次服。

由于此属病人胃气伤残过甚,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不能运载药力,故以小剂缓图,补火以生土,芳化温中以醒脾。

切记:

用理中法不可用青、陈皮、厚朴、枳实等破气之品。

因太阴病之胀满,乃寒湿阻滞,中气旋转升降无力所致。

桂附壮釜底之火,参芪补中气之虚,砂仁藿佩芳香化湿醒脾,方克有济。

妄用开破,反使中气下陷,拔动阳根,是促其死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