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157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0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docx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报

大规格平面阀鼓式真空洗浆机

由安丘汶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陈永林、刘世海、姚同业、王文、刘炳贞、倪莲波、王涛、刘志刚、王永华、张术科、曹钦等完成。

大规格平面阀鼓式真空洗浆机主要含70-110㎡鼓式真空洗浆机系列产品,是造纸工业解决废水污染,实施碱回收工程的关键技术装备;是国家计委1999年环保装备国产化专项中的重点项目;是国家造纸工业“十五”期间发展大规格、自动化制浆造纸装备,替代进口的重点产品;是国家环保总局重点推广应用的环保设备,其中90㎡平面阀鼓式真空洗浆机已列入二00二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2项国家专利。

一、主要技术内容

大规格平面阀鼓式真空洗浆机用于造纸企业蒸煮黑液提取和纸浆漂洗,适用于年产3.4万吨以上草浆及10万吨以上木浆大型制浆造纸企业。

该产品由转鼓、槽体、密封式平面分配阀、洗涤装置、剥浆装置和自控系统等组成。

洗浆机转鼓整个鼓面分为34个格室,每个格室通过滤液流道与阀座端面的对应格室相连,阀芯将整个端面分为两大区:

真空区、剥浆和排气区。

转鼓在盛有浆料的槽体内旋转,每转一周,每个排液口先后通过真空过滤区,剥浆和排气区,由于真空抽吸作用,浆料中的液休从滤液流道、分配阀被抽走,浆料吸附在鼓体外表面,由空气刮刀剥落,实现浆料的吸滤、剥浆和排气过程。

主要技术指标同国内外同类产品比较如下:

主要技术指标名称

平面阀鼓式

真空洗浆机

水平带式

洗浆机

老型鼓式真

空洗浆机

美国IMPCO

公司

过虑面积㎡

90

35

50

50

出浆浓度%

麦草浆

10-11

8-9

9-10

--

苇浆

11-12

9-10

10-11

11-12

木浆

12-14

10-12

11-13

12-14

黑液提取率%

麦草浆

90

75

88

--

苇浆

>92

80

90

>92

木浆

98

85

>95

98

生产能力t/㎡.d

风干麦草浆

1.3-1.6

1

1-1.5

--

风干苇浆

2-2.5

1-1.5

1.5-2

2-2.5

风干木浆

5-6

2.5-3

4-5

5-6

洗后残碱g/l

麦草浆

0.05-0.1

0.2-0.2

0.1-0.2

--

苇浆

0.08-0.1

0.1-0.2

0.08-0.1

0.08-0.1

木浆

0.01-0.05

0.05-0.08

0.02-0.06

0.01-0.05

稀释因子

2.5

5

3.5

2.5

(注:

1.洗涤纸浆以碱法蒸煮浆为例;2.国外同类产品应用麦草浆洗涤尚未有先例。

3.鼓式洗浆机指标是以四台串联逆流洗涤+封闭筛选为例。

通过对比,大规格平面阀鼓式真空洗浆机在黑液提取率、生产能力、洗后残碱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国内同类设备,与国外造纸发达国家相比,重要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有生产能力大,自动化程度高,耗能低,操作简便可靠,洗涤效果好,黑液提取率高,洗后残碱低等特点。

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其中产品技术在碱发法草浆领域的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1)采用不锈钢波纹式滤板专利技术(专利号:

ZL98221027.2),增加了有效过滤面积,防止"糊网";过滤效果好,防倒灌,彻底解决滤液"反吐"现象,避免浆料二次污染。

(2)采用国内首创密封式平面分配阀专利技术(专利号:

ZL96228762.8),使用时阀座与阀芯不直接接触,保持0.1-0.25mm间隙,用水膜密封,既延长了分配阀的使用寿命,又提高了真空度。

解决了锥阀洗浆机向大规格发展密封性差,真空度低的现象。

(3)转鼓滤液流道由原来的管式改为幅板式,端部排液,提高滤液流速,工艺性好。

采用旋转式空气刮刀剥浆装置,保护滤网,剥浆能力大。

CC采用移动式洗网水管,便于滤网清洗和浆层形成。

(4)采用液位传感,浓度、流量控制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操作。

三、产品推广应用

大规格平面阀鼓式真空洗浆机于2001年7月12日正式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新产品鉴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大型波纹板平面阀鼓式真空洗浆机空白,是一种先进的黑液提取和纸浆漂洗设备,对滤水性能差的浆种(如稻草浆、麦草浆)的洗涤,能取得显著效果,是理想的洗浆、黑液提取设备。

大规格洗浆机主要为年产3.4万吨以上草浆及10万吨以上木浆大型制浆造纸企业配套设备,已经在河南银鸽、山东晨鸣、武汉晨鸣等32家造纸企业运行356台,使用效果良好。

目前,麦草浆提取产量达到135t/d,洗后残碱含量在0.1g/L以下,提取黑液浓度为7.5°Be'(15℃),黑液提取率达到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仅减少了企业造纸黑液污染,保护环境,还为企业回收70%以上的烧碱,使废水达标排放。

该设备的成功运行,将大大推进我国制浆造纸黑液处理碱回收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效益显著。

第一完成人简介

陈永林同志1982年7月毕业于济南纺织工业学校机械专业,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安丘汶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环保领域重点实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陈永林在造纸行业主持开发的新产品有19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造利税1亿元以上。

有20种新产品通过省部级鉴定,14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星火科技奖;其中25m2预挂式真空过滤机获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大规格平面阀鼓式真空洗浆机荣获2004年度国家环境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0m2波纹洗浆机获得99年度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拥有一项国家专利。

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白泥预挂式过滤机”、“大规格平面阀鼓式真空洗浆机”分别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A”类和“B”类实用推广技术。

2003年主持开发的国家重点开发项目“双辊置换压榨挤浆机”是集机、电、仪一体化的高效黑液提取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陈永林为我国造纸行业污水治理碱回收技术的发展、推广应用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造纸行业污水处理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公认。

是山东省潍坊市“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拔尖人才;2001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评为“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成为全国百名青年科技精英之一。

 

气候变化对主要脆弱领域的影响阈值及综合评估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院等单位的许吟隆、居辉、张建云、吴绍洪、高庆先、李从先、熊伟、范代读、杨守业等完成。

一、技术关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和获奖情况

技术关键:

在区域气候模式(RCM)对我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集成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具国际可比性的我国主要脆弱领域的影响评估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完成国家“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脆弱领域影响的综合评估”报告,为我国的国际谈判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立与未来RCM气候变化情景相一致的社会-经济情景,在分析未来100年气候变化结果的基础上,为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沿海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提供各自模型输入所需的气候情景数据;

建立具国际可比性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

完善各领域的评估模型,得出各领域的最脆弱区,是影响评估研究的技术核心和关键;

在各主要脆弱领域的综合评估报告中,明确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方式、影响水平、相互关系,是实现综合评估客观性、科学性的技术关键;

建立和完善网络系统,为我国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各项活动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和获奖情况

本项成果是我国在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面新的突破和发展,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可循,是我国科学家对人类认识气候变化影响“危险水平”的创造性贡献。

科技查新报告显示:

在所查国内外文献中没有相关报道,具有新颖性。

成果鉴定结论认为:

该项成果立项具有前瞻性,对我国社会经济背景和环境外交有实用价值,该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发现、发明及创新

确定了各领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脆弱性指标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具国际可比性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

基于IPCC2000年出版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报告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获得与SRES的情景相对应的中国的社会-经济情景;

利用PRECIS(ProvidingRegionalClimatesforImpactsStudies)构建了高分辨率(50公里×50公里)SRES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库;

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影响评估模型50公里×50公里数据库的建立及其与RCM输出结果的嵌套技术;

气候变化对农业、淡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脆弱区的确定;

综合考虑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风暴潮灾害等因素,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缓冲海岸带环境变化的综合管理框架的构建及费效分析;

在各领域影响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气候变化对全国的影响和脆弱性,是本项成果最核心的创新点。

三、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及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目前该项目研究的成果应用情况:

该项研究生成的气候变化情景数据,目前还应用于973课题研究,以及和英国、加拿大、日本的双边合作研究中;

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评估,为我国参与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外交谈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作用;

各部门的影响最脆弱区的确定,为国家制订适应气候变化长期战略对策提供了科学基础数据。

部分研究成果被列入全国政协的重点建言献策;

目前,该研究的部分成果汇总到由科技部组织编写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国家报告-影响和适应卷”中和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中国国家信息通报”中;

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以坚实的科学数据为依据,阐述了中国对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立场,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利益。

该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适以推广应用于为我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制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保护我国业已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制订,可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研究

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科学研究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和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张远航、邵敏、张振钿、罗家海、吴艳标、谢文彰、王新明、曾立民、钟流举等完成。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然而,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经历了近百年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珠江三角洲一、二十年内集中爆发。

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城市群发展模式造成各城市环境污染相互关联以及多种高浓度污染物在时空上的重叠,并导致污染物生成、输送、转化过程中的耦合作用,使得区域大气污染特征极为复杂。

这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极具典型意义,大气污染的研究和控制具有示范性。

本课题旨在全面系统的科学观测和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掌握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和变化规律,提出珠江三角洲的大气污染控制战略框架以及粤港间的联合控制方案,为制定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规划及区域污染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的研究内容是:

掌握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状况及演变趋势,弄清珠江三角洲主要大气污染(SO2,NOx,颗粒物细粒子,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弄清典型城市大气有害物质污染水平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估算粤港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提出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的控制对策,提出粤港联合空气质量监测监控网的建设方案,建立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控制框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课题从区域着眼,重点研究具有区域影响的光化学烟雾、细颗粒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在粤港不同社会管理体制下的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控制机制,为我国区域大气污染的研究的一个示例。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1.通过历史资料和观测数据,得出珠江三角洲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和典型条件下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臭氧O3污染已成为新的城市和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

2.在国内第一次开发和运用了包括蒸气喷射颗粒物及相关组分的在线分析、液相吸收大气OH自由基分析、开拓了O3、SO2和NOx微气象通量测量等先进技术,丰富了我国大气污染研究的技术手段;

3.在我国首次开展了以区域性光化学烟雾和细粒子为主的二次污染研究,综合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大气复合污染的区域性和变化规律;初步评估了广州市区、郊区和区域清洁对照区大气有毒有害物浓度暴露水平和癌症风险

4.建立了珠江三角洲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和数据库。

结果表明应加强对点源和流动源的治理,特别是注重对点源排放细粒子的控制;

5.开发了二维空气质量模式和三维区域嵌套空气质量模式,在定量水平上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光化学烟雾的生成机理和颗粒物细粒子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预测,提出大气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6.定量分析了主要污染物在粤港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输送关系,估算了SO2、NOx和PM10在粤港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粤港双方对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的大气污染现状具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公平”地承担大气污染物的削减任务。

粤港双方应该从区域性的角度出发,联合制定和实施区域污染控制战略和污染控制对策。

7.对粤港大气污染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在“一国两制”的制度背景下,粤港两地关于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制度与环境标准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于粤港之间的大气污染物越境问题,需要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与协调下,建立相应的区际环境冲突的协调机制,

8.提出解决区域大气污染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生化型经济”转变为“阳光性经济”,并组建“珠江三角洲生态城市群落”。

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粤港双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得到了初步应用。

以项目取得的大量数据和研究结论为支撑,粤港联合发布了《改善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的联合声明》,确立了大气污染排放削减目标并进入实施阶段,港双方政府已启动和合作建设“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监控系统”。

课题成果为启动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规划提供了科学支持,也为我国未来污染控制的区域化机制提供了范例。

第一完成人简介

张远航:

1982年起从事环境化学研究,参加了“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对城市大气污染、区域性酸雨和城市光化学烟雾以及大气颗粒物污染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

92年负责修订了我国臭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97年主持UNDP-广州市环保局项目“广州NOx污染控制能力建设”,研究机动车污染控制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

2000年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加广东省环保局“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研究”和科技部专项“北京市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来源分析”,研究城市和区域大气污染的特征、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2001年负责科技部863课题“大气污染的源解析技术”,建立了以源排放采样、示踪物检测和源解析模型为重点的污染物源解析综合技术。

2002年起主持科技部973课题“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立体观测和污染过程研究”,围绕大气氧化性和颗粒物细粒子,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开展综合研究,以揭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环境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UNEP-ABC科学工作组成员。

 

我国有机锡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周群芳、刘稷燕等人完成。

有机锡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已通过决议,要求从2008年1月1日起全球范围内所有运营船舶均不得再使用含有有机锡的防污涂料。

然而,我国至今仍没有实施任何相关政策法规,各类有机锡化合物的广泛使用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迄今尚缺少国内有机锡污染的第一手资料。

因此,全面、真实、科学地认识我国有机锡的污染现状,并尽快实施有机锡使用控制管理措施是极为紧迫的。

本项研究首次对我国环境中有机锡的污染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方面:

1.建立了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有机锡形态分析方法。

本实验室研制的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器对于锡化合物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其绝对检出限在pg水平。

本项技术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前景。

2.系统分析了我国多种环境介质中的有机锡污染状况。

选择研究了具有有机锡潜在污染源的典型环境样品如水、底泥、水产品、酒、食品等。

在酒类样品中普遍存在较高的丁基锡污染,其中一、二丁基锡化合物为主要污染物形式。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主要河流、海域以及某些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水域如烟台、香港、台湾以南海峡、北京官厅水库、东海、太湖等地进行了丁基锡污染评估,结果发现研究水域中有机锡污染普遍存在。

3.1999-2003年间以烟台海域为典型区域开展了丁基锡污染的全面研究。

结果发现该地区丁基锡污染比较普遍,并且在不同污染地点具有特征各异的丁基锡污染模式与变化趋势。

由于新旧污染源的引入与不规律排放,有机锡污染将长期影响着烟台海域的水质。

4.在全面研究我国有机锡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有机锡污染的对策。

本项目的发现、发明以及创新点是:

1.自主开发建立了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有机锡形态分析方法,其绝对检出限在pg水平。

该系统可成功实现多种有机锡化合物的定量分离测定。

所建立的方法为方法标准化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2.首次对我国环境水域中有机锡化合物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并定量调查了我国多种环境介质以及生物样品、酒、食品等有机锡污染状况。

发现研究水域中有机锡污染普遍存在,有些区域污染程度远超过了敏感水生物的毒性阈值。

2000-2003年对我国部分城市市售水产品的分析表明由于含三丁基锡的船舶防污涂料的广泛使用已经引起了大部分水生贝类和螺类的污染。

3.对烟台海域的详细研究表明该地区丁基锡污染比较普遍,在不同污染地点具有特征各异的丁基锡污染模式与变化趋势。

4.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40篇论文并提出了控制有机锡污染的对策。

推广应用情况:

1.发展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有机锡形态分析方法已被列入国家“十五”攻关食品重大专项研究计划。

2.对我国四区食品中有机锡污染的研究为评估我国食品污染现状提供了重要数据。

3.研究成果还将以技术转让或联合协作的方式,与全国监测系统建立共同合作的关系,推广所建立的标准方法体系,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有机锡的污染监测,争取在国际IMO规定的期限内达到预定的水平,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完成人简介

江桂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环境化学》期刊主编,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青年科学家小组”学术带头人,国际环境科学领域著名杂志“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编委。

江桂斌研究员从事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形态、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有毒化学污染物检测新方法、污染现状与环境化学行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等。

在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研究中联用技术、方法学及相关机理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该领域国内外著名的青年科学家。

江桂斌研究员主持完成了我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方面第一个国家863课题“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筛选与控制技术”等10多项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科学研究课题。

目前是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方面第一个973项目: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首席科学家。

江桂斌研究员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和2003年两次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均排名第1),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

有关研究已获得和申请15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其中100篇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期刊上。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二噁英排放规律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由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的田洪海、金宜英、海颖、殷惠民、全浩、陈岩等人完成。

垃圾焚烧过程二噁英的产生及控制,是国际上的研究重点,也是影响焚烧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前我国尚未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二恶英类污染物具有毒性大、浓度低等特点,包括了210种同类物/异构体组成,实际样品中存在大量的干扰物,因此,本研究首先在调查分析国外二噁英标准分析方法和系统探讨环境样品中超痕量多组分二噁英分析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垃圾焚烧的特点和焚烧设施的实际情况,建立二噁英监测分析方法及配套实验条件。

对仪器检出限、方法检出限、样品检出限以及焚烧烟气的采样量进行了研究确定;提出用“浓硫酸-多层硅胶柱-氧化铝柱/活性炭硅胶柱”去除样品中大量干扰物的净化程序;并选择高分辨率色谱/质谱联用仪(HRGC/HRMS)分析,采用内标法定量和校准曲线保证分析系统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检出限、空白值和净化内标回收率均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与国际同类实验室的对比分析结果符合精度控制要求。

研究期间,对我国不同炉型、不同处理量、不同尾气净化配置的典型焚烧设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监测调查,分析研究了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的产生和排放特征。

在分析焚烧烟气中二噁英的存在形态的基础上,探讨了焚烧二噁英的去除机理和工艺控制关键环节,提出了我国废物焚烧二噁英排放控制的管理对策。

并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了三种烟气处理工艺对烟气中二噁英的去除效果。

主要创新点:

(1)针对我国废物焚烧源二噁英样品的成分复杂、干扰物多的特点而建立的“浓硫酸-多层硅胶柱-氧化铝柱/活性炭硅胶柱”净化技术,能够有效去除烟气样品中的大量共存干扰物,是一种较有效的前处理方法。

(2)首次采用实测排放因子估算了我国垃圾焚烧烟气的二噁英年排放量(截止2001年约为72gTEQ/a),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排放水平(数kgTEQ/a)。

即使全国垃圾焚烧处理量以每年5%的速率递增,如果同时对现有焚烧技术和烟气处理系统加以改进提高,使垃圾焚烧的二噁英排放全部达标,那么到2010年我国垃圾焚烧的二噁英年排放量仍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3)研究发现17种毒性较大的2,3,7,8-位有氯取代的二噁英异构体在所有的焚烧炉烟气样品中都有检出,各异构体的浓度分布随焚烧炉不同有较大差异。

烟气中的PCDFs对二噁英类总毒性当量的贡献较大。

(4)影响焚烧烟气二噁英排放因子的因素包括垃圾组成、炉型、烟气处理系统以及运行工况等。

数据表明,焚烧烟气净化处理系统较为完善的焚烧设施,其排放因子一般较小。

(5)焚烧烟气的降温和净化过程是控制焚烧系统形成二噁英的关键环节。

有数据显示,当烟气温度处于300℃~500℃之间时,在烟气的多相环境中可以最大程度地生成二噁英,在这个温度区间之外,形成二噁英的数量随之减少。

(6)中小型焚烧炉烟气净化系统的二噁英负荷较高,而且二噁英存在形态的分布规律并不明显。

小型焚烧炉烟气中吸附在飞灰颗粒上和气相的二噁英分配比例相差不悬殊。

因此,在小型焚烧炉烟气处理中只使用布袋除尘器可能不足以有效控制二噁英类的排放。

(7)飞灰是垃圾焚烧系统中二噁英的主要载体,对焚烧源进入环境的二噁英总量贡献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完成人简介

田洪海,男,博士,硕士生导师。

1971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