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450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早期教育艺术全.docx

早期教育艺术全

第一章早期教育概述

一、早期教育的概念

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儿童(0岁-6岁)潜能的开发。

二、早期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可能性:

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发展潜能:

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儿童期的十几年的生活,一面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生活也是一个生长;新生儿已经有初步的感知觉、记忆。

出现心理现象的最早时间可以提前到孩子出世之时,甚至更早。

表现为:

对光和声音刺激的感受性

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化的能力

强烈地渴求与成人的交往等

(2)必要性:

A、发展存在着关键期。

关键期:

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从动物的心理研究中提出来的。

小鸭子在破壳后不久,鸭妈妈会带着它们四下走动一圈。

从此以后把这个母鸭当作它们的妈妈。

科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印刻学习”。

劳伦兹在小鸭子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不先让它们看到母鸭,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存在关键期,例如

⏹新生儿出生时的脑重量约330克,已达到成人脑重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左右(新生儿体重约3千克,成人体重平均为60千克)。

出生后儿童脑重量随年龄而增加,增长的速度表现为先快后慢,1岁时约为900克,3岁时1000克,到6、7岁时儿童的脑重接近成人水平,约128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0%。

B、脑的发育需要刺激

例一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

⏹罗森兹韦格等(Rosenzweigetal.):

小鼠生存环境对大脑发育的比较研究。

一组小鼠被饲养在丰富的环境条件下,这些丰富的环境条件包括:

大的笼子,有小梯、轮子、小箱、平台等“玩具”。

另一组小鼠则置于单调的环境条件下,每天除了定时有食物供应外,没有丰富的环境刺激,80天以后,对两组白鼠分别进行解剖。

解剖的结果是,成长于丰富环境的白鼠,大脑皮质更重,所含的蛋白质更多,大脑结构比成长于单调环境的白鼠要复杂得多,脑的化学物质也更为丰富。

该研究充分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助于动物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动物实验证明,在脑发育的某段时间里,脑视觉区若要得到正常发育,必须积累丰富多样的视觉经验。

如果让一只初生的小猫呆在黑暗中3-4天,脑的该区域就会退化,如果呆在黑暗中2个月,损伤就是永久性的。

严重的刺激剥夺还会影响到整个大脑。

家养的宠物与隔离喂养的动物相比,宠物的脑更重,密度更大(Greenough&Black,1992)。

C、早期经验影响未来发展

弗洛依德认为,生命的最初几年是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几年,只有了解了一个行为在某人早期生活中的发展历史,才能真正理解这个行为。

人的行为都能在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

总之,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尤其是脑科学和婴幼儿发展研究、早期教育效益的

社会学、经济学研究等,使得作为终身教育之起始阶段的幼儿教育得到了社会的空前关注。

让每一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幼儿教育政策和发展方针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在一些发达且高福利的国家,学前教育服务是免费的,在瑞典,所有0至6岁幼儿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而另外一些国家,学前机构则是采用由国家财政支持和根据父母收入交费并行的方式。

如德国和意大利,则为所有3至6岁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而3岁以下的困难幼儿则由父母支付不多于20%费用的情况下由国家提供保育。

三、早期教育面临的挑战

1、时代对早期教育提出的要求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早期教育如何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奠基?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早期教育如何让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创造?

大众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如何控制消极不良信息对儿童的影响?

2、独生子女问题的挑战------来自国情的挑战

独生子女能够享受许多家庭中的优厚条件,但是也容易养成任性、自私、娇气、等不良性格特征

3.家长的望子成龙心理的挑战

⏹古代养儿防老、光宗耀祖

⏹现代虚荣心、攀比心理—期望过高

4市场经济的挑战

⏹抵制打入教育市场的商业经营者“制造神童的冲击

四、学习《早期教育艺术》的意义

⏹掌握有关早期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培养对儿童的兴趣和情感

⏹掌握早期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讲儿童是什么

——儿童观的演变和早期教育

一、何为儿童观

何为儿童?

儿童一方面意味着不成熟,由于能力限制,他们还不能直接参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甚至不能保护和照料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他们只能在成年人的保护、照顾下,逐渐走向成熟,继承和发展成年人开创的事业,另一方面,他们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参与者,是构成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两种属性的统一,正是人类社会中的儿童。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

儿童的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育的形式与原因等等,一个时代(或社会)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或观念的关系,即该时代儿童观。

儿童观受社会政治、经济、传统文化思想、科技发展水平及人们对自身认识的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通过社会舆论、社会风俗习惯等,深刻地存在于民众的意识中,而用教育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等提出的各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是儿童观的反映。

儿童观是教育观的依据,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正确看待和认识儿童,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二、儿童观的演变

1、关于儿童的特质与权益

⏹在古希腊、古罗马社会,儿童被认为是未来的公民,接受成人式的任务训练。

人们甚至从未想过,作为儿童,他们有自己的天性。

⏹《旧约全书》中的观点是,儿童是被剥夺权利的、邪恶的人,他们生来就有原罪。

这些天生的罪人需要严加管制,以免变得更为邪恶。

⏹早期的儿童观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儿童最早出现在绘画艺术中,大约在12世纪,那时画中的儿童不如说是“缩小了的成人”。

⏹13世纪以后,艺术作品中的儿童如天使、圣婴耶稣、裸体小男孩普托(Putto)等开始像儿童了。

圆脸蛋的小普托出现于14世纪末,并且很快就成为一种装饰图形而盛行于世。

但儿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成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点缀在成人之间。

⏹文艺复兴运动(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的强有力冲击引起了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的更替,进而导致儿童观的变革。

到15世纪末,出现了很多关心儿童利益与教育的趋向,印刷术的使用助长了这一趋势,有关儿童护理与教育的文字材料都流传开来。

但由于文艺复兴的主旨在于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因而针对儿童的教材多半是古典科目,教育方式也是强制的、较死板的。

⏹一直到17世纪以后,一种全新的儿童概念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注意到儿童甜蜜、纯洁、逗人喜爱的天性,把儿童作为有个性的人来了解和抚爱了。

从此以后,养育健康而又有成就的孩子就成为父母最关心的事情

卢梭:

第一次把儿童从社会偏见和双亲束缚下解放出来,作为一个人来看待。

儿童有他特有的想法、见解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见解和感情去替代它们,那简直是愚不可及,真正的教育是适应人的自然本性,使其得到发展。

《爱弥儿》被看作一部儿童宪章,儿童权利宣言。

14C—16C文艺复兴运动及思想启蒙家的人类观引申出儿童观,为儿童命运带来重大转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权意识昂扬,国际社会普遍保护儿童权益,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肯定儿童和成人一样,应得到尊严、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学习权利,成年人和社会应保障这些权益。

同前,世界上关于“儿童权利”国际法、契约已达80个之多,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国际法律准则,1900年瑞典女作家爱伦·凯曾经预言,20C是儿童的世纪,同顾基历程,我们认为该预言正确,对儿童权利的关注与支持,在20C一直上升,儿童会有美好的世界。

2、儿童期定义的发展

人为什么要有儿童期?

过去人们认为是一种自然的必然,就象青蛙在成为名副其实的青蛙之前,必须先长个蝌蚪尾巴,而尾巴本身对青蛙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一样。

人们认为儿童软弱无能,并不去深入思考儿童期本身价值。

19C,自然科学进步,改变了对自然、社会与人的看法及思维方法,儿童本身作为研究进化发展的自然实现。

人们发现,低级动物几乎没有幼年期。

出生后不久就会成熟,如鱼、鸟不成熟期不过数目。

动物所处的进化阶段愈高,不成熟期愈长,为了掌握这些不能从遗传得到的东西,就需要从事专门的学习,才能适应生存好坏,人类儿童期比任何高级动物幼年期长,婴儿出生时柔弱无能,大多数行为能力不靠遗传,而靠后天学习获得,而是可塑性表现(潜能),是发展重要条件。

儿童期发现,使人们不容忽视、鄙薄儿童,而把各幼年女性赋予儿童,儿童本身成为科研对象,尤其是儿童心理学产生和发展,为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儿童,把教育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提供了条件。

三、东西方儿童观在行为上的差异

⏹老师怎么和孩子说话

美国、英国:

Doyouthink?

建议、商量

中国、香港、日本:

命令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会“想”

美国认为:

2个月

中国认为:

2岁

日本认为:

3-4岁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

日本:

孩子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

中国:

孩子是妈妈的亲骨肉

西方:

孩子是独立于妈妈的另一个人

⏹对儿童的控制策略

中国:

对儿童的控制比较严格、严厉,希望儿童听话、守纪律。

西方:

低控制,尊重天性,顺其自然,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帮助孩子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教育结果

中国:

对成人高度依赖,看待事物的功利性,低报负,低自尊,低自信,对成人和权威的顺从

西方:

独立性,做事凭兴趣,非功利性,高报负,高自尊,高自信,重视个人价值,对成人和权威不盲从

四、现代儿童观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具主体性的人,是在与各种丰富的活动之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7、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

8、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发展。

9、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

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五、走出早期教育误区,树立早期教育新观念

早期教育字眼经常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但认真分析,人们对于早期教育概念理解是不同的,误区有:

(一)误区

A、早期教育即早期智力开发。

B、早期教育即让儿童多识字、学计算。

C、早期教育即让儿童早期定向培养。

(二)新观念

A、现代胎教的兴起。

B、超前教育观念与超常儿童培养。

C、儿童发展本身开始作为教育目标。

D、全面发展的实质是因材施教。

E、对早期教育进程新认识。

a.对儿童学习活动的新认识,传统接受学习。

b.师生关系。

2、“超前教育”体现在教育时间上的超前,教育内容上的超前和教育方法上的超前,正确而科学的超前教育应是一种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因材施教的超前,其本身不应为了超前超常,而是为了使儿童的身心能够尽可能和谐发展,方法上讲求科or学性or技术性,在丰富而具体的日常生活活动中,不会不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ed。

2、60年代“重智力开发”,70年代强调培养创造力,80年代重视儿童

第三章优生与胎教的探索

第一节提倡优生

一、优生学的创立与演进

⏹优生学一词是由英国科学家高尔顿Galton(1822~1911)于1883年首先提出的。

其本意源于希腊语,意为“优美、健康”,引入英文则表示为“健康的遗传”(healthyheredity)或“健康的出生”(well-born)。

高尔顿当时给“优生学”定义为:

在社会的控制下,全面研究那些能够改善或削弱后代体格和智力上种族素质的各种动因的科学。

1912年,第一次国际优生学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来自欧洲、美洲的十几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1913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第一次优生学委员会会议,

⏹美国于1907年颁布第一部关于优生立法。

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系统地开展了优生工作。

⏹优生学的分类:

⏹1.预防性优生学(消极优生学):

目前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优生法规、产前诊断、遗传咨询、致畸致突变,选择性中止妊娠等方面。

⏹2.演进性优生学(积极优生学):

目前演进性优生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体外受精、人工受精、优境学,胎教或早期教育、遗传工程、基因治疗等。

(克隆?

二、优生的措施

1.避免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第六条明确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符合优生原则.

例一:

达尔文10个孩子,三个夭折,7个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和智力缺陷,原因是近亲结婚,

例二:

美国南部里齐地区,绝大多数人异常,骨头、关节有毛病、不少人神经失调,一些人中风、心脏病、痴呆.原因近亲结婚.

因为遗传病的发生有个条件:

必须父母体内都带有某种相同的致病基因,才能发病,近亲结婚增加了可能性.近亲按美国遗传学家斯特思观点,分四等

一等血亲--父女、母女子之间

二等血亲--祖孙与同胞之间

三等血亲--叔舅或姑姑与侄女侄甥之间

四等血亲--堂表兄妹之间

我国123等血亲通婚算乱伦,禁止以上所有四个等级的血亲结婚.国外有禁止1、2等血亲通婚的.此外,还应注意血型要匹配,血型不合,可能产生凝集反应,危及胎儿和孕妇.

禁忌的ABO血型

男女

AO

AB

BO

BA

ABO

ABA

ABB

2.提倡婚前检查

了解男女双方有无不适宜结婚或不适宜生育的疾病及计划生育的指导.

2.最佳生育年龄和最佳受孕时机的选择

(1)适龄生育

最佳生育期:

美国科学家认为最佳生育时间有两个因素决定,第一,父母是否处于最佳生育年龄,这一因素影响孩子的体质;第二,父母是否达到心理成熟,影响智力发展.

关于最佳生育年龄,美学者一般认为,妇女在22-30岁之间,男子在25-35之间,适当晚婚晚育,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和优生,但超过35周岁,初产容易发生并发症,难产率上升.且卵子老化,易流产,死胎、畸胎和智力问题.

据调查,母孕龄25-29,先天愚型发生率1/1500

母孕龄30-34,先天愚型发生率1/900

母孕龄35-39,先天愚型发生率1/30

母孕龄45岁以上,先天愚型发生率1/40

(2)受孕时机

夫妇健康--任何一方有急性传染病、结核病及发烧,都应避孕,包括女方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都应避孕.

(3)戒除烟酒酒精损害人体的生殖细胞,西方形容为"星期日婴儿",即假日酗酒后生的婴儿.

(4)掌握排卵规律,以便计划受孕

4.孕期保健包括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妊娠早期保护、合理谨慎用药、力避放射线、污染之害,预防感染,注意营养卫生等.

第二节胎教的探索

4.1乳儿(0--1岁)的年龄特征与教养要点

一、新生儿的特征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未满28天这段时期称为新生儿按妊娠的长短,可将新生儿分为早产儿--少于37周,足月儿--37到42周,过期产儿-超过42周.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主要为:

(一)呱呱落地带来了哪些变化?

1.寄生到独立--独立呼吸,脐带结扎标志着独立血液循环系统的开始.

2.从温室到冷热多变的环境

胎儿在母体内为恒温37度,降生后是冷热多变的,因此调动了体内体温调节机制.

3.从无菌到有菌需调动体内免疫系统

(二)体态特征

新生儿体型为头大、颈短,躯干较长、四肢短等,神经系统优先发育,头占身长的1/4左右.

(三)免疫特征

新生儿自母体获得一些抗体,对多种传染病有免疫力(6个月内)

(四)反射动作

正常新生儿应具有一些反射,并在一定时间内消失,例如,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在3、4个月后消失,另外还有吸吮反射、踏步反射等.

无条件反射过于简单,数量有限,无法适应环境,所以婴儿又逐渐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生理,也是心理现象.

(五)睡眠4、5数日,觉醒时间每日2--3小时,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六)感知觉

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对光刺激作出反应,新生儿是近视眼,约6个月后可以接近正常成人视力范围.新生儿听力较弱,但可以听见声音,2个月能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不同情感语调的声音.

知觉很早就有了知觉能力,出生10小时的新生儿就能辨别不同的图形,喜欢看人的脸.2周开始有三维知觉,注意力不稳定,对一对象注视时间仅有几秒钟,且易转移.

二、乳儿特征

(一)身体发展

出生的头一年是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身高体重成倍增长.动作迅速发展,并遵循两条原则:

头尾法则、远近法则.

(二)认知的发展

言语的准备期.经历反射性的发声阶段(出生--4、5个月)、咿呀学语阶段(4、

5--8、9个月),开始理解言语(8、9个月),说话开始(1周岁左右).各种认知活动萌芽,头二周的孩子主要依靠无条件反射与外界取得平衡,随着神经系统的迅速发展,儿童很快建立了各种条件反射.

三、乳儿期的教养要点

乳儿期处于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期,一方面,脏腑娇嫩,抵抗力弱,容易生病,需成人细心照料;另一方面又是发育高峰,发育迅速,科学的养育,能促进发育,体现襁褓中的教育.

(一)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是乳儿最适宜的天然营养品,其热量高,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极其配合的比例都适合小儿的消化能力及需要,其营养成分人工无法合成,母乳中脂肪浓度在哺乳过程中自动变化(1%--7.8%)母乳含免疫球蛋白,初乳中更丰富.还可以减少过敏症状,并增加母子感情.

(二)满足乳儿与人交往、身体接触的要求

例一:

我国山东惠民地区的沙袋育儿

年龄7--11岁12--16岁

沙袋育儿智商6768

普通育儿智商8687

可见,对儿童智商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

例二:

一个残酷而愚蠢的实验

13世纪意大利西西利亚岛国王(他本人精通六种语言)但沉迷于一个这样的想法:

语言来自神的传授.于是进行一个残酷而愚蠢的实验,命令父母以沉默不语的方式抚养孩子,结果孩子不是夭折就是弱智.

所以,父母要与乳儿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

一是孩子一出生就要有意识地多与之交谈,不要以为他听不懂就放弃与孩子说话的机会,寻求一切机会--醒着或喂奶时与他交谈、唱歌、或放音乐给他听

.二是多抱抱孩子,多逗逗孩子,给他一种安全感,使之情绪安定.

(二)重视感官功能和动作训练,经常为眼、耳、手提供丰富而又适宜的刺激选择玩具,例如新生儿的长毛绒音乐熊,音乐是交响乐,即母亲心脏的跳动,血液流动,肠胃蠕动的组合.给乳儿带来安全感

此外,带声响的、转动的、色彩鲜艳的如拨鼓、摇铃、气球提供刺激.乳儿期

促进视听器官发展玩具:

开动火车、奔跑的小马、不倒翁等.

促进爬行的玩具--电动鸭,海豚爬行器等,爬行是健脑的必须.

总之,出生的头一年的行为具有"先兆特性",以后的行为特征与个性心理特点都建立在最初的行为组型的基础上,所以一出生就应注意个性品质的培养,父母一方面应主动使自己的行为节律与婴儿的相适应,另一方面要引导其行为循着社会要求的方面发展.

4.2婴儿期(1一3岁)的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艺术

1-3岁,我们叫它婴儿期,与乳儿期一样,是人发展最迅速、可塑性及潜能开发最大的阶段,民间有“三岁之魂,百岁之才","三岁看到老"等等说法,说明这一时期虽然短暂,但却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教育的黄金时期。

一、婴儿期的身心发展特征

(一)身体的发展

婴儿期仍是儿童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平均每年身高增长8-10厘米,体重增加3000-5000克,2.5岁-3岁脑重量已增至900-1000克,为成人脑重量的2/3.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仍然强于抑制过程,所以儿童很易激动,也易疲劳,注意力不能持久.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岁半左右就能平稳自如地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更灵活准确.

(二)语言交流

儿童从出生到2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1岁开始不仅能听懂还能用语言和成人交际,0-2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3岁词汇量已达1000左右,3、4岁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语言.

(三)直觉行动思维

是一种低级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思维离不开动作,离开了动作就终止了思维.

二、婴儿期的教育艺术

{一)“第一反抗期”的教育艺术

1.“第一反抗期”及其表现

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发现,儿童到了二、三岁左右,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

比如:

儿童要求自己穿衣、洗手绢;要求让他去倒开水、拖地板;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怎么也叫不听。

性格上执拗、任性。

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和反抗,儿童的这种“反抗”一直会延续到四岁。

成人往往叱之为“捣蛋”、“淘气”等等,实在是冤枉儿童。

其实,这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相对于青少年期出现的第二次心理突变,教育学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为什么会出现反抗行为呢?

2.“第一反抗期”的成因

第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

“我不高兴”、“我能行”、这种关于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自已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

人我关系的认识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

自我意识是人和动物的最后分界.动物是不具有自我意识的,如一只猫、狗或老虎甚至一只猴子在照镜子的时候,不是在镜子上挠,就是对着镜子发怒,好象要跟镜子里的动物打架,说明他不知道镜子里的就是自己的形象.儿童生命的第一年也没有自我意识,他们还没有把握自己作为主体从周围世界的客体中区分出来。

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因而常常可以看到七八个月的孩子咬自己的手脚趾,有时把自己咬疼而哭叫起来,或者把自己的脸抓出一道又一道的.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儿童的语言发展相联系,两岁前的儿童在表达自已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头,如“宝宝吃糖”、“小明要”。

两岁半左右开始掌握代名词“我”,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变为称呼“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儿童在跟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懂得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属于别人的,并且会用“我的”物主代词来标志,开始不让别人动他的东西。

经常用“我自己来”、“我不要”等表示自已的态度和愿望。

自我意识的发展,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自主性,表现在:

他们干自已想干的事;能提出活动的目的,并有自己的看法与主见;他们以独立活动的主体身份主动和周围人们接触、交往、活动,不愿听从安排,当这种愿望与成人意志发生冲突时,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对抗心理。

第二、活动能力的增强。

儿童到了一岁以后,逐渐能独立行走,意味着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质变。

从此,儿童活动范围扩犬,活动内容的自由度增加,他们可以随意地选择活动对象和方式。

到了二三岁.他们开始不再满足于敲敲打打,扔了又捡等单纯摆弄物体的动作,而开始学习成人使用工具的方式,按照物体的特点来使用物体。

虽说三岁左右的孩子动作仍相当笨拙,但他总是抢着去做事。

随着儿童活动积极性的日益高涨,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而主意也多了,他们爱说、爱问、爱跑、爱动、爱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听话。

比如,走路总爱走在不平的地方,过一堆沙子,一定要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