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1537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docx

5儿科执业医师考试电子笔记

儿科(50分左右)

序论

1.胎儿期:

从受孕到出生为胎儿期。

受孕后的前8周称胚胎期;

从受孕后8周到出生为真正意义上的胎儿期。

2.围产期(围生期):

孕28周到产后7天。

特点:

①死亡率最高的时期;②围产期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3.新生儿期(爸爸新鲜期):

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

早期新生儿期指脐带结扎到生后7天。

特点:

死亡率第二高的时期。

4.婴儿期:

出生后到1周岁。

(婴儿期包含新生儿期)

特点:

①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②最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

5.幼儿期(妈妈烦恼期):

1岁到3岁。

特点:

①最容易发生意外的时期;②小儿语言发育最关键时期;③出现营养不良、感染、腹泻;④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6.学龄前期:

3岁到6~7岁。

特点:

①智力、性格发育最关键的时期;②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

7.学龄期:

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

特点:

近视、龋齿增多。

8.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生长的时期。

女(11、12~17、18)、男(13、14~18、20)。

特点:

①生长发育第二快的时期;②第二性征发育快。

总结:

死亡率:

围生期最高;新生儿期第二高;

感染性疾病:

婴儿期最高;幼儿期第二高;

生长发育:

婴儿期最快;青春期第二快;

性格、智力发育最关键时期:

学龄前期;

语言发育最关键时期:

幼儿期;

衡量医疗水平高低:

围生期;

意外发生率最高:

幼儿期。

生长发育

1.连续性、阶段性。

2.各器官发育不平衡。

①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发育先快后慢的系统,淋巴系统比神经系统更突出,如答案既有淋巴系统,又有神经系统,则选淋巴系统)

②生殖系统发育先慢后快。

3.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先上后下、先近后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

4.发育有个体差异。

体格生长

体格生长的四大指标:

体重、身高、头围、胸围。

体重、身高、头围的增长,前3个月=后9个月

一、体重增长:

(2分)

体重是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

生理性体重下降:

出生一周之内,体重下降3~9%,一周后体重恢复正常,吃得好、睡得好、精神好。

病理性体重下降:

体重下降超过10%、超过10天没有恢复正常。

体重:

出生时:

3kg、1岁:

10kg、2岁:

12kg。

(三个月:

6.5kg)

足月儿:

2500~4000g;

低出生体重儿:

<2500g;

极低出生体重儿:

<1500g;

极低出生体重儿:

<1000g。

体重的计算公式:

1~6月=3+月龄×0.7

7~12月=6+月龄×0.25

1~12岁=年龄×2+8

以体重求月龄:

分界点是7.5kg:

如果小于等于7.5kg,则用第一个公式(3+月龄×0.7);

如果大于7.5kg,则用第二个公式(6+月龄×0.25)

例1:

一个孩子9个月,请问体重最有可能是多少?

7~12月:

月龄×0.25+6=9×0.25+6=8.25;

例2:

一个孩子7个月,请问这个月体重能增长多少?

7个月~12个月:

300~400g/月;

例3:

一个孩子体重8kg,请问这个孩子的月龄是多少?

首先要确定用哪个公式,分界点体重是7.5kg,如果小于等于7.5kg则用第一个公式(月龄×0.7+3);如果大于7.5kg则用第二个公式(月龄×0.25+6);本题中是8kg,则用第二个公式:

(8-6)÷0.25=8个月。

二、身高增长:

身高是反应小儿远期营养状况的指标

记忆:

姚明个子高,但“无灵气、无霸气”:

50、75、87。

身高:

出生50、一岁75、二岁87cm;

2~12岁身高=年龄×7+75

一岁以内:

前三等于后九(前三个月增长值等于后九个月增长值)。

例:

3个月=50+(75-50)/2=62.5;

2个月=50+(12.5÷3)×2=58.2;

5个月=前三个月+后二个月=50+12.5+(12.5÷9)×2=65.3;

10个月=前三个月+后七个月=50+12.5+(12.5÷9)×7=72。

三、头围:

记忆:

出生时的头型不规则,不三不四,所以是34cm。

出生34、1岁46、2岁48、5岁50cm。

1周岁内:

前三等于后九。

例:

3个月=34+(46-34)÷2=40;

8个月=前三+后五=34+6+6÷9×5=43.5。

例1:

一个孩子3个月,问头围多少?

出生34,1岁46,前3个月的增长值等于后9个月,所以(46-34)÷3+34=40cm。

例2:

一个孩子10个月,问头围多少?

出生34,1岁46,前3个月的增长值等于后9个月,所以前3个月长了6,后9个月长了6,那么每个月长了6÷9×7=4.9cm,则10个月时头维=34+6+4.9=56.9cm。

四、胸围: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

前三等于后九;

一周岁时头围和胸围相等,即46cm;

以后则超过头围。

五、骨骼发育:

1.前囟、后囟:

额顶前囟成,1年半载合,2月后囟闭。

前囟由额骨和顶骨组成;前囟门:

1~1.5年闭合;

后囟由枕骨和顶骨组成;后囟门:

6~8周闭合。

颅缝3~4个月闭合。

2.脊柱:

3抬6坐周会走

3个月会抬头,靠的是颈椎,所以出现颈屈是3个月;

6个月会坐,靠的是胸椎,所以出现胸屈是6个月;

12个月会走,靠的是腰椎,所以出现腰屈是12个月。

3.骨化中心的发育:

左手腕骨化中心共10个,10岁出齐。

出生时没有骨化中心,6个月出现2个骨化中心,以后每年增加一个。

1~9岁骨化中心的数目=年龄+1。

如何查骨化中心:

<6个月查膝部X线;>6个月查左手腕。

4.牙齿的发育:

乳牙:

总数20个;出牙时间4~10个月;出齐时间3岁;

恒牙:

总数28~32个;出牙时间6岁;出齐时间20~30岁。

2岁以内乳牙数目=月龄-4~6。

例1:

身高88cm,体重12kg,与其年龄相符的乳牙数?

A:

16~18、B:

18~20、C:

20~22、D:

12~14、E:

14~16。

身高88cm,说明年龄是2岁多;2岁乳牙已经或即将出齐;乳牙总数是20个。

所以选B。

六、运动发育:

3抬4翻6会坐,7滚8爬周会走。

(前面都要加个“刚”,刚刚才会**)

3个月会抬头;

4个月会翻身;

6个月会独坐一会、刚会坐,坐不稳;

7个月会打滚,坐得很稳;(坐得稳比刚会坐要延迟1、2个月)

8个月会爬;

1周岁会走。

七、语言发育:

1哭2喔3咿呀、4哈6名7爸妈、8模9懂周说话、2岁用勺双脚跳

1个月会哭;

2个月会喔;

3个月会咿呀;

4个月会哈;

6个月会听懂自己的名字;

7个月会说爸、妈;

8个月会模仿大人说话;

9个月会懂大人的话;

1岁会自己说话;

2岁会用勺子吃饭、能双脚离地跳起来。

克氏征(+)——3~4个月以前正常

巴氏征(+)——2岁以前正常。

小儿出现的第一个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生后2周出现)

儿童保健

出生乙肝卡介苗、2月脊灰炎正好、345月百白破、8月麻疹结束了。

乙肝:

0、1、6月;

卡介苗:

2天~2月;

脊髓灰质炎:

2、3、4月;

白百破:

3、4、5月 ;

麻疹:

8月。

营养性疾病(6~8分)

1.人体能量主要来源于营养素:

糖类(碳水化合物。

占50%)、脂类(占35%)、蛋白质(占15%);

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产能比:

4:

9:

4。

2.小儿需要的能量包括:

基础需要量(占55%)、生长发育需要量(小儿特有的)、排泄、食物的热力作用。

小孩的基础代谢率占总能量的一半,即55千卡。

(1kcal=4.18kj)

3.一岁内小孩平均每公斤体重消耗总能量是100千卡,以后每三岁减少10千卡,15岁达到成人量50千卡。

4.一岁内小孩平均每公斤体重需要水150ml。

5.8%糖牛奶100ml可以提供100千卡的能量。

例1:

一个小孩消耗总能量是80千卡,问年龄多大?

(100-80)÷10=2,2×3=6,6+1=7岁

例2:

一个孩子6kg,用牛奶喂养,问需要牛奶量?

额外需要水多少?

100×6÷100=600ml牛奶;

额外补水:

150×6-600=300ml。

例3:

一个孩子10kg,用牛奶喂养,问需要牛奶量?

额外需要水多少?

100×10÷100=1000ml牛奶;

额外补水:

150×10-1000=500ml。

6.婴儿喂养

母乳特点:

蛋白质少,白蛋白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多(8%);含有乙型乳糖,有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含微量元素多;含SIgA免疫因子、乳铁蛋白防御因子。

最大的缺点:

缺乏VD、VK。

牛乳特点:

蛋白质多,酪蛋白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少(2%);含有甲型乳糖,有利于大肠杆菌生长;含微量元素少。

羊乳:

缺少VB12、叶酸。

容易导致巨幼贫。

扩展知识:

母乳分前奶和后奶;

前奶以水、蛋白质为主;后奶以脂肪、乳糖为主。

母乳喂养时,先高后低的是蛋白质;先低后高的是脂肪。

正确的哺乳方式是:

先吃完一侧,再吃另一侧。

7.辅食添加顺序:

1~3个月:

汁。

鱼肝油、钙;

4~6个月:

泥。

蔬菜、水果泥。

注意绝对不能补肉泥。

(如贫血还需补含铁强化奶粉)

7~9个月:

末。

肉末、菜末、肉泥、蛋黄。

10~12个月:

碎。

碎状食物。

给孩子添加的第一个动物性食品是在第4个月添加的蛋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2分)

冬天出生+骨骼改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一、病因:

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皮肤中有一种物质叫T脱氢胆固醇,在太阳光的作用下转变为维生素D3,通过肝肾作用就会变成有活性的维生素D,即25(OH)D3或1,25(OH)D3。

维生素D的作用是促进肠道吸收钙磷,保持钙磷的稳定。

维生素D3下降会导致钙磷下降,导致缺钙,导致佝偻病。

二、临床表现:

1.初期:

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

临床表现为睡眠不安,夜惊、枕秃。

多见于3个月内婴儿。

2.活动期(激期):

①3~6月:

颅骨软化;(最早)

②>6个月:

手足镯;

③8~9月:

方颅;

④1岁以上:

X形腿、O形腿、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

记忆:

八方来财软骨散,换绿镯,自己再买一瓶XO:

8个月方颅、3个月颅骨软化、6个月手足镯、一岁X、O型腿。

3.恢复期:

X线重新出现临时钙化带。

4.后遗症期:

见于2岁以后,留有少许骨骼畸形,其它正常。

三、 实验室检查:

1.确诊:

血清1、25(OH)D3。

2.血生化+骨骼X线:

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X线:

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

3.恢复期:

X线——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

四、治疗:

1.最根本的措施是多晒太阳、补充辅食。

2.治疗:

补充维生素D。

补充2000~5000u/d,1个月;

一个月后改用预防量:

<1岁补400u/d,一直治疗到一岁;

>1岁补6oou/d,治疗一个月。

3.预防:

足月儿:

生后2周开始补400u/d,补到二岁;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生后一周开始补800u/d,3个月后改为400u/d,补到二岁。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无热惊厥+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一、病因:

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钙降低,导致甲状旁腺异常,导致血钙再次降低,

当血钙低于1.75或离子钙低于1,就会出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抽搐。

二、临床表现:

1.典型发作:

无热惊厥、致命性喉痉挛。

2.隐匿发作:

没有临床表现,通过刺激可表现。

佛斯特征(面神经征):

用叩诊锤轻叩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出现口角抽动为阳性;

腓反射:

叩击膝部腓骨小头,出现足外收;

陶瑟征:

量血压,把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出现手抽。

三、确诊:

血钙。

四、治疗:

1.首先控制喉痉挛:

水合氯醛、地西泮、苯巴比妥、气管插管;

2.控制惊厥:

静脉注射钙剂;

3.急症控制后,再补充维生素D3。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只要看到皮下脂肪,就直接诊断营养不良。

消瘦——缺能量

水肿——缺蛋白质

一、病因:

消化道畸形。

二、临床表现:

1.最早表现:

体重不增;

2.皮下脂肪减少:

是判断小儿营养不良的最重要指标。

皮下脂肪消减顺序:

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最先减少的是腹部,最后减少的是面颊部)

测量皮下脂肪厚度的部位——锁骨中线平脐处。

3.营养不良的传统分度:

I度(轻度):

皮褶厚度0.4~0.8mm;相当于体重低于正常值15~25%;

II度(中度):

皮褶厚度<0.4mm;相当于体重低于正常值25~40%;

III度(重度):

皮褶消失;相当于体重低于正常值>40%。

4.营养不良的现代分型:

体重低下型:

同年龄、同性别比体重(3岁、男孩比体重);

生长迟缓型:

同年龄、同性别比身高(3岁、男孩比身高);

消瘦型:

同身高、同性别比体重(1米、男孩比体重)。

三、并发症:

1.最常见的并发症:

缺铁贫。

2.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导致干眼症、必脱斑。

3.最严重的并发症:

如果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儿突发神志不清、呼吸暂停、面色苍白,说明并发了自发性低血糖。

四、治疗:

营养不良病情越重,补充能量的起始量越少:

轻度补80~100千卡、中度补60~80、重度补40~60。

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

一、按月龄分类:

胎龄37~42周为足月儿;

胎龄28~37周为早产儿;

胎龄>42周为过期儿。

二、按体重分类:

(2、3、5斤,超级低)

体重2500~4000g为正常儿;

体重<2500g为低出生体重儿;(5斤)

体重<1500g为极低出生体重儿;(3斤)

体重<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2斤)

三、足月儿、早产儿:

足月儿(37~42周)

早产儿(28~37周)

皮肤

红润、毳毛少

绛红、毳毛多

头发

分明,头占身长的1/4

细乱,头占身长的1/3

指甲

到达指尖

未达指尖

足底

足纹遍满足底

足纹少

生殖器

男性睾丸下降,阴囊有皱褶形成;女性大阴唇发育,可覆盖小阴唇

男性睾丸未下降,阴囊没有皱褶;

女性大阴唇未发育,不能覆盖小阴唇

四、足月儿、早产儿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足月儿:

肺内有30~35ml/kg液体,1/3通过骨盆挤压经口鼻排出,剩下的2/3被肺毛细血管、淋巴管吸收。

足月儿呼吸频率:

40次/分钟;

早产儿:

呼吸不规则,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容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孕18~20周出现,35~36周达到高峰。

如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就会患肺透明膜病。

2.循环系统:

足月儿:

心率90~160,血压70/50;

早产儿:

心率更快,血压更低。

3.消化系统:

足月儿:

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欠发达,容易溢奶,足月儿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3~4天排完;

早产儿:

吞咽反射功能弱,易患吸入性肺炎,肝脏合成能力差,易出现低蛋白、低血糖。

4.泌尿系统:

足月儿:

生后24小时排尿排便;

早产儿:

肾脏排酸能力差,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5.血液系统:

足月儿:

脐带血的血红蛋白含量是170g/l,生后一周为140g/l(<140为新生儿贫血);刚出生时中性粒细胞高、淋巴细胞低;4~6天时中性粒细胞等于淋巴细胞;然后中性粒细胞下降,淋巴细胞增高;4~6岁时中性粒细胞等于淋巴细胞;然后淋巴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再次增高;

早产儿:

血红蛋白85~110g/l,血中有核细胞增多,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易患贫血。

6.神经系统:

①新生儿腰穿位置:

腰4、5(成人是腰3、4);

②原始反射:

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3~4个月消失。

7.体温调节:

产热靠的是棕色脂肪;散热靠的是体表面积。

足月儿:

正常体温是36~36.5℃,直肠温度36.5~37℃,环境湿度50~60%。

早产儿:

需要保温。

早产儿保温温度:

1kg:

保暖温度35度;

1.5kg:

10天内34度,10天后33度;

2kg:

2天内34度,2天后33度。

8.能量和电解质代谢:

足月儿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钠1~2mmol/l;

早产儿需要钠3~4mmol/l。

9.预防新生儿贫血:

足月儿:

出生后肌注维生素K,1mg、一次;

新生儿:

出生后肌注维生素K,1mg、每日一次、共三次。

新生儿窒息

1.本质:

缺氧。

2.新生儿Apgar评分(生后1分钟内)

皮肤细腻得让我心动,紧张得呼吸加快

皮肤

呼吸

 心率

 刺激

肌张力

0分

苍白

 无

 无反应

松弛

1分

有红、有紫 

慢,不规则

﹤100

有些反应

四肢屈曲

2分

哭声响

﹥100

反应好

四肢活动好

出现“好、红、>100”为2分;

出现“弱、有红有紫、<100”为1分;

出现“白、无、松”为0分。

轻度:

评分为4~7分;

重度:

评分为0~3分。

3.治疗:

最关键是清理呼吸道。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1.病因: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临床表现:

①轻度:

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淡漠、激惹相交替。

生后24小时内发生;

②中度:

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

生后24~72小时发生;

③重度:

昏迷。

生后大于72小时发生。

3.实验室检查:

①生后72小时内首选检查:

头部B超。

可以检查脑水肿及了解丘脑、基底核有无病变;

②生后4~7天首选检查:

CT;

③用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价预后用:

脑电图;

④肌酸激酶同工酶(CPK)升高。

4.治疗:

①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20mg/kg);

②控制脑水肿:

呋塞米,严重时甘露醇,不用糖皮质激素;

③纠正低血糖:

每分钟每公斤体重静脉输注6~8mg高渗糖。

④补液:

每日每公斤体重补液60~80ml。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透明膜病)

病因:

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容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孕18~20周出现,35~36周达到高峰。

新生儿黄疸

儿科引起黄疸的疾病: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

1.病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小儿肝功能发育不完善、肝肠循环增加。

新生儿每日胆红素生成约8.8mg/kg,成人3.8mg/kg。

2.临床表现: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

出现晚:

足月儿生后2~3天;

早产儿3~5天

出现早:

生后24小时内出现

消退时间

消退快:

足月儿2周内;

早产儿3~4周

消退晚:

足月儿>2周;

早产儿>3~4周

血清胆红素

足月儿<221umol/l;

早产儿<256

足月儿>221umol/l;

早产儿>256

每日胆红素升高

<85

>85

注:

血清胆红素:

1umol/l=17.1mg/dl;

凡是“小于号”均为生理性,凡是“大于号”均为病理性;

吃饭好、睡眠好、精神好、出现晚、消退快为生理性黄疸;

黄疸退而复现、出现早、消退晚为病理性黄疸。

生后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早产儿>256或每日增加>85为病理性黄疸;

其它低于这些数值的都是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

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新生儿溶血

1.ABO溶血:

指母亲为O型,婴儿为A或B型;(母亲mother,所以母亲是“O”型)、好发于生后2、3天、症状轻、好发于第一胎。

2.RH溶血:

母亲是RH阴性(熊猫血),孩子是RH阳性才会发生溶血。

(女为阴男为阳,所以母亲是RH阴性)。

生后24小时内发生、症状重、发展快。

症状:

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好发于第二胎。

3.诊断:

①首选检查:

血型。

②网织红细胞增高,>6%。

③确诊:

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改良COOMBS试验);

抗体释放试验。

4.治疗:

①光照疗法。

可预防胆红素脑病。

(注意,这里是预防,而不是治疗)。

光疗的波段:

425~475nm。

②换血疗法:

当胆红素>342,或生后12小时内每小时上升>12umol/l,或出现心衰、胆红素脑病必须换血。

ABO溶血换和患儿同型的血,最好换成O型红细胞(没有抗原)、AB型血浆(没有抗体),这样永远不会溶血;

RH溶血换和母亲同型的血。

换血量应是全身血量的2倍。

③禁忌使用水杨酸磺胺类药物。

新生儿败血症

黄疸退而复现+出血+脐部脓性分泌物=败血症

1.最常见的致病菌:

葡萄球菌。

2.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

母婴垂直传播;

产时感染:

胎膜早破;

产后感染:

最常见。

脐带逆行入血。

3.临床表现:

五不一低下:

不哭、不吃、不动、体重不增、体温不升、反应低下;

黄疸退而复现;

出血倾向,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4.确诊:

血培养。

5.治疗:

①葡萄球菌首选苯唑西林,耐药则用万古霉素;

②大肠杆菌首选三代头孢;

③厌氧菌首选甲硝唑。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新生儿硬肿症)

低体温+皮肤硬肿=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

1.病因:

①体表面积大,散热快;②棕色脂肪减少。

2.临床表现:

低体温,体温<35℃,重症<30℃。

3.新生儿硬肿症顺序:

小腿大腿都是下肢、臀面上肢都是全身:

小腿、大腿、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4.硬肿的面积:

头颈20双9上、臀8下肢为26、胸腹背骶各14:

头颈部20%、双上肢18%、臀部8%、双下肢26%、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

5.硬肿的分度:

轻度:

硬肿面积<20%;

中度:

硬肿面积20~50%;

重度:

硬肿面积>50%。

6.治疗:

最关键的治疗是复温。

轻度:

6~12小时内恢复到正常体温;

重度:

12~24小时内恢复到正常体温。

复温以后治疗最核心的治疗是:

补充足够的能量和液体。

从每公斤体重50千卡开始。

遗传性疾病

傻子病有三个:

①21-三体综合症、②苯丙酮尿症、③甲减

①、②、③共同特点是“傻”、智力低下;

①、②可以遗传;③不遗传;

①不能治疗;②、③可以治疗;

我国新生儿筛查,查两个病:

苯丙酮尿症、甲减。

21-三体综合症不筛查,因为该病不能治疗,筛查了没有意义。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或唐氏综合征、Down综合征)

智能低下+通贯掌、皮肤细腻、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

常染色体畸变

1.正常人有46条、23对染色体,前22对为常染色体,第23对为性染色体。

为了好记,科学家又将其分为7组:

A、B、C、D、E、F、G组,其中D组包括13、14、15对染色体;G组包括21、22对染色体。

2.21-三体综合征的核型:

①正常人:

46XX(XY)

②标准型:

47XX(XY)+21(多了一条来自第21对的染色体)。

约占95%。

③异位型:

D/G易位:

 46XX(XY)-14+t(14q21q)(14断了半条腿给了21) 

G/G易位:

  46XX(XY)-21(21q21q)  (21断了半条腿给21)

3.二胎的发病率:

标准型:

生二胎的发病率是1%;

母亲D/G易位:

生二胎的发病率是10%;

父亲D/G易位:

生二胎的发病率是4%;

G/G易位:

生二胎的发病率是100%。

4.临床表现:

最关键、最突出的表现:

“傻”(智能低下);

通贯掌、先天性心脏病(80%的患儿有);

皮肤细腻;

身材矮小,眼睛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