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1569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茶文化基础知识.docx

茶文化基础知识

茶文化基础知识

茶文化基础知识

(一)茶的起源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茶与人的精神生活就密切相关,留下了大量的茶文化资料。

目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茶文化”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大学教材,专门论述茶文化的书也出版了很多种。

可以说是出现了“茶文化热”,主要是因为:

一、茶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茶是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茶对人体身心健康有极好的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饮茶文化已滲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人们对茶文化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涨。

茶艺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和载体,非常值得在社会和家庭中大力推广应用,茶艺走进千家万户,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茶艺之道在于一个“和”字,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弘扬茶文化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党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方针和政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随着茶文化事业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有愈来愈多的行业参与茶文化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茶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这里只是根据国家茶艺师职业考评标准规定需要掌握的内容,简要地介

绍一下茶的起源、饮茶的发展过程、饮茶方法的演变,以及中外茶俗,最后再讲讲茶文化精神。

一、茶的起源

茶文化的载体是茶叶,茶叶主要是用茶树上的幼芽、嫩叶加工制成的,也有用茶树上较粗老的叶子制成的。

所以要了解茶文化,首先要了解茶叶和茶树的基本知识。

茶树的定义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山茶科、山茶属。

”我们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的中心,指的是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地区,至今有6000万--7000万年的历史了。

中国也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至少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但是曾经有人说印度是茶的故乡,也有人说中国和印度和其它国家几个产茶大国都是茶的故乡,这些都是错误的,有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企图动摇中国是茶树宗主国的地位,否定中华民族在茶的发现上对全人类的贡献。

当代茶圣吴觉农早在1921年他24岁时就写出《茶树原产地考》的重要文章予以批驳。

这篇2万余字的论文于1923年发表在当时的《中华农学会报》上,其详实的考证,严谨的学风至今在茶学界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

下面分几点论证一下。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说到茶的起源,就不能不提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茶是“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即炎帝,“炎黄子孙”中的炎。

炎帝就是传说中的农业神。

在距今4千年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育繁衍,野兽

肉和水果不够吃了,人类处于危难时期,这时候炎帝‎‎诞生了。

炎帝长大后,教人们播种五谷,又发明农具,使人们不在受饥荒之苦了,所以人们尊称他为神农.饥饿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疾病又在人类中蔓延.为了给人们治病,神农开始寻找草药.他亲自去采摘各种野草,并一一品尝,传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吃下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一次他吃下一种树叶,看它在肠胃里走来走去的,把五脏六腑洗涤得干干净净,于是就给它起个名字叫“查”(茶)。

一天神农尝了一百多种草药。

其中有七十多种是有毒的,他倒下后,让人们采摘茶叶吃下去就好了。

这个传说,记载在世界最早的一部医书《神农本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不仅发现茶能解毒,而且生津止渴,健脑提神。

这就是茶的药用价值。

这个传说虽然神话,但

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以前,人们对茶已有了解。

最早也是作为药是能够说

物来进入人们的生活。

所以说饮茶之始,是“食药同源”。

最近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在《长江流域茶‎‎文化》中,采用科学考证方法,利用前贤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将人们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推到了1万年以前至6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如果得到学术界广泛的认可,那么将改写中华茶文化具有几千年历史之说。

2.野生茶树的发现

说中国不是茶树原产地的人主要依据是两个英国人在1923年在印度发现了野生大茶树。

转年在印度东北阿萨姆又发现了野生茶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引起茶学界的轩然大波,有人就以此认为印度是茶的原产地。

但是,事实上中国早已有茶的记载,历史悠久。

印度也是在18世纪

80年代以后才从中国输入茶叶的。

说中国不是茶的原产地也说不过去,于是又有了中国和印度都是茶的原产地之说。

后来甚至有人提出“多元说”,认为凡是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是原产地。

具体包括中国、印度、缅甸、泰国等等,这是很荒唐可笑的。

那么中国究竟有没有野生茶树呢,

早在三国时期(220-280年)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据《华阳国志》)。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后者指的应该就是野生大茶树。

19世纪末,在四川中北部发现了类似野生茶树。

1939年在贵州发现7米多高的一棵茶树。

转年又在海拔

1400米处发现了十余棵大茶树,有六多高。

1957年在贵州发现了高达12米的大茶树。

最有价值的是1958年在云南勐海县境内发现的一棵大茶树,树龄800年以上。

1961年发现一棵32米多的大茶树,树围2.9米,树龄1700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茶树。

根据这些发现,结合地质变迁,考古论证,我国和世界上许多科学工作者确定,中国是茶的故乡,云贵地区是茶的原产地。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茶树都是从中国传播的。

3.“茶”名的演变

茶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植物,但由于各地方言的不同,茶的生长阶段不同,叫法也有很多,有槚、荈、荼、茶、茗等。

例如如诗经中的“谁谓茶苦”,这是最早出现“荼”字。

还有茗,人们饮茶叫做„茗饮?

唐代人们开始把“荼”字减去一横,单独分出来个“茶”字。

这是因为“荼”字的涵义

很多,使用频率高,为区分,避免混淆,分化出“茶”字来。

这是从文字学角度,文字发展规律的结果。

像李白等唐代诗人的诗歌里就出现过茶字。

李白有一首诗题目是《答族侄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陆羽的《茶经》是在“茶”、“荼”并存使用的时代,最早一律使用“茶”字来著述的茶书。

世界各国语言中的“茶”,都是从广东、福建地区的方言“茶”的音译转变而来的,因为广东、福建在当时是茶叶出口的港口所在地.

二、饮茶的发展过程

1.饮茶的初始阶段

茶为人们所利用,最初是蔬食与药用并行,“食药同源”。

由于粮食不足,利用野菜、野果、树叶,包括茶和稻米一起煮粥。

经常是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南方流行。

茶作为饮料,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西汉开始,距今2000多年。

在此之前的,都是后人所说,没有当时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考证。

种植和饮茶先是在四川(古巴蜀一带),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交通条件逐渐东移,江南成为主要产茶区,如江苏、浙江等地。

为了进一步了解古代饮茶初期的情况,再讲讲经常在茶书中引用的五个典故。

王褒僮约

中国饮茶有史可查的是从西汉时开始,而且是在四川(古巴蜀一带)。

这一说法的依据就是王褒的《僮约》。

西汉时,王褒的《僮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有古书记载这个契约。

这是公元前59年的事情,距今2000多年了。

王褒是四川资阳人,著名的文学家,有《洞箫赋》等作品传世。

有一年去成都应试,住在了已故好朋友的家。

好友的妻子杨惠看到丈夫生前的好友十分高兴,热情款待。

俩人叫家奴买酒喝了一天,第二天又让家童去买酒,家童不高兴,跑到主人坟上去,说“当初主人买我时写的约定里没有买酒这一项,现在主人死了,女主人和另外的男人在一起喝酒”王褒和杨惠听说后都很生气,王褒就出主意说,我买了他,看我怎么治他。

当下两人说好以15000钱买下这个家奴。

家奴说“你要买我可以,但也要象我以前的主人那样,让我干什么提前写好,没写进去的事我不干。

”王褒说没问题,拿起笔墨铺开纸。

王褒有文化,写得快,一口气写了六百字。

从“晨起早扫、食了洗涤”,到“夜半无事、浣衣当面”,从早到晚没一点空闲,便了说“早知这样还不如天天给你买酒呢。

”其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后来成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茶事。

“烹茶尽具”,说明当时已经在生活中饮茶了,而且有专门的茶具。

“武阳买茶”,说明当时专门卖茶的商铺了。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茶是作为商品第一次出现,意义十分重大。

以茶代酒

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孙皓,酷爱饮酒,每次宴请群臣,规定每人七升酒,而且每升一干,见底。

孙皓是暴君,群臣不敢违命,违命要杀头。

但是孙皓有个宠信的大臣叫韦曜,不能喝酒,要让他喝七升酒,喝不到一升就醉倒了,孙皓不忍心杀了他(舍不得,但后来也杀了,因为他不

听话了),就暗地里赐给韦曜茶喝,别人喝七升酒,他喝七升茶。

史称“以茶代酒”,传流至今,当今在酒席上,不能饮酒的,一般都“以茶代酒”。

王濛“水厄”

晋代王蒙的“水厄”,故事见《世说新语》。

王蒙是士大夫,好客,经常邀请客人到家里喝茶。

但是不被人理解,反而当作灾难,一听王蒙请客喝茶,都说“唉,今天又有水厄了”。

意思是又遭难了。

可见那时人们还不习惯饮茶。

以茶养廉

晋代的陆纳是一个以勤俭著称的地方官员,任吴兴太守时,有一位叫谢安的大将军去登门拜访,陆纳以清茶一碗招待这位贵客,他的侄子认为叔父太小气,便自作主张办了一桌酒菜招待人家。

等客人走后,陆纳狠狠地责备了侄子,说他败坏了自己清廉的声誉,还让人打了他四十大棍。

“以茶养廉”说明那时侯还是以饮酒为主,以茶待客的清廉风气尚未形成。

“漏卮”和“酪奴”

王肃是南方齐朝的官员,投靠了北魏,初到北方洛阳不习惯吃羊肉和酪浆,就吃鱼羹,喝茶汤。

北魏的人看了都新鲜,背地里称王肃是“漏卮”,意思是说他是个盛不满的容器。

后来过了几年,王肃的习惯慢慢改过来了。

有一次魏高祖问王肃“鱼和羊肉哪个好吃,”言外之意是你的鱼羹好呢,还是我们的羊肉好吃呢。

王肃回答“鱼虽然比不上羊肉好吃,但还可以,各有千秋,只是茶叶熬的汤不中喝,只配给奶酪当奴仆。

”此话一传开,北魏的人们就管茶汤叫“酪奴”了,都不愿意饮用,看不起茶。

只有刚从南朝过来的人喝这种被称为“酪奴”的茶汤。

这个典故说明,

至少在北魏时期,茶还只是在南方流行,北方人喝不习惯。

这便是饮茶的初始阶段。

2.饮茶之风的盛行

从唐代开始,饮茶之风在全国普遍盛行起来。

茶兴于唐,当然这里有个过程。

唐代在全国兴起饮茶之风,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的兴起

唐代是儒、道、佛三教合一,尤其是佛门茶事盛行推动了饮茶之风气在社会上的普及。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历尽汉魏南北朝,流传甚广,经过隋文帝的大力提倡,到唐朝发展到了顶点。

寺院遍及全国各地。

佛教各种宗派并立,尤其是禅宗为最盛。

这种禅宗是外来佛教的中国化,深受中国士大夫和文人的推崇。

“天下名山僧占多”,数十万寺庙的僧人们种植茶树,办茶会,写茶诗,推波助澜。

僧人在坐禅时为了提神,也只有靠饮茶,因为坐禅是不许吃东西的。

“吃茶是和尚家风”成了俗语。

《五灯元会》中记载,有人问:

如何是和尚家风,答曰:

饭后三碗茶。

和尚们饮茶,带动了广大信佛的善男信女争相饮茶,促进了饮茶风气的普及。

文人雅士在饮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又有了“禅茶一味”之说。

禅宗讲究的是平常心,遇茶吃茶,遇饭吃饭。

平常自然,而且讲究“自悟”。

最有名的典故是赵州和尚的“吃茶去”。

赵州,在今河北省赵县,有个观音寺,也就是现在的柏林禅寺。

住持是从谂法师,他十几岁出家,云游各地,八十岁时来到观音寺,留下来当住持,一百二十岁时圆寂,现在柏林禅寺的古塔里就供奉着他的衣钵和舍利。

有一个人到赵州观音

寺,从谂问“曾经到这来过吗,”那人回答“来过。

”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又有一人来观音寺,从谂又问“曾经到这来过吗,”来人说“不曾到过”,从谂法师又说“吃茶去”。

后院的小和尚跑过来问从谂法师“为什麽曾到观音寺的,和不曾到过观音寺的,您怎麽都是一样的„吃茶去?

呢,”从谂法师回答他也是一句“吃茶去”。

这个典故说明的是以平常心待人,到过和没到过观音寺的,以及就住在观音寺的,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世时写过一首茶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我国著名茶艺专家、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先生,就是受“吃茶去”公案的影响开始研究茶文化的。

他认为“吃茶去”就是“坐禅去”、“做你该做的事情去”,应该是这个意思。

“吃茶去”,为什么不讲“吃饭去”、“喝水去”,茶里面好像有特别的涵义,于是就开始了对茶的研究。

近几年柏林禅寺重建后经常举办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活动,以及中、日、韩等国家的茶禅国际交流活动。

虽然佛教对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大的却是道家和道教。

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崇尚无为、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性的率真、修炼成仙的梦想,和饮茶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点与日本、韩国注重饮茶的礼仪和形式大不相同。

其次是儒家的中庸和谐的思想对中国茶文化有影响,最后才是佛教的“普度众生”的观念。

安徽农大副教授丁以寿先生经过研究论证,得出结论:

相比较而言,影响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是道教(道家),第二是儒家,第三才是佛教。

影响日本茶道的,第一是佛教特别是禅宗,提倡“茶禅一味”,“一

期一会”(“无常”思想),第二是道教,第三是儒家。

影响韩国茶礼的,第一是儒家,特别是中国的宋明理学对韩国茶礼影响深远,第二是佛教,第三是道教。

这是儒道释对中日韩茶文化的不同影响。

唐朝的兴盛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交通发达,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很丰富,历史上称为“盛唐”。

唐朝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为茶叶生产、消费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促进了饮茶的风气。

唐朝各地的名茶增多,全国有42个州产茶,相当于现在的16个省份。

名茶的品种有:

蒙山茶、紫笋茶等等。

蒙顶石花茶天下第一,紫笋茶包括湖州顾渚紫笋和阳羡紫笋。

阳羡就是今江苏宜兴。

此外还有婺州的东白茶,寿州的黄芽茶,天柱山茶。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都是当年对名茶的赞誉。

榷茶制原始于唐代

唐以前茶没有税,只有贡茶,即原产地向朝廷进贡专用茶。

由于没有赋税,茶农有利可获,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代初期实行过茶税,但时断时续,到了唐代中期,当时的宰相王涯奏请实行榷茶制,即茶“专营专卖”。

批准后自兼任榷茶使,下令民间茶场全部收归为官办茶场,统治统销,民间存茶一律销毁,遭到人民反对,搞得人心惶惶,天下大怨。

仅实行一个月,因“甘露之变”,王涯被宦官追杀,逃“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民众对茶禁怨急,就杀了他。

继任者吸收教训,停止榷茶制,真正实行榷茶制的是北宋初期。

所以说榷茶制的原始期不是宋代,

而是唐代。

三、饮茶方式的演变

1.唐以前的饮茶方式

茶最初是做食用、药用的,食用是从生嚼到煮食,药用是内服清热,外敷消炎。

饮用是后来慢慢发展起来的事。

最早是以摘的大叶茶不经加工直接煮成汁来喝,但也有早茶、真茶的记载。

早茶就是早摘的芽叶。

湖北四川一带采摘茶叶作为饼,煮前用火烤成深红色,捣成末,盛在瓷器中,以汤浇浇,并拌有葱、姜、橘子皮等。

唐代以期的煮茶时间较长,煮即是熬的意思。

2.唐代的饮茶方式

唐代的茶主要有四种,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各有各的加工方法,饮用粗茶即是把采摘的芽叶不分芽、叶、梗一起用刀切碎,放在壶中煮饮。

散茶的饮法是将采摘的茶叶不经加工直接放在中煮。

末茶是将采摘的茶叶烘干,碾成细末煮饮。

饼茶最复杂,是把茶叶蒸、压成饼后,用火烤干,再捣成碎末煮饮,一般煮时要加上葱姜,橘皮等。

3.陆羽倡导的煎茶法和他的《茶经》

陆羽(公元733-804年),湖北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市,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活到了72岁。

陆羽是个弃儿,是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发现了他,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于是老和尚就把弃婴抱回寺院收养了他,但在陆羽婴儿时因在寺院里喂养不方便,老和尚就把他交给老朋友李公寄

养。

关于陆羽的名字的来历是这样的:

智积和尚发现陆羽时是在湖边,一阵大雁的叫声引起积公的注意,顺着雁叫声走过去,看见几只大雁正用翅膀遮盖着一个婴儿,积公根据周易算卦为弃婴起名字,卦曰“鸿渐于陆”,意思是鸿雁渐渐地落在地上,于是起名姓陆名羽,字鸿渐。

这就是后来一代茶圣陆羽。

陆羽在李公家被收养几年就回到了寺院,陆羽回到龙盖寺后,积公安排他住在寺院里一间草芦里,所以陆羽后来又自称“桑苎翁”。

积公和尚爱饮茶,常让陆羽为他汲水煎茶,学了一手好手艺。

可以说积公是陆羽茶学问的启蒙老师。

陆羽根据经验总结出一套煎茶的方法,讲究茶量、火侯、水温、时间等等。

煎茶是先煮水后投茶,比煮茶时间要短得多。

后来积公又让陆羽学佛,陆羽不愿意,最终跑出寺院,到戏班子里演戏、编戏,再后来就离开戏班子,走遍名山大川,访泉问茶,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

传说积公自陆羽走了以后不再喝茶,认为别人煮的茶没味道,淡如白开水,这事传到皇上那儿,皇上不信,把积公请到宫里,让宫里的煎茶高手煮茶,端上来给积公,积公只喝了一口就放下了。

说“除了陆羽煮的茶以外,别人煮的茶我都不爱喝。

”皇上为了试探,叫人秘密的找到陆羽,叫到宫里,在后面煮好茶,把积公请来,积公端过茶一喝,清香醇厚,说“这好象是我的弟子陆羽煮的茶啊。

”皇上这才信服陆羽煮茶的本领,便想留下陆羽在宫里做官,陆羽不愿意,他的志向是研究茶。

陆羽在一些产茶和名泉的地方度过了几十年。

后定居在湖州,和诗僧皎然、湖州刺使颜真卿(唐代大书法家)等人结下深厚友谊,经常举办茶事活动。

陆羽集“儒、道、佛”三教为一体,陆羽在四十多岁时,终于完成了《茶经》一书,前后

用了十几年。

《茶经》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七千多字。

上卷三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

中卷一章,四之器。

下卷六章,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下面具体讲讲《茶经》里写的主要内容。

“卷上”共三篇。

第一章《茶之源》,是讲茶的起源。

对茶树的发源地,生长特征以及茶的名称等做了全面概述。

开篇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说明了茶树的自然生长,种植方法,鲜叶状况,土壤和生存环境等等。

然后叙述了茶的药理性和饮茶的生理功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这几句名言就在这一章。

“烂石”是指岩石风化后的土壤还是指乱石缝隙中的土壤,目前存有争议。

第二章《茶之具》,是讲茶的采制工具。

这一章记述了十八种工具样式规格,材料和使用方法,按其作用可分为:

1、采茶工具(篮),2、蒸压工具(灶、釜等),3、捣茶工具(杵),4、拍茶工具(规、承等),5、焙茶工具,6、穿茶工具,7、封茶工具(育)。

使用这七类工具可以对茶进行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第三章《茶之造》,是讲茶的制造。

主要讲的是唐代饼茶的制法,在上篇的基础上,讲有了这些工具之后,怎样采茶、制茶,有什麽要点,在这篇里,陆羽首先指出采茶适宜的时间,要在三月至四月之间,即现在的三至五月之间。

要在晴天无云的早晨,带着露水采摘。

这是唐代饼茶的蒸青杀青对鲜叶附着水分的要求。

然后又说了选择什麽样的鲜叶采

摘。

要求是粗壮新梢长到四五寸时,生长在草木丛中的嫩梢,选择其中长得挺秀的芽叶采摘,在制作茶饼时方法,先将采下的鲜叶在釜中以蒸气杀青,再趁热捣烂,然后拍成圆型、方型或花型的团饼,晾干后烘焙,然后穿眼便于计量和运输,最后装在一个叫育的容器中封好,防止受潮。

接着又讲述了八种饼茶外形的质感和色泽。

以嫩为好,以老为差,以叶汁流失少为好,流失多为差。

蒸压适度为好,过度为差。

另外茶饼的大小无绝对标准,一般周长约78毫米,厚6毫米以下。

陆羽要求评茶要外形与内质兼顾,不要只看一两点就下结论评说茶的好坏。

陆羽制作饼茶的工艺指导了一千多年中国制茶工艺。

宋代的团饼也是继承发展了陆羽的工艺,对现代的紧压茶(像普洱茶的七子饼等)制作工艺也有影响。

“卷中”仅一篇。

第四章《茶之器》,是讲煮茶和饮茶的器具。

古代称制茶的工具为茶具,饮茶用具为茶器,这与现在的茶具概念有所不同。

在这一篇里,陆羽详细讲述了饼茶的煮饮器具全套24种。

包括它们的名称、形状、制作、用料、使用方法以及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这24种器具分为八类,主要有:

1、生火用具(风炉、火夹、炭过等)。

2、煮茶用具:

(釜、竹夹、交床等)。

3、烤茶、碾茶、量茶用具(夹子、纸囊、茶碾、罗合等)。

4、盛水、滤水、取水、分茶用具(水方、瓢、熟盂)。

5、盛盐取盐用具。

6、饮茶的用具(碗)。

7、清洁用具(涤方、滓方、茶巾),8、盛贮用具(盛茶碗的竹篮、具列、收藏和陈列茶具的茶架、都篮),全部茶具都可以装入都篮里,一般都是竹子

编制的。

“卷下”共六篇。

第五章《茶之煮》,是讲茶的烤和煮,主要讲述饼茶的煮饮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

饼茶的烤炙、碾末、煮茶用水、用火的选择,煮水、煮茶、分茶的各个环节的要领和原理。

煮好茶的标准,色、香、味。

这一章重要了解的是,陆羽的煮茶方法,对今天的茶艺仍然有着重大影响和意义。

煮茶用水。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提出了天下名泉,即山泉水是最好的泡茶用水,至今证明陆羽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直到现在也是山泉水泡茶最好。

水要三沸。

第一沸是水开始冒鱼眼小泡,微有沸声,这时要加盐,提味,盐不影响茶味。

第二沸是茶釜内的水象涌出泉水一样的连珠小泡,这时要舀出一瓢水来备用,放到熟瓶里用竹签搅动,随即用茶则量好茶末放入漩锅中心。

再烧一会儿就是第三沸,茶汤如波涛翻滚,这时将备用的水倒进茶釜止沸。

酌分五碗。

茶性俭,不宜广。

广则其味暗淡。

一升水只够分三至五碗的,趁热喝完。

其他如汤花均匀等等与今天的饮茶不同,不再细讲。

第六章《茶之饮》,是讲茶的饮用。

这一篇是对前几篇的小结,主要论述饮茶的意义。

重要了解的是“茶有九难”。

一是采造不能在阴天采摘,夜里烘焙,二是鉴别,不能光靠嚼茶来辩味道,嗅茶辩香气,三是器具,不能用气味腥的风炉、茶釜煮茶,四是用火,不能用有油脂的木柴或烤

过肉的碳烧水,会窜味,五是用水,不能用急流的水或死水,六是炙烤,不能外熟内生,七是碾末,不能茶末不细,色泽不纯,八是煎煮,操作不能不熟练。

九是饮用,不能只是夏天渴就喝,冬天就不喝了。

这九难,哪一项做不好,都煮不出好茶来。

第七章《茶之事》,是讲茶的史料,记述茶的传说、掌故、诗词、杂文等。

陆羽以大量篇幅叙述茶事,汇集了从炎帝神农氏至唐代有关茶的人物四十三个,书目四十五种,各种传说、典故等四十八则。

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

像前面讲的以茶代酒,以茶养廉,王肃的酪奴等等都有,内容十分丰富。

第八章《茶之出》,是介绍茶的产地。

陆羽根据自己的调查,将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分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中、江南和岭南八大茶区。

每个茶区出产的茶叶品质又分为上中下和又下级,加以详细品评。

第九章《茶之略》,是讲茶具和茶器的省略。

阐述的是如果走出茶室‎‎,投身大自然怀抱,在深山、野寺、泉边、岩洞里等特殊的环境下造茶、煮茶,可省略其中一些过程和器具。

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甚至就地取材,这对于我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深有启迪。

但陆羽强调在正式场合,如茶会茶宴等,二十四件茶具不可缺一。

第十章《茶之图》,是讲《茶经》的挂图。

就是要求将前九篇的内容,书写在白绢上,写成四幅或六幅,挂在墙上,做茶事时一目了然。

同时也是为了倡导、推广。

使唐代的茶文化自陆羽茶经问世以后更加兴旺。

使更多的人了解茶,意义十分重大。

所以说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

茶学专著,它标志着中国茶文化在唐代的正式确立,同时也奠定了陆羽的茶圣地位。

有学者对陆羽《茶经》的历史贡献归纳如下: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中国茶艺。

我们把它称之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