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2602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docx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LT

   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警方全力展开侦查,终于弄清事件真相。

市公安局星湖分局副局长梁华明(录音“梁华明”):

“第一、苏某和易某的讲述有矛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就是作案时间不具备,案发地点不符,对犯罪嫌疑人特征描述不符,回家的方式也不符;第二、受害人苏某致伤的原因有可疑;第三、苏某和易某一直都有玩火的习惯;第四、专案组民警在调查走访的时候得知他们中午就在一起玩火的。

   针对种种疑点,警方调整了调查方向,通过对苏某和易某进行教育,二人终于承认了因玩火不慎烧伤自己,怕家长责罚而谎报案情的事实。

   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

以上这条新闻必须在导语中突出事件的结果,抓住核心事实来写,充分考虑听众,选择的角度则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信息量。

   三、会议新闻导语要抓住有价值的新闻,跳出会议才能出彩

   在会议新闻写作中,永远把会议中最有意思的新闻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

   以佛山电台和佛山日报在同一个会议获取的信息采写的稿件为例:

   如,佛山电台一则消息:

肇庆市旅游局昨天在佛山召开旅游推介会,向佛山市民推荐新春期间肇庆的旅游活动。

据了解,从年初一到年初七,肇庆旅游点,包括七星岩、鼎湖山、盆龙峡等都安排有表演节目。

   《佛山日报》消息:

昨日,由肇庆市政府带队的旅游推介团一行来到佛山发下“邀请函”:

请佛山市民去肇庆过个土味十足的大年!

   佛山日报的稿件的导语非常吸引读者,可读性较强。

这篇报道的导语跳出会议直接写出“肇庆市政府带队的旅游推介团一行来到佛山发下‘邀请函’”,读者更愿意将这篇新闻读下去。

   由此可见,记者在采访会议新闻时,要尽量杜绝写会议程序性新闻,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发掘新闻,在写作上要把最鲜活的事情突出来,以调动读者和听众的情绪。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导语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只要我们大胆突破程式化的思维方式,不拘一格,勇于摸索创新,就能写出精彩的导语。

所谓新闻导语,就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

它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展示在开端部分,以吸引读者注意。

如此一来,写好新闻导语,对整篇新闻来讲都是相当重要的。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亦如此。

新闻导语与文学作品的开头自然不能等量齐观,但就其重要性来说,新闻导语更加应该讲究开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水平。

所以记者们包括一些通讯员,都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上刻意求新,各显神勇。

具体地讲,写好新闻导语就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要明确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导语在写法上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但也有一些公认的准则;最好用经过提炼的、简洁精彩的文字表达最主要最新鲜或富有趣味的事实,做到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要把通篇新闻所报道的中心思想加以突出,把中心思想掩盖了,事物的实质内容往往是最有特色的,把事物特点紧紧抓住,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关于运用生动形象而朴实的语言来润色导语,表现形式上要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讲究文采。

2、要有鲜明的主题思想

导语要有文采,具有鲜明性。

许多导语常常是突出“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开成了概念化的语言,新闻的思想性主要在事实本身的分量上,而不在普遍性的尽人皆知的口号上,应尽量避免那些空泛的套话。

3、要占有丰富的新闻素材,关于突出一些形象化的事物、形象化的语言、形象化的细节。

形象化的东西容易吸引人,但是,导语毕竟是新闻事实的核心和精髓。

新闻导语中要写出点形象,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截取新鲜的画面,也要讲究表现的角度。

大体可以运用以下几种表现方法使新闻导语形象化:

一是通过群众的中级说出新闻的形象。

二是抓住最能体现事实本质的形象写。

三是抓住新闻事实中新鲜而有具体感觉的形象写。

要写好新闻导语,还要在深入采访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深刻、鲜明、形象的好导语。

4、要学点语法、修辞,打好写文章的基础,还要学点逻辑学

写起导语来很容易冗长繁杂、眉目不清。

由于导语要求简洁明快,一般要求只有几十个字甚至十几个字,这就必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总之,做好上述四点,是写好新闻导语的基本方法。

有些经验丰富的通讯员,在写一条新闻时,往往写出几个导语加以比较、研究后,再选用其中最精彩的一个。

难怪有的老新闻工作者说,写新闻时,先把导语写好,通篇新闻就可一气呵成了。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内容提要:

      我们都知道,导语,简单说就是消息的开头。

导语的主要特点是位置在前、突出重点、句式简练,富有吸引力。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新闻主题,为整篇新闻定下基调,形成文势,所以导语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其余部分的写作方向与舒展程度。

多年来,关于导语写作方法分类、创新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数,但这只是虚假繁荣,而真实情况则是导语与受众日行渐远。

面对导语缺乏重要性、时新性,形式单调等问题,我们提出导语写作应迎合受众心理,并进一步提出写作基本要求与写作思路,指出导语写作应先掌握规范,熟练后方可创新。

关键词:

导语写作受众心理思路

 

前言

  导语是以精练而生动的文字揭示消息主要内容的开头第一段话或第一个单元,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则消息中最先与受众见面的部分。

导语写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全篇消息的质量。

新闻导语主要担负这样三项使命:

第一,以省俭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重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何新闻消息;第二,一语定意,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导语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新闻其余部分的写作方向与舒展程度;第三,吸引读者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因此新闻界公认“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学教师会自然的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

①要从事新闻报道,不能不注重研究导语写作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能算作优秀的导语?

参与编写美联社写作手册的该社写作和计划工作组成员霍华德.海恩认为,一条优秀的导语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能够提供消息、简短、明晰、准确、简单、直截了当、生动、客观、富有色彩、格调高尚。

上述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它代表了西方新闻界许多人的看法。

  

  

  一.导语的分类与基本写法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唤起阅者的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出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②因此多年以来,新闻工作者均很看重新闻导语的写作。

随着新闻导语写作模式的突破,在当今林林总总的大众传播媒介中,消息导语的表现可谓是千变万化,千姿百态。

由于消息导语写法颇多,因而关于它的分类在中外众说纷纭。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法:

  

  

(一)中国导语部分分类形式

  《新闻通讯写作》③一书的导语分类:

叙述方式、描写方式、评论和结论方式、提问方式、对比方式。

  《新闻写作学》④一书的导语分类:

提问式、引语和对话式、直叙式、结果式、概括式、描写式、评论式、史料式、比拟或比喻式、谚语和歌谣式。

  《现代新闻写作技巧》⑤一书中导语分类:

叙述式(概括、综合、摘要、结果);描写式(人物、事物、现场);议论式(结论、评论、提问)。

  

(二)西方导语部分分类形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所著《新闻报道与写作》⑥一书,根据导语中是否直接交代主要新闻事实分类:

1.直接导语(单元素、多元素、总结性)2.延缓性导语,它是指“用于专稿、特写、深化报道、新闻分析中,因此这种导语也叫‘专稿导语’”。

⑦这两类导语的特点正好相反,其区别在于是否直接而简要地叙述新闻的主要事实,而是介绍一些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其他材料。

  美国内华达大学新闻学副教授威廉.梅茨所著《怎样写新闻》⑧一书,根据新闻导语中突出新闻六要素的某一要素分类:

人物导语、事情导语、时间导语、地点导语、原因导语、方式导语(怎么样)

  以上两种导语,西方记者应用最广,中国记者也多有借鉴和运用。

  二.与受众日行渐远的导语

  虽说新闻导语的写法颇多,但现在我们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电视,看到、听到的导语大多令人失望,少有真正有吸引力的导语,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更如凤毛麟角。

导语缺乏吸引力的背后实际上是导语被编辑、记者所忽视的现实。

有的记者对导语不够重视,认为导语区区几十个字,乃雕虫小技,只顾去抢大新闻、独家新闻了。

还有不少记者工作时间长了,生出麻木的感觉,不去在导语的写作上狠下功夫。

而导语被忽视的背后,其实就是对受众的忽视。

导语本身是为受众服务的,在导语的写作过程中,不考虑受众的感觉,新闻也就没有意义。

几乎所有的受众看到这类导语,都不会再去主动阅读正文,这样这些"新闻"也就无法成功地到达受众。

某种意义上说,一条垃圾导语的产生几乎就意味着一条新闻生命的结束,它的出现只会造成人类资源的浪费。

导语对受众的忽视和漠然,最终造成的不仅仅是一条新闻的埋葬,而是媒体公信力的丧失,长此以往,媒体失去的将是受众。

概括起来,当前媒体上消息的导语写作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缺乏重要性

  例本报讯8月11日,共青团河南省十二届四次全会(扩大)会召开。

会议学习贯彻了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了今年以来的工作,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省委副书记xxx在讲话中强调,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坚持用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精神和作风,推动团的事业新发展,进一步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原崛起建功立业。

(2004年8月12日《河南x报》)

  对于绝大多数受众来讲这样的导语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例子中的关键词是会议、通报、部署、讲话。

(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单调、乏味。

读者最关心的、最重要的不是某某部门召开的一个与己无关的什么会议。

而是会议的内容对自身利益、公共利益有何影响。

召开会议,通报形势,部署检查,领导讲话,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没有一点用处,也就无法对受众形成吸引力,达不到吸引受众的作用。

读者最关心、最重要的会议的实质性内容在导语中被忽略了。

  

(二)缺乏时新性

  例本报讯 8月6日,记者从省煤炭工业局召开的宣传贯彻《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座谈会上获悉,上半年,我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杜绝了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但种种数据表明,较之国有煤矿,小煤矿仍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生产安全仍不可大意。

  这则消息是某报8月11日才见报的,处于二十一世纪和网络社会的今天,相隔五、六后天才见报,日报真的快成周报了。

而且消息当中最重要的信息“小煤矿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生产安全仍不可大意”也被丢到了导语的最后。

  (三)形式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

  例本报讯 8月12日上午,河南工业大学成立暨与河南省科学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大会在郑州举行。

省委副书记xxx、副省长xxx、省政协副主席xxx等出席会议。

  仍然是大会、举行、出席之类,句式也仍然是八股式的句子,完全是程式化的东西,没有个性,毫无滋味。

读者最关心的不是某某领导参加,而是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大会的举行。

然而这样的内容在导语当中没能得到体现。

而类似的问题,又绝不仅是一家。

传者往往高高在上、动辄站出来讲话,使得文章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这样也就造成了新闻导语吸引力的缺失。

  可见:

导语是为受众而写,为受众服务是导语的最终归宿。

导语的写作过程当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受众是不是能够理解与接受。

  

  三、.新闻导语的写作应迎合受众心理

  

  我们都知道,受众看新闻和看小说、看电影、看戏剧有着截然不同的阅读心理。

"好戏在后头"观众、读者、观看小说、电影、戏剧是有备而来,一般会耐着性子看到最后。

新闻却不同,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每个人接触到一篇消息时,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讲的是怎么一回事。

最迫切想了解的是最重要、最新鲜、最有价值的新闻。

新近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牵涉到什么人,结果又是怎样的等等。

如果不把这些重要内容写在开头,读者就会放弃继续阅读新闻的正文,后面的内容再精彩,也只能是枉费心机。

正如英国作家亨利.费厄利所说:

“写好导语,不仅对记者重要,对读者更重要。

”⑨所以,受众阅读认知的心理要求新闻导语必须提供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有吸引力的信息,才能吸引读者阅读。

  现在社会的信息量超乎人的想象,我们已经置身于一片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受众可以选择的机会多到空前的地步,于受众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但信息选择多元化的形势对传统新闻导语写作构成巨大挑战。

标题和导语同处新闻中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位置。

先浏览一遍标题或导语,再选有兴趣的看,已经成为当前读者阅读报纸的基本习惯。

信息选择的多元化使得导语对于一篇新闻的意义更加重要。

如何来吸引受众?

如何让真正重要的新闻为受众所知晓?

如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脱颖而出?

对于以吸引受众为目的的新闻导语的创作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难题。

这是摆在每一个新闻导语写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改进导语的视角,让读者成为导语的主体,增强可读性和亲和力,已成为报纸参与竞争、锁定读者的最重要的筹码之一。

  可见,导语是为了吸引受众,不是卖弄文采、故弄玄虚。

导语的作用,在于表述新闻的要旨、新闻事件的轮廓和最主要之点,唤起人们的兴趣与关注,吸引人们不得不看或者听下去。

新闻导语的最根本作用就是吸引读者、吸引受众。

导语要想紧紧抓住受众,必须突出最重要的新闻信息,必须向受众提供最新鲜的新闻信息,必须采用最有吸引力的形式。

这是新闻导语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受众的认知心里决定的,是党对新时期新闻工作"三贴近"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受众信息选择多元化对导语挑战的必然选择。

这取决于受众能不能够接受,是不是喜欢,是不是对受众产生吸引力。

  四、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条好的导语要像一块强大的磁铁将读者的目光立即吸引过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提纲挈领地了解到这条新闻的要点,以便做出决定和判断:

是否需要阅读这条新闻的全部文字。

    根据新闻写作的传统,我们要求导语的句子必须明快、简洁,用字必须简单、有力,而且具体,要删去繁复的语句和暧昧含糊的字词。

这就像一位高超的武师,能够拳打窝牛之地,在严格的限制下演义出精湛的技艺。

  

  

(一)、干脆利落,少而干练

    比如,ChinaDaily,December20-21,2003,Page8就有条导语。

    "Basra,Iraq:

IraqsUSadministratorPaulBremersaidonFridayhehadescapedanassassinationattemptinBaghdadinearlyDecember."此条导语仅用了19个英语单词,其意大致为:

"伊拉克的美国管理者保罗.布雷墨星期五说,他于12月初在巴格达逃过了一次暗杀企图。

"译为中文后字数为36个字。

    导语虽然短小,却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新闻记者的功底和敬业精神。

因为记者采访回来,面前自然会有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首先要在报社给定的发稿面积内做出舍弃,然后还要像沙里淘金一般地苦思冥想那个核心中的核心:

导语。

它要直截了当,干脆利索,一下子就激起读者的兴趣,因此需要记者付出最大的功力,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

  

  

(二)、避免面面俱到,多而拖沓

    然而,目前我们有些新闻记者却渐渐抛弃了导语写作的规矩,早已把导语的字数限制和写作要求丢到脑后去了。

他们通常为充分显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大笔一挥,随心所欲地写下来,很是痛快淋漓。

当然,也有许多记者写出了很地道的导语。

    如2003年12月22日,某晚报第6版

    本报讯(记者XXX)今天上午10时30分,服刑3年没见到儿子的赵红见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孩子。

为了见儿子,赵红特意化了妆:

"让儿子对我放心一些。

"但是在19岁的孙覃眼里,妈妈还是瘦了些、变老了。

19岁的孙覃第一次给妈妈倒了一杯茶,端着儿子倒的第一杯茶,赵红热泪盈眶:

"原来担心他不适应监狱生活,现在看儿子虽然瘦了,但是成熟多了!

"除掉标点符号,这这条导语还有131字!

   这个例子只要稍加总结一下,就可看出,其要传达的中心信息不过就是:

"今天上午10时30分,服刑3年没见到儿子的赵红,端着同在服刑的儿子(19岁的孙覃)倒的第一杯茶,热泪盈眶。

"如果再加上这对母子见面的特殊地点:

北京市某监狱,可能读者就会更清楚地知道这篇报道的大致内容了。

经过一番"瘦身",这条导语仅剩下了44个中文字,却能传达出同样多的新闻要素。

  

  (三)、用心构思,留有悬念

    其实记者只要在心中多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读者着想,多下一些苦功,就一定能写出好导语的。

据说早年《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为了一条导语竟然写了13遍方才满意。

    我们的许多记者也写出了一些高质量的导语,比如:

    1、2003年12月22日,星期一,《报刊文摘》第4版:

"据《现代快报》12月16日报道,市民刘先生这两天一直在为自己亲眼看到的一件事而烦心。

"这条导语简短明快,富有悬念。

    2、2003年12月22日,星期一,《北京晚报》,第8版:

"昨天,一伙骗子在海淀区莲花池长途车站,上演了一场‘精彩双簧,把正候车的张女士唬蒙了,结果钱包和手机不翼而飞。

"仅用了50个中文字就将新闻要素交代清楚,读者一目了然。

  (四)新闻导语还须精当

  写好新闻导语,即完成了全篇任务的一半。

可见“新闻导语”(以下称导语)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位置。

精彩的导语可以让读者数秒钟读完“导语”后,便可了解这篇新闻报道所反映的事件的主要内容。

  

  1865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林肯被刺,美联社记者戈布莱特当日从华盛顿拍发了一条轰动世界的大新闻,仅有一句话:

  

  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

  

  再看这个例子:

新华社曾发过一则关于上海防止地面下沉的消息,导语长达200多字,试摘如下:

  

  新华社1972年3月15日电1972年《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上海应用毛泽东哲学思想防止地面下沉》的文章,这篇文章是由上海……撰写的。

它总结上海防止地面下沉中积累的经验……

  

  这条导语既臃肿又枯燥,一位英国朋友将它改为7个字:

  

  据新华社消息:

上海不是威尼斯。

  

  导语只一句话,通过将上海与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来比较,告诉受众全文中最重要的事实——上海防止地面下沉。

这后一条导语写得干脆利落,生动鲜明。

  五、导语写作的思路

  所谓思路就是思维过程,任何写作都要认真思考。

好的导语写作都应该是思路清晰的、富有逻辑性的。

根据导语的使命和写作要求,写导语的思路一般要经过这样的过程:

  

(一)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要在提炼和概括上下工夫

  导语写作过程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程序是提炼。

一条消息的导语必须突出核心事实,揭示要旨,缺少这两点就不成其为导语。

这是写导语的基础,是第一性的,是将导语写好的关键。

新华社曾给各分社的指示信中说:

有导语的消息是比较难写的,它是研究的结晶。

这里所说的“研究”,主要指的是对材料的分析、提炼。

美国威尔逊大学教授海德.格兰特.米尔纳也曾经说:

“导语是一种揭示、摘要、高潮、,一种包在小包裹里的要点或是新闻预告的总合。

”⑩在消息写作中,所谓提炼,就是提炼最主要、最新鲜的,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事实。

同时,提炼和概括是紧密相联的,如果只有提炼,不善于概括,导语做不到简而明;只有概括,没有提炼,是无米之炊,概括不到点子上,不是空洞无物,就是不得要领。

新闻导语要提炼的准确,概括才能精当。

  在这方面,有些外国记者在提炼和概括上的工夫和技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请看下面两条导语:

  

(1)(我国一家新闻单位)对外经济贸易部一位负责人今天向记者介绍了“东芝机械事件”后中日两国政府进行会谈的情况,并要求日本政府切实采取措施,使问题尽早解决。

  

(2)(一外国电台)中国要求日本赔偿在禁止东芝机械产品输出到中国以后,中国所蒙受的损失。

  分析以上两条导语,清楚的看到第一条导语缺少实质性的内容。

中日两国会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条导语正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一条只停留在事物表层,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以说写好导语第一步要提炼,这是关键,也是基础。

  

(二)找出新闻六要素中,具有价值最高的和较高的要素

  新闻六要素按重要性的排列顺序,一般是:

事件、时间、人物、地点、原因、结果。

但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往往同一个要素在不同的新闻,其价值大小也不一样。

请看下面两则导语:

  

(1)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利用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今天休会的机会,应邀到大钟寺参观。

  

(2)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今天重访了一年前他们批评过的北京大钟寺。

  第一条“何事”是这条导语的“支点要素”,第二条导语是由“何人、何时、何故、何事”组成。

“何故”价值最大。

因为人大代表,利用休会时间参观是常事,只是单纯的报道没什么价值。

第二条导语揭示出是因为“一年前他们批评过”北京大钟寺这一特殊原因。

突出这一要素,正式说明了人大代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由以上两条导语的对比,可见写导语是认真分析新闻诸要素,找出新闻价值最高的要素,突出在导语里的必要性。

  (三)注意选取能揭示新闻价值和烘托深化主题的背景材料

  有些新闻事实,如果从事实本身看,看不出什么新闻价值,如果把此事实放在有关背景中去看,其新闻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凡是揭示新闻价值的背景材料,均出现在导语里,使受众刚刚接触新闻,便知其新闻价值。

请看获1991年“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消息《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的导语:

  上海市民做了100多年的大桥梦,今天终于实现了。

他们纷纷涌向大桥,争睹这座跨度423米,名列世界第二的斜拉桥的英姿风采。

  在这条导语里有两处背景材料,即“上海市民做了100多年的大桥梦”和“名列世界第二的斜拉桥”把此桥放在历史背景上看,它是来之不易,是人们的企盼;把它放在世界的背景上比,它属第二。

因此,这座大桥的建成便有了较大的新闻价值。

  (四)选择适当的表达形式

  导语的表达形式是较多的,我们应就内容、主题和受众心理而定。

原则是既突出新闻价值,又引人入胜。

如报道重大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事实,往往采用叙述式导语,直截了当地将人们关心的事实,急于要知道的信息告诉受众;在报道日常生活中凡人小事新闻的导语,往往采取一些修辞手法,将导语写得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

  素材:

  1月7日郭中奇从韶关站上了272次列车,打算回家乡浏阳结婚。

当车行至郴州地区时,他随身携带的防锈漆泄露,接触火种引起火灾。

列车起火后,郭中奇破窗逃跑,逃回浏阳家里,1月10日被公安部门抓获。

  《羊城晚报》首次报道的导语:

  昨天晚上,广州开往西安的272次列车在郴州地区发生特大火灾,烧毁两节车厢,34人死亡,30人重伤。

  下面是几条连续报道的导语:

  

(1)1月7日晚上,由广州开往西安的列车,行至郴州地区时,发生火灾,造成34人死亡,30人重伤,经济损失18万元。

肇事者郭中奇逃回老家浏阳,1月10日被公安机关抓获。

  

(2)特大火灾的肇事者郭中奇被抓获。

  (3)272次列车特大火灾的原因是一乘客,擅自携带易燃易爆品乘车接触火种引起的,肇事者今天被抓获。

  上面的导语可看出首次报道较好,下面第一条主要是“挂钩句”不简练;第二条又过于简单;第三条较好,,“挂钩句”和其他部分均简而明,而且揭示的主题指导性也强:

凡是携带易燃易爆品乘车,造成重大事故,都要负法律责任。

  新闻导语的写作,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已形成了一些新闻界公认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但我们在写作新闻时,不仅要有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