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641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7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级联考湖南省株洲市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统一检查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高士廉认为应先抚养百姓,刘洎首推安抚边塞,褚遂良认为钦定名分最重要,太宗极为认可褚遂良。

不久,废李承乾另立他人。

这体现了唐朝

A.君王独裁趋势不断加强

B.封建等级思想根深蒂固

C.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

D.君臣互动化解政治难题

【答案】D

【详解】唐太宗与太子矛盾逐渐尖锐,褚遂良等人“钦定名分”给太宗提供了废太子的由头和程序,这体现了唐代在面临政局疑难时,君臣通过默契的配合以实现解决,故选D。

唐太宗遇事难绝断,最后通过君臣商议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这不能体现君王独裁趋势,排除A;

材料中出现的“钦定名分最重要”的看法是为了选出合理的继承人以解决统治危机,而不是为了强化封建等级秩序,排除B;

继承人的存废问题不能反映社会矛盾的突出,排除C。

【点睛】李承乾被废是本题的中心问题,抓住材料中先是出现问题、再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逻辑链条即可作出解答。

4.下表是元代各地的粮食岁收情况表(单位:

石),据此可知元代

地区

中书省

辽阳

河南

陕西

甘肃

岁收

2271449

72066

2591269

229023

60586

湖广

江西

江浙

四川

云南

843787

1157448

4494783

116574

277719

 

A.继续维持重农抑商政策

B.政治经济核心优势明显

C.苏湖地区已成农业中心

D.边远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江浙地区的粮食岁收远高于其他地区,结合经济中心南移的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苏湖地区成为农业中心,故选C。

材料没有农业与商业的对比,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

仅从粮食岁收一项无从得知政治经济核心是否优势明显,排除B;

由表可知,甘肃、云南等地区在农业上的发展不如北方和南方地区,排除D。

【点睛】表格类题目一定要关注标题,切记不可以偏概全,如本题切不可将农业的发展等同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变化。

5.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

《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主要体现了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详解】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影响英商贸易,故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要求明文确定税例,故选B。

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是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属于鸦片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

鸦片战争后,英国控制了中国海关,两国的贸易不是正常的贸易关系,排除C;

材料并未提及外商对清政府税制腐败的看法,排除D。

6.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作者认为法国人民受剥削程度远比德国轻,然而确先爆发了革命。

其原因在于法国进行了改革,长期受压迫的人民在改革中减轻了负担,并开始觉醒。

但是,政府的改革不能满足人民的期望,于是情绪更为激烈,所以导致革命的爆发,这就是“松动崩溃论”。

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明治维新

D.辛亥革命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行为,但它的推行并未满足人民的期望,由此引发了辛亥革命,故选D。

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英国在美的统治政策引起了美国人民的不满,而不是因为其改革失败,排除A;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此时的清政府并未开始改革,排除B;

日本的明治维新的结果是成功的,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未导致革命出现,排除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对法国大革命起因的论述并以此类比选项即可作出解答,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材料解读和分析能力。

7.1984年,柳传志在中关村创办了一家小公司,张瑞敏着力改造青岛日用品电器厂,李经纬推出了一款“东方魔水”健力宝饮料,王石在深圳成立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

他们的事迹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

B.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C.城市经济结构的松动

D.计划经济的弊端严重

【详解】几位企业家创业,反映的是私营经济、集体经济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所有制企业,新的经营模式,所以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松动,故选C。

材料中的企业并非国有企业,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改革,而非开放,排除B;

材料并未揭示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所列的这几个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8.公元前2世纪,在罗马征服希腊后,罗马官兵从希腊挑选并带回来的大批人质里面,包含有贵族、伦理学家、政治理论家、历史学家、诗人等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奴隶、杂技演员,甚至还有主厨。

这种现象会导致

A.希腊文化在罗马扩散

B.希腊民主遭受致命摧残

C.罗马的法治迅速发展

D.罗马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详解】从材料可知,罗马征服希腊并从希腊带回的人质中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人物,这些人质到达罗马后对罗马社会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必然导致罗马文化发生变化,故选A。

罗马与希腊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B项描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材料并未提及罗马法的发展,排除C;

题意与社会矛盾无关,排除D。

9.美国学者特林考斯在其著作《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与神性》中,对早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宗教取向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得出重要结论: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

”该观点主要

A.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时代

B.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

C.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D.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

【详解】由材料“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可知,早期人文主义依附于基督教,两者有许多融合的共性,故选B。

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要求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排除A;

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要早于这个时间,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的共通性,而非差异性,排除D。

10.下图为英国近代漫画家吉尔雷的一幅代表作。

图右坐者为自由女神,跪者为路易十六。

据此可知

A.路易十六点燃法国革命

B.美国是法国革命的模板

C.作者抨击英国君主制度

D.历史事件象征意义深远

【详解】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漫画作者想象了路易十六向自由女神献祭的场景,身边被束缚的贵族,身后起义和押解王族的国民,这些都是在陈述1789年革命的象征意义深远,故选D。

材料并未涉及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问题,排除A;

自由女神是法国送给美国的,其并非美国的化身,那就无从谈起美国是法国革命的模板这一说法,排除B;

从漫画的内容上看,无法得出作者对英国君主制度的看法,排除C。

11.大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胡佛迫于舆论压力,在农业、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如部分收购农产品,发放信任贷款,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等,其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和赞助的政策。

负债的农民、失业工人和破产企业界人士,要求联邦采取比总统乐于赞助的更为勇敢的行为。

这表明胡佛政府

A.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应对危机的措施效果明显

D.全面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详解】由题意可知,虽然胡佛政府局部干预经济,但在干预过程中,特别强调自愿原则,引起了经济从业者的呼吁,由此可见,胡佛任然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与思想,故选B。

胡佛政府政策的核心仍然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和赞助的策略,说明其并未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佛政府采取的措施只是杯水车薪,并未有效应对经济危机,排除C;

全面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而非胡佛,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到胡佛政府政策推行的核心,再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作出逐个排除即可。

12.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在次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美国发起抵制运动使65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缺席;

苏联在1984年如法炮制,也率领19国缺席了洛杉矶奥运会。

这说明

A.霸权主义影响国际间合作

B.这一时期的苏联处于守势

C.世界多极化趋势遭受压制

D.美苏态度决定国际性事务

【详解】由两国在奥运会中的对垒可知,政治问题干预体育赛事,凸显了美苏两国利用霸权主义粗暴破坏国际文体交流与合作,故选A。

7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锋中处于攻势,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美苏的争锋,而非多极化的趋势,排除C;

材料中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只是局部,不能反映世界整体都是由美苏态度决定的,如不结盟运动、欧洲和日本的崛起等都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排除D。

【点睛】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点再结合所学即可对选项作出选择。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

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

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开始大量涌现,以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

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称赞布尔什维克革命能媲美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

——摘编自徐中约(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逐渐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欧美大学的课堂;

一些著名学者称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学”、“要探索人类发展前景就势必求教于马克思主义”;

各种牌号的“马克思主义”竞相出台,甚至神学也试图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

热潮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冷却了一阵,但世纪之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逐渐回温,马克思还被西方权威媒体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应该看到,这是马克思高贵人格、科学理论产生的巨大魅力,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马理文《世纪思潮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热潮”的特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世界的进步意义。

【答案】

(1)因素:

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

西方列强不断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近代教育发展与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

(2)特点:

形式以学术研究为主;

思潮起伏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主要用途是针对西方的社会问题。

意义:

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

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批影响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被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

【详解】

由材料“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可知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

由材料“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可知西方并不想中国强大,而是想通过扶持军阀达到继续侵略的目的;

由材料“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基础,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也进一步诱导了这样的趋势;

由材料“以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

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称赞布尔什维克革命能媲美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可知,近代教育发展与知识分子对进步的追求也促使人们转向马克思主义。

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因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条件。

由材料“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欧美大学的课堂;

一些著名学者称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学’、‘要探索人类发展前景就势必求教于马克思主义’;

各种牌号的‘马克思主义’竞相出台,甚至神学也试图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可归纳为形式以学术研究为主;

由材料“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逐渐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到“热潮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冷却了一阵,但世纪之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逐渐回温,马克思还被西方权威媒体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可归纳为思潮起伏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由材料“应该看到,这是马克思高贵人格、科学理论产生的巨大魅力,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可归纳为主要用途是针对西方的社会问题。

先由材料“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可知马克思主义被资本主义国家借鉴,这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创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成功两方面入手分析。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

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

论述:

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

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官营与民间两大类别,早期的官营手工产品大多不计成本,产品极为精美。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

秦汉至魏晋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更加纯熟,秦铜车马、汉代马踏飞燕、魏晋的铜鎏金佛像等都是艺术极品。

汉代以后,陶瓷与瓷器制造不断发展,唐代南青北白系统初具雏形。

唐代的唐三彩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物品蜚声海内外。

唐三彩体现了唐代墓葬、社会生活、外交与民族交流等方方面面,是现代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文物资料;

宋元以后,瓷器制造更加发达,出现了多个瓷器专业市镇,如景德镇、汝窑、均窑等。

宋元瓷器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流物品之一。

此外,我国古代的丝绸、冶铁、造纸、煮盐、造船等方面也都独立发展、各具特色,水平极高。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且唯一一个文明延绵不断的国家,古代手工业恰是中华文明兴盛发展的一个极佳见证。

[示例二]观点:

古代文物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图片中汉代的铜奔马形象俊美,别具风姿,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也凸显了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

北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铜鎏金佛像首先体现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手工艺术相结合,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

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代表。

骆驼既是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侧面反映,也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动物。

古代文物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事实,是中国虽地处世界东方,但自古以来都与世界保持着连续的经济与文化往来。

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也是中华文明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详解】首先观察图片确定主题。

观察三张图片可知,三张图片在两个维度上具有共性。

其一,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图一图二为青铜器,图三为陶器,这三件物品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达;

其二,他们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马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佛像来自于印度,骆驼上的乐佣来自于西域,这三件折射出中国古代区域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次,确定主题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述。

侧重于解读手工业的发达,看可以按照时间进行分点回答,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言之有物。

示例: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

侧重于解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结合三张图片可从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最后,总结升华,可将手工业的发展提升为中华文明的高度。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统治者认为云南“僻在遐荒,少沾王化,蛮夷习性,易动难安”,一直与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洪武十七年,明政府在派驻流官治理的地区征发赋役,布政司收取米粮实物;

当地土司则直接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贡赋”多为地方特产,如象牙、犀牛角、宝石孔雀、麝香等。

到明朝中后期,云南布政司接收各府、州、县的田赋基本上以银两为主。

万历年间,除田赋之外,云南的绝大多数州县也已经完成了“徭役编银”的转换。

据统计,明清两代云南的商税、门摊酒课银均有所增加,基于井盐的盐课银两收入,后来竟逐渐成为了云南财政的第一大税源。

明代税制政策的推行,改善了云南各地的原初面貌,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趋紧密。

——摘编自侯官响《明代云南赋役征银与财政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政府在云南地区所行财税政策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财税政策在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施策;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

由实物税向银两税转换;

农税与商税两者兼顾。

(2)积极影响:

推动了云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中央对云南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进程,增进了民族交融。

(1)特征:

由材料“洪武十七年,明政府在派驻流官治理的地区征发赋役,布政司收取米粮实物;

当地土司则直接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贡赋”多为地方特产,如象牙、犀牛角、宝石孔雀、麝香等”可以看出明代政府在云南地区推行财税政策的过程中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明代政府还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分类施策;

由材料“到明朝中后期,云南布政司接收各府、州、县的田赋基本上以银两为主。

万历年间,除田赋之外,云南的绝大多数州县也已经完成了“徭役编银”的转换”可以看出,明代政府税收逐步地由实物税向银两税转换;

由材料“明清两代云南的商税、门摊酒课银均有所增加,基于井盐的盐课银两收入,后来竟逐渐成为了云南财政的第一大税源”可以看出,明代政府在重视农业税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商业税的收取,做到了农税与商税两者兼顾。

由材料“明代税制政策的推行,改善了云南各地的原初面貌,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趋紧密”可以推论出明代税制改革既推动了云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化进程,又加强了中央对云南地区的管理,增进了中原地区与云南地区的民族交融,使其联系变得更为紧密,显然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这个时期的美国政治上动荡不安,社会分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郁积了几年的反战情绪首先在大学校园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

1968年,参加反战运动的学生同哥伦比亚大学当局发生对抗,此后一年间,全国发生了1800余次示威,7500余次逮捕事件。

由于反战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日益高涨,旷日持久、日益扩大的战争耗尽了美国的人力和财力。

通货膨胀和美国士兵在战场上大量伤亡,以及青年学生面临被征召去当炮灰的厄运,这一切无不激起美国人民对这场战争的痛恨。

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幻想的破灭感……对美国政府的信用和动机的怀疑”。

“美国人民从来没有面临过比越战更为制造分裂和令人痛苦的事件。

约翰逊政府在进入最后数月的任期时,美国人的公共士气空前低落。

”尼克松就职后,于1970年悍然出兵柬埔寨、扩大印度支那的战争,导致全国450所大学院校罢课甚至关闭。

1970年5月9日,在白宫前举行了十几万人的大示威,尼克松政府出动军警镇压。

美国学生和前线士兵的反战运动一直坚持到美国侵略印度支那战争的终止。

——据王斯德等《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处于“动荡的年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动荡的年代”出现的原因。

(1)大学校园反战运动高涨,全国性示威运动此起彼伏;

人们失去信心,社会情绪普遍低落;

政府与社会矛盾不断加深。

(2)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经济发展迟滞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越南战争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联邦政府无法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1)具体表现:

由材料“郁积了几年的反战情绪首先在大学校园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

1968年,参加反战运动的学生同哥伦比亚大学当局发生对抗,此后一年间,全国发生了1800余次示威,7500余次逮捕事件”可知大学校园反战运动高涨,全国性示威运动此起彼伏;

由材料“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幻想的破灭感……对美国政府的信用和动机的怀疑’。

‘美国人民从来没有面临过比越战更为制造分裂和令人痛苦的事件。

约翰逊政府在进入最后数月的任期时,美国人的公共士气空前低落’”可知人们逐渐对政府失去信心,社会情绪普遍低落;

由材料“尼克松就职后,于1970年悍然出兵柬埔寨、扩大印度支那的战争,导致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