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349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docx

北京中考化学二模各区难题汇总

朝阳

21.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除去NaCl固体中的泥沙

过滤

C

检验NaCl中含有Na2CO3

加水溶解

D

区分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点燃、闻味

22.右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改变

B.乙、丙可能属于氧化物

C.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D.反应中共涉及四种分子和三种原子

23.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

NaH+H2O=NaOH+H2↑。

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

A.Ca(OH)2和H2B.CaCO3、NaOH和H2

C.NaOH和Ca(OH)2D.Ca(OH)2、CaCO3和H2

24.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

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6.6

2.7

m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表中m的值为4.2B.物质X由碳、氧元素组成

C.物质X由碳、氢元素组成D.生产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25.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

B.c点对应溶液中溶质为Zn(NO3)2

C.b~c段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AgNO3

D.取d点对应固体,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28.

(2)下表为某同学测定的硝酸钾不同温度的时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31.6

63.9

145

110

138

169

1分析上述数据,某温度时的硝酸钾溶解度数据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该温度是  ℃。

2修正数据后,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00g水

上述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填字母序号)。

29.(4)下图是利用部分生锈的生铁屑生产硫酸亚铁的流程:

①实验室中完成操作A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

②在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除Fe2(SO4)3+Fe=3FeSO4外,还有。

3滤液中肯定含有的溶质是。

30.(7分)A~F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回答问题。

(1)已知A、B、C有如图所示的关系。

①若A、B、C均为单质,A是最理想的燃料,

则A的化学式为,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若B为一种红色固体,A与C发生置换反应。

则B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D、E、F均含三种元素。

取D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然后滴加一定量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取E溶液于试管中,加入F溶液,溶液变浑浊。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的液体混合,有气体生成,液体变澄清且仍为无色,则最终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为(除酚酞外,写出所有可能)。

32.(5分)某同学利用右图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1)若关闭K2,打开K1,将用凸透镜聚光加热锥形瓶中的白磷,

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2)若关闭K2,打开K1,将气球中的固体加入到锥形瓶的液体中,

观察到气球先变瘪,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则固体和液体可能

是。

(3)若将气球中9g白色固体加入到锥形瓶中,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g。

则9g白色固体的组成可能是。

①Na2CO3②NaHCO3和NaCl

③Na2CO3和NaCl④Na2CO3和NaHCO3

33.(8分)同学们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探究碱的性质。

实验一

观察固体表面

实验二

向两块固体表面滴加稀盐酸

实验三

振荡3个塑料瓶

(1)由实验一、二可知,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因此要密封保存。

(2)实验三中观察到3个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对比A瓶与_________(填“B”或“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

(3)同学们设计如下两种方案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种饱和溶液。

实验一

实验二

分析

微热(不考虑水分蒸发)

两种方案中均观察到A试管内出现白色浑浊,则A中溶液为;方案二的设计原理是。

(4)某同学发现工业上使用的氢氧化钠固体标签如右图所示,于是对其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中含有什么杂质?

【查阅资料】

①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完全转化为产品。

②工业上制取NaOH的反应原理是:

2NaCl+2H2O

2NaOH+H2↑+Cl2↑,然后

蒸发溶剂获得NaOH固体。

③碱性的Na2CO3溶液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提出猜想】氢氧化钠中含有的杂质为碳酸钠和氯化钠。

提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取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并将溶液分成两份。

步骤I:

向一份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步骤II:

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实验结论】两份溶液中均有明显现象,证明杂质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反思评价】①上述实验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是步骤(填“步骤I”或“步骤II”);

②该同学想进一步证明固体中的氢氧化钠,实验方案是。

35.(3分)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计算生石灰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

(不考虑其它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丰台

20.下列关于“粗盐提纯”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称量时,将粗盐放在天平右盘的称量纸上

B.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液滴飞溅

C.主要操作步骤是: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D.过滤时用到的主要仪器、用品是:

玻璃棒、烧杯、滤纸、铁架台

21.我国铁路将进入高铁时代。

为适应提速要求需把短轨连成长轨,常用反应:

xAl+Fe2O3Al2O3+xFe进行焊接,该反应发生后,不需要再持续加热就可保持高温继续进行,方便野外操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l2O3为氧化物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该反应方程式中的x为3D.该反应会放出大量热

22.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酸和碱恰好中和

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最终呈无色

B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入适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C

确定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

取少量固体,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D

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3.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有如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和产物已略去),则甲、乙、丙、丁依次是

A.C、CO、CO2、H2CO3

B.CO、CO2、C、H2CO3

C.CaO、Ca(OH)2、CaCl2、CaCO3

D.CaCO3、Ca(OH)2、CaCl2、CaO

24.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是

A.要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应

该将温度控制在t1℃

B.t2℃时,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7.5%

C.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t1℃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25.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

B.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29.(4)对Ag、Fe、Cu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下列所选试剂组不可行的是。

①Fe、Ag、CuSO4溶液②Cu、Ag、FeSO4溶液③Cu、FeSO4溶液、AgNO3溶液

(5)化学小组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了如下废液处理:

 

①Ⅰ中的操作名称是。

②写出Ⅱ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滤液的组成可能是。

 

30.(6分)下图表示初中常见几种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虚线两边的物质可以转化或相互反应,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

请根据以下每个问题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回答。

(1)若A能依次转化为D,A为标准状态下密度最小的气体,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则A的化学式为,C的化学式为。

(2)若从A到D,相邻物质间可以互相反应,且A、B、C、D为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C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且溶于水会放热,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判断B和C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加入的试剂是。

(3)若D能依次转化为A,D由三种元素组成,原子个数比为1:

2:

2,则B

的化学式为,D→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2.(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打开a,关闭b,装置I中加入黑色固体和无色液体,装置

的热水中加入白磷,观察到

中白磷燃烧。

①装置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白磷燃烧的原因是。

(2)装置I中加入大理石和过量稀盐酸,装置

中加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打开a,关闭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一段时间后,关闭a,打开b。

若装置

中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

中一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若装置

中最终得到无色溶液且底部有不溶物,则

中无色溶液的溶质可能为。

33.(7分)化学兴趣课上,同学们对过氧化钠(Na2O2)可以做供氧剂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供资料】①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另一种物质。

②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

H2O、HCl气体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气不能与N2发生反应。

(1)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①写出检验G中气体的方法。

②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

③若观察到,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除尽。

(2)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另一种物质。

【猜想与假设】下面是同学们提出的3种猜想。

猜想1:

是氢氧化钠猜想2:

是碳酸氢钠猜想3:

是碳酸钠

你认为猜想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排除错误猜想后,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另一种物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少量CO2与Na2O2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思与评价】

①某同学认为上述方案存在不足,他的理由是

②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5.(3分)为了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杂质是氯化钠),将20g的该样品溶解在90g水中,加入适量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钙溶液,恰好反应完全,测得滤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Cl2=CaCO3↓+2NaCl。

试计算: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氯化钙溶液的质量。

昌平

22.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

关于这一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23.下列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中(图中药品为红磷和水),不正确的是

弹簧夹

A.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

B.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

C.图I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烧杯中水的五分之一

D.

图II所示装置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4.向一定量的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FeCl3+3NaOHFe(OH)3↓+3NaCl。

x轴表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下列选项中y轴表示的含义与所给图像变化趋势一致是

A.混合液中H2O的质量B.混合液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C.混合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D.混合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25.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

下列做法中,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

A.从N→M:

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

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

先将M降温过滤后再将其升温

D.从M→N:

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30.(7分)下列用字母表示的七种物质都是由氢、碳、氧、钠、氯、钙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1)A、B、C都是氧化物。

A与B反应的产物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B与C化合后的产物D微溶于水,则A的化学式是,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

E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A和B,则E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F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F与G反应的生成物中也有A和B,则F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D可中和某些工厂污水中含有的G,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D与F固体混合物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写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所有可能组成

(填化学式)。

32.(6分)图中容器D是一种特制的瓷筒,它的壁只可以通过氢气分子。

实验开始时,D和E中都充满空气。

(1)A中盛有滴加石蕊溶液的水,通过B管向持续通入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可以观察到的

现象是。

(2)A中盛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溶液,通过C管向A中通入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A瓶液体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

再用注射器向A中加入过量的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后A中液体的溶质为。

33.(7分)嫩肉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促进肉类吸收水分,从而使肉质松软,达到鲜嫩爽滑的目的。

小明发现将拌了嫩肉粉的肉类放到锅中加入食醋调味烧煮时产生了大量气体,她对此颇感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小明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猜测:

气体中除了醋酸气体和水蒸气之外,还可能含有气体A,A是。

.小明对气体A的来源做了两种猜测:

猜测1:

猜测2:

气体A可能是由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的。

针对以上猜测,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1

 

实验2

取碳酸氢钠样品少许加入试管中,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试管口出现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猜想

都正确。

.实验2中,小明发现充分反应后,试管中仍留有一些白色粉末,他猜测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请用物理、化学方法各一种进行鉴别。

(1)物理方法:

(2)化学方法:

 

35.(3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含有Na2SO4杂质的Na2CO3固体样品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溶液A

(1)过程②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是______。

(2)计算溶液A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东城

18.下列涉及学科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微粒观: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根据转化观:

锌和硫酸锌可相互转化

C.根据结构观:

氩原子和氯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根据守恒观:

10mL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加10mL水后质量分数变为20%

19.下列所示初中化学常见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0.为防止铁制品生锈,在铁制品表面电镀一层铜可起防锈作用。

下列关于镀铜铁制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合金B.不可盛硝酸银溶液

C.防锈原因之一是铁隔绝了空气D.可以盛放稀盐酸

21.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

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A.物质形成溶液的pHB.含氮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苛性钠食盐硫酸大N2NONO2高

溶液的pH氮元素的化合价

C.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D.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AlSiO高FeCuAg弱

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金属活动性

22.为确认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滴加的盐酸是否过量,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所用试剂及判断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实验方案

使用的试剂

判断的方法

A

铁粉

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B

pH试纸

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C

硫酸铜溶液

如果有蓝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D

紫色石蕊溶液

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23.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

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甲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图2中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图3中N表示的是乙的溶解度曲线D.图2中

两溶液降温至30℃都会析出晶体

24.关于下列坐标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A.甲表示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乙表示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C.丙表示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D.丁表示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25.“碳捕捉技术”是用足量的NaOH溶液“捕捉”CO2,并将CO2分离、储存,其过程的示意图如下(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可实现CO2零排放B.该过程至少发生了4个化学反应

C.该过程只有1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D.“反应并分离”的过程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28.

(2)A、B、C是常见含钙化合物,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B均由三种元素组成。

①A的俗称是,它在农业上的用途是;

②含B的天然石材中,可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③B→C的化学方程式是(任写一个)。

29.(7分)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甲、乙、丙、丁四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质量守恒定律。

(1)甲组研究了反应:

2H2+O22H2O,他们从该反应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②该化学反应的条件是点燃;

③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

 ④_________;⑤_________。

(2)乙、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图中试剂混合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分别表示为m(前)、m(后)。

请根据图示回答:

1乙组实验中,m(前)>m(后),原因是_______,若所用试剂不变,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

2丙组实验中,m(前)=m(后),乙组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________。

(3)丁组同学研究了物质W的组成。

一定条件下,W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其中,x=g,W的化学式是。

30.(5分)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4种元素,有关信息如下表所示。

A、B、C、D、E是由上述4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纯净物。

元素

a

b

c

d

有关

信息

其单质A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食盐中含有大量的该金属元素

(1)A的化学式是。

(2)单质B燃烧时,可生成不同的气体C或D。

B充分燃烧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

(3)E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无色溶液Ⅰ,向Ⅰ中通入足量气体C后得溶液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与Ⅰ相比,Ⅱ中(填序号)。

溶质质量小

溶剂质量小

溶液质量大

溶质质量分数大

32.(7分)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具有某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为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关闭K1、K2,将燃烧匙中硫粉在空气中点燃,迅速伸入如图所示瓶中,可以观察到火焰呈蓝紫色,则瓶内的气体是,硫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瓶内的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原因是。

(1)若只打开K1,烧杯内的兵乓球被吸在漏斗口,原因是。

(2)若注射器中盛有溶液A,只打开K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内溶液变为蓝色,溶液A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3)若注射器中盛有澄清石灰水,打开K1、K2,向外拉注射器,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3.(7分)已知某合金样品中可能含有铝、铁、铜中的两种或三种。

某小组同学对该合金样品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反应,而铁、铜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已知2Al+2NaOH+2X=2NaAlO2+H2↑,则X的化学式是。

【探究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一定量的合金样品,加过量的,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备用。

2取步骤①所得滤渣,加。

样品部分溶解,并有气体放出。

合金中一定含有。

合金中一定含有铁和铜。

【拓展探究】某同学进一步验证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填字母序号)。

A.将Al、Cu分别加入到FeSO4溶液中

B.将Al、Fe分别加入到CuSO4溶液中

C.将Al分别加入到FeSO4、CuSO4溶液中

D.将Fe分别加入到Al2(SO4)3、CuSO4溶液中

35.(3分)电动自行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中都有为其提供电能的铅蓄电池(又称“电瓶”),它的优点是可以充电循环使用,电瓶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PbO2(固)+2H2SO4+Pb=2PbSO4↓+2H2O

某电瓶中装有36%的稀硫酸1200g,电瓶工作时有310.5g的铅参加反应。

试计算:

(1)原稀硫酸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g。

(2)电瓶工作时消耗硫酸的质量。

(3)反应后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最后结果精确到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