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661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0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docx

韩师版心理学专插本

课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包括人与动物)及其发展规律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感知、记忆、思维、语言、想象

(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2.心理状态:

注意、灵感、激情、心境、信心、犹豫等

3.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了)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第一节人类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者即科学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思考:

如何解释“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实质)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二)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1、人的心理意识具有观念性

2、人的心理意识具有主观性

(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第二节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

(一)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

是不学而能的先天性反射。

如:

当手碰到很烫的物体会马上拿开。

2、条件反射:

有机体在后天习得的反射。

这些条件反射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如“望梅止渴”。

(1)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2)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三)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

现实信号,如铃声。

第二信号:

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文字。

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思考题

谈谈你对“人的心理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这一命题的理解。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联系

(1)同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应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2、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

(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

(3)影响因素不同

(三)社会知觉:

①对他人的知觉

对他人知觉中出现的偏差(即社会知觉偏差):

Ⅰ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先入为主)

Ⅱ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一美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

Ⅲ刻板印象

Ⅳ近因效应

(四)、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小题

(1)同一中的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感觉适应

②感觉对比

(2)不同感觉进的相互作用

①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

②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

③联觉

(二)知觉的规律(四个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含义图双关图模糊反映的特性P38

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

②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图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维量

(2)主观因素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图

影响因素:

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

4、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的常见种类有:

①形状恒常性

②大小恒常性

③亮度恒常性

④声音恒常性

原因:

过去的经验在起作用

思考题

知觉规律在直观教学中如何运用?

P44~47

4、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

(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2)防止发生晕轮效应

(3)消除刻板印象

(4)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第四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1.含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基本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根据记忆信息加工的时间长短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是指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官时,按输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

瞬时记忆的特点

①保留刺激信息物理特征,鲜明的形象性

②保留时间短暂(图像记忆:

0.25-1秒,声像记忆:

2-4秒)

③记忆容量较大

2)短时记忆:

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只有1分钟左右的记忆。

特点:

①保持时间较短(几秒至1分钟左右)

②容量有限(7±2个组块)

③编码方式主要是听觉,也存在视觉编码

3)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特点:

①保持时间长(1分钟-终生)

②容量大,几乎无限制

③信息的存储主要通过短时记忆中精细复述

第二节记忆的基本规律

一、识记

1、定义:

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2、分类

目的任务: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材料性质:

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性

(2)识记材料的意义性(理解)

(3)识记材料的数量

(4)识记材料的位置

(5)识记材料的性质

(6)识记时的情绪状态

(7)识记时的态度

4.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消退说

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压抑说

同化说

(4)遗忘规律:

遗忘曲线先快后慢(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之后逐渐变慢。

3、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

--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记忆内容的性质

--识记后的复习

及时复习

分散复习&集中复习

尝试重现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多样化复习

三、再认和回忆

(一)再认

1、定义: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心理过程。

2、影响因素:

识记的水平(牢固程度)、材料的性质(相似程度)、时间间隔

(二)回忆

1、定义: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2、影响回忆效果的因素

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联想线索

1、定义: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起其它事物的心理活动。

2、种类:

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干扰的影响

主体的情绪状态

第三节记忆的策略和方法

一、记忆策略概念:

是根据一定目的,对记忆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控。

二、识记策略

1、有目的的识记

2、先理解后识记

3、识记与操作相结合

4、保持良好的情绪

5、保持良好注意状态

三、复习的策略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运用尝试回忆与阅读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2.边复习、边思考。

3.在复习中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4.整理笔记的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精确识记和巩固

(2)有利于创造性学习

第四节记忆品质与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记忆的品质

▪识记的敏捷性

▪保持的持久性

▪记忆的精确性

▪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备用性)

二、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2、掌握记忆的规律

3、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4、讲究记忆卫生(情绪、营养、合理休息、科学用脑)

第五章思维和想象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1、概括性:

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反映。

2、间接性:

人脑以其它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P59

(一)区别

1、从反映内容看

2、从反映的形式看

(二)联系

感知时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中处于核心地位。

三、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凭借的对象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与形式

一、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迁移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正迁移

负迁移

●3、相关的知识经验

已有知识经验的质和量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4、问题解决的策略

1)即提出和选择解决新方案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2)算法策略

3)启发策略

●5、心理定势

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可以说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这种准备状态容易使人以某种比较习惯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行为反应。

它对问题解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6、功能固着

1)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

2)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物体固有功能的局限而影响到问题的解决

●7、酝酿效应

1)当一个人反复探索某一问题而又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2)酝酿之所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可能与对定势的克服有关。

●8、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9、情绪与动机

1)就情绪强度而言,过于高昂和低沉的情绪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就情绪的性质而言,一般而言,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推动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干扰问题解决的进程。

第三节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一)定义:

是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1、定义: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2、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梦

1)无意想象------梦

做梦与睡眠、梦的性别差异、白日做梦、恶梦报病、梦境激发灵感

2)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因为:

①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

③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或有病的一种征兆

(二)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1、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成条件:

(1)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及实物标志的意义。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过程。

(1)特点:

首创性、新颖性、独立性

(2)产生条件:

①激发创造动机

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④利用原型启发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4.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3、幻想:

(1)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2)积极的幻想:

理想

(3)消极的幻想:

空想

第四节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策略

3、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托兰斯生的建议: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5、教给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训练方法

6、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7、培养创造型人格创造性儿童的人格特征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2、认识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

3、情绪、情感的性质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情绪与生理或物质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情境性、冲动性、短暂性(表现出外显性)

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共有

情感与社会或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稳定性、深刻性、持久(表现出内隐性)

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为人类特有

2.联系情感依赖于情绪,情绪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表现出来

三、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

1、区别:

反映的内容不同;

认识活动具有随意性,情绪情感的发生、改变则不具有随意性。

2、联系:

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

情绪情感影响着认识活动(积极/消极).

四、区分三种表情

1、面部表情

2.面部表情

3、体态表情

二、情绪的存在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和紧张度可分为以下三种情绪状态:

(一)心境(通常指的心情)

1、定义:

是一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特点:

弥散性、持久性

2、产生原因:

(1)时令气候

(2)个人生活、工作中的重大事件

(3)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健康状况

3、对人的影响

4、良好心境形成的条件:

1)消除过重的自私心理;2)期望值符合实际;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要达观而明智;5)不自卑,不过分自责;6)坦诚开朗,学会发泄不良情绪

(二)激情

1、定义:

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2、产生原因:

3、作用:

积极/消极

4、激情的控制

注:

在激情状态下,个体行为很可能会失控!

(三)应激

1、定义:

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产生原因:

与个体面临的情境及其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

3、应激状态的影响:

应激具有两重性:

积极面为紧急状态下提高生存力,但长期应激导致疾病。

一般适应综合症:

警觉、阻抗、衰竭

三、情感的种类

(一)道德感:

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理智感:

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四、外显特征—表情

(1)表情的种类:

①面部表情表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吗?

“笑里藏刀”)

②姿态(体态)表情手势

弗洛伊德曾说:

“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一切尽在不言中”

③语调表情

(2)表情的特点:

先天共性;后天习得性;可控性

第七章意志

一、什么是意志?

(一)定义: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二、意志行动过程的心理分析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

(2)目的的确定(3)方法选择和计划制定

2、执行决定阶段:

(1)积极执行决定

(2)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二)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心理冲突)

1、从形式上将其分为: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

(4)多重趋避式冲突

2、从内容上将其分为:

(1)原则性冲突

(2)非原则性冲突

(六)如何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1、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2、改变不合理信念,改善挫折情境(

(1)此事不该发生

(2)以偏概全(3)无限夸大后果)3、不断调节抱负水平4、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5、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6、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四、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盲目性、独断性

2、果断性------优柔寡断、轻率

3、自制性------任性、怯懦

4、坚持性------动摇性、顽固性

第八章注意

第一节

一、注意的概述

(一)定义: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基本特征:

1.指向性:

在众多事物中挑选某些对象进行反映;

2.集中性:

心理活动停留在特定对象上的紧张度和

强度。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广度)(一目十行):

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三、1、无意注意的概念:

概念: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又称不随意注意。

2无意注意的应用、

四、有意注意的规律及其应用

1、有意注意的概念:

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又称随意注意。

2、有意注意的规律性(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明确的活动目的、任务

(2)合理的组织活动(3)具稳定的间接兴趣(4)具良好的意志品质

3、有意注意规律的有效利用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3)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

✹(4)采取方法,防止注意的分散

✹(5)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九章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分类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图)

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

关心学生基本的生理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足够的安全感;热爱、关心、尊重学生。

•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平等施教

•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精心选择、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

四、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理解:

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2.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短暂性动机与长久性动机相结合2、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3、以正面表扬为主4、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6、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7、严格要求,增加外部压力,但要适度8、以正确的期望来影响学生的动机水平

3.按来源和倾向性: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

由于对活动或事物本身需要引起的兴趣。

间接兴趣:

对活动或事物本身没有兴趣,而对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

第十章能力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

个性心理特征。

二、一般能力测量(智力测量)

(一)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量表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三、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

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

(二)环境和教育

对能力发展起决定作用

1、营养与智力发展2、家庭教育3、学校教育

(三)社会实践活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十一章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的特性1、天赋性2、稳定性3、可塑性

三、气质学说:

P145表11-1(巴普洛夫)

四、气质类型:

气质

类型

感受性

耐受性

敏捷性

可塑性

倾向性

情绪

兴奋性

胆汁质

弱(-)

强(+)

强(+)

强(+)

外向

强(+)

多血质

弱(-)

强(+)

强(+)

强(+)

外向

强(+)

粘液质

弱(-)

强(+)

弱(-)

弱(-)

内向

弱(-)

抑郁质

强(+)

弱(-)

弱(-)

弱(-)

内向

弱(-)

 

五、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

气质类型

行为特征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

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

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改变、具有外向性。

感性性低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和情绪的兴奋性低。

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外露。

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向性。

感性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情绪的兴奋性低且情绪体验深刻,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

行动迟缓而不强烈、孤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严重内向。

六、气质与实践:

气质类型与教育(P149)

第十二章性格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

1)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别。

2)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3)气质比性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塑性比性格小,变化比性格慢。

4)气质的表现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几乎囊括了人的社会心理特点。

2、联系

一方面,气质对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2)气质可以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的速度。

3)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

4)个体行为中表现出的气质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当成性格的特点。

另一方面,性格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会在一

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三、性格的态度特征

1、对社会、集体、他人等的态度特征(如:

激进或保守、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正直或圆滑、热情或冷漠、诚实或虚伪、善良或奸诈等。

2、对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特征(如:

勤劳--懒惰、认真--马虎、节俭--浪费、

进取--退缩等。

3、对自己的态度(如自尊--自卑、自信--自我怀疑、谦虚--自负、自爱--自贱、自我完)善--自暴自弃。

四、制约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的作用

(三)主观因素

任何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都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1.遗传因素的作用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2)、一个人的身高、相貌、体重等生理特征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3)、生理成熟的早晚

(4)、性别差异

2.环境因素的作用

(1)、家庭环境:

(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2)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3)家庭结构(4)出生顺序

(2)、学校环境:

(1)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2)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3)知识塑造人的性格

(3)社会文化环境

简答题集合:

1、感觉记忆的特征是什么?

2、空间知觉的双耳线索有哪几种?

3、描述自己的气质特征,并判断自己的气质类型。

4、高创造者的思维特点有哪些?

5、意志活动中的心理冲突有哪几种类型?

6.从性格的结构态度特征出发,对自己的性格进行描述?

7.试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着问题解决?

8.简要分析影响在课堂上影响学生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9.采用绘图方式说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并简述它在教学中的应用。

10.根据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1、简述社会知觉中存在的知觉偏差效应。

12、简述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3、为什么学生在考试前突击背会的答案,到考试结束后就大量遗忘?

14、简述引起动机的条件。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