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4748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二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莲湖区前卫路小学张玲

这次对学生进行了二年级一班计算能力调研,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是计算差错多,准确率低,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严重干扰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正常教学,分析其错误的原因,以及提出纠正的方法。

一、计算错误的类型分析

错误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只要结果不对就是错误。

如:

34-16=16、5×6=11、42+18

1、口算错误

口算错误是指在运算的过程中出现基本计算上的失误,这种错误主要以下两种情况。

(1)计算失误。

例如:

6+45=52

(2)口诀混乱。

例如:

2×6=186×8=48

2、方法错误

方法错误是指在计算过程中因方法不对而产生的计算错误。

这种错误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计算法则错误。

(2)运算顺序错误。

例如:

34-16+14=34-30=4

(3)算理不清。

例如:

(1)0×5=5

(2)2+8×3=30

3、其他错误

(1)误认。

误认这种错误是属于感知性错误,是由于学生审题时看错或认错而出现的一种错误,这种错误在小学生计算中是比较常见。

(2)误写。

误写也叫笔下误,就是本来计算正确,但在写答案结果时出现了笔误而产生的错误,这种错误在小学生计算中也经常发生。

(3)误算。

误算多发生在多位数加减的过程中,在某一位进行计算时,发生了加减的混乱,该加的减了,该减的加了。

比如计算时进、退位搞错,有的该退位的不退,不该的退的又偏退了;不该进位的进了,该进位时又忘了。

退位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用减数的个位减去被减数的个位。

二、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各自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计算的错误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发生错误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粗心,根据以上的错误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从学生的计算能力来看

(1)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口算技能。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一些简单的运算口诀不熟练,常常出现5+9=15,二六十八,六九四十五等类似的错误,从而导致计算时出现错误。

(2)对计算法则不明确,算理理解。

运算法则是根据实例总结出来的,如按一般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知道要这样算,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计算的过程中知识性的差错就比较多。

(3)没有形成技能技巧。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计算多样性,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质量。

但很多学生只是掌握了形式,而没有形成技能,所以也会发生计算的错误。

2、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

(1)感知比较粗略。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开始。

人类的知识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受。

”同样,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或数的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

小学生感知事物不仔细、不全面,比较笼统、模糊,只能感知客体的个别部分,而且感知的目的性较低,

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拢,集中感知事物。

这就造成小学生在计算时,由于受到算题本身的影响,常常会感知不全面,不精细,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学等。

如把54写45;把×写成+;有时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

有时由于观察不具体,只看到大致轮廓,遗漏了某些细节而导致错误。

(2)受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影响。

由于受小学生本身的年龄、个性、兴趣、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很短(据统计在一节课内学生的注意力只有15分钟左右),并且注意也不容易分配,要求他们在同一个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上来时,他们往往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3)记忆的影响。

小学生记忆具有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

学生因记忆因素所造成的错误,主要是由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有时在草稿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本上抄错了等等。

(4)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在计算2+4时经常写8,特别是在学过乘法口决表时最容易发生这样的错误。

由于学生在学习10以内乘法时,经无数次的重复强化,对10以内的加法,也习惯看成是二个数相乘。

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定势,于是看到2和4顺手就将8写下来。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乘号和加号的相近似的干扰而容易产生错觉。

要避免这类错误的产生,要在学习中把后来学的知识信息与原先的知识信

息,进行不断比较,用比较来鉴别知识的异同。

(5)强信息产生的思维干扰。

当学生碰到与强信息类似的外来信息时,原来的信息便会被激活,产生思维干扰,造成错误。

会做的计算题怎么做错了

---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计算教学一直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

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在批改作业时都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计算题,而是会做而做不对。

比如,我发现学生计算错了,我想了解学生错的原因,我便让学生再做一便,学生便能做对。

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制定对策,减少错误率。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无论是平时的作业还是素质评估中,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中出现。

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

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小学生错误的原因及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思

一、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

1、感知比较粗略。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开始。

人类的知识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毛泽东就曾经讲过:

“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受。

”同样,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或数的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

小学生感知事物不仔细、不全面,比较笼统、模糊,只能感知客体的个别部分,而且感知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老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感知事物。

这就造成小学生在计算时,由于受到计算题本身的影响,常常会感知不全面,不精细,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学等。

如把54写45;把×写成+;有的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

有时由于观察不具体,只看到大致轮廓,遗漏了某些细节而导致错误,例如:

4-3÷4-3=1。

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应注意重视首次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提高他们感知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准确、生动、鲜明的首次感知材料,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加强其刺激强度。

在作业批改方面,要尽量挖掘他们的优点,评价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处,要正面引导。

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作出肯定的标志,如用“√”“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

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地培养学习兴趣,更加努力地认真感知学习对象,从而减少因感知错误造成算

错的情况。

2、注意品质差,表现为注意的不稳定性和注意分配性不广。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换句话说,就是当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而不理会其它对象时,这就是注意。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注意。

打个比说吧,如果把心理过程比作一艘轮船那些注意不仅掌管着起航,还负责领航、护航,一旦注意中止,那么心理过程这艘轮船就会偏离目标,甚至停止,可见,注意品质的好坏,对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四种。

那小学生的注意品质是怎样的呢?

小学儿童注意广度较小,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慢慢广大。

小学生注意稳定性不高,有人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稳定性作研究,发现7-10岁儿童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的为25分钟。

12岁以上儿童可维持30分钟,小学生同样不善于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正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经验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品质差,所以在计算时往往容易造成错误。

小学生在算一道题目时,特别是碰到数目较大,计算较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分配能力差,常会顾此失彼,造成错误,例如:

1200-35×4÷7+80=1200-140÷7=1200-20=1180,又如在初学用竖式计算整数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从而造成商的位数增多的错误。

另外,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几道乘法题后,其思维停留在乘法上,以致“张冠李戴”。

有些学生的注意不稳定,明明在做加法,突然听到同学说声“减”,就错将加法做成了减法,从而造成错误。

对于这种错误,教师应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对运算的难点,做到分散练习,集中突破,逐步加大难度,培养学生逐步达到注意的合理分配。

将注意集中在某一难点上,逐一突破,再综合各种情况进行练习,不仅便于学生逐步掌握运算法则,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算时注意的分配与转移。

另外,要保持稳定的注意,还应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因此练习形式应多样化,如口算抢答、判断、选择、改错、计算中的小竞赛等等。

3、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

如计算带分数减法,分数部分不够减,需向整数部分“借”,部分学生有时并不考虑被减数的分数部分的分母是几,只想到“退一当十”于是产生错误。

如4-2=3-2=2=2。

此时,老师就不能单单指出这次为什么做错,而应该跟学生讲清楚算理。

只有让学生完全理解了算理,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以后的计算中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化抽象为形象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而且教师应注意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把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

4、记忆的影响小学生记忆具有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

学生因记忆因素所造成的错误,主要是由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有时在草稿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本上抄错了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注意知识的学习,也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以上,笔者从心理方面分析了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虽然这是主要原因,却不是计算错误的唯一原因。

二、从小学生计算能力来看

1、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四则运算的法则是根据实例总结出来的,如按一般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知道要这样算,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计算过程中知识性的差错就比较多。

例如:

2448÷12=?

有的学生错算为24。

这种的错

误是对不够商“1”的除法笔算法则理解不清。

针对这种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使学生懂得商的最高位确定后,下面的各个数位都必须有数字,否则商的数值就会发生变化。

2、没有形式技能技巧。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计算多样性,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质量。

例如计算0.87×99=?

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产生进位错误。

但是教师提示一下,如果把99看作(100-1),原式变为0.87×(100-1),这样即容易算对又省时。

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当重视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巧。

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如圆周率的值,1π、2π、3π„„等常用值的数据后,在计算一些简单的圆周长、面积时,就可以不用竖式进行计算,答案脱口而出。

②合理多练,讲究实效。

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是在运用计算法则,经过合的练习后实现的。

多练并不是让学生做机械性的练习,这样练再多也收不到效果。

而是在学生理解掌握法则基础上的多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多练,是讲究实效的多练。

三、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计算错误。

数值计算有一定的艰苦性,内容枯燥,情况复杂,一步有误,全盘皆错。

因此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证。

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应包括四方面:

即细心审题、认真计算、正确估算、仔细检查。

为了让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生计算时,记住这样六句话:

计算之前先看题,先算乘除,同算加减,有了括号要先算,能够简便则简便,老师可要求在计算时要有责任心,计算时充满信心,对每一道题都要做到一看(看数字、看运算)二想(想怎样计算)三算(根据想好的,仔细书写)四查(看计算是否正确),有时还要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验算。

计算要有耐心,一道题未做完做不对决不罢休。

还有要学生书写一定要认真,因为只有书写认真,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

这样学生的答对率就提高了。

学生久而之久就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总之,只要老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检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写给儿子----小学生计算失误原因分析及提升计算能力的策略

(按:

儿子今年小升初,计算老是出错。

这是分析后写给儿子的一片文章。

现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计算失误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阶段后,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

小学生在计算练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

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习惯地认为计算出错只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

一直都以为孩子粗心大意才会算错,把计算失误完全归罪于孩子的不认真,粗心大意。

认为根源是孩子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爸爸也犯了这样的错误,错训过你)。

学生在发现自己计算错误后,也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为自己开脱。

他们总是把"粗心""马虎"作为借口。

“粗心大意”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自我安慰的一个借口,成为学习

进步的烟幕弹,它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数学学科尤其如此。

我以前对错题的认识也仅限于此。

然而,近来通过求教和学习,我才发现粗心之中大有文章存在。

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粗心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仅占一小部分。

而其中大部分错误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

其实,计算失误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比如运算法则、性质、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即使孩子在计算中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

同时,“粗心、马虎”也不能完全和“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划等号。

有时即使孩子在计算中很细心很认真,但还是会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对这点儿子你应该有体会)。

粗心马虎,有的是性格问题,急性子爱马虎;有的是态度问题,对学习不认真就容易马虎;有的是熟练问题,对知识半生不熟最容易马虎;有的是认识问题,没认识到马虎的危害。

其实,小学生粗心马虎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也是很正常的。

粗心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特点有关,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习惯有关,与个人的学习能力也有密切的联系。

有研究表明:

学生在计算中暴露出的这种“粗心、马虎”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

因此,作为家长,我不应一味地责怪、怀疑你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程度。

我要做的是引导、帮助你对计算错误进行心理分析,找出具体原因,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并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细致的防范措施和规则,对症下药,查漏补缺,扫清计算上的障碍,为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做好基础工作(其实这些以后都应该成为你自己的日常功课,我只是指导)。

作为学生的你,只有改变了认为“粗心”是出错主要原因的错误看法后,才能产生想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愿望。

小学生计算失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

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或数的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的;不具体,不精细、不准确;感知事物的能力不仔细、不全面;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感觉上的、表面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和特征。

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

而且小学生感知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感知事物。

再加上学生在看、读、审、算以及抄写过程中急于求成,计算试题没有情节并且外观形式简单、单调,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同时,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这时,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还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

特别是中段学生,其思维特征是由现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极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据、抄错运算符号的错误;还有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出现运算顺序错误。

如把10.78抄成0.78,把3看成2,把3×3看成3+3或者3÷3,把×写成+;把十看成÷,把96看成69,把109看成169等等;把“0”写成“6”,将“23”写成“32”;把“+”写成“×”

等。

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

有时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

(呵呵,这些错误你也是出现过不少啊)

另外,小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容易感知新奇的、感兴趣的“强刺激”,而忽略“弱刺激”,造成感知错误。

例如,填空:

5+45()5+54,有学生就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律的“强刺激”,掩盖了54和45不同的“弱刺激”。

还有一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粗糙所造成。

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被假象所迷惑,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如:

20×5÷20×5=100÷100=1;

41/5-41/5×1/3=0×1/3=0;6÷6/7-6/7÷6=025+4×9=100×9=900;326+216+484=326+484+216=800+216=1016;686+391-209=686+(391+209)=686+600=1286等;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优秀教师往往非常重视首次新知识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象。

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清除。

因此,数学试题计算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和认知。

其中,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应作出必要的突出,如在板书中显示,语言强调,或采用反例,可以专项训练,或对比辨析,以保证在开始时就形成鲜明的印象,尽量减少失误。

这是提高他们感知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准确、生动、鲜明的首次感知材料,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加强其刺激强度,从而减少因感知错误造成算错的情况。

2、注意力发展不完善,注意稳定性不高。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就是当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性地指向一定对象,而不理会其他对象时,这就是注意。

小学生的注意力既不易集中又不善于分配,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并且注意到的范围比较狭窄。

他们在观察试题中抽象的数字及运算符号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对事物的观察缺乏整体性,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

小学生由于注意品质不佳,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有意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他们的有意注意转移能力比较差。

同时注意稳定性较差,面对单调乏味的符号容易疲劳;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

常表现为,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在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下一步计算方法上。

小学生这个“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事物缺乏整体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生理、心理特点就使他们容易产生计算错误。

(1)、考虑不全。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造成计算中不少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时候,重点注意新学的方法,往往造成口算的错误,或者注意新学的知识点,在计算的过程中忽略了原来的知识点。

如:

250×8=200,学生只知道在积的末尾要添上一个“0”,结果却把25×8等于几的末尾也有0当成了积末尾要添的“0”了;再如:

初学竖式除法,试商的时候往往出现忽略余数比除数小的知识点。

(2)、丢三拉四。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或将未被强化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给弄丢了的情况。

比如:

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在计算多位数的连续进位和多位数的连续退位时,往往“进”了却忘了加,或只记得个位满十向十位上进一,而忘记十位上也满十要向百位进一;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前一位的余数常常忘记落下来。

(儿子,这学期开学不到两周,你已经丢了两个小黄帽了。

当然,你不用紧张,我也不会责怪你)

(3)、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很多时候是由于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有些计算题数据较大,外形过于繁琐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急躁、不耐心、不认真审题,从而导致出错。

这也是由于注意分散的原因而产生的。

比如:

草稿纸上的得数计算是正确的,但抄在作业本上就错了;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中,学生往往在写结果时把余数遗漏;在递等式的计算中,脱式计算有时只脱了一步,而把末尾的一个数却遗漏了,不再往下计算了。

综上所述,说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正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注意的品质还很不完善,把23看成32是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尚待发展;把9写成6是注意的选择性较差;把4位数写成3位数是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不够。

有研究发现,7—10岁儿童的注意力可持续20分钟,10—12岁儿童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持续30分钟。

因此在解答结构步骤较简单的题时,正确率比较高,而解答结构步骤较复杂的题时容易出错。

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低年级的计算正确率高,而中高年级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如低年级的原因之一。

3、短时记忆较弱、记忆错漏。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时间在1秒左右的记忆。

计算时经常需要短时记忆。

有些学生“短时记忆”能力较弱,不能准确提取储存信息,造成计算错误。

一道计算题往往包括多步计算,中间得数需要进行短时记忆,而小学生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使得储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暂时中断,造成"记忆性错漏"。

比如,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忘了退1,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像4020-199,学生很容易算成4020-199=3931,这就与中间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有关。

识记从记忆的态度上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儿童越年幼,无意识记的成分越大。

当学龄儿童在学习中负有明确的任务时,有意识记便开始占主导地位。

低年级学生完成作业,他们对题目的注意便属于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的效果要受到学习的动机、任务性质的制约。

一般来讲,学生当堂完成的作业,正确率较高,在课后则相应差些,回家作业则视家长对子女的监督态度而有明显差别,星期天的效率要比平时差些。

可见,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还同学习的动机、意志力等有关。

4、不良学习心态的影响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主要有三种,一是轻视心理,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计算完毕后的检查验算而造成的错误。

二是畏难心理。

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繁多或数字较大的计算试题时,便

会产生畏难情绪、厌烦情绪、缺乏恒心、耐心和信心,从而使得计算的正确率大打折扣。

三是懒惰和厌恶。

懒得动笔,不愿多写一个字,厌恶计算,无论数字大小,熟练与否,一律口算,不愿动笔演算,懒得拿草稿,甚至没有专门的草稿本、验算本。

经常省略必要步骤,跳步,幻想快速、直接出结果,从而出错。

(1)、情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