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284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 第4部分 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训练第4部分选考部分1324提素能

[散文类文本阅读

(一)]

一、(2013年山东省实验中学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相信

龙应台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的。

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

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

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

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

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

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

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

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

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

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

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

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

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

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

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

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

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

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1.作者以“(不)相信”为题,妙意何在?

改为“相信与不相信”会不会更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表达了作者在“相信”中包含着“不相信”,“不相信”中又杂糅着“相信”的复杂情绪。

括号的作用本来就是补充说明,将“不”字放在括号里,是暗示着作者还是以积极正面的“相信”为主。

(2)不好,若换成“相信与不相信”,意思是更清楚明白了,但失掉了那种简练含蓄的韵味。

(若回答“好”,言之成理也可)

2.联系文章主旨,赏析“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这句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你要问我到什么地方去,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只是在这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行走,看着枝头的花开花落,天空的月圆月缺。

(答出“何适”“华枝”)作者借李叔同的话来表明自己似乎领悟到了不应该执著于“相信”或“不相信”的道理,只要怀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去体会这自然、这世界就可以了。

(答出“不应执著”“体悟自然”即可)

3.在几个句子的统领下,整篇文章层次非常清楚,请你从原文中把它们找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2)“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3)“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4)“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4.作者相信的是什么?

不相信的是什么?

请你简要概括。

然后联系现实,任意选择她的一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相信应该热爱祖国的土地和人民;相信真相是存在的,只要你不停止追求;相信应该依靠文明、正义和理想的力量;相信应该全身心地投入爱情;相信只要用心,刹那就是永恒;相信自然而然。

(答出两点即可)

(2)作者不相信别有用心的爱国和正义,不相信编造的历史,不相信文明能完全消除愚昧和野蛮,不相信单纯的理想和爱情。

(答出两点即可)(观点必须来自作者,言之成理即可,一定要联系现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寒夜生花

迟子建

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度。

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

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是霜花!

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

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

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

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

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

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婴儿,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

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

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

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

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

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却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

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

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

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

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

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

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

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

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

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

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

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

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

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有删改)

5.文章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开头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必须先明确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交代背景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另外,还要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文章开头一段一般有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等作用。

答案:

这一段环境描写,描绘出冬天的寒冷景象,突出了寒冷的季节里仍然有生命的律动,自然地引出下文对霜花的描写。

6.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这句话是在介绍完霜花的基本特点之后的概括性语句,句中一些关键词如“灿烂”“孤独”“祥云缭绕”“离人的眼泪”等,点出了霜花的特点及其经历。

答案:

这句话是对霜花整个生命过程的概括,表现出美丽的霜花也跟其他生命一样,有灿烂与辉煌,也有孤独与失意。

7.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霜花的消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作答该题应找准答题区间,即文章倒数第二、三段,通过分析该部分内容,可以概括出霜花消失的过程。

注意答案语言应简洁,要点应全面。

答案:

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太阳完全冒出头,霜花变成橘红色;太阳升得高了,霜花回到银白本色;太阳越高,霜雪图损毁得越厉害;正午霜花消失得干干净净。

8.作者通过对霜花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人生态度有怎样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本文通过描写霜花从灿烂到消失到再度出现这一过程,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因此,对于第一问,只要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分析,提炼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即可。

而对于第二问,则需要根据得出的观点,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进行分析。

答案:

作者通过对霜花的描写,展示出霜花由灿烂到消失到再度出现的过程,表达了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起伏的人生态度。

花无百日红,人也是一样,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或幸福,或痛苦。

然而,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都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体会。

面对幸福,我们应该感到欣慰;面对痛苦,我们也要学会乐观旷达。

无论遇到什么坎坷挫折,我们都不能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只有我们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痛苦才会离我们而去。

[散文类文本阅读

(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烟波江上

查干

现在的黄鹤楼,非崔颢登临的黄鹤楼。

旧址离此还有千米之远。

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果不其然,眼下此楼的非凡气势,足够说明登临者的慧眼。

浩然长江,劈开巴山群峰,携潇湘云水,在三楚之地与汉水汇合,造就了隔水而视的武汉三镇。

我脚下的黄鹤楼,位于武汉市的蛇山黄鹤矾头,楼五层,气势浩然。

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历经36年的风风雨雨,毅然横躺在宽阔的江面上,不改旧时容颜,坚挺依旧。

当年,我独自徘徊于长桥上,寻寻觅觅,然黄鹤楼不见了踪影,只好走到古琴台,凭吊了事。

现在,武汉三镇漂浮在一片烟雨里,似一艘从远古缓驶而来的捕鱼船,临了,泊靠于江边,悬起了它千岁风灯。

猛然有一种冲动从心底腾起,似乎那一位艄公就在我眼前,左手握橹右手持酒,微笑着与我寒暄。

他不就是黄鹤楼吗?

一身的蓑衣,滴着千古辛酸,滴滴含有说不尽的沧桑故事。

当年的诗人崔颢有无与我同样的感觉,我说不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站在黄鹤楼上的那种苍茫而游动的悲壮心态是相似的。

他一口气呤尽心中的块垒,才得以解脱,甩袖而去。

一个真正的诗人,必具备心怀天地的大胸怀,不然他的文字不会感天撼地。

这里需要大“我”而非小“我”。

我们再来读一遍他的七律《黄鹤楼》吧: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真是千古绝唱,不可复制。

连“诗仙”李白登得此楼,见有崔颢题诗,连连赞叹不敢题写,只好幽默两句打油诗: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是我们古人的修养和谦和心态,不能不叫人心服。

古时行路难,少小离家老大回者,十有八九。

所以楼头远眺的崔颢,只好对江兴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了。

古人感情沉静,少有浮躁心态,怀乡之情似一条无形的丝线,把游子和故土连结在一起。

而我们则方便了许多,譬如我站在烟雨蒙蒙的黄鹤楼头,打开手机喊,“喂!

听得见吗?

我现在已经登上黄鹤楼了,武汉三镇均在一览之中啊。

”的确,我比崔颢优越了许多,乡关万里一日可达。

然而,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因为物质的丰裕和生活的便利而失去了一些什么?

又有谁,为远去的黄鹤而黯然神伤呢?

倒是有一位壮年男子登楼后对他的同行者说,有名的黄鹤楼也就这样,登上来了又怎么样?

还不如旱早回去灌一肚子清凉啤酒,再来一个足底按摩为好。

闻罢此言,我心中流出一股很苦的滋味,霎时,无颜面对这一座千年古楼。

好在崔颢、李白、王维、白居易、陆游们早已远去,不然他们会作何感想呢?

黄鹤楼初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之后,屡建屡毁,风雨飘摇。

1955年,因兴建跨越武汉的长江大桥而遭拆除。

三十年之后,再度复建于武昌,以至于今。

虽然形貌似古,但已是钢筋水泥的现代结构,亦实非旧观,但它的“神”依然存在,可见精神力量之永恒。

黄鹤楼,因崔颢的一首诗而名扬遐迩,千古不朽,诚如清代诗人赵瓯北所说:

楼真千尺回,地以一诗传。

老天也有一副柔肠,刚才登楼时大雨瓢泼,我们撑伞而上,鞋子与裤腿全淋湿了,因登楼艰难,浑身汗水淋淋,而当我们登到顶层时雨小了,变成了蒙松雨,继而云走天晴,周遭之高楼大厦,脚下的长江大桥,晴川与芳草皆显出了本色。

江上的烟雨,更富柔情和诗意。

来往的船只,都是流动的画面,静静的、幽幽的,何来何往?

云天没有答案。

怨不得登高远眺的崔颢如斯感叹。

举目,龟蛇二山依然静卧,长发披肩。

龟蛇锁大江,是诗人毛泽东当时的感受,是心情使然。

在我看来,龟山和蛇山,像两个护江的壮士,枕戈待旦,在保一江的平安和畅通。

然而,烟波江上的历史沿革,依然延续,崔颢的愁绪并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因为此愁不仅仅是属于个体的,而是属于人生之愁,天地之愁。

愁不一定都是坏事,愁有时使人多思、使人清醒,也使人生情和远虑,在这般亘古恒定的烟波江上,尤其如是。

(选自《中国艺术报》2012年04月26日)

1.文章开头直说“现在的黄鹤楼,非崔颢登临的黄鹤楼”,结合后文,这句话有着怎样的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从题干中“结合后文”“开头直说”可以看出结构上引出下文的用意;“现在的黄鹤楼,非崔颢登临的黄鹤楼”交代了写作对象,突出了主题。

答案:

引起下文对黄鹤楼历尽风雨,楼址多次迁移,有着复杂的历史沿革的叙写;有利于突出黄鹤楼虽经时空变换,但“它的‘神’依然存在”,它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一种象征这一题旨。

(意思对即可)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1)似乎那一位艄公就在我眼前,左手握橹右手持酒,微笑着与我寒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如清代诗人赵瓯北所说:

楼真千尺回,地以一诗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目有两问,一是特点,二是作用。

特点可从修辞手法等概括,作用是描绘黄鹤楼的亲切感和历史悠久、闻名于世。

答案:

(1)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动地描绘出黄鹤楼蹲守在江边的形象,写出了对黄鹤楼的亲切之感。

(2)此句是用典(或引用)。

高度概括了黄鹤楼因崔颢的一首诗而闻名于世的事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意思对即可)

3.作者在听了一位登楼的壮年男子的话后,为什么会说“我心中流出一股很苦的滋味,霎时,无颜面对这一座千年古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很苦的滋味”和“无颜面对”两个短语,前者是指黄鹤楼引发登楼者的乡愁,后者表达了作者对黄鹤楼作为文化载体和象征不被人理解的失望之情。

答案:

屹立在烟波之上的黄鹤楼承载着崔颢游子思乡的愁绪,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象征,而这些却没有被后人理解和传承,因此作者感到失望和愧疚。

(意思对即可)

4.文章主要围绕黄鹤楼来抒写怀古幽情,但作者没有以“黄鹤楼抒怀”为题,却用“烟波江上”作题目,其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题目看似局限于标题,实际上关涉全篇内容、主旨。

文章抒发的是思乡之愁,黄鹤楼只是抒情的依托,以此为题太直露,缺乏诗意;而以“烟波江上”为题,则给人以想象空间。

答案:

楼是因诗闻名,而诗抒发的主要是烟波江上的思乡之愁,楼仅是观景的立足点,是抒情的依托;作者说这种“愁”不是个体之愁,而是人生之愁、天地之愁,是不会消失的情愁,因此“烟波江上”是一种更为宏阔的背景,更增添了“愁”的浓郁之感,给人遐想的空间。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视野的盛宴

张承志

有个习惯,是在一个大视野——在隔开阿拉善沙漠和宁夏回民灌区的贺兰山口养成的。

那一年在宁夏开会,一位朋友说你若想去哪儿就言语,他出车。

我想了想回答,那就走一次阿拉善吧。

阿拉善左旗虽是蒙古的地方,却以宁夏的省城为依托。

近代以来,不论军事、教育还是商业哪个方面,阿拉善左旗都受着银川回民军阀的控制。

阿拉善它确是沙漠型的牧场,是最贴近农耕文明的牧区。

后来,结识过在银川读书的蒙古人,也远眺过贺兰山的峥嵘相。

蒙古人告诉我:

“近得很!

去阿拉善,坐班车一个小时就到了!

”而山却又丑又瘦。

狭窄的它,居然就是楚河汉界的贺兰。

真的那么近么?

二十年走尽了宁夏,若没有见识一下隔山起伏的阿拉善沙漠牧场,岂不太不像话。

给我车的朋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