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470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 重点.docx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

一、上古文学

图腾崇拜:

中国上古文化是以图腾崇拜为基本形态的,而龙蛇与凤鸟就是其崇拜的图腾。

“龙”、“凤”分别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西、东两大地域集团最基本的图腾崇拜物。

文学艺术的起源:

康德游戏说亚里士多德模仿说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劳动生产说

关于文字:

我国文字最早产生于什么时代还不能断定,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

甲骨文是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我国文字。

我国文字的特点在甲骨文已形成。

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六义与六艺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

其一、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家的六部经典;

其二、礼、乐、射、御(驭)、书、数,是古代学校的六种教育内容。

诗经的影响:

1.中国文学的开端,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

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

2.艺术上开创了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等。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一直继承着、发展着,这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方面。

二、先秦历史散文

甲骨卜辞: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才产生的

《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笔法”:

指《春秋》在记事时,选择恰当的词语来暗寓褒贬之意,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判。

明王道,褒周室,辨是非,别嫌疑。

语言往往简括而有力,“简而有法”,“一字见义”,“一字褒贬”。

《左传》的文学特色:

1、《左传》以擅长写战争而著名,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为出色。

往往先写战前的形势,战争的起因和准备,表现出作者的鲜明倾向,使人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在于军事力量的对比,更是政治决策、人心向背、战争性质等因素优劣比较的结果。

2、广泛地描写了各种人物。

在作者笔下,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动而贴切的表现。

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里的言论、行动和心理,尤其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不同人物各异的性格特征。

3、行人辞令之美。

春秋时期各国会盟朝聘、往来交涉,在政治生活中尤其在外交场合讲究礼仪,辞令委婉含蓄。

作者以欣赏的态度,如实地又或许经过精心加工把这些典雅的词令记载了下来。

《国语》:

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邵公谏弭谤》: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形象分析:

苏秦一人身上,既有着策士们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才智,又有着一个普通人的坎坷艰难、升沉无定的经历。

两组材料交织补充,刻画出一个既能叱咤风云、转动乾坤的杰出人物,又是一个热衷名利、得意忘形的凡夫俗子。

苏秦最初主张“连横”,头一遭就失败;后改主“合纵”,首说赵王而得售。

从此他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这是苏秦个人发迹的转折,也是促成六国与秦抗衡的转折。

本文就抓住这个转折,把苏秦的辩才、智谋和不同凡响的刻苦磨砺,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

三、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

《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

《墨子》则是语录体中杂有议论文,开始向有组织有结构的论说文形式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第二阶段:

战国中叶

《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

《庄子》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文。

第三阶段:

战国末期

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其特点是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且大都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赡,在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孟子》文学特色:

1、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2、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

3、常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四、屈原和楚辞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名词不知起于何时。

《楚辞》:

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是一部诗歌总集。

楚国文化的特点:

原始巫风的炽盛与北方“礼乐”教化影响的薄弱。

《离骚》塑造的使人形象:

1.《离骚》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爱国政治家形象。

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改革论都是导源于他的爱国思想,这种爱国思想是《离骚》的一条思想红线。

2.《离骚》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是封建时代一个节操高尚的士人形象。

其主要的人格特征,可以用“诚”、“气”、“节”三个字来概括。

3.《离骚》所塑造的自我形象是一个苦恋着祖国的时代弃儿形象。

全诗的基本情感内容是这样三类:

遗弃感、离异心、故国情。

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独立不迁、忠于祖国、为振兴楚国而痛苦追求“美政”、至死不渝的先秦进步政治家的形象。

宋玉的《九辩》:

将离情与秋景结合

五、两汉文学

汉赋发展四阶段:

1.汉初的赋家

这一时期是骚体赋发展的时期。

所谓骚体赋,是指产生于汉初,后代仍有继作,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并以赋名篇而以抒情为主的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是汉赋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的一个重要作家,汉赋无论是内容上的歌功颂德、劝百讽一,还是形式上的铺张扬厉、体物叙事,都在其手上定型。

转变完成的标志是其《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2、汉赋的全盛期

武、宣、元、成时代,是汉赋的全盛期。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大人》和《长门赋》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答客难》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王褒《洞箫赋》

3、汉赋的模拟期

司马相如的创作使汉赋的形式格调定型,后辈无法逾越,因此开始走上模拟因袭的道路。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程式化的风气,从西汉末年到东汉中叶,直到张衡几篇短赋出来,才稍有改变。

扬雄《甘泉》、《羽猎》、《长杨》、《河东》

班固《两都》张衡《二京》

4、汉赋的转变期

由长篇巨制的大赋转变为短篇小赋,由描写宫殿游猎为主要内容,变而为表现个人的胸怀情趣,即由体物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

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史记》的传记文学价值:

《史记》里面写的这些人物传记,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分篇章都有极强的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对此,鲁迅先生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加以高度赞扬。

“互见法”:

一方面为了避免重复,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地利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

表现出司马迁高超的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剪裁和集中能力。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

形象主体:

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悲壮英雄形象

从他小时的几个事情,见出他的不同一般。

①他从小就不爱循规蹈矩;②面对秦始皇出游时的显赫声威,只一句“彼,可取而代也”,显出了英雄本色。

③通过几个战斗场面表现出来的:

a.杀卿子冠军宋义时的慷慨陈词和义举;b.钜鹿之战及战后诸候军的表现;c.以三万军于彭城击败汉军五十六万;d.垓下突围;e.至死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自刎乌江。

形象侧面:

天真残暴的政治侏儒

天真:

a.最突出表现在鸿门宴上:

轻易说出自己在刘邦军中的内应曹无伤;刚愎自用,不听范增之言,因妇人之仁,未杀刘邦。

b.分封诸侯,背关而东,有衣锦还乡的狭隘短视。

c.置刘邦的父亲于高俎之上,迫其投降。

d.轻信刘邦,以鸿沟为界,率先撤军。

e.不肯过乌江。

残暴:

a.坑杀秦降卒20余万人;b.坑杀田荣降卒。

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

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燥又优柔寡断。

宁愿慷慨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

不要同情,更不要怜悯。

他死得痛快,死得豪爽,死得悲壮!

《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形象:

以李广一生的经历作为组织材料的纵贯线,从他的戎马生涯中选取几段鲜明的轨迹,有声有色地描绘出这个一代骁将的胆略和风采。

主要从善于骑射、奋勇对敌、廉洁而爱兵、治军简易几个方面,颂扬了李广的为人,讴歌了他的军事才干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胆魄,书写了他一生征战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概括叙述:

写出他的才德、品性和武艺。

简明地勾勒出李广形象的轮廓,使人获得整体的印象。

侧面描写:

从他人的反应中见出他的神勇武略及其深得军心民心的事例。

对比衬托:

或通过与他人作对比来衬托李广,使这个形象显出英雄本色。

正面刻画:

通过几个战斗场面和习武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李广的骁勇英姿和大将气概。

气势如虹、勇冠全军、声威赫赫的一代名将形象。

但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敦厚端直、受人爱戴的名将,却际遇坎坷,竟至被迫自刎。

悲壮的英雄形象。

《汉书》(班固):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乐府:

汉代从武帝时开始设立了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

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收集歌辞。

后来又把配合着“俗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即主要从各地收集来的民歌,统称为“乐府诗”,简称为“乐府”。

五言诗的起源:

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的过程。

早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即已萌芽。

但不过是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一些五言诗句而已,当然不能算是五言诗。

春秋末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战国末期秦始皇时又出现了《长城歌》,虽然都是连句用韵,韵密而调促,且前者还带有语助词,但已经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

及至西汉,五言的歌谣谚语越来越多,尤其是武帝以后,这种产生于民间的五言歌谣,大量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并逐渐引起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于是,他们便开始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模仿起来,由此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班固的《咏史》诗是最早的一首汉代文人五言诗

五言诗从起源到成熟的三个阶段:

①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时期;

②班固、张衡时代是五言诗的产生时期;

③建安前后是五言诗的成熟时期。

《古诗十九首》:

载于萧统的《昭明文选》或简称《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共有十九首,故名。

《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大概不会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

六、汉末魏晋文学

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刘协的年号。

当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悲愍民生疾苦,渴求治世早日来临,直抒对现实生活、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并用准确、朴素、明朗、刚健的言辞表达出来,使内容与形式达到谐美统一,这便是后世所称道的“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的实质。

曹操的作品:

“清峻”、“通脱”的风格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丕:

他的《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开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批评风气之先。

建安七子:

孔融、王粲为、陈琳、阮瑀、刘桢、徐干、应玚

王粲“七子之冠冕”《登楼赋》(魏晋之赋首)

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阮籍(阮步兵)82首五言《咏怀诗》

嵇康代表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

陆机《文赋》文学批评作品骈体文的奠基人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诗人处处用对比来揭示不合理的现实。

四组对比明显。

作者的倾向与爱憎也在对比中自然流露出来。

同时此诗语言质朴、显露、朗练、流畅,字里行间有一种慷慨激昂之气,在艺术风格上显得壮美、豪放。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比较

生活时代大致相同,陶渊明略早于谢灵运。

陶诗:

虚静、恬静中古田园诗代表

谢诗:

山水诗的开创者其山水诗往往是先叙事,次写景,最后说理士族诗坛的领袖

1.思想上:

同:

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有佛、道二家思想。

异:

陶渊明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更偏向于道家,道家对现实的尖锐批判、对人生的直接体悟,以及自然率真的思想,对他影响巨大;而谢灵运在佛、道二家中,更多地倾向于佛家,大量翻译佛经,与佛教徒往来频繁。

2.归隐(人生态度):

陶:

出生寒门,即使做官,也只做过几任小官,对官场的黑暗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归隐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是他坚持高尚志趣,决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是真归隐。

谢:

出生世族,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一生热衷于政治权势,但却生逢晋宋易代之际,刘宋王朝并没有给他重要的政治地位,常怀郁愤于心。

但他却并非真的归隐,而是在政治失意时游山玩水,在声色犬马之外寻求感官上的满足,并以此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

3.创作:

陶:

以清新淡雅、自然率真的田园歌咏为主。

融入田园生活,以一种恬静的心境来对待眼前的一切,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描绘田园生活。

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

不仅描绘了一幅幅田园生活画面,而且还融注自己的主观情感于其中。

谢:

以自己独创的辞汇,加以客观的精刻摹绘,他本人更多地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很少动员自己的主观情感参与进去。

所以在他笔下呈观的自然景物,乃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存在于人境之外的。

4.整体美与部分美:

陶:

初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多加玩味则发现,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字句,平淡无奇的构思和好似从胸中自然流出的平凡的田家语,构成了陶诗无法句摘的整体美。

谢:

他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散见在各篇中的“名章迥句”,而从总体上来说,全诗并不怎么样。

永明体:

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著名的诗人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

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声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

这种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骈文四要素:

对偶;用典;词藻,声律。

江淹《恨赋》、《别赋》,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有“江郎才尽”之典。

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庾信:

生平:

梁元帝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当时西魏大军正南侵江陵,他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位虽高,因常想念故国,故内心非常痛苦,终于老死北方。

作品:

庾信的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仕南朝梁。

多奉和应制之作,内容单薄轻浅;后期出使西魏被留,多思念故国之作,内容丰富深刻。

他后期的创作,在诗赋中反复倾诉他深沉的故园故国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表现他身世遭遇的痛苦,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

代表作:

《哀江南赋并序》(骈文)

 

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

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

《世说新语》

七、唐代文学

唐代文化的融合包括:

1.南北文化融合;

过去南北对立,文化发展殊途。

自隋代统一,双方就开始互相吸收,南北文化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因而唐初文人便明确提出南北文学应“各去所短,合其所长”

2.唐代本土文化与以南亚次大陆(印度、尼泊尔)文化为中心“西来文化”的交流。

唐代的盛世环境培养起唐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高度自信,他们对外来文化既不盲从,也不妄自尊大,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并把它认同于自身文化,为己所用。

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

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其中杜审言的成就最高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分析:

此联着重描写早春景象。

日出之前,云蒸霞蔚,五彩缤纷,似乎是云霞将曙色从海中带出;春归大地,红梅吐艳,绿柳催芽,似乎是梅柳将春天从江南渡过。

这两句概写早春清晨景象,而将“云霞”与“曙”、“梅柳”与“春”的关系倒置,构思独特,精警洗练,成为千古名句。

“沈宋”:

沈佺期、宋之问

沈、宋在唐诗中的主要贡献,是总结了齐、梁以来格律诗创作的种种经验,写出了完整的五、七言律诗。

从诗歌形式发展的方面来说,五、七言律诗到了沈、宋的手里开始定型了。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天下”

陈子昂“借复古以革新”《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或《修竹篇序》)

表面上是复古,而实质上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革新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分析:

此联为即景生情之关键。

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诗人把浓浓的乡情巧妙地融入于“海日”、“江春”之中,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乡之情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因此自然地引出尾联的盼望托雁传书。

盛唐:

盛唐气象:

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发展到高峰的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等的共同表现,也是盛唐国力的凝聚点,其核心是这半个多世纪的时代精神:

豪迈乐观、慷慨激昂、积极奋进、蓬勃向上。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又叫王、孟诗派,以描写田园山水、隐退生活为主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又称高、岑诗派,以描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为主

终南捷径:

在盛唐时代,隐逸同科举一样也是士人进入政治舞台的一条捷径。

许多士人不去应试,却住在深山幽谷,等到名气大了,自然有州郡来推荐他,朝廷来征辟他。

这样自然便开辟了一条由隐而仕的途径,于是隐逸之风盛极一时,许多人由此而进入仕途。

“终南捷径”便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王维:

生平:

以四十岁(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

热衷功名,向往开明政治;

后期:

政治挫折、妻子的死去给他的心灵带来创伤,佛教思想成为他晚年的主导思想和艺术精神的基础。

他具备内佛外儒、患得患失、官成身退、保全天年这些特点。

对现实感到不满,也有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情,但对于统治阶级的态度,始终是妥协的,缺乏抗争精神。

最后只能皈依佛教,退隐田园,避开人世的纷扰,用山水美景来自我陶醉。

创作:

前期的王维,是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的,他写过一些边塞诗、游侠诗,这些诗大都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抒发了边关将士为保卫疆土献身的英雄气概,歌唱了开元、天宝时期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酣畅雄浑。

到了后期,在山水田园的静美环境里,他对自然美景有着比较深切的体会,故能用省净的语言描写山水田园。

他的山水田园诗,既能概括地写出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

总体风格上,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语言高度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即“精炼而不雕饰,明净而不浅露,自然而不拙直”。

祖咏《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而他只写了四句,感到已经表达完整。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王昌龄“七绝圣手”代表作是《从军行七首》、《出塞》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李白和杜甫同处于一个时代,但生活遭遇却不同,思想性格也不同。

李白诗里所反映的主要是开元、天宝“盛世”,在杜甫诗里所反映的主要是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的时代。

1.生活和遭遇:

李:

五岁时随同他的父亲李客迁到四川。

父亲经商,他家庭富裕。

青年时代的社会活动主要是读书、“任侠”和结交豪雄。

同时他希望能参加政治活动,但又不希望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开始了漫游生活,饱览名山大川,并结识了许多地方官吏和道士、隐者。

天宝初年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三年便离开长安,又去过浪游生活。

安史之乱时,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后永王兵败,李白为此坐了一年监狱,遇大赦被放回江夏。

在穷困和极度抑郁中度过了他的晚年。

到六十二时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一生游离在社会中上层,“轻财好施”,他不是什么名门出身,也没有做过正式的官,一生所过的是隐居和漫游生活。

他想在政治上一鸣惊人来施展自己的抱负,在自己的愿望不能实时,他宁肯浪迹山林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杜: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小官僚家庭。

他自称“少小多病,贫穷好学”。

他的青年时代主要是在读书和浪游中度过。

到长安的第二年应试,却落第了。

从这时起,他在长安居住了十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曾被安史叛军所俘虏,后见到皇帝,被授予左拾遗。

后辞官,辗转到成都草堂住了四年,后又到夔州。

最后又流浪到湖北、湖南,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在杜甫一生中,主要的关键是安史之乱。

他在安史之乱期间,大都过的是逃难生活,饥寒交迫、忧心如焚的生活。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当中,他更接近了人民,体会人民的痛苦。

2.思想性格:

李:

一方面他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同时他还受游侠思想的影响。

所以他敢于傲岸公卿,蔑视权贵,打破传统偶象,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在李白身上却把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是一个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豪士。

“雄豪狂放”

杜: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

他把忠君与爱国爱民的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与李白相比,杜甫则是一个拘谨的儒生。

他虽然自叹“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但还是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

3.创作和风格:

李:

“斗酒诗百篇”,是一位天才诗人。

他的诗篇里充满了追求自由解脱,反抗多种传统束缚、羁绊的浪漫精神;他心情开朗、想象力丰富奇特,文笔自由奔放。

他的创作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痛快淋漓,没有任何约束,毫无规范可循,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天才美。

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飘逸瑰丽”。

杜:

在选材、立意、构思、成篇、语言,甚至成篇以后,都要对自己创作进行反复的推敲琢磨,他的诗歌所呈现的美,是一种经过反复加工、锤炼过的人工美。

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沉郁顿挫”。

“沉郁”,一方面是杜甫心情的沉闷忧郁,另一方面是文思的深沉郁积,往往通过转折顿挫的手法和声调表达出来。

中唐: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是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词是由白居易提出的。

新乐府始于唐,又名“新题乐府”,是一种用自创新题来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杜甫等人首创,白居易、元稹大力实践与提倡,到贞元、元和年间,诗人们竞相仿效,竞作新辞,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新乐府运动”。

险怪诗派:

中唐时期,和新乐府运动处于并立状态的,是以朝愈、孟郊为首的险怪诗派,又称韩孟诗派。

韩愈首先不满于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他主张在诗歌创作中运用散文化的句法和奇巧的字眼,可以发议论,进行说理,甚至搜罗奇字,押用险韵,创求一种奇崛险怪的诗歌,这便形成了“险怪诗派”。

孟郊和贾岛向来被人并称,有“郊寒岛瘦”之说

贾岛: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刘禹锡“诗豪”李贺“诗鬼”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成语“人面桃花”的出处。

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