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6130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docx

《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docx

13苏州园林课外阅读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不能一一去说。

漫步苏提,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走着走着,忽见湖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画。

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2、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3、本文段的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4、这篇短文的文章说明顺序是:

(答案见教案P117页)

悠然把酒对西山

陈从周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

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

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

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

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

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

他说: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

”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于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

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

偌大的一个园林,如果立意不明,终难成佳绝。

所以造园要立意在先。

尤其是郊园,郊园多野趣,重借景。

这两点不论从哪一个园,即今日尚存的颐和园,都能体现出来。

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全被烧毁,今仅存断垣残基。

如今,只能用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来谈借景。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10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

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洵美。

颐和园在元代名壅山金海,至明代有所增饰,名好山园。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曾就此作山行宫。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大规模兴建,更名清漪园。

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毁,1886年修复,易名颐和园。

1900年又为八国联军所破坏,1903年又重修,遂成今状。

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摹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

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飞,峰石罗前。

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颠,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

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

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入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景,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谐趣园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经,适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

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皆有景可借。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而,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若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得之景,分明异趣。

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

1、阅读本文后,说说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是指?

“借景”指巧借园外的景物,使之与园内之景相映成趣、融为一体,增加了景色变化。

2、哪一句完整体现了颐和园造园之术?

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洵美。

3、哪一句最能说明明了古代造园讲究立意?

颐和园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米万钟的诗句?

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借景。

5、“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中的“主要”为什么不能删掉?

去掉了“主要”,这句话就不能表明“因水成景,借景西山”是重要的造园艺术手法,而实际上它是重要的造园艺术手法,所以不能去掉。

6、“它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一句中的“蓝本”是什么意思?

造图所依据的样本。

7、阅读本文,说说什么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

第五自然段所描写的景物,哪些是借来景?

①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该园的景色变化,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

②A西山如黛,(湖光似镜)B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微

8、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出两点即可)

①骈散结合(或长短勾结合),如:

水曲由岸,水隔围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②句式工整,如:

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②运用比喻,如:

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④运用对偶,如:

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朋脂⑤描写形象,如:

山横春密,新柳拂水,游人泛舟⑥语言准确,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⑦语言简洁如:

水曲由岸,水隔围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