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6234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docx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

读《恩格斯:

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报告一

 

任课老师:

申建

小组成员:

杨万里1007123123

江雪冰1007123125

宋健君1007123126

樊耀博1007123127

高超凡1007123128

李畅1007120320

 

第三部分读书笔记

共产主义原理整个的逻辑体系是这样的,首先共产主义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所以先说说无产阶级怎么样。

然后说产业革命会引起商业危机,导致无产阶级极度贫困,难以维持生计。

所以要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让无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建立共产主义制度。

最后说建立了共产主义制度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好的结果呢,会在宗教、民族、政党方面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

下面我会针对这篇文章的五个部分的观点进行一一评说。

一、无产阶级

关于阶级这个问题,马恩说阶级是由于社会分工引起的,我想了很久,觉得这种分析不太妥当,至少是没有揭露阶级的本质。

在原始社会,一群人在部落首领的领导下进行生产,即种植粮食、采集野果、狩猎动物等等,应该说这里面肯定存在分工的,或许会有那么个别特别突出的猛人,三项全能,但是我估计这样的人肯定当领导去了,毕竟就那么几个猛人。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划分一下阶级呢,比如领导阶级和社会成员阶级,这样分肯定不对,因为这不过是一种管理体制而已。

准确地说,虽然大家在生产中分工,但是所有的产品都要上交,然后进行平均分配。

我认为,关键在这产品的分配也就是消费的问题,社会的阶级主要可以分为两种阶级,一种阶级负责生产产品,这种产品可能是生活资料,也可能是生产资料,但最终还是转换成满足人们生存的生活产品,我将之命名为生产阶级,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都是这种阶级;另一种阶级负责消费产品,我将之命名为消费阶级,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是这种阶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负责生产和负责消费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消费阶级也会参与到生产中来,生产阶级也会参与到消费中来,只是由于生产产品主要由生产阶级来完成,消费阶级只是起着监督、管理的作用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由消费阶级占有,生产阶级只是象征性占有了一小部分作为报酬的产品,所以我们才可以将社会的群体分为这两大阶级。

所以原始社会并没有阶级的划分。

关于这种划分,有的人就会抬杠了,说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你是不是应该也划分各分配阶级和交换阶级什么的,或者至少得有个交换阶级或者流通阶级,比如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他既不负责生产产品,也不负责消费产品。

我的回答是,产品不仅限于有型的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包括无形的服务,以流通领域的物流企业为例,他们不生产产品,但是他们提供物品的运输流通服务,而他们要提供这种服务,也得需要飞机、仓库、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他们“生产”的服务经过交换成为货币之后,其中的大部分仍为物流企业的大股东们享有,其余的小部分则作为报酬分给职工和管理人员,所以我的这种划分应该说是比较妥当的。

为什么一个阶级负责生产,而另一个阶级只负责消费呢?

那是因为一个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而另外一个阶级啥也没有;同时,一个阶级人数太少,比较懒,而且劳动水平也不高,而另一个阶级人很多,会劳动,为了生存一般比较勤快。

所以双方便达成了协议,你用我的生产资料替我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呢,我九你一。

只要生产阶级的这个一份能够满足其生存的需要,这种协议便会得到其认可和接受,虽然看起来不公平。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已经有了比较坚硬、锋利并且形制规整的石器以及一些其他的石制的狩猎工具,对土地的开垦种植已经很发达了,对野生动物的狩猎也已经游刃有余了,并且还发展起圈养的畜牧业。

人口也随之增加,不再是以前的一小群人单打独了,和其他的部落也有了更多的联系,这个时候,人已经不再是像动物一样完全依赖自然的存在了,他们对自然有了相当的影响力。

所以有一部分人就开始琢磨怎么样占有更多的产品了,这部分人主要是部落的首领,以前是为了团结所有人来抵御自然维持共同的生存,现在既然解除了威胁就得公开地表明自己自私的立场了。

首领们利用自己的部落地位和影响力役使其部落成员去开垦土地、狩猎,首领成为大奴隶主,首领将一部分土地和奴隶分给下属和亲戚,这些人自然就成为奴隶主,这些人再把一部分土地和奴隶往下分,于是就有了小奴隶主。

不同的部落之间也要争个大小,力量强、人多的自然就是老大,即宗主国,力量弱、人少的就得依附于老大,他们便成为藩国。

到了奴隶社会末期,石器已经过时了,青铜器具也太脆弱了,大家都开始铁器用铁器了,再搭配老实巴交的黄牛和水牛,开垦、种植土地简直神了,大家都说好。

当然了,铁器这玩意儿还不算十分普遍,毕竟冶炼技术还有待改进,铁器的形状也还比较不规整,不过有这个就很不错了。

这样,一个家庭几个人便可以独自去开垦和种植十几亩地了,根本不需要一群奴隶来费傻力气。

中小奴隶主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让自己的奴隶都去开垦十几亩土地,这样他们的土地面积可以增加十几倍,收获的产品那也是相当的多。

但是这些奴隶没有工具啊,没事,中小奴隶主给你,不过,你得将收获的东西大部分交给我,其余的都是你自己的。

随着中小奴隶主的经济实力的壮大,便在政治上渐渐占据优势地位,最后挤垮大奴隶主。

这样中小奴隶主便摇身一变成了大地主阶级,他们吸取大奴隶主分封的教训,不再把土地分封了,而是雇佣一批人帮助自己管理土地和这些农民阶级,不过大地主阶级的亲戚以及这些打工人的官员最后通过兼并土地都成了中小地主阶级,有些商人经商致富了也购买土地摇身变成地主。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们对土地的兴趣不是很大了,因为土地生产的粮食基本上够吃了,而且还有很多富余,人们对手工产品比较感兴趣了,因为这个更好赚钱,于是许多家庭在农业生产之余,大部分时间用来制作手工产品,比如织布的纱。

顺便说一下有些地方人们的温饱仍然是个大问题,毕竟人太多了,所以土地仍然是大多数人的渴望。

可见人口问题自古依赖就阻碍着中国的发展。

慢慢地生产手工产品也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得到极大改进,比如珍妮纺纱机。

地主阶级中的中小地主当然也发现了,他们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最好跟大地主一样甚至更多,于是他们开始组织收购家庭的手工制品,慢慢地他们发现把大家组织在一起集中生产效率会更高。

后来更先进的生产工具蒸汽机发明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些人就开始圈占大量的土地修建大工厂,同时把那些农民都弄到他们的工厂里做工,但是欧洲人实在太少了,所以这些中小地主们,准确地说现在已经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在世界其他地方抓劳动力,于是奴隶贸易顺应而生。

资产阶级们又发现,生产的东西太多了,把本国和周边的地方都卖遍了还是卖不完,于是开始着手开辟新的市场。

以前的农民、手工业者都沦为无产阶级。

我花费这么多唇舌叙说阶级的发展演变历史,是想表明一下三点:

一、生产力的核心生产工具的发展是阶级变迁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自从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人类社会总是会存在两大阶级的对立,并且我认为在将来的新的社会形态中会始终存在;

三、社会形态更替后的统治阶级主要是由旧的社会形态中的中小统治阶级转变过来的,而不是由被统治阶级演变过来的。

至于被统治阶级即生产阶级能否改变自己的阶级属性,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仅仅是向自己的对立阶级转化,即转变为生产阶级。

其转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通过各种起义、革命夺取消费阶级的生产资料归自己所有即可。

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最成功的典型莫过于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阶级建立的大明王朝。

他们联合小地主阶级,发动广大的农民阶级来推翻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掌握国家机器,然后再仿照他们消灭的地主阶级来建立一个同样性质的封建王朝,唯一变化的是昔日的农民阶级已经变成了大地主阶级。

当然,为了取得那些中小地主阶级的支持,他们基本都会对其采取安抚政策,表示我只消灭最大的地主阶级,只要你们不反对我,我也会对你们很友好的,就像你们以前的大地主一样。

而大地主阶级毕竟指标有限,而大部分中小地主姐姐基本没有挪窝,所以除了农民起义的首领和他的手下和亲戚可以成为大地主和中小地主外,其余跟着起义的农民基本上可以回家了,原来干嘛的现在接着干嘛。

还有一些不成功的例子,比如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他们不成功,但是他们都朝着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方向努力,把自己由农民阶级变为地主阶级。

诚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到的一样,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能够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条件。

所以生产阶级和消费阶级的关系一般会保持平衡的状态,但是如果消费阶级剥削的太多,给生产阶级分配的产品太少以至于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存的时候,生产阶级就会联合起来发动起义或者革命来反抗。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前途也无非就是通过起义来使一小部分无产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

我认为,生产阶级和消费阶级在就是哲学上的一对矛盾,他们具有斗争性,互相对抗。

但是,他们也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已经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点,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实也是如此。

好了,这里总结一下,无产阶级是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他们相互依存,所以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而自身单独存在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状态通常保持平衡,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条件就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达到将要消灭无产阶级的地步,无产阶级的前途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起义转变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总是处在斗争当中,从来就没有可以调和以至和谐的时候。

二、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引起的定期重演的商业危机使贫困的无产阶级惶惶不可终日。

商业危机说到底不过就是就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的表现。

一方面,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的产品相当多;而另一方面,除了那些富余的资产阶级以外,那些占社会总需求大量比重的无产阶级却由于工资工资微薄无力消费。

这样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就达到相当尖锐的程度,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卖不出去,企业没有资金进行再生产,生产停滞,同时无产阶级被迫失业,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一片萧条,这就是所谓的“商业危机”。

为了解决商业危机,资产阶级着眼于减少供给,于是采取销毁工业产品的做法。

这在饥饿的无产阶级看来,罪恶的资产阶级宁肯毁了这些食物也不肯怜悯他们。

马恩的解决思路也是着眼于减少供给,主张取消自由竞争,由无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根据社会成员的总需要来进行生产,也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

马恩的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充分了解社会成员的总需求。

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减少供给和增加需求来解决商业危机的问题,国家可以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减少某些产品的生产,或者由国家收购生产过剩的产品,或者予以销毁;同时通过增加社会福利、补贴、提高职工工资和规定最低工资额来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增加消费,拉动需求。

事实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这样做了。

而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失败已经证明马恩的理论的错误

所以,商业危机并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只是强大的经济规律对无知和幼稚的资产阶级的一点惩罚。

三、废除私有制

马恩认为私有制是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创造的所有制形式,我们先不说这一观点正确不正确,假设是正确的,那么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创造的所有制形式是什么呢?

结果事实告诉我们还是私有制,那么废除私有制的道理在哪里呢?

马恩所谓的“由于大工业的发展拥有在短时期内无限提高生产力的能力,远远超出私有制能够容纳的范围,所以要废除私有制。

”跟自己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自相矛盾。

而且其主要的出发点是因为商业危机导致无产阶级的极度贫困,这一点我已经在上一部分讲过,这不能成为废除私有制的理由。

其实,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言人,马恩可以直接说我们就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的私有制,即公有制。

马恩还认为废除私有制后,社会分工会消失,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懂得生产的各个环节。

这无疑严重夸大了人的能力,事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如果真如马恩所说,人们能够通过教育精通生产的各个环节,那么生产只需要有一小部分负责就行了,其余的人可以下岗了,这不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失业吗?

所以,废除私有制的美好不过是马恩替广大无产阶级做的美丽的白日梦。

四、无产阶级革命

马恩认为,如果要发生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应该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发生。

如果真的有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更替的话,那么我觉得这句话算是说对了。

因为任何社会形态更替都要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超越生产力基础的社会变革不过是虚有其表,产生的社会形态往往十分畸形,就像小孩子穿上大人的皮鞋一样显得格格不入。

结果,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美、德、法都没有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而刚刚起步的资本主义并且封建残余浓厚的俄国和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居然成功地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但是,事实证明大人的皮鞋是不适合小孩子穿的,所以苏联解体,回到资本主义的轨道,而中国也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实行资本主义的一套,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然马恩所盼望的英美德法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事实上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没有成功,只能说明目前社会形态的更替的时机还不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是有生命力的社会形态。

五、共产主义制度

别的我不想多说,由于废除私有制和社会负责教育儿童,妻子依赖丈夫和儿童依赖父母的现象会消失,这种推论不知从何得出?

而且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毫无道理可言,顶多妻子依赖丈夫会减少,但那也不是因为废除私有制的缘故,而是妇女的经济地位提高的缘故,而且妻子对丈夫的依赖本身也是一种感情的表现,把它看做罪恶的东西恐怕太暴力了。

总而言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原理,没有一点是符合事实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甚至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违背。

即便社会要发生更替,那也不是无产阶级的事儿,所谓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不过是广大无产阶级受压迫和剥削下的美好幻想罢了。

须知道,社会本身是客观的,它只会依照自身的规律前进,而不会同情任何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