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6650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概述Word下载.docx

1.1.2**市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垃圾现状

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城市规模和人口的不断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拆除旧建筑、建设新建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余土和建筑垃圾,同时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大。

根据城管局近五年的数据统计,全市余土和建筑垃圾排放量达300万吨,按照国际测算法,每万吨余土和建筑垃圾占用填埋土地1亩,**市五年产生的余土和建筑垃圾填埋占地面积达300亩,处理20年来的余土和存量建筑垃圾需土地1200亩。

目前**市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很低,许多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

这不仅耗用了大量的土地,并产生大量的垃圾清运费,而且余土、建筑垃圾运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垃圾遗撒、粉尘和灰砂飞扬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容貌和景观,而填埋场附近,也因大量的建筑垃圾堆积造成地表地貌景观和地下水破坏,进而阻断土壤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为贯彻落实**发展循环经济政策,解决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问题,充分进行余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回收处置再利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节约城市资源,该项目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项目的原材料即余土和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供应,生产的产品为循环再生产品,可获得国家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因此在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本项目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结合公司多年开发再生产产品的经验和**市政府号召,展开对**市发展中的余土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的生产性建设项目,既是顺应区域发展趋势,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好项目,又是顺应地方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土地、环境问题和地方发展过程中双向资源供求紧张的社会公益性项目。

1.1.3项目发展目标概述

城市余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必须遵循循环经济“3R”(资源化、减量化、循环化)和“谁产生、谁承担;

谁处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建筑垃圾处理有偿服务,对建筑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改变传统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线性模式,形成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建筑物的循环模式,让原材料在建筑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合理、高效、持久利用,并将其对自然环境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程度。

建筑垃圾经回收处置资源化再利用后,可生产为混凝土用再生骨料、建筑工程用预拌砂浆、再生混凝土制品、新型混凝土掺合料、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墙板、水泥、轻型砖等多种资源再生综合利用建筑产品。

基于对**市建筑垃圾的组成分布和相关建筑产品市场情况的调研,结合生产产品的竞争力分析基础上,项目最终确立建设**市一流水平的建筑垃圾破碎站,年处理12万吨的建筑垃圾,并生产再生骨料10万吨,再生料环保砖0.2亿块,成为**省上饶地区余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示范工程,开启**市余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全面开展。

1.2建设必要性

1.2.1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将工程建设中的余土进行聚集收纳,可避免建筑材料的浪费,还可为其他工程建设的土、沙石提供所需,有利于促进城市建材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城市环境的保持;

建筑垃圾中的大部分成分经分捡、剔除或粉碎后,可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金属材料;

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

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砖、瓦经清理可以重复使用;

废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可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标号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及地坪垫层、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或粉煤灰砖等。

因此,我们要改变对建筑垃圾的传统观念和将其一扔了之的传统做法,把城市建筑垃圾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回收和利用。

收纳废弃的余土和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处置再加工,重新作为建筑材料再利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是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2.2余土处置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筑余土和垃圾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使城市日益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高压局面。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对建筑材料的不断消耗,**建筑材料资源日趋短缺,不少优质的天然建材资源已接近枯竭,同时,大量采石、采砂以及水泥的大量使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另一方面,城市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或乡村,或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围城”、“围山”、“围墙”现象严重,不仅侵占大量的耕地资源并产生相当的垃圾清运费,而且倾倒、填埋的建筑垃圾对土壤、地下水、河流、空气产生二次污染,因而阻断土壤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形成永久性危害。

针对**市余土及建筑垃圾不断膨胀造成一系列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余土处置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民生工程,是**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3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可形成新的产业链,促进**发展多元化经济

通过专业的回收处理机构,将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与建筑垃圾产生后的处理利用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处理利用体系。

收集的余土可运送至工程建设中,建筑垃圾经回收处置加工后,其成果可制成道路结构层材料、墙体材料、市政设施等新型环保节能产品用于城市建设中,促进建材市场的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同时,也带动了钢材、人造木材、塑料制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用于加工制造多种再生资源化建筑制品,促进**建材、房地产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对**市发展多元化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4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必要推广。

人类为满足目益高涨的生活需求,不断地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

资源的枯竭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首先,应循环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以实现降低利用成本、能耗,保护环境的目的;

其次,通过技术开发和研究,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并开发新的替代资源。

其三,应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即:

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农牧业生产的副产品以及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城市垃圾。

通过开发利用这些可再生资源,不仅可以减少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压力,还可以产生相当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意义重大,具有广泛推广的必要性。

本项目以消纳**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垃圾为目标,经资源化再利用后可生产包含混凝土用再生骨料、混凝土砌块、轻型砖等建筑材料,上述产品均属于资源再生综合利用项目,余土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将极大地提高建筑材料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1.3项目基本情况

1.3.1项目名称:

**市余土处置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建设项目

1.3.2项目建设内容:

年处理12万吨的建筑垃圾,并生产混凝土用再生骨料10万吨和再生料环保砖0.2亿块等建筑材料。

1.3.3建设方案

本着项目区满足工艺流程要求和物流运输线路短捷合理的布局原则下,规划项目区通过南北向8米宽的项目区主干道直达老上德公路,作为项目区与外界周边联系的主要通道。

项目区共分为办公、生活服务区;

产品研发、展示区;

洗车、维修配套区;

生产区;

库品区域和余土、建筑垃圾堆放区;

残渣填埋区等区域。

项目区总用地面积365.32亩,其中,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2.87亩,用于办公、生活服务、产品展示、车辆存放、产品生产、成品存储等内容建设;

非建设用地面积312.45亩,用于建筑垃圾及余土的露天堆放和残渣填埋等场地使用。

1.4研究范围

本次论证报告的研究范围包括:

①项目选址;

②项目工程与涉及的**市总体规划、新营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与周边用地的关系。

1.5选址要求

1、项目选址应重点考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与城乡规划布局的协调。

2、应位于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并与服务区域联系便捷,且不影响城区的正常生活,以便节约运输成本,并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3、项目选址应与对外交通通达便利,便于建筑垃圾入厂及产品输出。

4、项目选址时,考虑地基不稳定因素,地震带、软土层、冻土层、地形高差,地下水,地表水,河流,山脉走向等。

避开滑坡、泥石流、明和暗的河塘、塌陷区河地、地震断裂带等不良地质构造,应避开溶洞、采空区、岸边冲刷区、易发生滚石等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现象严重的地段。

5、项目选址尽量避开压覆矿产资源,避开对国家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区造成大的影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6、项目选址应选择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低、征地费用少、施工方便的场址,尽量减少和消除社会负面影响。

7、符合当地的城乡建设规划,不占用重点保护的自然区、人文遗址、环境保护敏感区、风景旅游区及有开采价值的矿藏。

8、注意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农田,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拆建障碍物清理工作。

9、注重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1.6项目选址依据及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4、《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5、《**省城乡规划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7、《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8、《**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通知》

9、《**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10、《**市林业局征占用林地呈报材料》

11、相关的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

12、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7编制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遵循符合城乡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充分发挥余土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为依据,积极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4、基于节约用地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新营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5、贯彻环境保护的原则,维系区域生态平衡。

6、遵循保障公共利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原则。

第二章项目选址方案

本工程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即余土与建筑垃圾的回收堆放及资源化加工与利用)。

本项目属于工业建设项目,且因项目对堆放场地需要有宽敞、平坦的土地特殊要求,因此,报告需对项目选址进行方案比选。

2.1项目场址选择

2.1.1场址选择分析

本项目主要为**市中心城区的余土和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置,主要服务对象为人口聚集和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银城城区,具有货运量大、运输频繁、线路不一的特点,建设内容属于工业生产项目。

结合项目服务主体和建设内容,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用地性质体现为工业用地,因此,项目选址应位于城市工业区内,然而,城市余土和建筑垃圾的堆放会对城市市容市貌、城市环境等方面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项目应选址于城市工业用地范围的边缘区域的独立地段。

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中的银城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银城城区工业用地主要规划分布于银城工业小区和银鹿工业小区,综合考虑现状银城工业小区和银鹿工业小区内的土地使用情况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以及余土与建筑垃圾堆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因此,本项目场址选择可以为:

方案Ⅰ:

位于**市银城主城区新营街道办荷头岭马供槽,老上德公路的东北侧区域,项目选址总用地面积为365.32亩。

方案Ⅱ:

位于银鹿大道的东部,项目选址总用地面积为365.32亩。

2.1.2场址方案比选

1城市用地空间发展方向选择分析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通过对银城城区城市空间方向的分析比较后,确定银城城区用地发展方向概括为北控、南拓、东西延伸。

方案Ⅰ位于银城城区东部的新营街道办区域内,是银城城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而方案Ⅱ位于银城城区北部,属银城城区用地发展的控制方向,因而,方案Ⅰ比方案Ⅱ选址更合理。

2与原材料堆放地的联系

根据**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项目审批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5月27日的《会议记录摘要》第八条内容“对**市弃土场选址方案的审议”,明确**市建筑垃圾及余土堆放场地设于新营街道办荷头岭马供槽位置。

而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即是将建筑垃圾进行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方案Ⅰ选址位于原料堆放处,十分便于原料的加工利用。

而方案Ⅱ距原料堆放地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势必会因运输成本而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还可能在运输途中产生二次运输污染。

因此,方案Ⅰ比方案Ⅱ选址更合理。

3用地建设条件分析

方案Ⅰ位于低丘陵峡谷区域,地势低洼,坡度较缓,经现场踏勘,对该地块的土地适用性进行评价后,确定该地块工程建设条件较好,属Ⅱ类建设用地,且项目区用地宽裕,符合余土和建筑垃圾的堆放要求,因此,本项目若选址于此,后期应按相关法定程序办理用地性质变更手续后可直接利用回收的余土进行填方工程,既能充分发挥余土循环使用作用,又可降低建设成本;

而方案Ⅱ是地形坡度较大的山地,地势高,土方工程量大,开发建设的难度大,属Ⅲ类建设用地,因此,方案Ⅰ选址更为理想。

4建设成本分析

新营街道办原是银城城区的近郊集镇,后被纳入主城区范围内,土地逐渐被开发利用,因而土地成本比银城城区土地相对较低,且项目建设所需的填方工程可直接利用回收的余土进行,大大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

而方案Ⅱ位于银城城区内,土地价格较高,且项目建设所需的挖方工程量大,建设难度大,因此项目建设成本较高。

由此,方案Ⅰ选址较为理想。

5对外交通组织条件

方案Ⅰ位于银城南路的北部,项目区内部规划设计的8米主路直通老上德公路和银城南路,且与德昌高速连接线衔接便利,为项目区加工的产品运至**其他乡镇乃至上饶地区提供了迅捷的交通条件;

位于银鹿大道东部的方案Ⅱ虽与中心城区联系便利,但产品若要远销外地,运输路径长,运输成本较高。

6基础设施利用条件

方案Ⅰ和方案Ⅱ周边的道路网框架及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已配套,因此,可利用条件较好。

表2-1项目场址比选

方案编号

方案Ⅰ

方案Ⅱ

优点

1、符合银城城区用地空间发展方向

2、位于原料堆放场地,十分便于原料的资源化利用,节约生产成本

3、用地建设条件较好,施工便利

4、项目建设成本较低

5、对外交通条件良好

6、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

1、对外交通条件良好

2、周边范围的基础设施条件成熟

不足

1、需办理林业用地转换成可建设用地的申报手续

2、与城区用地空间发展方向不符

3、用地建设条件差,开发建设难度大

4、土地成本高,运输成本高,建设工程量大,项目建设成本较高

2.1.3比选结论

经过方案综合比选分析,选址方案Ⅰ虽不位于城区用地建设范围内,但工程建设条件较好,且项目选址与原料堆放地联系十分便捷,项目建设符合城市用地空间发展方向,项目建设条件成熟,故本项目选址建议采用方案Ⅰ作为余土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选址。

2.2项目选址概述

建设项目选址方案位于位于**市银城主城区新营街道办荷头岭马供槽,老上德公路的东北侧区域。

项目规划范围为:

东、西、北三面接壤绵延起伏的山地,南达银城工业小区用地,距离南侧的老上德公路约190米,距银城南路约500米,项目区总用地约365.32亩,其中项目区的建设用地为52.87亩,非建设用地约312.45亩。

充分结合项目区内现状地形地貌,统筹考虑项目建设内容和生产经营需要,配置必要的建筑工程设施、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各功能区的位置和规模。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特征和功能发挥,确定项目区的建设用地共分为A、B两个地块。

各地块的用地红线坐标详见下表:

表2-2项目建设用地红线坐标一览表

地块编号

地块面积(m2)

坐标点编号

X坐标值

Y坐标值

A地块

7380

A1

201565.610

503485.257

A2

201586.538

503493.416

A3

201605.789

503510.105

A4

201581.130

503582.300

A5

201641.224

503599.558

A6

201629.500

503639.886

A7

201566.309

503622.089

A8

201574.287

503588.457

A9

201526.714

503572.640

B地块

27870

B1

201693.988

503523.901

B2

201890.758

503578.719

B3

201846.647

503735.758

B4

201725.778

503698.485

B5

201702.175

503678.876

B6

201706.533

503661.412

B7

201723.616

503665.047

B8

201732.778

503635.323

B9

201685.363

503621.509

B10

201691.791

503589.681

B11

201693.649

503572.123

2.3相关单位对项目建设的回复意见情况

表2-3相关单位对项目建设的回复意见情况列表

序号

单位

回复意见和要求

1

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项目审批领导小组办公室

原则同意选址方案

2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同意实施

3

**市国土资源局

同意选址,需依法办理用地手续

4

**市城乡规划局

同意选址

5

**市环境保护局

同意实施,需办理环保审批手续

6

**省林业厅

同意项目实施

7

**市林业局

第三章项目建设方案

3.1项目建设用地现状概况

项目建设用地位于老上德公路的东北侧,新营街道办荷头岭马供槽区域。

项目总用地规模为365.32亩,项目区内现状用地主要由坡度较小的山地、荒地和几个水塘组成,项目区内有3处临时建筑,1处村民住宅用地,现已妥善解决好村民拆迁安置工作。

地块用地呈不规则的狭长条形状,项目区南北长1140米,东西最宽约450米。

项目区内地形高差较小,坡度较缓,目前,项目正处于道路建设阶段。

3.2规划平面布局方案

在满足项目区工艺流程要求和物流运输线路短捷合理的布局原则下,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充分结合项目区西南面的老上德公路和工业用地布局,规划以项目区西南面的用地红线为起始位置修建一条8米宽的主干路直达项目区北部,并与老上德公路衔接,抵达银城南路,作为项目区与周边城市道路的主要交通衔接桥梁。

并由主干路延伸多条东西向次干路通达项目区东、西面,组成项目区内部的道路网架格局。

项目区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区域,其中,建设用地分为A、B两个地块,用地面积共计为52.87亩。

A地块规划布局主要有办公楼、生活辅助用房和产品研发展示区等工程内容,用地面积约11.07亩;

B地块规划布局主要有车辆维修、停车、冲洗平台、建筑垃圾分拣区、建筑垃圾粉碎区、可回收垃圾处理区、再生建材生产区、成品仓库等工程建设内容,用地面积约41.80亩;

非建设用地主要规划布局有建筑垃圾堆放、余土堆放和残渣填埋等工程内容,用地面积为312.45亩。

各工程内容既相互独立又联系便捷,旨在把项目区建设成一个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生产的产品品质高、环保实用、较具竞争实力,能为城市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及综合利用“产业化”起示范带领作用,并成为**市建筑垃圾处理的主要降污、生产、加工区及各类再生骨料建材的主要货源地的高标准生态环保产业项目建设目标。

规划将办公、生活服务区和产品研发展示区布局在项目区南面的地块A内,将洗车维修配套区、生产区和库品区位于A地北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