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133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docx

毛概选择题及重点问题

考试复习提纲

一、单选题:

(1×20=20分)

1、最早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中共七大。

2、“以人为本”的:

“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实事求是。

4、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6、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7、目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时:

三个有利于。

9、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3、我国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核心是:

人民当家作主。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就是必须坚持:

科学发展观。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我国的国体。

20、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其核心和目的是要: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

保持党的先进性。

24、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

坚持与时俱进。

25、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标志是:

新的领导阶级。

26、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2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

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28、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

从严治党。

29、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指导性路线。

党中央制定这个路线的主旨是:

变革所有制。

30、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半社会主义性质。

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2、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

共同富裕。

3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在:

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3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改革。

38、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培养“四有”新人。

3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思想道德建设。

4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

立国之本。

42、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主导力量。

4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是: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4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45、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6、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4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占主体地位的经济是:

公有制经济。

48、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国有企业改革。

4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广大人民群众。

53、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是:

“五个统筹”。

54、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5、我国所有制结构存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的要求

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57、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

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关系

5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

坚持以人为本。

59、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60、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

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61、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

有无群众观点。

6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

国体。

6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政体。

6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5、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是: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6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68、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爱国主义。

二、多选题:

(2×5=10分)

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建设:

民主,和谐,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改革是: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和谐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新型化工业道路:

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和要求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2、毛泽东思想是: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体现为:

能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高精神动力、能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能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4、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对: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的认识。

17、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特点是:

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

18、为了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正在实施的战略方针有:

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1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

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

20、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2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2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和三个基本特征是:

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24、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5、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7、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8、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0、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完成是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32、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3、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

走社会主义道路、共产党的领导。

34、我国现阶段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5.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和目标是:

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6、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和完善: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38、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建设:

政治思想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

40、战略性地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稳步发

展所有制结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劳动力结构、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三、判断题:

(1×10=1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出现三次飞跃,三次理论成果  (错)

2、1982年。

党的十二大上,胡耀邦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错)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

  (错)

4、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现实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对)

5、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对)

6、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对)

7、过渡时期一化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

8、邓小平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错)

9、共同富裕并不消除收入差距。

  (对)

10、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  (错)

1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对)

12、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对)

13、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

  (对)

14、我国文化建设“二维”方针,···社会主义为文化服务。

  (错)

15、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错)

16、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

  (对)

17、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改革开放。

  (对)

18、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错)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确立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C)

A.中共二大B.中共五大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B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3、目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C)

A.生产力水平较低B.商品经济不发达C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4、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B)

A.“两个凡是”B.“三个有利于”C.四项基本原则D.科学标准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目标是(A)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民主政治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建立充满活力的国有企业

6.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D)

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B.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C)

A.共产党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

C、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C)

A.民主集中制B.共产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9.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D)

A.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B、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执政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必须坚持(B)

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观C.改革开放D.民主法制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12.我国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C)

A.坚持从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道路

B.坚持从农业经济跳越工业化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知识经济的道路

C.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道路

D.坚持推进和完成工业化,再推进信息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道路

13.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

A.革命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前途不同D.革命的对象不同

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个体农业的改造

C.手工业的改造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5.“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B)

A.发展B.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追求GDP增长D.共同富裕

16.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B)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C.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

D.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是(BCD)

A.毛泽东个人的观点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ACD)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

3.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ABC)

A.统一战线B.武装斗争C.党的建设D.群众路线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建设(ABCD)

A.民主B.和谐C.富强D.文明

6.改革是(ACD)

A.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B.立国之本

C.中国的第二次革命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CD)

A.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数量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的总产量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

C.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D.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

C.中外合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体现为(ABCD)

A.能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

B.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高精神动力

C.能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D.能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包括(ABCDE)等几个方面。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D.安定有序

E.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见乐闻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基本要求: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建设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1、两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关系:

1、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实力条件下进一步丰富了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

③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5、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

(1)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内在逻辑:

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2)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3)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4)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7、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要推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他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总领,是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举措:

即是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

原因: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要求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体现了全国各组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他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明确提出,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1、性质:

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主力军和动力。

性质: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主力军:

农民

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3、新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1、领导权不同。

 2、指导思想不同。

3、领导的政党不同。

4、革命的目的不同。

5、革命的彻底性不同。

 6、建立了不同的国体。

⑴十月革命之后的中国民主革命应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⑵革命领导权不同,革命领导权在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手里;

⑶革命的前途不同,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它是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基本纲领:

一、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二、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主义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