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256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6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8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8页
亲,该文档总共1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docx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整理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整理

古文

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

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食(shí)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

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

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不能用"千里马"来称呼他

  日行千里的马

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

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却吃不饱

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喂养马

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听它嘶鸣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

面对着千里马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通"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4)祗:

通"只"

只是

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

  例: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

判断词

  安:

古义:

怎么.

  例: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

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

同样

  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

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

有时

有的人

  例:

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

或者

  然后:

古义:

副词

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

出现另一种情况

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

连词

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

通"饲"喂养

  例: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

  策:

古义:

马鞭

  今义:

策划

策略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

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

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

代词

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活用动词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勋十二转:

动词

记载--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

表转折

但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

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

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

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

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

表反问

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9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

竭尽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

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

.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

美貌

  见--显现出来

"见"通"现"

  等--等同

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

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

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

了解

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

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

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

补充音节

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

受屈辱

例句: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

吃尽

例句: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

原意指马鞭

这里用作动词

引申为用鞭子打

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

日行千里

例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

使......尽

竭尽

例句:

食之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

  1.反问句:

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

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论点;点明中心)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不知马也可不写)(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据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

  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4.点明中心的主旨句:

其真不知马也

主题归纳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

重用人才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译文

    山不在于多高

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水不在于多深

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

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

草色青葱

映入帘中

来这里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的学者

没有缺乏文化知识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

浏览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

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

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它们虽然都是简陋的

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

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景仰)孔子说:

"什么简陋的呢?

"

  

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

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在:

古义(在乎

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

介词)

  馨:

古义(香气

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

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

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鸿:

古义(大

渊博)今义(书信)

  丝、竹:

古义(管、弦乐器)今义(丝

丝绸;竹

竹子)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

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

形容词作动词

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

绿

名词作动词

使......变青

  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

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使人劳累

  ①用于主谓之间

不①表示交往的人:

往来无白丁

  ②表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是:

  ①判断词

是:

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

当是时(《口技》)

  4.名:

  ①出名:

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

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活板

原文

  板印书籍

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

又为活板

其法:

用胶泥刻字

薄如钱唇

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乃密布字印

满铁范为一板

持就火炀之

药稍熔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

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

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

一板印刷

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

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

如"之""也"等字

每字有二十余印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

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

旋刻之

以草火烧

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

文理有疏密

沾水则高下不平

兼与药相粘

不可取;不若燔土

用讫再火令药熔

以手拂之

其印自落

殊不沾污

    升死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至今保藏

译文

  用雕版印书

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

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

此后

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

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

他的办法是:

用胶泥来刻字印

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

每个字一个印

刻好以后

用火烤一下

让它变得坚硬、牢固

先准备好一块铁板

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

想印的时候

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

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

排满了就算一版

(再)拿到火上去烘烤

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

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

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

如果只印两三本

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

那就显得非常快了

(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

一块印刷

一块同时排字

这一块刚刚印完

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

两块交替使用

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

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

像"之"、"也"等字

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

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

不用的时候

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

按韵分类

分别放在木格里

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

那就当时动手刻

用草火烘烤

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

字印所以不用木料来刻

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

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

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

(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

印完后再用火烘烤

使松脂等物熔化

用手一抹

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

一点也不会弄脏

  毕升死后

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得到了

到现在还保存得十分完好

通假字

  1.活板"板"同"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3.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

仅仅只有

  4.文理有疏密"文"同"纹"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板"

名词作状语

表工具

"用雕版"

  2.火烧令坚"火"

名词作状语

表方式

"用火"

  3."木格"贮之

名词作状语

表方式

"用木格"

  4.用讫再火令药熔"火"

名词用作动词

"用火烤"

  5.则以纸帖之"帖"

名词用作动词

"用标签标出"

一词多义

  1.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

  

(2)皆为板本动词

  (3)又为活板动词

发明

  (4)每字为一印动词

  (5)满铁范为一板动词

成为

  (6)未为简易动词

算是

  (7)极为神速动词

  (8)每韵为一帖动词

归为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

  (10)为予群从所得介词

被动用法

  2.以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

  

(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

  (3)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

  (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

连接两个分句

表目的

翻译为"用来"

  (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

  3.其

  

(1)其法代词

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

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

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代词

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

他的

  4.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这";代指"铁板"

  (3)持就火炀之代指"铁板"

  (4)更互用之代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代指不用的字模

  (6)旋刻之代指"奇字"

  (7)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

  (8)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5.帖

  

(1)则以纸帖之动词

用标签标出

  

(2)每韵为一帖名词

标签

  6.就

  

(1)持就火炀之动词

靠近

  

(2)瞬息可就完成

  7.若

  

(1)不若燔土如

  

(2)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8.火

  

(1)以草火烧名词作状语

  

(2)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

用火

  9.印 

  

(1)每字为一印名词

字模

  

(2)欲印动词

印刷

  (3)其印自落名词

字模

  10.自

  

(1)已自布字另外

  

(2)其印自落自己

  11.已

  

(1)已自布字已经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以后

古今异义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

涂盖

敷上

今常用义为:

向外透

冒失

冒充等)

  2、一板已自布字(自:

另外

今常用义为:

自己

从等)

  3、文理有疏密(文理:

木材的纹理质地

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4、药稍熔(药:

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

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核舟记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

罔(wǎng)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敞者为舱

篛(ruò)篷覆之

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

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

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

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

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mí)勒

袒胸露(lòu)乳(rǔ)

矫(jiǎo)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卧右膝

诎(qū)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pān)右趾

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左手抚(fǔ)炉

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

则题名其上

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

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

其色墨

又用篆(zhuàn)章一

文曰"初平山人"

其色丹

  通计一舟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

为楫

为炉

为壶

为手卷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

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céng)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

(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

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

一直到飞禽走兽、树木山石

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

各有各的情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刻的是苏轼泛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

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

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户

左右各四扇

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子

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

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佛印在他的右边

黄鲁直在他的左边

东坡和黄鲁直共同观赏着一轴横幅的书画卷子

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

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

右手指着画卷

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东坡露出右脚

鲁直露出左脚

各自略微侧转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都隐蔽在手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

袒露胸脯

露出乳头

抬头仰望

神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

(他)卧倒右膝

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竖起他的左膝

左臂(上面)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那)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在右边的(梳着)椎形发髻

仰着面

左手靠着一(根)横木

右手扳着右脚趾头

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右手拿着蒲葵扇

左手摸着炉子

炉子上有(把)茶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

神色平静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面稍平

就在船背上面题了(个)名

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

笔画清清楚楚

它(字)的颜色是黑的

(题名后面)又刻了一(枚)篆字图章

文字是"初平山人"

它(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整条船

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刻篛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文

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一下

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原来这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雕制成的

咦!

(这)技艺也真奇妙啊!

一字多义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技艺)奇妙

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余数)

  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

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加上

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为人五:

(刻有)

  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

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

"画卷的一端(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

"端正、正")

  木:

1.能以径寸之木(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者:

1.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2.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是)

  扇:

1.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扇

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启:

1.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

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

但是)

  3.启窗而观(连词

然后)

  以:

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语:

1.如有所语(说话)

  2.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

1.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云:

1.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

无实际意义)

  2.此中人语云(说)

古今异义

  1、卧右膝:

古意: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平放

  今意:

躺下

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

古意:

靠近

  今意:

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

古意:

大约

今意:

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意:

通"拣"

挑拣

  今意:

简单

容易

人物:

古意:

人和物

  今意:

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意:

竟然

今义:

曾经

定语后置

  1.原句:

核舟一

  正确语序:

一核舟

  2.原句:

篆章一

  正确语序:

一篆章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

箬篷覆之(箬篷:

名词作状语

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

名词作状语

用石青

糁:

名词用做动词

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名词用作动词

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卧: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平放

诎:

通"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弯曲)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

形容词作名词

特殊技巧)

  (6)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

梳着椎形发髻)

口技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

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

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

絮絮不止

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

口中呜声

儿含乳啼声

大儿初醒声

夫叱大儿声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侧目

微笑

默叹

以为妙绝

  未几

夫齁声起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

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火爆声

呼呼风声

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

曳屋许许声

抢夺声

泼水声

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

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正赶上(有人)大摆酒席请客

在大厅的东北角

设置(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

口技人坐在屏风里面

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