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8543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

闲居。

②北窗:

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

(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句子含义、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   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1)①“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

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②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2)①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

②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內心的旷达豪迈之情。

【解析】【分析】

(1)“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是上阕的结尾句,承接上面中秋夜月景象,进一步写了从月亮上看人间江山的美好景致。

联系作者被贬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写美景的用意:

以江山之美反衬现实的丑恶与黑暗,从而表达复杂的感情。

(2)下片写归天意愿。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

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

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带来了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

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

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

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

故答案为:

⑴①“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

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②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⑵①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

②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內心的旷达豪迈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基本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

解决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整品读,可以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

(1)C

(2)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解析】【分析】

(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纵观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

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曰归”的无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故选C。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归”“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另外,作者把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

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

②喜欢:

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③石鳞:

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

“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

“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

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

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

(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

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

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

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

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

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

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

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曹丕《杂诗》)

B.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曹植《杂诗》)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古诗十九首》)

(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答案】

(1)B

(2)C

(3)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分析】

(1)B项,“三至六句……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没有体现“阴阳相隔”,“商参”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选B。

(2)A项中,通过“不能寐”和“起彷徨”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B项中,通过“离思”、“孤雁”和“哀吟”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C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相符;D项中,通过“鸣悲”、“凉风”和“寒无衣”,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婉。

故选C。

(3)先看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是今昔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今昔对比。

再看内容上和情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的期望。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表现手法包括:

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至于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   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追逐;“出”

(2)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解析】【分析】

(1)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追逐,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

“出”字描写出秋千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

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人生何处似尊前”,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

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故答案为:

⑴追逐 “出”

⑵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①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释】①终了:

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

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

(1)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

(2)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解析】【分析】

(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借事抒情。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故答案为:

⑴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⑵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点评】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