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838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三十八中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的一组是()

A.汽油挥发,铁铸成锅B.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C.瓷碗破碎,钢铁生锈D.动植物呼吸,食物腐败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氧气,其操作步骤有:

①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②给试管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将导管移出水槽。

那么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A.③①②⑤④B.③②①④⑤C.③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3.下列各项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液体的倾斜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滴加液体D.

给液体加热

4.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金属元素的原子是()

A.

B.

C.

D.

5.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物质只能催化一个反应B.一个反应只能有一种催化剂

C.一定可以提高生成物的产量D.一定可以改变反应速度速率

6.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

解释

A

液化石油气可加压后储存在钢瓶中

分子之间有间隙

B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分子不断的运动

C

氢气和液氢都能作燃料

分子相同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相同

D

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质

生成了新的分子

A.AB.BC.CD.D

7.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红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只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火焰呈淡蓝色,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8.已知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若R2+核外有x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A.m–x+2B.m+x+2C.m–x–2D.m+x-2

9.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质子数相等⑥Na+比Na稳定。

A.①④⑤B.①③⑤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④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B.钠原子和钠离子质量相差很大

C.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D.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11.将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混合物装入试管并充分加热,反应完成后试管中残渣中物质有(  )

A.1种B.2种C.3种D.4种

12.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下列关于该反应前、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总数减少B.分子种类不变C.原子种类不变D.分子总数不变

二、填空题

13.有下列物质,①水②氧气③二氧化碳④铁粉⑤空气⑥自来水⑦五氧化二磷⑧高锰酸钾⑨澄清石灰水。

用序号填空:

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

三、实验题

14.现有下列A、B、C、D、E、F六种实验装置: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

(2)若用氯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其文字表达式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A装置气密性如何检查____?

(3)若制取氧气时,为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填序号);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该从____端通入?

(4)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现要制取并收集氨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填序号)。

15.实验课上,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完成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并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Y曲线表示的是______(填:

“温度”或“氧气的浓度”)

(3)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

测量

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烧杯中水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瓶中剩余气体的体积

体积/ml

80.0

61.0

81.0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

(4)若用蜡烛代替红磷完成该实验,你觉得是否可行______,理由是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6.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竹子里面气体的成分,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采用排水法收集了甲、乙两瓶气体。

(提出问题)竹子里面的气体是什么成分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该气体可能含有二氧化碳

猜想二、该气体可能含有氧气。

猜想三、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该气体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____

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

____

该气体不含氧气

(反思)由实验②______(填:

“能”或“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_____

17.化学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那么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某化学兴趣小组作出如下研究。

(提出问题)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作出假设)假设1,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假设2,催化剂的质量

假设3,温度

假设4,______(你能提出一种假设吗?

(设计实验)小红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过氧化氢溶液体积/ml

温度/℃

二氧化锰用量/g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反应所需的时间/s

5%

10

20

0.1

90

16

30%

10

20

0.1

90

2

30%

10

35

90

149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

(2)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_____有关。

(3)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前后质量和_____不变

(讨论交流)

(4)小明同学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用______法收集氧气。

(5)小辉提出小红的实验无法验证温度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快慢有影响,请说出小辉的理由___。

(拓展)

(6)请你帮小红设计实验验证温度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快慢影响。

________

(7)若用下图实验装置制取氧气,5ml5%过氧化氢溶液在水浴温度控制在80℃时,测定的收集氧气体积会比真实值偏大,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汽油挥发、铁铸成锅过程中都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水受热沸腾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的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口诀:

“查装定点收移熄”,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①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②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将导管移出水面;④熄灭酒精灯。

可知正确的顺序应是:

③①②⑤④。

故选A。

3.C

【解析】

【详解】

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

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

C。

4.C

【解析】

【分析】

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通常小于4个。

【详解】

A、质子数=原子序数=1,1号元素是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质子数=原子序数=8,8号元素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错误;

C、质子数=原子序数=12,12号元素是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D、质子数=原子序数=17,7号元素是氯元素,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该微粒表示的是氯离子,错误。

故选C。

5.D

【解析】

【详解】

A、一种催化剂不是只能对某一个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对其它的反应也能起催化作用,如二氧化锰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也能用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故A错误;

B、同一个反应可能有不同的物质作催化剂,如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可选用二氧化锰、氧化铜、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故B错误

C、催化剂只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不会提高生成物的产量,故C错误;

D、催化剂一定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选:

D。

6.B

【解析】

【详解】

A、液化石油气可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是气体体积变小(分子间隔变小)的过程,体现了分子之间有间隙的原因,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沙尘暴起,尘土满天是灰尘的颗粒在风力的作用下导致的,所以与分子的运动无直接关系,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C、氢气与液氢都能做燃料体现了氢气的可燃性,两者都是由氢气分子构成,所以可以用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质是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所以一定是生成了新的分子,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7.C

【解析】

【详解】

A、木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不生成大量白雾,故A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四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故B错误;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正确;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不产生白雾,故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

【详解】

R2+是指在原子中失去了两个电子,带了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设该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y,则有:

y-2=x,所以y=x+2,又因为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m-(x+2)=m-x-2。

故选:

C。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由于核电荷数=质子数,且两者的质子数相同,所以核电荷数相同,故选①;

②Na失去一个电子变为Na+,所以两者的核外电子数不相等,故不选②;

③Na失去最外层电子变为Na+,所以两者的电子层结构不相同,故不选③;

④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失去一个电子对质量影响很小,即两者的质量

几乎相等,故选④;

⑤Na原子和Na+的质子数是相等的,故选⑤;

⑥Na+具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比Na稳定,故选⑥。

故正确序号为①④⑤⑥。

故选:

C。

.

10.A

【解析】

【详解】

A、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有可能是离子,故A正确;

B、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所以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量几乎相等,故B错误;

C、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例如钠原子中质子数就不等于中子数,故C错误;

D、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例如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故D错误。

故选:

A。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氯酸钾、二氧化锰二者在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二氧化锰不会减少,过程中会产生氯化钾,高锰酸钾的混合物装入试管并充分加热,发生分解会产生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及其氧气,而氧气是一种气体,所以反应完成后试管中残渣中物质有三种。

故选C.

考点:

物质的变化

12.C

【解析】

【详解】

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

B、观察微观示意图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

C、观察微观示意图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C正确;

D、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有6个分子,反应后有5个分子,因此分子数减少,故D错误。

故选:

C。

13.①②③④⑦⑧⑤⑥⑨

【解析】

【详解】

①水、②氧气、③二氧化碳、④铁粉、⑦五氧化二磷、⑧高锰酸钾中均只含有一种物质,均属于纯净物;故填①②③④⑦⑧。

⑤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⑥自来水中含有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物质;⑨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氢氧化钙等物质;均属于混合物;故填。

⑤⑥⑨

14.锥形瓶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连接导气管,将导管的一端伸入盛有水的烧杯液面以下,双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液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EbAD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示,仪器①的名称是:

锥形瓶;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A装置可以利用温度变化产生内部压强变化来检查气密性,故A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为:

连接导气管,将导气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部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一段时间(温度下降,管内压强减小),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3)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比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更纯,故为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E;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该从短导管b进气;

(4)因为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A为发生装置;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选D为收集装置。

故制取并收集氨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AD。

15.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氧气的浓度19%不可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瓶内气压不降低,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

【解析】

【分析】

【详解】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反应后氧气浓度一直减小,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

(3)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80.0mL-61.0mL=19.0mL,集气瓶中空气体积:

81.0mL+19.0mL=100.0mL,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4)用蜡烛代替红磷完成该实验不可行,理由是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瓶内的气压不降低,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

16.该气体可能既含有二氧化碳又含有氧气;该气体含有二氧化碳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不能若氧气含量很少,带火星的木条也不能复燃

【解析】

【分析】

【详解】

猜想与假设:

根据猜想一、二,可以猜想该气体可能既含有二氧化碳又含有氧气;

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该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该气体不含氧气,实验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反思: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可能是没有氧气,也可能是氧气的浓度低,其中混有较多量的二氧化碳,也不能复燃。

由实验②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当氧气含量过少时,带火星的木条也不能复燃。

17.催化剂颗粒大小过氧化氢

水+氧气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化学性质排水实验方案中没有温度不同,其它变量全部相同的对比实验取两份等浓度、等体积的过氧化氢溶液,均加入质量相同的二氧化锰,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反应,记录收集等体积氧气需要的时间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温度较高时水变成水蒸气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作出假设:

假设1: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假设2:

催化剂的质量

假设3:

温度

假设4:

催化剂颗粒大小;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

水+氧气;

(2)实验①和②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过氧化氢浓度不同,反应的速度不相同。

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有关,即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实验通过比较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比较反应的速度,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5)小辉提出小红的实验无法验证温度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快慢有影响,理由是实验方案中没有温度不同,其它变量全部相同的对比实验;

(6)取两份等浓度、等体积的过氧化氢溶液,均加入相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反应,记录收集等体积氧气需要的时间;

(7)若用如图实验装置制取氧气,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在水浴温度控制在80℃时,测定的收集氧气体积会比真实值偏大,其原因可能有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温度较高时水变成水蒸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