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6889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docx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2015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D

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

A

A、必修33B、必修11C、选修33D、选修3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

?

”这主要说明新教材C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三、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C、D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D、能帮助教树立新的“教育观”

四、简答题

1、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这里,“关注人”的含义是什么?

2、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重建,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答:

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

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

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

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

不少学生高兴地说:

“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

”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答: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其原因是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首先,该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的独特性。

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五、分析说明题

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

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

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

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

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

“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

你等着受处分吧!

”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

“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怒道:

“没门!

”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

张主任的做法对吗?

为什么?

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答:

本人认为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他的做法的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

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并帮助他指出他在学习上的努力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教导主任做法的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我一不会这样做,发现了王林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与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2、教学设计一:

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

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

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

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请问:

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

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举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

?

?

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