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164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docx

温度检测的基本知识要点

第七章温度的检测

测量温度的传感器品种繁多,所依据的工作原理也各不相同。

热电偶传感器(ThermocoupleTemperatureTransducer)是众多测温传感器中,已形成系列化、标准化的一种,它能将温度信号转换成电动势。

目前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可以选用标准的显示仪表和记录仪表来进行显示和记录。

热电偶测温的主要优点有:

1.它属于自发电型传感器,因此测量时可以不要外加电源,可直接驱动动圈式仪表。

2.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热电偶的电极不受大小和形状的限制,可按照需要选择。

3.测温范围广,高温热电偶可达1800℃以上,低温热电偶可达-260℃。

4.测量精度较高,各温区中的误差均符合国际计量委员会的标准。

本章首先介绍温度测量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分类,并介绍其使用方法。

7.1温度测量的基本概念

温度是一个和人们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物理量,也是一种在生产、科研、生活中需要测量和控制的重要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量之一(见附录B)。

这里将系统地介绍有关温度、温标、测温方法等一些基本知识。

7.1.1温度的基本概念

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概念是以热平衡为基础的。

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温度不相同,它们之间就会产生热交换,热量将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

温度的微观概念是:

温度标志着物质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温度越高,表示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7.1.2温标

温度的数值表示方法称为温标。

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的起点(即零点)以及温度的单位。

各类温度计的刻度均由温标确定。

国际上规定的温标有:

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力学温标等。

1.摄氏温标(℃)

摄氏温标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定为零度(0℃),把水的沸点定为100度(100℃)。

在这两固定点间划分一百等分,每一等分为摄氏一度,符号为t。

2.华氏温标(F)

它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32F,水的沸点为212F,两固定点间划分180个等分,每一等分为华氏一度,符号为

它与摄氏温标的关系式为

(7-1)

例如,20℃时的华氏温度

=(1.8×20+32)F=68F。

西方国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

用华氏温标。

3.热力学温标(K)

热力学温标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的最科学的温标,是由开尔文(Kelvin)根据热力学定律提出来的,因此又称开氏温标。

它的符号是T,其单位是开尔文(K)。

热力学温标规定分子运动停止(即没有热存在)时的温度为绝对零度,水的三相点(气、液、固三态同时存在且进人平衡状态时的温度)的温度为273.16K,把从绝对零度到水的三相点之间的温度均匀分为273.16格,每格为1K。

由于以前曾规定冰点的温度为273.15K,所以现在沿用这个规定,用下式进行K氏和摄氏的换算:

(7-2)

例如,100℃时的热力学温度T=(100+273.15)K=373.15K。

热力学温标是纯理论的,人们无法得到开氏零度,因此不能直接根据它的定义来测量物体的热力学温度(又称开氏温度)。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实用的温标作为测量温度的标准,这就是国际实用温标。

4.1990国际温标(ITS—90)

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968年建立了一种国际协议性温标,即IPTS—68温标。

这种温标与热力学温标基本吻合,其差值符合规定的范围,而且复现性(在全世界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相同的温度值)好,所规定的标准仪器使用方便、容易制造。

在IPTS—68温标的基础上,根据第18届国际计量大会的决议,从1990年1月1日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采用1990年国际温标,简称ITS—90。

ITS—90定义了一系列温度的固定点,测量和重现这些固定点的标准仪器以及计算公式。

例如,规定了氢的三相点为13.8033K、氖的三相点为24.5561K、氧的三相点为54.3584K、氯的三相点为83.8058K、汞的三相点为234.3156K、水的三相点为273.16K(0.01℃)等。

以下的固定点用摄氏温度(℃)来表示:

镜的三相点为29.7646℃、锡的凝固点为23.928℃、锌的凝固点为419.527℃、铝的凝固点为660.323℃、银的凝固点为961.78℃、金的凝固点为1064.18℃、铜的凝固点为1084.62℃,这里就不—一列举了。

ITS—90规定了不同温度段的标准测量仪器。

例如在极低温度范围,用气体体积热膨胀温度计来定义和测量;在氢的三相点和银的凝固点之间,用铂电阻温度计来定义和测量;而在银凝固点以上用光学辐射温度计来定义和测量等。

7.1.3温度测量及传感器分类

常用的各种材料和元器件的性能大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的温度效应。

其中一些稳定性好、温度灵敏度高、能批量生产的材料就可以作为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照用途可分为基准温度计和工业温度计;按照测量方法又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按工作原理又可分为膨胀式、电阻式、热电式、辐射式等等;按输出方式分有自发电型、非电测型等。

总之,温度测量的方法很多,而且直到今天,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性能更好的温度传感器。

我们可以根据成本、精度、测温范围及被测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温度传感器。

表7—1列出了常用测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名称、测温范围和特点。

表7-1温度传感器的种类及特点

所利用的物理现象

传感器类型

测温范围∕℃

特点

体积

热膨胀

气体温度计

液体温度计

玻璃水银温度计

双金属片温度计

—250~1000

—200~350

—50~350

—50~300

不需要电源,耐用。

但感温部件体积较大

热触

热电势

钨铼热电偶

铂铑热电偶

其他热电偶

1000~2100

200~1800

—200~1200

自发电型,标准化较高,品种多。

电阻的变化

铂热电阻

热敏电阻

—200~900

—50~300

标准化程度高,但需要接入桥路才能得到电压输出

PN结电压

硅半导体二极管

(半导体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

—50~150

体积小,性能好,但测温范围小。

温度-颜色

示温涂料

液晶

—50~1300

0~100

面积大,可得到温度图像,但易衰老,精度低。

光辐射

热辐射

红外辐射温度计

光学高温温度计

热释电温度计

光子探测温度计

—50~1500

500~3000

0~1000

0~3500

非接触式测量,反应快,但易受环境及被测体表面状态影响,标定困难。

7.2热电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7.2.1热电效应

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赛贝克(T·J·Seebeck)用两种不同金属组成闭合回路,并用酒精灯加热其中一个接触点(称为结点),发现放在回路中的指南针发生偏转,如图7—1a所示。

如果用两盏酒精灯对两个结点同时加热,指南针的偏转角反而减小。

显然,指南针的偏转说明回路中有电动势产生并有电流在回路中流动,电流的强弱与两个结点的温差有关。

图7-1热电偶原理图

据此,赛贝克发现和证明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和B组成的闭合回路,当两个结点温度不相同时,回路中将产生电动势。

这种物理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所组成的回路称为“热电偶”,组成热电偶的导体称为“热电极”,热电偶所产生的电动势称为热电势。

热电偶的两个结点中,置于温度为T0的被测对象中的结点称之为测量端,又称为工作端或热端;而置于参考温度为几的另一结点称之为参考端,又称自由端或冷端。

根据电子理论分析表明:

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EAB(T,T0)主要由接触电动势组成。

将两种不同的金属互相接触,如图7—1a、b所示。

由于不同金属内自由电子的密度不同,在两金属A和B的接触点处会发生自由电子的扩散现象。

自由电子将从密度大的金属A扩散到密度小的金属B,使A失去电子带正电,B得到电子带负电,直至在接点处建立起充分强大的电场,能够阻止电子的继续扩散,从而达到动态平衡为止,从而建立起稳定的热电势。

这种在两种不同金属的接点处产生的热电势称为珀尔帖电动势,又称接触电动势。

它的数值取决于两种导体的自由电子密度和接触点的温度,而与导体的形状及尺寸无关。

由于热电偶的两个结点均存在珀尔帕电动势,所以热电偶所产生的总的热电势是两个结点温差△t的函数

(见图7—2及图7—4),即

(7-3)

图7-2热电偶的电动势

由上式可以得出下列几个结论:

1.如果热电偶两结点温度相同,则回路总的热电势必然等于零。

两结点温差越大,热电势越大。

2.如果热电偶两电极材料相同,即使两端温度不同(

),但总输出热电势仍为零。

因此必需由两种不同材料才能构成热电偶。

3.式(7-4)中不包含与热电偶的尺寸形状有关的参数,所以热电势的大小只与材料和结点温度有关,而与热电偶的长短、粗细、形状无关。

热电偶的内阻与其长短、粗细、形状有关,热电偶越细,内阻越大。

如果以摄氏温度为单位,EAB(T,T0)也可以写成EAB(t,t0),其物理意义略有不同,但电动势的数值是相同的。

7.2.2中间导体定律

若在热电偶回路中插人中间导体,只要中间导体两端温度相同,则对热电偶回路的总热电势无影响。

这就是中间导体定律,见图7-3a。

如果热电偶回路中插人多种导体(D、E、F……)如图7-3b所示,只要保证插人的每种导体的两端温度相同,则对热电偶的热电势也无影响。

图7-3具有中间导体的热电偶回路

利用热电偶来实际测温时,连接导线、显示仪表和接插件等均可看成是中间导体,只要保证这些中间导体两端的温度各自相同,则对热电偶的热电势没有影响。

因此中间导体定律对热电偶的实际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在使用热电偶时,应尽量使上述元器件两端的温度相同,才能减少测量误差。

7.3热电偶的种类及结构

7.3.1热电极材料和通用热电偶

热电极和热电偶的种类繁多,我国从1991年开始采用国际计量委员会规定的“1990年国际温标”(简称ITS-90)的新标准。

按此标准,共有8种标准化了的通用热电偶,如表9-2所示。

表7-2所列热电偶中,写在前面的热电极为正极,写在后面的为负极。

对于每一种热电偶,还制定了相应的分度表,并且有相应的线性化集成电路与之对应。

所谓分度表就是热电偶自由端(冷端)温度为0℃时,热电偶工作端(热端)温度与输出热电势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表格。

表7-28种国际通用热电偶特性表

名称

分度号

测温范围

/℃

100℃时的热电势/mv

1000℃时的热电势

/mv

特点

铂铑30-铂铑6

B

50~1820

0.033

4.834

熔点高,测温上限高,性能稳定,精度高,

1000℃以下热电势极小,所以可不必考虑冷

端温度补偿;价昂,热电势小,线性差;

只适用于高温域的测量

铂铑13-铂

R

-50~1768

0.647

10.506

使用上限较高,精度高,性能稳定,复现性

好;但热电势较小,不能在金属蒸气和还原

性气氛中使用,在高温下连续使用时特性会

逐渐变坏,价昂;多用于精密测量

铂铑10-铂

S

-50~1768

0.646

9.587

优点同上;但性能不如R热电偶;长期以来

曾经作为国际温标的法定标准热电偶

镍鉻-镍硅

K

-270~1370

4.096

41.276

热电势大,线性好,稳定性好,价廉;但材

质较硬,在1000℃以上长期使用会引起热电

势漂移;多用于工业测量

镍鉻硅-镍硅

N

-270~1300

2.744

36.256

是一种新型热电偶,各项性能均比K热电偶

好,适宜用于工业测量

镍铬-铜镍

(康铜)

E

-270~800

6.319

____

热电势比K热电偶大50%左右,线性好,

耐高湿度,价廉;但不能用于还原性气氛;

多用于工业测量

铁-铜镍

(康铜)

J

-210~760

5.269

____

价格低廉,在还原性气体中较稳定;但纯铁

易被腐蚀和氧化,多用于工业测量

铜-铜镍

(康铜)

T

-270~400

4.279

____

价廉,加工性能好,离散性小,性能稳定,

线性好,精度高;铜在高温时易被氧化,

测温上限低;多用于低温域测量。

可作

(-200~0)℃温域的计量标准

①铂铑30表示该合金含70%的铂及30%的铑,以下类推。

图7-4示出了几种常用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0℃时它们的热电势均为零,这是因为绘制热电势一温度曲线或制定分度表时,总是将冷端置于0℃这一规定环境中的缘故。

图7-4常用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关系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B、R、S及WRe5-WRe26(钨铼5-钨铼26)等热电偶在100℃时的热电势几乎为零,只适合于高温测量。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多数热电偶的输出都是非线性(斜率KAB不为常数)的,但国际计量委员会已对这些热电偶的每一度的热电势做了非常精密的测试,并向全世界公布了它们的分度表(t=0℃)。

使用前,只要将这些分度表输人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根据测得的热电势自动查表就可获得被测温度值。

7.3.2热电偶的结构形式

1.装配型热电偶

装配型热电偶主要用于测量气体、蒸汽和液体等介质的温度。

这类热电偶已做成标准形式,其中包括有棒形、角形、锥形等。

从安装固定方式来看,有固定法兰式、活动法兰式、固定螺纹式、焊接固定式和无专门固定式等几种。

图7-5所示即为棒形、活动法兰式的普通热电偶结构。

图7-5和图7-6是装配型热电偶在测量管道中流体温度时两种常见的安装方法。

图7-5装配型热电偶结构

图7-6普通热电偶在管道中的安装方法

2.铠装热电偶

铠装热电偶是由金属保护套管、绝缘材料和热电极三者组合成一体的特殊结构的热电偶。

它是在薄壁金属套管(金属销)中装入热电极,在两根热电极之间及热电极与管壁之间牢固充填无机绝缘物(MgO或Al2O3)使它们之间相互绝缘,使热电极与金属铠成为一个整体。

它可以做得很细很长,而且可以弯曲。

热电偶的套管外径最细能达0.25mm,长度可达100m以上。

图7-7是它的外形和断面图。

铠装热电偶具有响应速度快,可靠性好,耐冲击,比较柔软,可挠性好,便于安装等优点,因此特别适用于复杂结构(如狭小弯曲管道内)的温度测量。

图7-7铠装热电偶

3.薄膜热电偶

薄膜热电偶如图7-8所示。

它是用真空蒸镀的方法,把热电极材料蒸镀在绝缘基板上而制成。

测量端既小又薄,厚度约为几个微米左右,热容量小,响应速度快,便于敷贴。

适用于测量微小面积上的瞬变温度。

除以上所述之外,还有专门用来测量各种固体表面温度的表面热电偶,专门为测量钢水和其他熔融金属而设计的快速热电偶等。

图7-8薄膜热电偶

7.4热电偶冷端的延长

实际测温时,由于热电偶长度有限,自由端温度将直接受到被测物温度和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例如,热电偶安装在电炉壁上,而自由端放在接线盒内,电炉壁周围温度不稳定,影响接线盒内的自由端,造成测量误差。

虽然可以将热电偶做得很长,但这将提高测量系统的成本,很不经济。

工业中一般是采用补偿导线来延长热电偶的冷端,使之远离高温区。

补偿导线测温电路如图7-9所示。

补偿导线(A′、B′)是两种不同的材料、相对比较便宜的金属(多为铜与铜的合金)导体。

它们的自由电子密度比和所配接型号的热电偶的自由电子密度比相等,所以补偿导线在一定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如0~100℃,与所配接的热电偶的灵敏度相同,即具有相同的温度——热电势,其关系为

(7-4)

使用补偿导线的好处是:

①它将自由端从温度波动区tn延长到温度相对稳定区t0,使指示仪表的示值(mV数)变得稳定起来。

②购买补偿导线比使用相同长度的热电极(A、B)便宜许多,可节约大量贵金属。

③补偿导线多是用铜及铜的合金制作,所以单位长度的直流电阻比直接使用很长的热电极小得多,可减小测量误差。

④由于补偿导线通常用塑料(聚氯乙烯或聚四氟乙烯)作为绝缘层,其自身又为较柔软的铜合金多股导线,所以易弯曲,便于敷设。

图7-9利用补偿导线延长热电偶的冷端

必须指出的是,使用补偿导线仅能延长热电偶的冷端,虽然总的热电势在多数情况下会比不用补偿导线时有所提高,但从本质上看,这并不是因为温度补偿引起的,而是因为使冷端远离高温区、两端温差变大的缘故,故将其称“补偿导线”只是一种习惯用语。

真正的补偿方法将在下一节介绍。

使用补偿导线必须注意4个问题:

一是两根补偿导线与热电偶两个热电极的接点必须具有相同的温度;二是各种补偿导线只能与相应型号的热电偶配用;三是必须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使用;四是极性切勿接反。

常用的补偿导线见表7-3。

表7-3常用热电偶补偿导线的特性

型号

配用热电偶

正-负

补偿导线

正-负

导线外皮颜色

100℃热电势/mv

20℃时的

电阻率/(Ω×m)

 

SC

铂铑10-铂

铜-铜镍

绿

0.646±0.023

0.05×106

KC

铬-镍硅

铜-酮康

4.096±0.063

0.52×106

WS5/26

钨铼5-钨铼26

铜-铜镍

1.451±0.051

0.10×106

99.4%Cu,0.6%Ni。

98.2%-98.3%Cu,1.7%-1.8%Ni

7.5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

由热电偶测温原理可知,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势是热电偶两端温度t和t0差值的函数,当冷端温度t0不变时,热电势与工作端温度成单值函数关系。

各种热电偶温度与热电势关系的分度表都是在冷端温度为0℃时作出的,因此用热电偶测量时,若要直接用热电偶的分度表,就必须满足t0=0℃的条件。

但在实际测温中,冷端温度常随环境温度而变化,这样t0不但不是0℃,而且也是不恒定的。

因此将产生误差。

一般情况下,冷端温度均高于0℃,热电势总是偏小。

消除或补偿这个损失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7.5.1冷端恒温法

1.将热电偶的冷端置于装有冰水混合物的恒温容器中,使冷端的温度保持在0℃不变。

此法也称冰浴法,它消除了t0不等于0℃而引入的误差,由于冰融化较快,所以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中。

图7-10是冷端置于冰瓶中的接法布置图。

2.将热电偶的冷端置于电热恒温器中,恒温器的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的上限(例如40℃)。

3.将热电偶的冷端置于恒温空调房间中,使冷端温度恒定。

应该指出的是,除了冰浴法是使冷端温度保持0℃外,后两种方法只是使冷端维持在某一恒定(或变化较小)的温度上,因此后两种方法仍必须采用下述几种方法予以修正。

图7-10沐浴法热电偶

7.5.2计算修正法

当热电偶的冷端温度t0≠0℃时,由于热端与冷端的温差随冷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测得的热电势EAB(t,t0)与冷端为0℃时所测得的热电势EAB(t,0℃)不等。

若冷端温度高于0℃,则EAB(t,t0)<EAB(t,0℃)。

可以利用下式计算并修正测量误差:

EAB(t,0℃)=EAB(t,t0)十EAB(t0,0℃)(7-5)

上式中,EAB(t,t0)是用毫伏表直接测得的热电势为毫伏。

修正时,先测出冷端温度t0,然后从该热电偶分度表中查出EAB(t0,0℃)(此值相当于损失掉的热电势),并把它加到所测得的EAB(t,t0)上。

根据式(7-5)求出EAB(t,0℃)(此值是已得到补偿的热电势),根据此值再在分度表中查出相应的温度值。

计算修正法共需要查分度表两次。

如果冷端温度低于0℃,查出的EAB(t0,0℃)就是负值,仍可用式(7-5)计算修正。

例7-l用镍铬一镍硅(K)热电偶测炉温时,其冷端温度t0=30℃,在直流毫伏表上测得的热电势EAB(t,30℃)=38.505mV,试求炉温为多少?

解查镍铬-镍硅热电偶K分度表,得到EAB(30℃,0℃)=1.203mV。

根据式(7-5)有

反查附表2分度表,求得t=960℃。

该方法适用于热电偶冷端温度较恒定的情况。

在智能化仪表中,查表及运算过程均可由计算机完成。

7.5.3仪表机械零点调整法

当热电偶与动圈式仪表配套使用时,若热电偶的冷端温度比较恒定,对测量精度要求又不高,可将动图仪表的机械零点调整至热电偶冷端所处的t0处,这相当于调入热电偶的热电势前就给仪表输入一个热电势E(t0,0℃),这样,仪表在使用时所指示的值约为E(t,t0)十E(t0,0℃)

进行仪表机械零点调整时,首先必须将仪表的电源及输入信号切断,然后用螺钉旋具调节仪表面板上的螺钉使指针指到t0的刻度上。

当气温变化时,应及时修正指针的位置。

此法虽有一定的误差,但非常简便,在工业上经常采用。

7.5.4电桥补偿法

电桥补偿法是利用不平衡电桥产生的不平衡电压来自动补偿热电偶因冷端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电势变化值。

可购买与被补偿热电偶对应型号的补偿电桥。

7.6热电偶的应用

由于我国生产的热电偶均符合ITS-90国际温标所规定的标准,其一致性非常好,所以国家又规定了与每一种标准热电偶配套的仪表,其显示值为温度,且均已线性化。

下面介绍其中的几种。

7.6.1与热电偶配套的仪表

与热电偶配套的仪表有动圈式仪表及数字式仪表之分。

符合国家标准的动圈式显示仪表命名为XC系列。

按其功能有指示型(XCZ)和指示调节型(XCT)两个系列品种。

与K型热电偶配套的动圈仪表型号为XCZ系列或XCT系列等。

数字式仪表按其功能也有指示型(XMZ系列)和指示调节型(XMT系列)品种。

XC系列动圈式仪表测量机构的核心部件是一个磁电式毫伏计,如图7-11所示。

动圈式仪表与热电偶配套测温时,热电偶、连接导线(补偿导线)、调整电阻和显示仪表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

XMT系列仪表是在XCZ系列仪表的基础上,加装了有调节、报警功能的数字式指示调节型仪表,是专为热工、电力、化工等工业系统测量、显示、变送温度的一种标准仪器,适用于旧式动圈指针式仪表的更新、改造。

它不仅具有显示温度的功能,还能实现被测温度超限报警或双位继电器调节。

其面板上设置有温度设定按键。

当被测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仪表内部的断电器发生动作,切断加热回路。

它的特点是采用工控单片机为主控部件,智能化程度高,使用方便。

这类仪表多具有以下功能:

1.双屏显示:

如图7-12主屏显示测量值,副屏显示控制设定值;

2.输入分度号切换:

仪表的输入分度号,可按键切换(如K、R、S、B、N、E等);

3.量程设定:

测量量程和显示分辨率由按键设定;

4.控制设定:

上限、下限或上上限、下下限等各控制点的值可在全量程范围内设定;上下限控制回差值可分别设定;

5.继电器功能设定:

内部的数个继电器可根据需要设定上限控制(报警)方式或下限控制(报警)方式;

6.断线保护输出:

可预先设定各继电器在传感器输人断线时的保护输出状态(ON/OFF/KEEP);

7.全数字操作:

仪表的各参数设定、精度校准均采用按键操作,无须电位器调整,掉电不丢失信息。

8.冷端补偿范围:

0~60℃。

9)接口:

有些型号还带有计算机串行接口和打印接口。

图7-11XCZ-101动圈式温度指示仪工作原理

7.6.2热电偶的应用举例

1.金属表面温度的测量

对于机械、冶金、能源、国防等部门来说,金属表面温度的测量是非常普遍而又比较复杂的问题。

例如,热处理工作中锻件、铸件以及各种余热利用的热交换器表面、气体蒸汽管道、炉壁面等表面温度的测量。

根据对象特点,测温范围从几百摄氏度到一千多摄氏度,而测量方法通常采用直接接触测温法。

直接接触测温法是指采用各种型号及规格的热电偶(视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