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314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上海市高考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信息试卷

(一)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2)位卑则足羞,_____。

()《师说》)

(3)柳永《八声甘州》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花叶凋零,感叹自然美景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歇。

【答案】

(1).黄沙百战穿金甲

(2).官盛则近谀(3).韩愈(4).是处红衰翠减(5).苒苒物华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

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

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穿、盛、谀、苒、休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小周毕业多年后邂逅当年同窗好友,感慨地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吴先生面对争强好胜、惹是生非

小孙子,谆谆教诲道: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C.郑老师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道,因此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D.王助理的方案被领导否定,心情郁闷,同事安慰说: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2)下面是某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讲话,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_____

A.男生寝室昨晚熄灯后聊天,希望你们既往不咎,改正错误。

B.本周艺术节大家群策群力取得年级第一好成绩,可喜可贺。

C.小刘同学尽管早晨迟到,但原因是他帮助邻居,值得见谅。

D.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定会鼎力相助。

【答案】

(1).C

(2).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

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

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

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1)A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此处是同学,不合语境。

B项,“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意思是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

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

此处是劝告不要惹是生非,不合语境。

C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此处用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正确。

D项,“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意思是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

此处指方案被领导否定,不合语境。

故选C。

(2)A项,“既往不咎”指对别人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此处用于称学生针对自身的过错,用错对象。

C项,“见谅”是请求别人原谅自己的谦辞,此处用于称原谅别人,用错对象。

D项,“鼎力相助”是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用于称对别人的帮助,用错对象。

故选B。

【点睛】语言得体运用看准对象要注意谦辞和敬辞,要注意禁忌语。

讲话要讲究分寸,巧妙用语,日常场合亲切、自然,正式场合庄重、规范,娱乐场合幽默、活泼,悲伤场合低沉、哀婉。

分清书面语和口语,口语亲切自然,书面语庄严、严谨。

注意区分各种文体的不同的语言要求:

议论文讲究用语准确严密,注意修饰语的使用。

实用性文章语言讲究平实。

新闻稿简洁、扼要,概括性强。

广播、演讲辞明白、口语化,避免同音歧义词。

广告用语通俗凝练,新颖活泼,幽默易记。

合同措辞严密,表达清晰,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

贺辞热情洋溢。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

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

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

“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

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

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

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

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

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

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

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

⑩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

⑪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⑫第三,盖然论。

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代替了概念与逻辑上的论述。

⑬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无数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

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氰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因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

⑭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

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

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灾难,包括那么多人的死亡与对文物古迹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

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

他们可知道五十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

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做过思索?

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已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类的道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遭遇着“伪善”的磨难?

3.第⑦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

4.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

A.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

B.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痪。

C.资本家为了赚钱

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D.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

5.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

下列能反映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B.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C.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D.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6.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

7.概括本文论证思路。

【答案】3.动机上的善的意图/动机的善4.C5.D

6.作者引用的孔子和康德的名言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

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

7.首先解释什么是伪善,然后指出伪善的问题所在,并阐述了合于义务比出义务更重要的观点,接着作者论述了伪善的四种形式及其表现,进一步揭示出了伪善泛滥会造成的恶果。

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解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结合文本内容“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

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分析可知,动机上的善的意图。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A项、B项、D项都是从出于义务,即出于善的动机出发,而最终导致了恶。

故选C。

点睛: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A项,与画线句同;B项,与画线句相反,“所有”二字绝对化,不妥;C项,与画线句有交叉或者被包含关系。

因此选择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的作用,需要概括名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内容分析作用。

结合文本内容“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分析可知,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

结合下文内容“‘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

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分析,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

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结合文本内容“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

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等分析概括,结合最后一节内容分析,主要讲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

杨新岚

①汪曾祺说过:

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

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

②11月25号,北海公园菊展开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老舍故居,想看看那个曾经菊花满地的小院。

从《当代》杂志西行,穿过后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报房胡同,12分钟就到了王府井北侧的丰富胡同19号。

③一个刚学过老舍课文《养花》的小学生,一大早从海淀赶过来,等着要看这个养花的院子。

他应该有点小失望,院中只有玉簪花和水葫芦的绿叶。

《养花》中提到某年夏天,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

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

这个事故现场应该在前院,已经被封闭成为办公区了。

④二门里的屏风非常别致,是那种适宜入画的木影壁。

⑤北京小院的木影壁不多,二门带木影壁的就更少了,结构精致色块搭配如此和谐别致的影壁全北京更是独一份,配上胡絜青手写的“福”字,小院的画意呼之欲出。

⑥北房三间加东西耳房,往来过各界的风云人物。

西耳房是老舍写作的地方。

院内南墙上的大屏幕刚好响起老舍女儿舒济的声音,说父亲自认是个“写家”,不是作家。

老舍认为生命无贵贱之分,自己与写账先生没什么分别,真正的写作就是要领略生命,解释生命,让作品充满生命的气息。

⑦院内北房前,两颗柿树正挂满果实,小灯笼般满树悬垂,蓝天下,映在青色的瓦垄和红色的挂檐板上,红中透金。

舒济前些日子告诉我:

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美,可惜现在只有红柿了。

她给我发了一张图,是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闇画的,题款是:

老舍家有菊花见丹柿满树亟图之非闇七十岁。

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果真是一样一样的。

⑧空中有丹柿,地上有菊花,小院的美是铺天盖地的。

⑨叶浅予画的老舍种花图中,花草各异,高下不同,可惜更像是南方人的庭院,没有丹柿小院最美秋天的气势。

⑩舒济发我一张图,说: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拍影像,专门购买了一批独朵花的菊花,这样的菊花是过去家里所栽种的。

图中,这一墙一地的菊花挤在窗前,怪不得老舍在屋里写一些字就要出来莳弄一会儿他的花。

⑪养了这一地的花,老舍在《养花》中还说自己不是养花的专家,他更感慨的是养花付出的劳力和心力:

种了一院子的花,猫都没地方玩啦,只能上房。

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全家上阵,往屋里要搬几百盆花,第二天再搬出来。

一进一出之间,我们知道院中曾经有几百盆盛开的菊花,有一个文人护住百花不让雨打风吹去。

⑫舒济发我一张1952年的小院照片,硕大的菊花仪态万方地簇在主人的唇边,单单个头就令人惊叹!

可惜是黑白的。

⑬舒济好像能感知我的遗憾,又发过来一幅她母亲的工笔重彩菊花图。

母亲胡絜青小时候就画画,后来的老师是齐白石和于非闇,秋天家里开过菊展,她的菊花果然清气逼人,色泽淡雅,姿态摇曳。

⑭这幅菊花美则美矣,离最美的菊花还有距离。

我在故居的西房仔细搜寻院子的老照片,终于看到一组胡絜青画的菊花图。

第一图的品种是贵妃之笑,第二图是金针,第三图为落日熔金,第四图叫帅旗。

帅旗是五大名菊之首,有点旗帜飘飘的感觉,金针很形象,落日熔金形态传神,独独贵妃之笑,网上无论如何也搜不出来。

胡絜青还画过“玉蟹”“御黄袍”“霓裳羽衣”等名品菊花。

⑮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有一段文字:

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就成了老舍的《住的梦》。

后来老舍果然住在柿子和菊花的院落中,自己写文,夫人画画,那种日子的过法一直传到儿女身上。

舒济在八十多岁的今年,屋里满种花草,逢年过节,两夫妇和子女都要写字作画,把日常的生活过出美意和文气来,着实延续了诗书传家的传统文化。

⑯我离开故居的时候,进来一个四五岁的女童,大叫了一声:

Orange(橙子)。

她妈妈用一口标准的京腔轻声说道:

Persimmon,中国话叫柿子。

⑰小孩子大概没见过柿子,不懂得柿子的寓意,更不会懂这院中消失的菊花对于一个中国文人意味着什么。

⑱在北京的深秋,种一盆菊花,读一些与菊花有关的文字,秋天就不单单是香山的红叶了。

8.分析第②段画线句详细叙述去老舍家路程的作用。

9.第⑦段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10.第⑧段中的“铺天盖地”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1.本文为什么要以“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为题?

请加以分析。

【答案】8.表现出作者对去老舍家这段路程的熟悉和左穿右拐前往寻菊的高涨兴致;为下文蓄势;展现老舍故居的地理位置和附近环境,将之纳入老北京胡同风貌之中,突出其“北平味”。

9.实写院内蓝天下两棵柿树挂满红色果实;虚写工笔画大师笔下老舍家的满树丹柿。

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柿子互相映衬,虚实相生,使丹柿的形象更加鲜明;时空交叠,开拓意境,渲染出作者沉浸于柿树依旧的喜悦之情,也勾起人们对曾经的菊花美景和小院生活的想象。

10.运用夸张,形象地展现了小院曾经空中满树丹柿、地上遍地菊花的繁盛之态,突出其最美秋天的气势,表现出老舍家当年满种菊花丹柿的院落之美给“我”的震撼。

11.交代本文的线索,以之串联起对老舍故居游览过程的叙述、老舍家生活和追求的介绍以及相关景物、照片、图画的描写;名为“寻最美的菊花”,实则象征寻找回味那诗意而富有生命气息的北平生活、清雅的文人情怀和诗书传家的文化传承,表现出作者对此的留恋怀念,以及对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含蓄批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要先看清它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

其次分析该段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

从内容方面考虑,划线句子所处的这一段的第一句,作者说“11月25号,北海公园菊展开张的日子”,可以看出作者去老舍故居欣赏菊花的迫切心情,而老舍故居所处地如此复杂但作者又如数家珍,突出了这种迫切的心情;从结构方面考虑,将老舍胡同放在各条“胡同”之间突出了菊花,又与下文老舍先生的评论“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就成了老舍的《住的梦》”项呼应,为下文赞美北方菊花的韵味做铺垫;从读者方面考虑,这样复杂的位置描写也激发了读者想看看那个曾经菊花满地的小院的兴趣。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侧重考查“虚实结合”这一手法的运用。

首先明确虚实结合的含义,“实”就是实写,即对人、事、景、物的直接描写,而“虚”就是虚写,即被表现的事物没有直接出场,而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使主题表达更丰富。

第⑦段主要描写老舍院子里的红柿,这是实写,“蓝天下,映在青色的瓦垄和红色的挂檐板上,红中透金”,已经是绝美的景致;但“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美”,图中的柿子是虚写,这引发了对曾经丹柿之美的遐想。

如此虚实相生,突出的是对老舍故居美景的喜爱。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鉴赏能力。

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主要为:

①回答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②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描写了什么内容,③分析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第⑧段是承接了第⑦段对小院柿子的描写,“两颗柿树正挂满果实,小灯笼般满树悬”写出了眼前柿子树的果实累累的场景,而曾经的丹柿之景更胜一筹,再加上地上盛开的几百盆菊花,热烈之景带给人的震撼可想而知。

这句话中的“铺天盖地”虽有夸张之处,但却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小院曾经的美丽和热闹,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探究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回答时可分四步: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

从结构方面分析,题目“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概括了文章所写的内容,串联起所选的丰富的材料,是文章的线索;从内容方面分析,文章看似在写对菊花的寻觅,实际是在写对老舍以及老舍所代表的那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寻觅,“舒济在八十多岁的今年,屋里满种花草,逢年过节,两夫妇和子女都要写字作画,把日常的生活过出美意和文气来,着实延续了诗书传家的传统文化”“更不会懂这院中消失的菊花对于一个中国文人意味着什么”这些语句中的“美意和文气”“传统文化”“中国文人”传达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探究标题的作用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临江仙

(五代)牛希济

洞庭波浪飐

晴天,君山

一点凝烟。

此中真境属神仙。

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

橘林霜重更红鲜。

罗浮山

下,有路暗相连。

【注】

飐:

风吹物使其颤动

君山:

湖南岳阳市西南800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

参然:

参差不齐的样子。

罗浮山:

在广东惠州,为道教的“第七洞天”,相传为葛洪炼丹处。

12.下列关于作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看应是一首词B.从相对整齐的句式看应是古体诗

C.从标题看出作品写的是神仙故事D.从写作的对象看是一首咏物词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B.深沉含蓄C.清新明丽D.明快简洁

14.扣住“一点”,赏析“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两句。

【答案】12.A13.C

14.运用衬托手法极写洞庭湖之大。

/在浩淼的洞庭烟波中,君山就如一点凝固的烟雾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中。

以“一点”言君山之极小,以此衬托洞庭湖的浩瀚无边。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B项,“古体诗”错误,应该是“词”;C项,“看出作品写的是神仙故事”词牌和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